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2, Vol. 22 ›› Issue (1): 27-46.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1.002
出版日期:
2022-02-28
发布日期:
2022-01-27
作者简介:
王银泉,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明清之际翻译史、汉学史与中西文化科技交流史。电子邮箱: Online:
2022-02-28
Published:
2022-01-27
摘要:
近年来,随着学科内涵的重大调整和变化以及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意识不断增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呈现日益明显的学科跨界融合加速发展态势。新文科建设全面启动,交叉学科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尤其是区域国别学从外语学科五大研究领域之一成为交叉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这些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对新时代外语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凸显了外语学科如何在固本强元的基础上打开学科边界、推进跨学科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外语学科如何打开学科边界,融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跨学科属性,以下五个维度是必须从顶层设计高度厘清、建构并凸显的战略问题:如何凸显明确的国家意识,以提升国家外语能力为己任,回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如何平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实现知识结构更新,开启科技人文时代的跨学科研究;如何实现跨界融合推进区域国别学研究;如何凸显中外文化交流与异质文明互鉴。总而言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必须从服务国家战略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外国语言文化和国别知识等优势,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用中国知识体系解释和描述中国推进全球治理的理论创新依据所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助推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与平等对话,这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的必由路径。
中图分类号:
王银泉.
WANG Yinqua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Cross-boundar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2, 22(1): 27-46.
[1] | 德雷克·博克. 2008. 回归大学之道[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 | 郭世荣. 2021. 总序[A]. 清代科技史丛书[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3] | 何毅亭. 20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话语建构[N]. 学习时报(10-28):(01). |
[4] | 李志东. 2021. 外语学科国别与区域研究:发展与挑战[J]. 外语学刊 (1):59-65. |
[5] | 梁占军. 2021. 世界史域下的国别区域研究[N]. 光明日报(12-13):(14). |
[6] | 刘禾. 2000. 欧洲路灯光影以外的世界——再谈西方学术新近的重大变革[J]. 读书 (5):66-74. |
[7] | 刘利民. 2009. 科学规划外语教育切实服务国家战略[N]. 光明日报(03-03):(09). |
[8] | 钱乘旦、 胡莉. 2020. 区域与国别研究视野下的“欧洲研究”——关于欧洲研究发展方向的讨论[J]. 欧洲研究 38(04):138-150,8. |
[9] | 徐浩然、 张冠玉. 2021. 推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N]. 学习时报(08-04):(06). |
[10] | 杨枫. 2019a. 高等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跨学科精神及应用理念[J]. 当代外语研究 (2):1-2. |
[11] | 杨枫. 2019b. 外语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建构[J]. 当代外语研究 (4):1-4. |
[12] | 杨枫. 2020. 外语教育国家意识的文化政治学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6):1-2. |
[13] | 杨枫. 2021. 知识翻译学宣言[J]. 当代外语研究(5): 1,27. |
[14] | 张国刚. 2021. 谈谈中外关系史研究[N]. 中国社会科学报 04-19:(04). |
[15] | 赵国月、 周领顺、 潘文国. 2017. 翻译研究的“中国学派”:现状、理据与践行——潘文国教授访谈录[J]. 翻译论坛 (2):9-15. |
[1] | 姜锋. 浅谈区域国别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的两个能力与三个基础①[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6): 12-16,21. |
[2] | 薛荷仙, 李昀. 回归国家意识的价值教育和课程思政本质[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3): 11-19. |
[3] | 许钧. 在平凡中追求卓越——高校外语教师职责与外语学科建设[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5-8. |
[4] | 王俊菊, 魏鲁鸿. 外语教育视野下的国家意识培养[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68-75. |
[5] | 曲卫国. 国家意识与学科发展[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1): 18-26. |
[6] | 王靖潭. 国家话语能力视阈下外语学科国家意识教材观[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1): 93-102. |
[7] | 赵蓉晖. 新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集成治理模式——以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6): 5-12. |
[8] | 潘艳艳. 国家翻译实践视角下的国家意识及其培养[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5): 67-72. |
[9] | 陈新仁, 杨金龙. 新时代外语研究者的国家意识构建刍议[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4): 22-28. |
[10] | 刘爽. 国家意识视域下的外国文学“课程思政”体系初探[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4): 29-34. |
[11] | 徐斌.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中的国家意识培育[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4): 35-41. |
[12] | 郭鸿杰, 张达球, 丁冬. 一体三通,融创合一:新文科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3): 35-44. |
[13] | 胡壮麟. 对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若干认识[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1): 5-8. |
[14] | 李维屏. 关于新时代我国一流外语学科建设的思考[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1): 32-34. |
[15] | 沈骑. 外语学科发展的责任与使命——略论许国璋外语教育思想三观[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11): 11-14.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