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一直是日本乃至全球胃癌治疗领域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临床意义重大。2023年1月发表的英文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2021(第6版)》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诊疗方法,包括手术、内镜切除、化疗、随访等;第二部分为临床问题,包括对临床热点问题的建议和解释。本文将对该版指南进行中文解读,并对我院胃癌诊治的临床实践作简要介绍。
《中国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其他原因所致甲状腺毒症诊治指南》(2022版)(以下简称“指南”)于2022年8月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正式发表。指南在2007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更新,共分为15个部分,内容更为详尽,涵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评估、治疗以及特殊类型甲状腺毒症的管理。新版指南提出107项推荐意见,其证据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新版指南的发布,为临床医师和相关医疗人员在甲状腺毒症诊疗中提供全面、可靠的指导建议。本文旨在提炼其核心观点和推荐策略,以便临床医师深入理解和有效应用这些最新的指导原则。
第5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胆道系统肿瘤更新后总体改变不多。在良性肿瘤及癌前病变部分,将胆管上皮内瘤变的3级分类系统改为高级别与低级别两个级别。同时新增胆囊与胆管导管乳头状肿瘤伴相关浸润性癌。肝内胆管肿瘤分类中,新增胆管腺瘤和胆管腺纤维瘤。这两类疾病在以往版本,常在与胆管癌鉴别诊断中提到。第5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的肝内胆管癌分为小胆管亚型和大胆管亚型,并不再推荐使用胆管细胞癌和细胆管细胞癌的名称。肝外胆管癌首次列为单独部分,除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外,还包括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和未分化癌。另外,新版分类中增加了不少分子病理学相关的内容,为肿瘤的精准分类及诊断提供了依据。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一种介入性内镜技术,在内镜和X线成像的引导下对胆胰疾病进行诊治。20世纪70年代始,中国开始引进ERCP技术。90年代,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改进,ERCP在中国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展ERCP。2000年后,中国的ERCP技术和设备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许多大型医院开始设立ERCP中心。同时,学术交流和培训也促进了ERCP技术的教学和实践,培养了更多的专业人才。近年来,中国的ERCP水平不断提高,且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迭代。目前,ERCP已经成为中国内镜领域重要的技术之一,在胆胰疾病诊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ERCP的蓬勃发展归功于医学科学的进步、技术的改进以及几代ERCP专家的共同努力。
热消融是一项发展迅速的微创治疗技术,包含激光消融、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其应用于肝细胞癌和肾细胞腺癌等恶性疾病的治疗已获得显著性成功。近年来,该技术已逐渐被引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治疗中。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热消融运用于PTMC的治疗有效且安全,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否作为一线治疗仍有许多争议。目前,陆续有指南和共识提出热消融治疗PTMC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在临床上也相继有许多PTMC热消融治疗后的相关随访报道。本文就热消融技术治疗PTMC的原理、适应证与禁忌证、有效性及安全性、与传统外科手术比较等进行总结。
目的:研究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hereditary 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HMTC)病人RET基因型和疾病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9月间于我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诊断为HMTC并行甲状腺癌手术的13例病人。随访截至2021年9月。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和美国甲状腺协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ATA)指南对13例病人进行风险评估。研究不同RET基因型的疾病表型,包括生化检测结果和TNM分期以及生化治愈(血清降钙素正常)和临床治愈率。结果:RET基因最高风险突变(M918T位点)、高风险突变(C634Y和C634S位点)和中风险突变(C618G和C611Y位点)的病人分别有1例(7.69%)、6例(46.15%)、6例(46.15%)。其中,1例最高风险突变病人的TNM分期为Ⅳ期;6例高风险突变病人的TNM分期分别为Ⅰ期4例(66.67%),Ⅲ期2例(33.33%);6例中风险突变病人分期分别为Ⅰ期1例(16.67%),Ⅱ期1例(16.67%),Ⅲ期3例(50%),Ⅳ期1例(16.67%)。关于术前降钙素和癌胚抗原含量,最高风险突变1例病人最高(20 000 ng/L,831.8 μg/L),高风险突变6例病人最低(537.7 ng/L,41.7 μg/L),中风险突变6例病人次之(1 221.4 ng/L,62.3 μg/L)。同样,最高风险突变病人的临床治愈率和生化治愈率较差,高风险突变较好,中风险突变次之。结论:RET基因与ATA风险有关。RET基因高风险突变病人较中风险突变病人具有较高的临床治愈率和生化治愈率。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基于人们对美容和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加之能量设备和机器人在医学领域不断发展,使外科医师推出疼痛少、美容效果好、精细化和高难度的微创术式。甲状腺手术在原有基础上,衍生出腔镜辅助的甲状腺切除术以及多途径入路的腔镜甲状腺切除术,还有热消融、化学消融以及机器人辅助甲状腺切除术。
胆囊腺肌症(gallbladder adenomyomatosis,GA)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的良性疾病。随着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其诊断有进一步提高。部分学者认为GA与胆囊癌的形成有关,但尚存争议。GA的治疗,有主张胆囊切除,以预防其恶变,也有学者认为部分GA可行随访。目前尚无共识。本文对GA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胆囊结石(gallbladder stone, GS)是常见病、多发病。病人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发生梗阻会引起急性胆囊炎。GS继发梗阻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和胆囊癌等后果严重。世界各地专业组织发布过多个指南和共识,促进了GS的规范诊治,但仍存在许多争议问题。当前临床缺乏大样本全病程的相关研究,忽视GS的预防和早诊早治,造成个性化诊治不足。为了更好地开展预防、选择诊治方法、判断预后和随访,笔者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将GS病程发展分为4期。①成石期;②无症状无梗阻期;③炎症感染期,包括梗阻炎症、化脓坏疽和穿孔脓肿3个阶段;④继发病变期,包括胆囊形态及功能异常阶段、结石移位阶段、继发胆囊癌阶段。依据病理生理的分期,有利于在规范基础上的个性化诊治,使病人获益更多。
根治性外科手术是结肠癌的最主要治疗措施。完整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entery excision, CME)/D3淋巴结清扫术的发展应用,推动结肠癌手术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进程。右半结肠癌手术相对复杂,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涉及的问题包括淋巴结清扫范围、肠管切除范围、肠管重建方式等。右半结肠癌淋巴结清扫的内侧界是当前争议的焦点之一。肠系膜上静脉左侧通常被认为是右半结肠癌CME/D3清扫的内侧界。然而,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部分学者认为应当以肠系膜上动脉左侧为清扫的内侧界。该观点更符合CME的原则,且能做到彻底的淋巴结清扫,但其临床意义仍需深入研究论证。本文针对右半结肠癌淋巴结清扫内侧界的选择展开讨论,希望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我国胃癌病人在就诊时多数已处于中晚期,整体预后较差。胃癌病人在手术前后及术中采取围术期放疗、化疗、免疫等综合治疗方法可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并延长病人生存时间。我国围术期综合治疗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近年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制定共识与指南,并应用于临床实践。随着综合治疗新技术新方案的涌现和发展,胃癌围术期综合治疗和转化治疗必将很大程度地提高我国胃癌病人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