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论与实践 ›› 2008, Vol. 13 ›› Issue (03): 38-42.doi: 10.16139/j.1007-9610.a2015
周凤鑫,
发布日期:
2020-07-25
Published:
2020-07-25
摘要: 良好的血液循环是组织细胞获得充足的O2和营养物质供应并排出代谢产物的必需保证。局部组织器官的缺血将会导致受累器官的损伤,其损伤程度与缺血时间长短相关。组织器官的短期缺血可引起组织器官的可逆性损伤,而长时间的严重缺血或完全缺血将引起组织器官的梗死。
周凤鑫,. 组织血液灌注与微循环的病理生理(7)——缺血-再灌注损伤[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8, 13(03): 38-42.
[1] | 孙娜娜, 潘婷婷, 刘嘉琳, 瞿洪平,. 持续性炎性反应、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0, 15(02): 131-134. |
[2] | 李玥宁, 程霁婷, 周思恒, 李红鹏, 李庆云,. 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0, 15(01): 57-60. |
[3] | 喜雯婧,李科,冯少清,章一新.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在穿支皮瓣微循环检测中的应用[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8, 14(3): 139-142. |
[4] | 吉日, 周春, 詹维伟, 杨志芳, 郭文佳. 超声造影评估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患者足部微循环的改变[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 16(03): 287-291. |
[5] | 曾晓聪, 文宏, 李醒三,. 肥厚型心肌病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7, 12(01): 66-69. |
[6] | 葛恒, 丁嵩, 康瑜, 何奔,.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微循环损伤的临床诊断[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7, 12(01): 42-45. |
[7] | 戴秋艳,. 女性冠心病与微循环障碍[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7, 12(01): 9-14. |
[8] | 卜军, 王奇雯, 叶豪, 姜华,. 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机制与干预[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7, 12(01): 15-20. |
[9] | 钱菊英, 陈傲, 陈章炜,. 心脏X综合征研究进展[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7, 12(01): 4-8. |
[10] | 何奔,.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异常的评判与存在问题[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7, 12(01): 1-3. |
[11] | 何立芸,.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与心血管疾病预后[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7, 12(01): 37-41. |
[12] | 曾定尹, 王永,. 冠状动脉微循环解剖、生理和病理学认识与展望[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7, 12(01): 33-36. |
[13] | 傅向华, 肖宇杨, 李向明,.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药物治疗及防治现状[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7, 12(01): 27-32. |
[14] | 施敏敏, 朱沂, 张博森, 郭滟, 张佳年, 计骏, 蔡劬, 顾江宁, 陈皓,. 氯喹在小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5, 20(03): 206-210. |
[15] | 张泓, 李磊, 闵东, 武钧, 瞿洪平, 汤耀卿,. 早期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病人微循环的影响[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5, 20(02): 146-150.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