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5-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封面和目录
    2024年第24卷第1期封面和目录
    2025 (01):  0. 
    摘要 ( 32 )   PDF(20909KB) ( 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中国糖尿病的防控现状与挑战
    宁光
    2025 (01):  1-6.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1.001
    摘要 ( 108 )   HTML ( 9 )   PDF(1079KB) ( 28 )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截至2021年,我国约有1.41亿例糖尿病患者,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未能确诊者占三分之二,这一现状给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控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所制定的策略不但要全面,还需要开展多部门合作的全面预防策略,包括全民初级预防、高危人群一级预防和糖尿病患者二级预防。针对全民,应通过健康教育、政策引导和技术资源支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针对高危人群,应强调糖尿病筛查的重要性,并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措施;对于糖尿病患者,应重点进行心血管并发症的泛危险因素监测和管理。我国开发的全新糖尿病管理模式——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通过为网络内医生提供结构化的培训和教育,推行糖尿病管理标准化、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减少了不同区域间的糖尿病管理差异,有效提高了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效率。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行动计划目标,需要政府、部门、社区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提高糖尿病的知晓率、规范化管理覆盖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为提高民众健康水平,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论坛
    内脏脂肪在肥胖诊断及其合并症预测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张翼飞, 石娟, 许悦宁
    2025 (01):  7-13.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1.002
    摘要 ( 83 )   HTML ( 15 )   PDF(484KB) ( 15 )  

    2021年,全球2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有21.1亿人超重或肥胖,其中中国人数最多,达到4.02亿。预计到2050年,全球25岁以上超重或肥胖人口将攀升至38亿,其中中国的相关人口预计将达到6.27亿。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癌症、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肥胖的诊断与管理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挑战。但传统以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核心的诊断体系存在局限性,难以精准反映脂肪分布与代谢功能异常。内脏脂肪过度蓄积是肥胖相关代谢紊乱的关键性因素,而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 VFA)作为肥胖评估的客观可量化指标,与肥胖及其合并症密切相关。近年来的多项研究显示,VFA在诊断和预测肥胖及其合并症中的价值高于BMI。此外,VFA在不同干预手段对肥胖的治疗疗效评价中体现出更优的价值。中国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etabolic Management Center, MMC)的经验表明,借助统一的生物电阻抗分析技术所测定的VFA,在肥胖诊断和临床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未来,肥胖及其合并症的诊断和临床管理应结合多种评价手段,应通过多维度分层分析及个体化精准评估,以进一步提高肥胖的临床综合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糖尿病诊断标准演变及特殊人群血糖管理
    邹慧敏, 王遂军
    2025 (01):  14-20.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1.003
    摘要 ( 104 )   HTML ( 11 )   PDF(491KB) ( 26 )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攀升,2021年我国20~7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3.79%,未确诊率高达56.0%,显示我国的糖尿病防控工作正面临严峻挑战。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风险,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对个人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沉重负担。及早发现糖尿病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对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糖尿病诊断主要参考国外标准,以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和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作为诊断金标准。然而,由于检测技术的差异等问题,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糖尿病筛查能力及同质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我国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2021年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知晓率为36.5%,治疗率为33.2%,控制率为49.2%。尽管近年来我国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为应对糖尿病防控的挑战,国内专家发布了一系列糖尿病指南及专家共识,强调对糖尿病患者管理的个体化和分层管理,针对儿童青少年、妊娠期妇女和老年患者,制定了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及治疗方案。同时,强化血糖监测技术的应用推广也被视为提升血糖控制达标率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临床对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老年糖尿病合并肌少症患者的关注度仍显不足,缺乏规范的治疗策略和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针对我国糖尿病诊疗现状,仍需进一步提升疾病的检验水平、检查覆盖率及不同人群分类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肥胖症的诊断、治疗困境及对策
    方萍, 韩峻峰
    2025 (01):  21-26.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1.004
    摘要 ( 66 )   HTML ( 4 )   PDF(759KB) ( 10 )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报道,2022年,全球成年人中超重人数达25亿,占43%;肥胖人群达8.9亿,占16%。肥胖发病年龄向低龄化转变,自1990年以来,全球青少年肥胖人数增加了4倍。我国超重及肥胖的发病率和增长速度均居世界首位,根据2020年最新发布的《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率已达50.7%,预计2030年将达到65.3%。超重和肥胖会导致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以及精神心理性疾病,是致死、致残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医疗挑战之一。目前,超重及肥胖主要通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身体成分分析及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断。相关生物标志物及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有助于肥胖症的早期识别和诊断。临床上常用的仅基于人体测量评估的方法,并不能反映脂肪分布和预测疾病预后。近年国内外专家均提出了肥胖症诊断治疗新的高级框架,强调肥胖的诊断评估应包括人体测量评估、体重相关并发症和严重程度的临床评估。由于肥胖诊断存在区域、种族差异,迫切需要制定符合我国人群特点的肥胖症诊断、分期和管理框架,从而提高对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识别能力,规范患者管理策略。肥胖症药物治疗因其疗效较好、依从性好和无创伤而受到广大患者青睐。然而,药物治疗也面临不良反应、减重不减肌以及停药后反弹等问题,而开发小分子口服减肥药制剂以及开发联合治疗、多肽-偶联药物等治疗策略,可能为提高患者耐受性、改善减重体验、长期维持体重提供新的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细胞失巢相关基因PDK4与2型糖尿病发病相关——基于生物信息的研究
    张珂, 张唯一, 孙海天, 曹铭峰, 张新焕
    2025 (01):  27-34.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1.005
    摘要 ( 57 )   HTML ( 3 )   PDF(1790KB) ( 5 )  

    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来确定胰岛组织中参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发病的失巢凋亡(anoikis)相关基因及免疫浸润情况。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下载数据集GSE76894作为训练集,对训练集中T2DM和非糖尿病胰岛组织基因表达进行差异分析,并与失巢凋亡基因集取交集,得到失巢凋亡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后通过随机森林(randomforest, RF)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算法识别关键基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以评估筛选出的关键基因在胰岛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T2DM间的关联强度,并在验证集GSE76895中进行验证。接下来,对鉴定的关键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富集分析。最后,利用CIBERSORT算法进行免疫浸润分析。结果 通过差异分析得到了8个失巢凋亡相关DEGs,其中6个基因上调,2个基因下调。后续通过2种机器学习算法确定了4个关键基因,分别是PDK4、BMF、ITGB1SNAI2,ROC曲线显示,验证集GSE76895中,只有PDK4的表达显示出较强的区分能力(AUC = 0.721),提示PDK4的表达水平与T2DM存在较显著的关联。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整合素介导的细胞黏附、脂质生物合成过程的调控、整合素复合物、胶质细胞突起等条目。免疫浸润分析表明,在T2DM与正常人胰岛组织中有多种免疫细胞存在差异表达,且PDK4表达与M0巨噬细胞呈负相关。结论 PDK4在T2DM患者胰岛组织中表达下调,且与M0巨噬细胞表达量成负相关,提示PDK4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与T2DM的免疫失调所致发病相关,提示PDK4可能T2DM免疫失调发病相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周血Scimp可作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肝硬化的生物诊断标志物——基于动物实验的研究
    陈洪卫, 朱婷, 刘燕, 侯彦强, 范广建
    2025 (01):  35-42.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1.006
    摘要 ( 45 )   HTML ( 2 )   PDF(1783KB) ( 5 )  

    目的 寻找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进展为肝硬化的诊断生物标志物,为肝硬化疾病的早诊、早治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SD(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15只)、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组(15只)和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组(15只)。NC组大鼠接受普通饲料喂养,HFD组持续高脂饲料喂养以诱导脂肪肝和轻度肝纤维化,LF组持续高脂饲料喂养同时注射四氯化碳诱导肝硬化。饲养41周后,采集大鼠血液和肝脏组织。肝脏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油红O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以评价肝脏组织形态、脂肪浸润及肝纤维化程度。利用mRNA测序技术分析血液样本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技术验证测序筛选的差异基因表达情况。另收集2025年1月至2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的健康体检者、MAFLD和肝硬化患者的血液样本各10例,验证筛选出的差异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外周血细胞mRNA测序筛选出17个差异基因,包括Rab3ip、Gprasp2、Emid1、Hbq1b、Scimp、Wipf3、Scrn1、Sez6、Bglap、Bhlhb9、Ranbp10、Ubd、Plekhb1、Nup210l、Gp1bb、Cpne8Oscar;RT-qPCR验证结果表明,Scimp基因在NC组、HFD组、LF组的mRNA表达水平依次呈上调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外周血细胞RT-qPCR验证结果与大鼠外周血Scimp基因的mRNA测序和RT-qPCR验证表达趋势一致。在体检人群、MAFLD患者及肝硬化患者间,Scimp存在同样的表达差异(P<0.05)。结论 外周血细胞Scimp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可作为早期肝硬化的潜在无创诊断标志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髓系肉瘤20例临床预后及骨髓、血液相关检测分析
    刘娴, 黄丽芳, 孟凡凯, 孟力, 汪智琼
    2025 (01):  43-50.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1.007
    摘要 ( 60 )   HTML ( 3 )   PDF(621KB) ( 9 )  

    目的 探讨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M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2年1月间我科连续诊治的20例M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骨髓、血液学相关检测结果,总结临床资料,并比较3种类型MS患者[孤立型MS、MS合并髓内病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治疗后继发MS]的预后。结果 20例MS患者中,男10例,女10例;中位年龄为37(6~62)岁;发病部位鼻咽最常见(25%),其次为纵隔、胸椎、淋巴结、乳腺(各占10%),再次为子宫颈、眼部、脾脏、睾丸、腹部、骶尾部、幽门(各占5%);孤立型MS 10例,MS合并髓内病变6例,AML治疗后继发MS 4例。免疫组化阳性率由高到底分别为CD99(100%)、CD43(95%)、MPO(95%)、BCL-2(90%)、CD68(75%)、CD117(50%)、CD34(45%),TdT、CD3、CD20、PAX-5均阴性。17例患者行融合基因检测,7例结果为阳性(7/17),其中3例为AML1-ETO(3/17),2例为CBFβ-MYH11(2/17),1例为MLL-AF10(1/17),1例为BCR/ABL1(1/17);17例患者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6例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6/17);4例患者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查,其中3例结果为阳性(3/4);10例患者行基因突变检查,9例结果为阳性(9/10),其中CEBPA基因突变检出率最高,为5例,其次是NRASFLT3NPM1KIT,各2例。随访1~38个月,20例MS患者中7例死亡,13例生存。所有患者1年、2年、3年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75%、70%、65%。孤立型MS、MS合并髓内病变、AML治疗后继发MS患者间的生存状态没有差异(P=0.718)。结论 MS发病部位广泛,病理免疫组化标志物CD43、CD99、CD68、MPO、CD34及CD117检测对其诊断非常重要,骨髓血液学检查结果可为其靶向治疗提供依据。3种类型的MS患者生存状态没有差异,均应进行全身治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伴有淋巴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车冠华, 曾长, 陈晓炎
    2025 (01):  51-58.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1.008
    摘要 ( 42 )   HTML ( 2 )   PDF(7459KB) ( 6 )  

    目的 探讨伴有淋巴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 MN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胸外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连续的5例MNT患者的临床症状、病理特征、免疫表型、临床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MNT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为55~68岁。4例位于前纵隔,1例位于上纵隔,为胸部CT偶然发现。肿瘤直径1.3~4.5 cm,3例包膜完整,边界清楚,切面呈实性,灰白色,质地细腻;2例呈囊实性,2例包膜侵犯。显微镜下均有MNT独特的组织学表现:肿瘤主要由上皮性结节及淋巴细胞组成;上皮细胞呈短梭形或卵圆形,异型性小,核仁不清楚,核分裂象罕见,无坏死;上皮性结节之间被淋巴细胞间隔,可见淋巴滤泡形成。免疫组化检测显示,5例肿瘤细胞全都表达AE1/AE3、CK19、P63、Bcl-2;1例囊性区囊壁腔缘衬覆细胞表达EMA,不表达P63、Bcl-2;5例淋巴细胞表达CD20、CD3、CD5、TdT(少量+),滤泡生发中心表达CD10,结节内朗格汉斯细胞表达Langerin、S100、CD1α。5例患者中3例行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上皮细胞及淋巴细胞均阴性。5例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随访7~39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复习2019年至2023年间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新报道的以及文献中总结的既往1999年至2018年间的MNT病例,共206例MNT患者,中老年人(>45岁)195例,青年人(18~45岁)9例,儿童(<18岁)2例,发病部位以纵隔为主,也可见于颈部,发病人群无性别差异,多为体检时发现,切面以囊性稍多见,术后仅1例复发。结论 MNT罕见,好发于中老年人纵隔,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MNT病理特征为上皮性结节散在分布于丰富的淋巴间质中,可见淋巴滤泡形成,结节内散在朗格汉斯细胞,可伴囊性变,结合发生部位、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标志物可以确诊,但仍需与其他病变鉴别。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优势菌感染与组织学特征的关联研究
    王子元, 陈永其, 房振, 吴丽莉
    2025 (01):  59-64.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1.009
    摘要 ( 41 )   HTML ( 3 )   PDF(2487KB) ( 7 )  

    目的 观察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cystic neutrophil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CNGM)样本中的细菌类型,分析CNGM优势菌感染与组织学表现的关联强度。方法 采用计算机随机抽样方法,从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手术的术前诊断为乳腺炎及纤维腺瘤的连续病例中,随机抽取20例乳腺炎患者和10例纤维腺瘤患者。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其中12例有CNGM图像的病例(实验组)和5例病理确诊乳腺纤维腺瘤的病例(对照组)样本进行细菌鉴定和分析。将上述17例病变组织制备石蜡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和PAS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分析细菌类型与病理特征之间的关联。结果 差异效应大小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丰度上有显著差异的物种依次为棒状杆菌目、棒状杆菌科、棒状杆菌属、中慢生根瘤菌属、未培养细菌、慢生根瘤菌属、SHA_109菌属及硝化杆菌属。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验组9例(9/12)检测出柯氏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kroppenstedtii),而对照组均未检测出柯氏棒状杆菌(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织切片,检出柯氏棒状杆菌的9例CNGM中,有6例(6/9)在肉芽肿中央的脂质空泡内查见革兰阳性杆菌,抗酸染色和PAS染色均阴性。对照组切片中未发现革兰阳性细菌。结论 在CNGM病变中,柯氏棒状杆菌的检出率为75%,且其在脂质空泡内的定位与周围形成的化脓性肉芽肿密切相关。在脂质空泡内存在革兰阳性杆菌,结合组织切片中的典型肉芽肿病变,提示柯氏棒状杆菌可能在CNGM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因GYPC甲基化检测在HR-HPV阳性妇女子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
    罗海军, 练亿香, 王志敢, 蒋莎莉
    2025 (01):  65-71.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1.010
    摘要 ( 55 )   HTML ( 3 )   PDF(853KB) ( 4 )  

    目的 探讨子宫颈脱落细胞中GYPC(Glypican)基因甲基化(GYPC methylation, GYPCm )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感染女性中诊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效能。方法 研究共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完成阴道镜活检组织学病理检查的187例女性HR-HPV感染连续病例,中位年龄为40.0岁(17~75岁)。在阴道镜检查前先采集宫颈脱落细胞,行细胞学检查,剩余标本用于检测GYPCm 状态。以阴道镜引导下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GYPCm 检测诊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效能,并与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GYPCmΔCp值随子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其临界值为15.975时,识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2级及以上(CIN2+)和CIN3+病变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0(95%CI为0.733~0.867)和0.856(95%CI为0.784~0.928)。固定GYPCm 检测CIN3+的灵敏度不低于细胞学检查时,确定最佳临界值为ΔCp=15.975。GYPCm 检测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为100%。针对CIN3+,GYPCm 检测与细胞学检查间的诊断灵敏度(86.7%比84.4%,P=0.7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GYPCm 检测的特异度(65.5%比29.6%,P<0.001)和阳性预测值(44.3%比27.5%,P<0.001)高于细胞学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对CIN2+,GYPCm 检测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细胞学检查(P均<0.001)。结论 GYPCm 检测可作为宫颈癌筛查中HR-HPV阳性分流的工具,诊断效能优于细胞学检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胰腺脂肪沉积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雷朝闻尉, 饶佳玲, 周梦雪, 杨虹
    2025 (01):  72-79.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1.011
    摘要 ( 60 )   HTML ( 2 )   PDF(805KB) ( 5 )  

    胰腺脂肪沉积(intrapancreatic fat deposition,IPFD)被定义为胰腺中脂肪的弥漫性存在,伴随术语是脂肪胰(fatty pancreas,FP),是指高于正常上限的IPFD(脂肪含量≥9.5%)。胰腺的脂肪变化也已被证明至少影响了全球16%的人口。IPFD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人群特点(年龄、性别、种族)、饮食、肥胖与代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变性肝病、铁超载、遗传疾病、胰管堵塞和其他可能相关的因素(如细菌病毒感染、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疾病等)。现有研究已明确,IPFD是胰腺炎、胰腺癌及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危险因素;此外,新近证据表明其可能参与了胰瘘、移植后排斥反应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过程。诊断IPFD目前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而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的进步,未来AI-影像学技术可能为IPFD诊断提供更加完备的依据。针对IPFD的常用干预措施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减肥、健康饮食、定期锻炼等)、药物治疗和减肥手术。目前,对于IPFD的认知仍不够明确。本文对IPFD的高危因素、诊断、危害和干预措施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IPFD的认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何翠环, 石德荣, 孙丹丹, 李育蕊, 夏广昊
    2025 (01):  80-88.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1.012
    摘要 ( 55 )   HTML ( 1 )   PDF(978KB) ( 5 )  

    糖尿病的患病率在我国甚至全球都呈逐年递增趋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患者数量也随之增加,糖尿病的全球患病率约为34.6%,其中约30%的患者会发展为DR,而DR可导致失明,是成年人眼睛失明的主要原因。我国糖尿病患者的DR患病率为16.3%,城乡差异不显著,1型糖尿病患者的DR患病率为40.6%,2型糖尿病患者的DR患病率为37.3%。DR的发生涉及多种相互交叉作用的机制,包括炎症反应、小胶质细胞活化、氧化应激、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AGE)蓄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增加、视网膜神经变性、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 barrier, BRB)损伤等,但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临床治疗手段并不能完全阻止DR的进展及视力丧失。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s, GLP-1RA)的相关研究中发现,GLP-1RA可通过多方面的分子机制和细胞通路对DR产生保护作用,如抑制胶质细胞活化、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 NF-κB)信号通路、减少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产生和AGE沉积、线粒体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保护、神经保护及代谢调控等,可减缓或控制DR的发生、发展。本文从抗炎、抗氧化应激及抗新生血管形成,综述GLP-1RA在缓解或控制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展,为后期DR的治疗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尔茨海默病视网膜变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彭涵蔚, 沈玺
    2025 (01):  89-94.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1.013
    摘要 ( 48 )   HTML ( 1 )   PDF(497KB) ( 4 )  

    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早期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导致疾病晚期才得以确诊,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近年来,随着胚胎学和眼脑病理学的进展,视网膜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其与脑部在生理学、解剖学结构上高度相似。研究表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和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 GCIPL)等结构的变化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进程密切相关,且这些变化往往早于脑部症状的出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及其血管造影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可通过无创、快速、可重复的视网膜影像学检查,观察视网膜上的微血管网络和微结构,来实现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目前,针对AD患者再视网膜结构及功能上改变的研究成果表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 GCIP)、视网膜血管密度以及视功能等视网膜功能性指标变化,可用于AD早期诊断。视网膜参数、视网膜血管和视功能检测指标可作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合并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例诊治报道并文献复习
    黄玉, 崔玉良, 刘静
    2025 (01):  95-99.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1.014
    摘要 ( 48 )   HTML ( 1 )   PDF(1161KB) ( 6 )  

    本文报告1例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type B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TBIRS)合并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该患者为54岁男性,患有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表现为多尿、口干、多饮、体重持续减轻、高血糖、黑棘皮症,实验室检查提示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最终诊断为TBIRS,给予糖皮质激素、羟氯喹及胰岛素增敏剂治疗。2周后患者多尿、口干、多饮减轻,血糖平稳,1个月后,黑棘皮症减轻,体重稳定,血糖平稳。TBIRS属于自身免疫疾病,在临床上罕见,患者多为中年女性,大部分病例以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表现为主,低血糖少见,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案需根据症状及伴发的自身免疫疾病综合考虑。临床上TBIRS多伴有系统性红斑狼疮,而本文报道病例为TBIRS伴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较罕见。TBIRS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助于改善其预后。本例患者首次应用新型胰岛素增敏剂西格列他钠控制血糖,具有良好降糖效果,且证实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为临床上早期发现此类疾病及精准治疗提供重要指导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龚静青, 曹端荣, 庄义欣, 邱立, 李晓鸣
    2025 (01):  100-105.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1.015
    摘要 ( 55 )   HTML ( 2 )   PDF(6878KB) ( 7 )  

    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biphenotypic sinonasal sarcoma, BSNS)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患者为35岁男性,因“反复右鼻涕中带血3月余”入院。行鼻内镜右侧鼻腔鼻窦颅底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活检。在光镜下观察,见肿瘤边界欠清晰,表面被覆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局灶纤毛上皮细胞鳞状化生,黏膜内陷扩张及黏膜腺体增生。肿瘤由弥漫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排列较密集,呈束状、编织状或人字形排列,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染色质细腻,未见明显核分裂象和坏死;间质内见薄壁、扩张、分枝状的血管,呈鹿角样,未见明确横纹肌样分化区域。肿瘤组织的免疫表型为,Vimentin、H-Caldesmon、INI-1、Bcl-2和CD99呈阳性表达,Calponin、S100、MyoD1、SMA呈部分阳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在热点区约为35%+;Myogenin、STAT6、SOX-10、Desmin、β-catenin、CK、CD34、NSE、PR和EMA均为阴性。基因检测显示,PAX-3基因断裂,FISH检测结果为阳性;SYT基因无断裂,FISH检测结果为阴性。该病例临床表现特征缺乏特异性,但被覆纤毛柱状上皮呈腺腔样结构,下陷于梭形细胞内呈囊性扩张,或梭形细胞内见增生的呼吸道腺体,是BSNS其相对典型的组织学特征。BSNS与其他梭型细胞肿瘤鉴别,应结合鼻腔鼻窦的发病部位、肿瘤由相对温和的梭形细胞构成、相对典型的组织学特征、表达肌源性和神经源性的免疫标记及特征性的PAX3基因检测进行综合诊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学教育
    欧洲放射科医师培训课程体系的解读与启示
    钟京谕, 星月, 闵庆华, 肖正光, 朱才松, 张欢, 姚伟武
    2025 (01):  106-110.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1.016
    摘要 ( 56 )   HTML ( 1 )   PDF(865KB) ( 5 )  

    欧洲放射科医师培训课程体系(European Training Curriculum for radiology, ETC)由欧洲放射学会发布,定义了欧洲放射科住院医师或专科医师的培训内容和预期学习成果,最终目标是在所有欧洲国家建立标准化的放射科教育体系,以提高患者放射科照护的质量。ETC分为3个阶段,与我国内地的住培-专培体系并不能完全对应,但第三阶段的亚专科培训对于我国内地的放射科专培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ETC以“知识、技能以及胜任力和态度”三要素以及医生的“医学专家、沟通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倡导者、学者和专业人士”七大角色为培训的基本理念,与我国内地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病人管理、沟通合作、教学能力、学习提升”六大核心胜任力异曲同工;ETC的培训模块设置在人文科研“软实力”和先进影像技术方面更胜一筹,值得在未来纳入放射科住专培之中,更好地实现培养独立行医能力的培训目标。本文对比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放射科医师培训的培训阶段、培训理念、培训模块以及培训目标,以期为我国内地的放射科住院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讯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25 (01):  13-13. 
    摘要 ( 14 )   HTML ( 1 )   PDF(575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投稿声明
    2025 (01):  50-50. 
    摘要 ( 14 )   HTML ( 0 )   PDF(888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25 (01):  58-58. 
    摘要 ( 11 )   HTML ( 0 )   PDF(852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25 (01):  88-88. 
    摘要 ( 17 )   HTML ( 0 )   PDF(57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