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理论与实践 ›› 2017, Vol. 12 ›› Issue (01): 42-45.doi: 10.16138/j.1673-6087.a0622
葛恒, 丁嵩, 康瑜, 何奔,
发布日期:
2020-07-25
Published:
2020-07-25
摘要: 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损伤的临床意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冠心病急症,通过溶栓或急诊介入手术恢复闭塞冠状动脉(冠脉)血流的再灌注疗法已经显著降低死亡率,但患者依然可能因为心肌大量丢失而出现心力衰竭和心血管不良事件。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EMI患者,其最终的心肌损伤程度取决于缺血面积、缺血时间和心肌水平的血流恢复,后者被定义为微循环水平的再灌注,是决定再灌注实际疗效和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1])。
葛恒, 丁嵩, 康瑜, 何奔,.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微循环损伤的临床诊断[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7, 12(01): 42-45.
[1] | 周慈航, 涂丁元, 白元. 超速起搏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电风暴1例[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2, 17(04): 337-338. |
[2] | 席锐, 范骎, 王芳, 陶蓉, 顾刚. D-二聚体联合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2, 17(03): 227-232. |
[3] | 刘鹏, 严福华, 秦乐, 肖瑞杰. 肥厚型心肌病左室舒张功能的心脏磁共振心肌应变率参数与猝死风险关系的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2, 21(03): 317-325. |
[4] | 黄少华, 梁宗辉, 童欢, 管雪妮, 郭瑛, 张雁, 曹宾, 孙育民. 心脏磁共振评估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患者心肌纤维化的临床价值[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1, 20(04): 362-367. |
[5] | 陆浩, 葛雷.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研究进展[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1, 16(03): 145-150. |
[6] | 丁思霄, 熊婧, 张毅, 赵逸凡, 张恒彬, 徐亚伟. 胸痛中心时间管理系统的临床应用[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1, 16(03): 202-204. |
[7] | 王春花, 祁爽, 王敏.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合并无痛性心肌梗死一例报告[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 19(05): 528-530. |
[8] | 罗晓颖, 许燕, 张建盛, 吴立群, 戚文航. N端脑钠肽前体预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价值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 19(03): 303-307. |
[9] | 杨鹏, 邢冰, 孙伟, 武宗寅,. 右胸V_4R导联ST段抬高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分析[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9, 14(02): 94-98. |
[10] | 陈媛媛, 王燕萍, 吴丽苹, 陈亚芬, 杨克, 刘艳. 卵泡抑素样蛋白1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 16(06): 659-663. |
[11] | 于洋, 吉律, 王海嵘, 费爱华,.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7, 12(06): 391-394. |
[12] | 卜军, 王奇雯, 叶豪, 姜华,. 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机制与干预[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7, 12(01): 15-20. |
[13] | 戴秋艳,. 女性冠心病与微循环障碍[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7, 12(01): 9-14. |
[14] | 何奔,.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异常的评判与存在问题[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7, 12(01): 1-3. |
[15] | 曾晓聪, 文宏, 李醒三,. 肥厚型心肌病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7, 12(01): 66-69.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