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标准治疗模式肿瘤退缩和保肛率仍有限,且无法降低远处转移率。放疗可促进机体免疫应答,放疗和免疫治疗联合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有望突破微卫星稳定(MSS)型结肠直肠癌的治疗困境。近年来,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逐渐展开,大多获得满意的肿瘤完全缓解率,为MSS型中、低位LARC病人保留器官功能提供新的选择。未来仍需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验证,期待获得更好的保肛和远期生存获益。同时在放疗与免疫治疗模式、疗效准确评估等方面需进一步优化和努力。
自2018版《腹股沟疝诊治国际指南》制定以来,不断有新的研究证据被报道。2023年10月国际疝外科组织在评估和筛选新证据后公布《腹股沟疝诊治国际指南更新版(2023)》。更新版对原指南的8个章节进行更新,共提出20个关键问题,制定39项新声明和32项推荐意见,其中16项为强烈推荐。本文结合临床关注的问题,对更新版进行梳理和解读。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癌症之一。病理数字切片扫描仪的诞生及深度学习算法的不断迭代推动了人工智能(AI)技术在乳腺癌诊疗领域的创新。本文对当前AI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作介绍,并总结该领域遇到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结肠直肠癌(CRC)是全球发病率排名第3、但死亡率排名第2的恶性肿瘤。肿瘤疫苗是一种新型免疫治疗方式,向机体递呈肿瘤抗原,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以形成长期免疫记忆。本文综述不同类型CRC疫苗近5年代表性临床/基础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
目的:报道侧方入路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L-SILTEP)修补这一应用于特定情况下腹股沟疝的全新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4年3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完成的110例腹股沟疝L-SILTEP的资料,分析病例资料、手术细节、住院时间和术后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中位手术时间55 (41.25, 7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 (2,10) mL。术中腹壁下血管损伤5例(4.5%),精索损伤1例(0.9%)。术后6、24和48 h疼痛平均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3.0 ± 0.8)分、(1.9 ± 0.7)分和(1.1 ± 0.4)分。平均住院时间(3.3 ± 0.7)d。术后并发症常见为腹股沟区血清肿(9例,8.2%),腹膜外间隙血肿1例(0.9%),阴囊积液1例(0.9%)。结论:L-SILTEP安全、方便、有效。因其技术要求高,应用限于特定的病人和医师。开展该手术需要重视培训和技术细节,谨慎开展。
腹腔镜结肠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多项大型临床研究的证实,腹腔镜已成为我国结肠直肠癌外科治疗的主要方式。基于循证医学证据与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腹腔镜结肠直肠癌手术技术仍在持续优化和改进,其关键技术主要围绕以下3方面:①完整的手术切除范围;②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③安全的消化道重建。重视腹腔镜结肠直肠癌手术的标准化操作,推动手术的规范化开展,形成科学的手术评价体系,做好手术疗效评估,并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是提高我国腹腔镜结肠直肠癌手术规范化水平的关键。
本文对《低位直肠癌适形切除规范手术操作标准(2023版)》的出台背景以及需要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如适形切除手术的定义、相关解剖概念的明确、适形切除保肛手术的优势、与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的主要区别、临床价值及适应证把握、手术操作的原则和相关细节以及围术期护理的关键问题进行解读。
结肠直肠微创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外科理念的重大飞跃。过去半个世纪,见证了由传统开腹手术向微创手术的历史性转变。这得益于手术平台和术式的不断创新。平台的创新,包括显像平台、能量平台以及器械平台的创新。术式的创新,主要是基于术式构成的五要素,即手术入路、肠段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程度、消化道重建和标本取出。结肠直肠微创外科的进步显著降低手术带来的创伤,提升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和手术的整体安全性。这种进步的背后,是对手术过程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了手术的规范化、同质化的执行。在未来,继续推动手术技术和理念的革新,将不断提升结肠直肠微创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更需外科医生对手术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实践的不懈追求。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随着基因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的发展,乳腺癌的全身治疗逐渐进入个体化医疗时代。但是乳腺癌的辅助放疗决策仍然主要依赖于临床病理因素,缺乏科学可靠的工具来指导不同人群的精准放疗。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型乳腺癌是乳腺癌最常见的分子亚型,21基因复发评分(RS)(Oncotype Dx™, Genomic Health, Redwood City, CA)是一种商业可用的乳腺癌基因组测试。本文回顾了目前关于21基因RS用于HR阳性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放疗决策的研究证据。目前的临床研究支持21基因RS对辅助放疗疗效具有预测价值,该领域几项大规模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近年来,以腔镜技术和机器人手术系统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成为外科治疗发展的新趋势。机器人手术具有精准、微创、美观等优势,在乳腺外科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分析文献,综述了近年来机器人手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包括技术的发展、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等,为机器人手术系统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肝胆外科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住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人共计208例,其中出现术后出血21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21例病人术后出血主要与胰漏、胆汁漏、腹腔感染、低蛋白血症、糖尿病、超声刀使用不当、骨骼化清扫、术中出血量、术前黄疸水平等有关(P<0.05),而与性别及年龄无关(P>0.05)。其中,4例经止血、输血等保守治疗后痊愈,6例行介入栓塞止血,11例行剖腹探查止血,其中2例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胰漏(OR=3.963,95%CI: 1.120~14.025)、胆汁漏(OR=4.013,95% CI: 1.173~13.734)、腹腔感染(OR=7.545,95% CI: 1.833~31.051)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断提高吻合技术,减少吻合口漏,预防和控制腹腔感染,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主要措施。对术后出血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应及时行手术治疗。
遗传性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显著增加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对此,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制定了《遗传/家族高风险评估指南》以指导这类基因突变携带者的遗传风险评估和咨询,为乳腺癌的预防、筛查和治疗提供必要信息。本文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临床实践经验对《遗传/家族高风险评估指南》进行解读。
早期直肠癌是指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任意大小的直肠上皮性肿瘤,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不伴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早期直肠癌,局部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和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等技术的发展,给早期直肠癌的治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8%~12%的早期直肠癌病人存在局部淋巴结转移,因此仍需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现行指南推荐,具有高危病理特征的早期直肠癌需追加补救性根治手术。各种微创、低位保肛手术如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适形切除功能保肛手术(CSPO)更好地实现了保肛保功能的目标。早期直肠癌总体预后良好,但其全程监测随诊同样重要。早期直肠癌的早诊早治及全程监测理念的革新,内镜技术及外科技术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提高早期直肠癌诊疗的规范化。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13%。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360°的Nissen折叠术、270°的Toupet折叠术和180°的Dor折叠术。虽然Nissen术在远期效果上优于其他方法,但其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高。在选择手术时,需要根据食管动力学检查和pH值进行个体化决策。手术不仅要修复解剖结构,还需恢复功能,包括恢复腹段食管长度和膈肌脚与脊柱的斜度。重建胃食管阀瓣和膈食管筋膜有助于优化手术效果并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考虑到GERD涉及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变化,个体化治疗是改善症状和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探讨早期直肠癌器官保留策略的研究进展。尽管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标准治疗方法,但由于其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越来越多的关注转向器官保留策略。讨论早期直肠癌的精确分期方法,并针对cT1N0M0和cT2N0M0病人提出具体的器官保留方案。另外,对于错配修复缺陷(dMMR)/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病人,免疫疗法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总结当前研究成果,为临床医师在治疗早期直肠癌时提供有关器官保留的指导建议。
本文概述疝病的基本概念及其历史沿革。“无张力修补”概念的引入使得疝外科有了里程碑式飞跃,“腹壁功能”概念的建立则推动了疝外科的发展。介绍疝修补技术在我国的引入和推广,重点讨论中国疝外科修补技术的发展阶段,包括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以及微创技术在疝修补中的应用和发展。指出应按腹壁疝的分型来选择手术方式以及腹壁重建的3R[修补(repair),组织结构重建(reconstruction),结构重塑和功能修复(restoration)]原则。还探讨材料科学的进展和日间手术模式的推广。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迟发性出血(DPPB)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收集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本院行ESD治疗且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的234例病人临床资料,依据有无发生DPPB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早期胃癌病人ESD后发生DPPB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早期胃癌ESD后发生DPPB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以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对列线图模型进行评价。结果:234例行ESD治疗的早期胃癌病人中共23例(9.8%)发生DPPB。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活检次数≥3次(95%CI:2.482~20.424,P=0.000)、病变最大直径≥3 cm(95%CI:1.620~13.244,P=0.004)、浸润深度至黏膜下层(95%CI:1.421~10.536,P=0.008)、术中出血(95%CI: 1.160~11.300,P=0.027)是早期胃癌ESD后发生DPPB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8(95%CI:0.743~0.932)。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3.328,P=0.505。结论:活检次数≥3次、病变最大直径≥3 cm、浸润深度至黏膜下层、术中出血是早期胃癌ESD后发生DPPB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4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早期胃癌ESD后发生DPPB风险。
结肠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筛查手段的普及与内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T1期结肠直肠癌得以发现。准确预测其淋巴结转移风险,对指导临床治疗决策、降低并发症和死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T1期结肠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涵盖临床病理特征、分子表型及遗传特征等多个方面。部分研究通过综合这些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优于目前临床指南,对临床很有借鉴意义。
骨调节剂(BMA)目前主要包括双膦酸盐(BP)和地舒单抗,可减少乳腺癌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骨相关事件。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于2022年1月在线刊发了2022版《双磷酸盐和其他骨调节剂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ASCO-OH(CCO)指南更新》。新版指南提示应与所有有指征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绝经后早期乳腺癌病人,讨论BP辅助治疗。唑来膦酸、氯膦酸盐、伊班膦酸均为推荐药物,建议BP持续时长为2~3年。ABCSG-18与D-CARE研究的结果不一致,且缺乏直接比较地舒单抗与BP作为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的研究数据,因此不建议使用地舒单抗用于辅助治疗。总之,BP在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地位被进一步肯定,而地舒单抗的价值仍未明确。
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腹壁力学研究正逐步克服传统评估方法的限制。通过应用深度学习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建立精确的力学和预测模型,分析腹壁肌肉在不同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不仅有助于优化疝修补手术方案,降低复发风险,还有望改善病人的预后情况。展望未来,将继续整合多维度数据,进一步推动腹壁力学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及其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