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人工智能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研究展望
    笪倩, 阮淼, 费晓春, 王朝夫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5): 389-395.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04
    摘要586)   HTML45)    PDF(pc) (1217KB)(1867)    收藏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癌症之一。病理数字切片扫描仪的诞生及深度学习算法的不断迭代推动了人工智能(AI)技术在乳腺癌诊疗领域的创新。本文对当前AI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作介绍,并总结该领域遇到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腹股沟疝诊治国际指南更新版(2023)》解读
    徐静, 庄秋林, 董瑞朝, 杨子昂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4): 316-322.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4.08
    摘要540)   HTML15)    PDF(pc) (966KB)(1804)    收藏

    自2018版《腹股沟疝诊治国际指南》制定以来,不断有新的研究证据被报道。2023年10月国际疝外科组织在评估和筛选新证据后公布《腹股沟疝诊治国际指南更新版(2023)》。更新版对原指南的8个章节进行更新,共提出20个关键问题,制定39项新声明和32项推荐意见,其中16项为强烈推荐。本文结合临床关注的问题,对更新版进行梳理和解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侧方入路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附110例报告)
    张一忠, 汤睿, 王廷峰, 司仙科, 叶乐斌, 柳楠, 项世骏, 吴卫东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4): 323-328.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4.09
    摘要383)   HTML4)    PDF(pc) (11620KB)(34)    收藏

    目的:报道侧方入路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L-SILTEP)修补这一应用于特定情况下腹股沟疝的全新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4年3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完成的110例腹股沟疝L-SILTEP的资料,分析病例资料、手术细节、住院时间和术后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中位手术时间55 (41.25, 7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 (2,10) mL。术中腹壁下血管损伤5例(4.5%),精索损伤1例(0.9%)。术后6、24和48 h疼痛平均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3.0 ± 0.8)分、(1.9 ± 0.7)分和(1.1 ± 0.4)分。平均住院时间(3.3 ± 0.7)d。术后并发症常见为腹股沟区血清肿(9例,8.2%),腹膜外间隙血肿1例(0.9%),阴囊积液1例(0.9%)。结论:L-SILTEP安全、方便、有效。因其技术要求高,应用限于特定的病人和医师。开展该手术需要重视培训和技术细节,谨慎开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及前景
    赵鑫, 高鹏, 陈洁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5): 376-381.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02
    摘要363)   HTML4)    PDF(pc) (876KB)(222)    收藏

    近年来,以腔镜技术和机器人手术系统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成为外科治疗发展的新趋势。机器人手术具有精准、微创、美观等优势,在乳腺外科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分析文献,综述了近年来机器人手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包括技术的发展、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等,为机器人手术系统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遗传性乳腺癌风险基因检测与咨询:NCCN指南解读与瑞金医院临床实践
    韩梦圆, 陈小松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5): 401-404.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06
    摘要358)   HTML4)    PDF(pc) (918KB)(86)    收藏

    遗传性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显著增加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对此,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制定了《遗传/家族高风险评估指南》以指导这类基因突变携带者的遗传风险评估和咨询,为乳腺癌的预防、筛查和治疗提供必要信息。本文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临床实践经验对《遗传/家族高风险评估指南》进行解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隐匿性胰胆反流的胆胰管汇合部解剖模拟分析:基于Fluent研究
    吕贝宁, 侯念宗, 项雨凯, 达选博, 杨玉龙, 田伏洲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5): 426-43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10
    摘要303)   HTML1)    PDF(pc) (3927KB)(169)    收藏

    目的: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结合有限元法对胆胰管汇合部解剖结构进行2D数值模拟,分析胆胰壶腹隔膜、十二指肠乳头开口方向和形状对隐匿性胰胆反流(occult pancreaticobiliary reflux, OPBR)的影响。方法:利用网上资料获得胆胰管汇合部解剖结构数据。通过计算流体力学Fluent 2020R2软件2D重建。将胆胰管汇合部按以下条件绘制出不同模型:胆胰壶腹隔膜(有/无)、十二指肠乳头开口方向(偏向胆管/居中/偏向胰管),共6组模型,分析引起OPBR的危险因素。结果:在胆胰管汇合部解剖结构正常情况下,即壶腹隔膜存在,无论十二指肠乳头形状和开口方向如何改变,均未见胰胆反流。当壶腹隔膜缺失导致共同通道>5 mm,十二指肠乳头偏向胆管侧时,胰液少量反流进入胆管下端;当壶腹隔膜缺失导致共同通道>5 mm,十二指肠乳头居中时,反流进入胆管内的胰液流速、流量增大,反流程度维持在胆管下端;当壶腹隔膜缺失导致共同通道>5 mm,十二指肠乳头偏向胰管侧时,胰胆反流程度更严重,胆管全程可见胰液反流。在此反流模型基础上缩短胆胰管共同通道长度,扩大流出道开口后,胰胆反流现象消失。结论:基于Fluent研究发现,壶腹隔膜、十二指肠乳头等解剖结构与OPBR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缩短胆胰管共同通道长度、扩大流出道开口可终止胰胆反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胆道恶性肿瘤临床研究进展
    熊逸晨, 杨自逸, 桑玉尔, 龚伟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5): 455-46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15
    摘要291)   HTML3)    PDF(pc) (917KB)(26)    收藏

    胆道恶性肿瘤(bile tract cancer, BTC)侵袭性强,早期诊断困难。尽管根治性手术是目前BTC的主要治愈性措施,但多数BTC病人就诊时已经处于疾病进展期或晚期。即使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肿瘤复发风险也居高不下,5年生存率低。多项关于BTC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公布,对于优化BTC的治疗方案具有里程碑意义。BILCAP、ASCOT研究肯定辅助化疗在可切除BTC的重要地位。伊立替康作为进展期BTC病人的二线化疗药物也有近期的研究数据证实。TOPAZ-1研究首次宣告一线免疫疗法联合化疗的优效性。在靶向治疗方面,泽尼达妥单抗、T-DXd、奈拉替尼等靶向HER2的药物开发取得突破。 SAGC、SPINE研究显示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或其他靶向治疗药物生存获益可能更好。基于这些临床研究数据,国内、外相应指南也进行了更新。伴随着现阶段肿瘤分子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BTC基因表达信息的深入挖掘,BTC精准医疗研究步入新的时代,期待后续更多的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数据分析、更多临床实践应用经验的积累,为BTC病人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总蛋白苏木化修饰与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初步探究
    吴巧, 刘威, 郑佼皎, 王聪, 艾志龙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4): 336-344.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4.11
    摘要286)   HTML4)    PDF(pc) (8797KB)(493)    收藏

    目的:探究蛋白质苏木化修饰水平(SUMOylation)与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预后的关系。方法:首先通过数据库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后续收集本地男性PTC病人手术切除的癌和癌旁组织配对样本,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 WB)检测样本中蛋白质的苏木化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检测样本中苏木化修饰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比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蛋白质苏木化水平以及苏木化通路关键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研究苏木化修饰与男性PTC的关系。结果:TCGA与GTEx数据库分析发现蛋白质苏木化水平在PTC的癌组织中呈现升高趋势(P<0.05),并与病人不良预后相关(P=0.021)。本院临床样本中验证了癌组织蛋白苏木化修饰水平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P<0.05);但是qRT-PCR显示苏木化通路中大部分因子的转录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PTC组织中蛋白质苏木化水平高于癌旁组织,癌组织中蛋白质苏木化水平越高,则病人生存时间越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胃食管反流病的外科治疗
    陈双, 黄恩民, 周太成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4): 292-295.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4.03
    摘要284)   HTML2)    PDF(pc) (990KB)(85)    收藏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13%。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360°的Nissen折叠术、270°的Toupet折叠术和180°的Dor折叠术。虽然Nissen术在远期效果上优于其他方法,但其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高。在选择手术时,需要根据食管动力学检查和pH值进行个体化决策。手术不仅要修复解剖结构,还需恢复功能,包括恢复腹段食管长度和膈肌脚与脊柱的斜度。重建胃食管阀瓣和膈食管筋膜有助于优化手术效果并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考虑到GERD涉及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变化,个体化治疗是改善症状和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中国疝修补技术30年的演变和进展
    唐健雄, 孟云潇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4): 279-284.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4.01
    摘要283)   HTML8)    PDF(pc) (924KB)(98)    收藏

    本文概述疝病的基本概念及其历史沿革。“无张力修补”概念的引入使得疝外科有了里程碑式飞跃,“腹壁功能”概念的建立则推动了疝外科的发展。介绍疝修补技术在我国的引入和推广,重点讨论中国疝外科修补技术的发展阶段,包括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以及微创技术在疝修补中的应用和发展。指出应按腹壁疝的分型来选择手术方式以及腹壁重建的3R[修补(repair),组织结构重建(reconstruction),结构重塑和功能修复(restoration)]原则。还探讨材料科学的进展和日间手术模式的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双磷酸盐和其他骨调节剂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ASCO-OH(CCO)指南更新》解读
    陆裕杰, 朱思吉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5): 405-408.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07
    摘要280)   HTML1)    PDF(pc) (946KB)(196)    收藏

    骨调节剂(BMA)目前主要包括双膦酸盐(BP)和地舒单抗,可减少乳腺癌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骨相关事件。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于2022年1月在线刊发了2022版《双磷酸盐和其他骨调节剂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ASCO-OH(CCO)指南更新》。新版指南提示应与所有有指征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绝经后早期乳腺癌病人,讨论BP辅助治疗。唑来膦酸、氯膦酸盐、伊班膦酸均为推荐药物,建议BP持续时长为2~3年。ABCSG-18与D-CARE研究的结果不一致,且缺乏直接比较地舒单抗与BP作为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的研究数据,因此不建议使用地舒单抗用于辅助治疗。总之,BP在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地位被进一步肯定,而地舒单抗的价值仍未明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腔镜在乳腺手术中应用的争议与未来
    曹旭晨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5): 371-375.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01
    摘要277)   HTML2)    PDF(pc) (878KB)(57)    收藏

    腔镜手术在许多外科领域已广泛应用,显示出其在微创方面的优势。乳腺这类无自然腔隙的手术,尚存在一定争议与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腔镜在乳腺手术治疗的背景、发展历程及所遇到的挑战与解决办法,论述了其应用的理论及实践基础。腔镜在乳腺外科领域将成为新的迭代工具,有望为更多的病人提供更安全、微创的服务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适合中国女性的乳腺癌筛查策略
    曹希, 骆勇超, 沈松杰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5): 382-388.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03
    摘要275)   HTML1)    PDF(pc) (992KB)(24)    收藏

    乳腺癌严重威胁着中国女性的健康和生命。乳腺癌筛查显著提高早期乳腺癌检出率和保乳率,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本文对中国女性的乳腺癌发病特点以及筛查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分析,认为现阶段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策略应首先加强科普宣教,提高女性防癌意识,积极推广乳腺自我检查和临床乳腺检查;乳腺的影像学检查应以乳腺超声为主,乳腺X线和乳腺磁共振为辅。对于女性人群应该进行乳腺癌风险分层,一般风险女性应该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1次乳腺癌筛查,高风险人群则应进一步提前筛查年龄并提高频率。随着中国女性乳腺癌流行病学特征的改变以及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适合中国女性的乳腺癌筛查策略也需要定期更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T1期结肠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陈芳倩, 冯雯卿, 赵敬坤, 宗雅萍, 陆爱国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4): 358-364.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4.14
    摘要273)   HTML6)    PDF(pc) (985KB)(636)    收藏

    结肠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筛查手段的普及与内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T1期结肠直肠癌得以发现。准确预测其淋巴结转移风险,对指导临床治疗决策、降低并发症和死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T1期结肠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涵盖临床病理特征、分子表型及遗传特征等多个方面。部分研究通过综合这些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优于目前临床指南,对临床很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膈肌解剖异常类疾病的诊断和处理
    嵇振岭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4): 296-299.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4.04
    摘要268)   HTML2)    PDF(pc) (3148KB)(160)    收藏

    因膈肌解剖异常发生的疾病主要有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旁疝、膈疝、膈肌缺如和膈膨升。膈肌的良、恶性肿瘤不在此讨论范围。由于对这类疾病认识不足,影像学检查应用不当,临床诊断常常混淆。本文拟结合国外文献和笔者的经验,提出“膈肌解剖异常类疾病”的概念。目的是对这类疾病进行归纳汇总,并对这类疾病的处理进行概要的描述,从而有利于加强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处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前哨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病人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张丰哲, 童一苇, 陈小松, 沈坤炜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5): 409-41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08
    摘要267)   HTML11)    PDF(pc) (892KB)(28)    收藏

    目的:分析前哨淋巴结(SLN)阴性乳腺癌病人非前哨淋巴结(non-SLN, 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9年1月至2024年8月于我中心行全乳切除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乳腺癌病人,在SLN阴性且行低位组淋巴结清扫的病人中,行NSLN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2 387例SLN阴性病人中,无NSLN转移者2 288例(95.9%),NSLN转移者99例(4.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侵犯(LVI)为SLN阴性病人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13.5%比3.5%;OR=4.14,95%CI: 2.27~7.56,P<0.001);与非多中心性乳腺癌相比,多中心性乳腺癌病人具有较高NSLN转移风险的趋势(9.5%比4.1%;OR=2.08,95% CI: 0.90~4.81,P=0.089)。结论:SLN阴性病人中,存在LVI、多中心性乳腺癌者具有较高NSLN转移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胰管支架表面括约肌预切开与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在ERCP困难胆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姚文飞, 祁洋, 李谦益, 吴宇权, 徐瑞云, 姚伟, 孔雷, 李能平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5): 434-44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11
    摘要266)   HTML2)    PDF(pc) (11008KB)(21)    收藏

    目的:比较胰管支架表面括约肌预切开(PPDS)与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TPS)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困难胆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3年3月本院连续收治并由同一医师操作的ERCP病例资料,将在ERCP操作过程中导丝意外进入胰管的困难胆管插管者,根据术中选择插管方法,分为PPDS组(先放置胰管支架,然后用针刀于胰管支架表面切开胆管括约肌,保留胰管括约肌,再选择性胆管插管)和TPS组(先行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然后放置胰管支架,再选择性胆管插管)。分析比较两组胆管插管成功率、ERC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762例ERCP病人中,84例符合入选标准,其中,PPDS组44例,TPS组40例。PPDS组成功胆管插管42例,成功率95.4%(42/44),无ERCP术后胰腺炎(PEP)、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TPS组成功胆管插管39例,成功率97.5%(39/40)。TPS组PEP 4例(10.0%,4/10),无出血、穿孔病例。所有病例均治愈。两组胆管插管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PE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DS法、TPS法均是在困难胆管插管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好方法,具有较高的胆管插管成功率。PPDS法更适合于有PEP高危因素的病人,而TPS法操作简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华蟾素片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程健珊, 张弢, 吴珺玮, 高惠峰, 陈敬贤, 孟志强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4): 351-357.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4.13
    摘要254)   HTML3)    PDF(pc) (967KB)(22)    收藏

    目的:评价华蟾素片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108例HCC病人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华蟾素片联合TACE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TACE治疗。以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作为评价指标,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价两组生存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试验组OS 13.5个月,对照组OS 9.2个月;试验组PFS 6.8个月,对照组PFS 5.3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和肝硬化是HCC病人PFS预后独立的危险因素;Child-Pugh分级是HCC病人OS预后独立的危险因素;ALBI是HCC病人OS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华蟾素片联合TACE治疗HCC有效延缓肝癌进展,延长病人PFS和OS,其中Child-Pugh分级、肝硬化和ALBI是影响HCC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大数据时代的革新: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推动腹壁力学研究
    毛明焕, 杨槟泽, 彭雪强, 李航宇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4): 300-30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4.05
    摘要252)   HTML3)    PDF(pc) (911KB)(141)    收藏

    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腹壁力学研究正逐步克服传统评估方法的限制。通过应用深度学习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建立精确的力学和预测模型,分析腹壁肌肉在不同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不仅有助于优化疝修补手术方案,降低复发风险,还有望改善病人的预后情况。展望未来,将继续整合多维度数据,进一步推动腹壁力学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产后腹直肌分离手术治疗的初步评估
    刘璐, 朱晓强, 柳楠, 刘嘉杰, 汤睿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4): 329-335.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4.10
    摘要252)   HTML6)    PDF(pc) (14534KB)(31)    收藏

    目的:初步评价产后腹直肌分离(PDR)手术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1月至2023年10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疝与腹壁外科行手术治疗的PDR病人,对其基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复发以及手术前后功能评价结果等分析与评价。结果:共纳入39例,其中开放手术21例,腹腔镜手术17例,杂交手术1例。单纯白线重建(LAR)3例;在LAR基础上行肌后(Sublay)网片修补26例,肌前(Onlay)修补9例,腹腔内(IPOM)修补1例。随访6~45个月,完成率92.3%。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0.5%,其中1例伤口愈合延迟,2例血清肿,5例脐旁与脐下皮肤感觉障碍。欧洲疝学会腹壁疝登记系统生活质量(EuraHS QoL)评分与评价腰背痛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有显著改善。腹腔镜手术病人的分离程度小于开放手术病人(腹直肌间距中位数4.0 cm 比4.5 cm),腹腔镜手术病人的住院天数较开放手术病人更短(中位数7 d比9 d)。结论:PDR的手术治疗总体安全、有效,除纠正分离,还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腰背痛。应对不同情况的病人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