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早期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导致疾病晚期才得以确诊,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近年来,随着胚胎学和眼脑病理学的进展,视网膜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其与脑部在生理学、解剖学结构上高度相似。研究表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和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 GCIPL)等结构的变化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进程密切相关,且这些变化往往早于脑部症状的出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及其血管造影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可通过无创、快速、可重复的视网膜影像学检查,观察视网膜上的微血管网络和微结构,来实现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目前,针对AD患者再视网膜结构及功能上改变的研究成果表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 GCIP)、视网膜血管密度以及视功能等视网膜功能性指标变化,可用于AD早期诊断。视网膜参数、视网膜血管和视功能检测指标可作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