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洁, 冯媛媛, 任妍, 曹久妹. 基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高龄老年人群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调查及相应诊断模型的建立[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1, 20(02): 201-206. |
[2] |
张颖, 樊子旭, 刘华, 马建伟, 张敏,.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性[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9, 14(02): 83-89. |
[3] |
王鸿珍, 徐文彬, 陶蓉,. 微量清蛋白尿对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对比剂肾病的预测作用[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4, 9(03): 169-173. |
[4] |
俞芸, 李月华,. 双源CT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 8(04): 435-438. |
[5] |
沈洁云, 张欢,.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影像学价值比较[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 8(02): 212-214. |
[6] |
李绪斌, 杨文东,.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9, 4(01): 52-53. |
[7] |
贾新未, 魏盟, 陆志刚,. 脉搏波传导速度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6, 5(04): 332-335. |
[8] |
朱政斌, 沈杰, 张瑞岩,. 微量尿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研究[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6, 1(02): 107-109. |
[9] |
杜勇平,朱顺和,刘建平,王彬尧. 平板运动试验在诊断女性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3, 2(02): 46-47. |
[10] |
张奇,沈卫峰,张瑞岩,张建盛,胡健,张宪,郑爱芳. 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的临床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2, 1(04): 17-19. |
[11] |
. X综合征(微血管性心绞痛)[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2, 1(04): 65-. |
[12] |
王强,朱剑秋,钱大均,羊镇宇,吴小庆,顾向红. 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在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中的初步应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2, 1(01): 57-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