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1, Vol. 21 ›› Issue (1): 29-37.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1.004
出版日期:
2021-02-28
发布日期:
2021-09-30
作者简介:
方梦之,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翻译》名誉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翻译研究、译学辞典编撰。电子邮箱: Online:
2021-02-28
Published:
2021-09-30
摘要:
新旧世纪之交,我国翻译研究完成了“与国际接轨”,大规模引进工作告终。随之,学者们立足本土,创新理念,致力于中国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成绩斐然。本文从四个方面描述20年来我国翻译研究自创自建的蓬勃发展:一是新理踵出,例述生态翻译学和译者行为批评论等的创建历程。二是新概念、新术语蔚起,如 “国家翻译实践”“无本回译”“推手理论”等。三是新范畴涌现,如建构翻译标准化体系,以适应我国大规模翻译实践和语言市场发展的需要。四是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阐释关键词成为对外翻译和传播的重要策略之一。
中图分类号:
方梦之. 我国译学话语体系的勃兴之路[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1): 29-37.
Mengzhi FANG. The Way to Construct a Chinese Translation Discourse System[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1, 21(1): 29-37.
表1
10个首创译学新术语一览表
术语名称 | 首发时间②(② 因所见有限,个别术语的发布时间可能滞后。) | 发布媒介 | 发布者 |
---|---|---|---|
文章翻译学 | 2017 | 会议论文③(③ 潘文国在第六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的论文《文章学翻译学刍议》中正式提出“文章学翻译学”的名称。) | 潘文国 |
译者行为批评论 | 期刊论文 | 周领顺 | |
“推手”理论 | 专著 | 张佩瑶 | |
无本回译 | 期刊论文 | 王宏印 | |
大易翻译学 | 期刊论文 | 陈东成 | |
以名举实 | 期刊论文 | 张顺生 | |
阐释关键词 | 2016 | 译本 | (不属个人) |
反向格义 | 论文集 | 刘军平 | |
(口语教学)广外模式 | 期刊论文 | 詹成 | |
国家翻译实践 | 期刊论文 | 高玉霞、任东升 |
[1] | Bassnett S. 2020. Translation studies at a cross-roads [A].方梦之、袁丽梅. Translation Studies[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12-421. |
[2] | Cheung M. 2006.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Discourese on Translation, Volume 1, From Earilest Times to the Buddhist Project[C].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
[3] | Newmark P. 1981/1988.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
[4] | Venuti L. 1995/2008.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
[5] | Williams R. 1983.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6] | 陈东成. 2015. 大易翻译学初探[J]. 周易研究 (3):72-78. |
[7] | 方梦之. 2017. 翻译大国需有自创的译学话语体系[J]. 中国外语 (5):93-100. |
[8] | 方梦之. 2020. 再论翻译生态环境[J]. 中国翻译 (5):20-27. |
[9] | 高玉霞、 任东升. 2018. “国家翻译实践”的实与名——任东升教授访谈录[J]. 翻译界 (2):131-140. |
[10] | 胡庚申、 罗迪江、 李素文. 2020. 适应“绿色发展” 选择“绿色翻译”——兼谈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应翻译专业设置[J]. 上海翻译 (4):46-51. |
[11] | 刘军平. 2017. 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格义”范式转换及其现代阐释[A].尚新、王雷. 英汉对比与应用[C]. 上海:三联书店. 727-752. |
[12] | 牛云平. 2020. 翻译学科建设须有本位观照[J]. 上海翻译 (6):6-11. |
[13] | 潘文国. 2017. 文化自信与学术范式转型[A].尚新、王雷. 英汉对比与应用[C]. 上海:三联书店. 93-108. |
[14] | 李政涛、 文娟. 2018. 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世界贡献与国际认同[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3):63-68. |
[15] | 王宏印. 2015. 从“异语写作”到“无本回译”——关于创作与翻译的理论思考[J]. 上海翻译 (3):1-9. |
[16] | 张柏然、 张思洁. 2002. 翻译学的建设:传统的定位与选择[A].张柏然、许钧. 21世纪的译学研究[C].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3. |
[17] | 张佩瑶. 2012. 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8] | 张顺生. 2016. “以名举实”:The 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汉译的再思考[J]. 中国翻译 (5):100-103. |
[19] | 周领顺. 2015. 翻译批评第三季——兼及我的译者行为批评思想[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122-128. |
[20] | 周领顺. 2019. 翻译批评新趋势[N]. 社会科学报 (08-01):5. |
[21] | 詹成. 2017. 口译专业教学体系中的语言技能强化——广外口译专业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J]. 中国翻译 (3):47-50. |
[1] | 何云峰. 论翻译与知识创新的关系[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30-33. |
[2] | 覃江华. 翻译与知识生产、管理和转化——知识翻译学刍议[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1): 60-71. |
[3] | 郭鸿杰, 张达球, 丁冬. 一体三通,融创合一:新文科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3): 35-44. |
[4] | 潘海英, 刘淑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外语课程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3): 45-52. |
[5] | 王银泉.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新时代外语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 18(06): 81-91. |
[6] | 王银泉. 服务国家战略的融合型外语人才创新能力与全球化素养培养探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 18(02): 43-54. |
[7] | 张玉双;. 方法创新与责任担当——“首届当代外语研究科研方法高端论坛”综述[J]. 当代外语研究, 2016, 16(03): 90-91. |
[8] | 叶兴国. 关于新常态下翻译教育协同创新的几点思考①[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12): 5-8. |
[9] | 叶兴国. 新常态下的英语教学创新①[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12): 9-13. |
[10] | 王寅. 论钱冠连学术思想的脉络及其价值[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6): 14-19. |
[11] | 罗娜. 翻译学理论的融通、创新与拓展——论《翻译学理论多维视角探索》的学术思想[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2): 69-72. |
[12] | 冯健, 伍澄. 从当代西方译论的哲学内核浅析诠释学与翻译研究的联系[J]. 当代外语研究, 2013, 13(08): 56-59. |
[13] | 方梦之. 翻译策略的构成与分类[J]. 当代外语研究, 2013, 13(03): 47-51. |
[14] | 方梦之;. 我的翻译人生[J]. 当代外语研究, 2012, 12(08): 1-6+79. |
[15] | 刘道义;. 再议中国基础外语教育发展之路[J]. 当代外语研究, 2011, 11(06): 25-28+60.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