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17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当今甲状腺外科手术的特点
    陈曦, 李宏为,
    2012 (01):  1-3.  DOI: 10.16139/j.1007-9610.a2778
    摘要 ( 287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健康查体的普遍开展,尤其是颈部高频B超检查的广泛进行,更使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大幅提高。仅靠触诊,4%~10%的普通人群可被检出甲状腺结节;而B超检查显示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已达18%~67%,尤以老年人及女性更常见。50岁以下人群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外科角度看甲状腺炎
    陈曦,
    2012 (01):  4-6.  DOI: 10.16139/j.1007-9610.a2780
    摘要 ( 249 )  
    甲状腺炎是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或细菌、病毒感染,致甲状腺滤泡结构破坏的一组异质性疾病。按起病缓急,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多数甲状腺炎在内分泌科首诊并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其深层是否隐藏着复发的诱因或恶变的危险,是否需要适时的手术干预呢?作为外科医师,我们又是如何从自己的角度来审视甲状腺炎,包括急性化脓性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遗传性甲状腺癌
    高明, 于洋, 赵静,
    2012 (01):  7-10.  DOI: 10.16139/j.1007-9610.a2789
    摘要 ( 312 )  
    遗传性甲状腺癌根据肿瘤细胞起源不同分为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hereditary medullary thyroid cancer,HMTC)和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familialno nmedullary thyroid cancer,FNMTC),因其独特的分子病因学及生物学特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探讨HMTC与FNMTC在病因学、诊断、治疗、随访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书介绍
    2012 (01):  10.  DOI: 10.16139/j.1007-9610.a2777
    摘要 ( 331 )  
    由江浩教授主编的《骨与关节MRI》第2版己于2011年5月出版。该书对恶性骨肿瘤、骨肿瘤样病变等病种及颞颌、肩、肘、腕关节部分内容作了大量修改和补充。除第十一章骨髓外,其余章节中80%~90%的图片均作替换,第1版的图片采用的是0.5T的MRI设备,而第2版均采用1.5及3T的MRI设备,其图像直接取自PACS,因此格外清晰,可作为医学影像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的参考书。该书在国内新华书店均有出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局部进展甲状腺癌的外科处理
    孙团起, 吴毅,
    2012 (01):  11-14.  DOI: 10.16139/j.1007-9610.a2790
    摘要 ( 372 )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大多数甲状腺癌临床过程相对缓慢,手术、药物抑制和放射性核素治疗效果良好;但仍有部分甲状腺癌表现为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局部外侵严重,预后较差,包括局部进展或复发的分化型甲状腺癌、髓样癌及所有的未分化癌。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变型中,高细胞型弥漫硬化型柱状细胞型实体型梁状型和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131)I消融治疗
    关海霞, 陆汉魁,
    2012 (01):  15-16.  DOI: 10.16139/j.1007-9610.a2791
    摘要 ( 391 )  
    1946年,放射性碘-131(radioactive iodine-131,RAI,131I)首次被报道用于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经过60多年的发展,131I治疗已成为DTC术后处理的重要手段。国内最早应用131I治疗DTC约在上世纪60年代。近年来,随着国内DTC病人逐渐增多,131I消融的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针穿刺洗脱液测定甲状腺球蛋白鉴别转移淋巴结性质
    周好, 陈海珍, 陈曦, 余宁康, 陈诚, 吴志浩, 李宏为,
    2012 (01):  17-20.  DOI: 10.16139/j.1007-9610.a2792
    摘要 ( 4891 )  
    目的:临床研究通过细针穿刺洗脱液测定甲状腺球蛋白水平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性质的可行性。方法: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明显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术中对切除甲状腺和颈部淋巴结行直视下细针穿刺,对穿刺洗脱液行甲状腺球蛋白(Tg)的测定,并与病理检查结果比对。结果:甲状腺内乳头状癌病灶的穿刺洗脱液Tg值中位数为84.4(19.0~446.1)ng/mL,甲状腺良性组织的穿刺洗脱液Tg值中位数为133.4(16.0~558.3)ng/mL,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直径>1 cm的转移性淋巴结穿刺洗脱液Tg值中位数为78.0(14.9~1000.0)ng/mL,显著高于直径>1 cm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穿刺洗脱液Tg值[0.1(0.1~1.3)ng/mL]。直径1 cm的穿刺洗脱液Tg值明显高于直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腔镜辅助与常规甲状腺全切除术后~(131)I清甲疗效的比较
    陈泽泉, 柴红, 陆汉魁, 王阳, 盛矢薇, 陈立波, 罗全勇, 余永利,
    2012 (01):  21-24.  DOI: 10.16139/j.1007-9610.a2793
    摘要 ( 487 )  
    目的:回顾性分析腔镜辅助甲状腺全切除术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人接受131I清除残留甲状腺(清甲)治疗的影响,并选择与同期接受常规甲状腺全切除术且病情类似的PTC病人131I清甲资料进行比较。方法:纳入本研究的PTC病人共144例,腔镜辅助甲状腺全切除术后(腔镜组)病人66例,常规甲状腺全切除术后(常规组)病人78例,均住院接受131I清甲治疗。对治疗前超声检查、甲状腺功能指标变化及甲状腺球蛋白、治疗后的131I全身扫描等结果进行评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在131I清甲治疗前残留甲状腺的差异;随访时间为4~36个月。卡方检验比较两组131I清甲成功率的差异性。结果:131I清甲治疗前腔镜组及常规组残留甲状腺体积分别为(3.8±1.3)mm3和(3.3±1.0)mm3;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17;P=0.25)。单次131I清甲成功率腔镜组为72.7%(48/66);常规组为71.8%(56/78),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015;P=0.901);结论:与常规甲状腺全切除术相比,腔镜辅助下甲状腺全切除术对后续的单次131I清甲疗效没有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L-1α和IL-1β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李洁, 李建芳, 苏丽萍, 刘炳亚,
    2012 (01):  25-28.  DOI: 10.16139/j.1007-9610.a2794
    摘要 ( 553 )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IL-1α和IL-1β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取73例原发性胃癌新鲜的肿瘤和对应远离肿瘤切缘(≥5 cm)的癌旁组织。用RIPA裂解液提取组织中的总蛋白,BCA法测定各组织的蛋白浓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组织中IL-1α和IL-1β的含量,细胞因子含量与蛋白浓度的比值为相对细胞因子含量,分析相对细胞因子含量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IL-1α的含量较癌旁组织明显升高[(3.450比2.665)ng/g,P<0.05]。结论:炎性因子IL-1α和IL-1β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肠直肠癌中PISD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韩意, 尹路, 林谋斌, 何永刚, 金小顺, 唐礼恭, 刘念, 张亚杰,
    2012 (01):  29-31.  DOI: 10.16139/j.1007-9610.a2795
    摘要 ( 462 )  
    目的:检测Wnt通路靶基因PISD在结肠直肠细胞及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结肠直肠癌细胞株中PISD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PISD在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PISD在7种结肠直肠癌细胞株中均呈阳性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ISD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灵敏度为62.9%。结论:PISD在结肠直肠癌细胞及组织中表达上调,但与肿瘤的转移无明显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ortactin过表达对结肠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
    王常刚, 刘坤, 蔡健华, 季晓频, 刘炳亚, 朱正纲, 赵任,
    2012 (01):  32-36.  DOI: 10.16139/j.1007-9610.a2796
    摘要 ( 269 )  
    目的:通过诱导皮层肌动蛋白(cortactin)的过表达分析其在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以及肝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构建含CTTN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293T细胞。取含CTTN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的病毒上清液转染结肠癌细胞株SW1116使cortactin稳定表达。蛋白印迹实验检测cortactin的表达,通过Transwell实验评估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改变。利用SW1116细胞株使裸鼠皮下成瘤,取肿瘤组织种植新一批裸鼠结肠壁并观察结肠癌肝转移的情况。结果:成功构建cortactin过表达的SW1116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中,过表达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47±12)个、(286±17)个,而阴性对照组为(83±10)个、(112±11)个,空白对照组为(75±7)个、(103±9)个,后两组与过表达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调cortactin的表达能显著促进结肠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和肝转移能力,提示cortactin在结肠癌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脂肪细胞因子resistin诱导胰腺腺泡细胞促炎因子表达的研究
    姜翀弋, 袁祖荣, 王巍,
    2012 (01):  37-40.  DOI: 10.16139/j.1007-9610.a2781
    摘要 ( 363 )  
    目的:探讨脂肪细胞因子resistin诱导胰腺腺泡细胞促炎因子表达的作用。方法:大鼠胰腺腺泡AR42J细胞中分别加入不同终浓度的resistin蛋白(1、10、100μg/L)作用24 h。碘比色法测定培养液上清淀粉酶含量,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培养液上清TNF-α与IL-6含量,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TNF-α与IL-6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核NF-κB P65蛋白。结果:细胞培养液上清淀粉酶含量随resistin浓度升高而逐步上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8.4±1.0)比(1.1±0.4),P<0.01)。结论:resistin可通过NF-κB途径诱导胰腺腺泡细胞促炎因子TNF-α与IL-6表达增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BCG2和OCT4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新星, 王坚,
    2012 (01):  41-46.  DOI: 10.16139/j.1007-9610.a2797
    摘要 ( 374 )  
    目的:探讨ABCG2和OCT4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新鲜的胆囊良、恶性组织中ABCG2和OCT4 mRNA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新鲜的胆囊良、恶性组织中ABCG2和OCT4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胆囊癌组织和8例慢性胆囊炎组织石蜡切片中ABCG2和OCT4的表达水平。对ABCG2和OCT4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胆囊癌组织中ABCG2和OCT4 mRNA中的表达分别为(117.9±10.5)和(86.2±13.2),均高于慢性胆囊炎组织[(27.1±7.9)和(2.1±1.0)]的表达,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②Western印迹法检测显示,ABCG2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强,而在慢性胆囊炎组织表达较弱;在慢性胆囊炎组织中未见OCT4蛋白表达,而在肿瘤中都有表达。③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ABCG2的阳性表达率在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组分别为60.0%和37.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周围脏器侵犯与否、癌组织分化程度及病理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与慢性胆囊炎组织相比,ABCG2和OCT4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转录和翻译水平都有过表达。ABCG2和OCT4的表达水平与胆囊癌侵袭能力、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有关,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提示ABCG2和OCT4是反映胆囊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胆管癌肿瘤标志物的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
    施源, 彭承宏, 邓侠兴, 祝哲诚, 陈皓, 沈柏用, 李宏为,
    2012 (01):  47-53.  DOI: 10.16139/j.1007-9610.a2798
    摘要 ( 228 )  
    目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被认为是一种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尤其是肿瘤标志物的有效方法。二维电泳蛋白质组学分析是一种流行和行之有效的技术。使用二维微分凝胶电泳(2-D DIGE)的研究是为了解癌症病人和对照组不同的蛋白质表达,并从蛋白质在二维图像上分布模式发现潜在的肿瘤标志物。方法:选取5例胆管癌病人和5例对照组胆管标本作为实验样本。然后提取DIGE裂解的蛋白质。随后提取的蛋白质以3种不同CyDyes进行标记,并通过2-D DIGE分离。结果:2-D DIGE从肿瘤和对照组标本中分离出多种蛋白质,点状分布在长13 cm、pH值在3.0~10.0的固相pH梯度胶条上。经过DeCyder软件的生物变异分析模块分析,所有胆管癌病人有20处蛋白质点被发现显着升高,5处蛋白质点下调(配对t检验,P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临床应用:附5例报告
    丁向民, 谈景旺, 钱建军, 柏斗胜, 姚捷, 李振南, 蒋国庆, 张克志,
    2012 (01):  54-58.  DOI: 10.16139/j.1007-9610.a2782
    摘要 ( 491 )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对胰体尾部良性肿瘤进行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评估。方法:2008年2月至2010年6月对5例胰体尾良性肿瘤病人施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结果:5例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204(115~29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10(200~45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4(10~21)d。术后1例病人发生胰漏,延迟拔管后治愈出院。术后病理诊断为胰体尾浆液性囊腺瘤3例,黏液性囊腺瘤1例,胰岛细胞瘤1例。结论:对胰体尾部的良性病变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是微创、安全的,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严重创伤并发腹腔间室综合征的诊治
    王楠, 何显力, 包国强, 张战胜, 冯小英, 鲁建国, 高德明,
    2012 (01):  59-61.  DOI: 10.16139/j.1007-9610.a2783
    摘要 ( 229 )  
    目的:总结严重创伤后并发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近两年半时间内严重创伤后并发ACS病人的临床资料,10例行开腹减压者入组;1例为电击伤致腹壁裂开、腹腔脏器外露,腹壁裂口处组织呈焦痂、挛缩状态,外露小肠肿胀明显,还纳后强行关腹势必会形成腹腔内高压状态,因此亦行腹腔临时关闭,故入组一并讨论。结果:11例均行腹腔开放减压,1例术后死于酸中毒、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病人二期行关腹或皮瓣移植术后出院。结论:腹部严重创伤合并ACS的病人伤情危重、复杂,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开腹减压是抢救的关键,遵循损伤控制原则和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孔法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
    杜金林, 张天明, 金晰函, 戴志慧, 钟志凤, 崔龙,
    2012 (01):  62-64.  DOI: 10.16139/j.1007-9610.a2799
    摘要 ( 260 )  
    目的:探讨三孔法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效果,对三孔法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方法:根据严格的入组标准将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直肠癌病人700例分成三孔法腹腔镜组(n=345)和传统开腹手术组(n=355)。比较两组病人的术中及术后一般情况、手术相关病理学因素、术后并发症及1~5年随访资料等。结果:对比开腹手术组,三孔法腹腔镜组病人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下床时间早,排气快,但平均手术时间更长。在并发症发生率、切除标本中淋巴结个数、下切缘距肿瘤距离及随访效果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三孔法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腹腔镜技术要求较高,但安全可行,具有传统开腹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及更好的近期疗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
    秦坚, 徐晓波, 刘文勇,
    2012 (01):  65-67.  DOI: 10.16139/j.1007-9610.a2784
    摘要 ( 430 )  
    目的:了解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加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至12月271例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分析271例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手术病例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使用率为99.3%,共涉及10大类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二代头孢菌素(21.1%),其次是单酰胺环类(16.3%)。平均使用时间(4.1±1.3)(2~7)d,总用药时间超过48 h者213例。结论:存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用药时间长、选药档次偏高、用药时机不合理等现象,需进一步规范管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波腔内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研究
    梁民, 蒙锦莹, 杨林, 张澜, 陈延会, 祁光裕,
    2012 (01):  68-71.  DOI: 10.16139/j.1007-9610.a2785
    摘要 ( 372 )  
    目的:探讨微波腔内闭合大隐静脉治疗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陕西省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6例病人(40条肢体)行微波腔内闭合曲张静脉;50例(60条肢体)行传统剥脱术的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种治疗均可有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但微波治疗组比对照组具有更短的手术时间、更少的术中出血量及更少的手术切口,且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亦明显缩短,微波治疗具有更低的术后下肢瘀血发生率;且其下肢麻木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13)。结论:微波腔内闭合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具有安全、操作简捷、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神经内分泌癌伴胃肠道间质瘤一例报告
    邱美婷, 张亚杰, 韩意, 林谋斌,
    2012 (01):  72-73.  DOI: 10.16139/j.1007-9610.a2800
    摘要 ( 277 )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ic neuroendocrine tumor,GNET)是一种较少见的胃肿瘤,GNET并发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病例更罕见,目前为止未见文献报道。我院在2011年5月收治1例GNET合并GIST的病人,现报道如下。病例:男,65岁。入院前3个月出现头晕、恶心,于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胃体高位后壁占位,活检示"腺癌";CT检查示"胃体部占位伴肝内转移病灶"(见图1)。予以紫杉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端胃切除术后的消化道重建
    何子锐, 郑民华,
    2012 (01):  74-76.  DOI: 10.16139/j.1007-9610.a2801
    摘要 ( 275 )  
    随着胃癌诊断技术的进步,位于胃上部的早期胃癌检出率不断提高。根据日本胃癌学会2002年《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位于胃上部的Ⅰa期及直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直肠癌柱状切除术
    王光辉, 崔龙,
    2012 (01):  77-80.  DOI: 10.16139/j.1007-9610.a2802
    摘要 ( 223 )  
    直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直肠癌的特点之一是低位(距肛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列环素在门静脉高压症中升高及其原因
    刘德军, 孙勇伟, 吴志勇,
    2012 (01):  81-83.  DOI: 10.16139/j.1007-9610.a2786
    摘要 ( 240 )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是一常见临床症状,其主要的特征性表现是门静脉回流受阻、压力升高及全身、内脏高动力循环,前者是PHT发生的起始因素,而后者对PHT的维持起重要作用。PHT内脏高动力循环引发的并发症是临床常见且棘手的难题,其中最严重的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引起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脑、脊髓静脉功能不全导致多发性硬化症的研究进展
    潘烨, 赵珺, 郝沪明,
    2012 (01):  84-86.  DOI: 10.16139/j.1007-9610.a2788
    摘要 ( 184 )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症性脱髓鞘病变,可引起感觉改变、视觉障碍、肌肉无力、协调和言语困难、认知障碍、平衡失调、严重疲劳、抑郁、发热和疼痛等多种症状。发病率为(2~150)/10万,发病年龄为20~40岁,女性发病人数两倍于男性,50%的病人在发病后15~20年达到EDSS(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6分的残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治进展
    杨晓虎, 符伟国, 徐欣, 杨珏, 王玉琦,
    2012 (01):  87-90.  DOI: 10.16139/j.1007-9610.a2787
    摘要 ( 253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指症状出现和(或)影像学检查提示血栓形成的时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