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de Saussure, E. 1916/2001.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 |
Dabrowska E. 2016. Cognitive linguistics’ seven deadly sins[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7(4):479-491.
doi: 10.1515/cog-2016-0059
URL
|
[3] |
Greenberg J. H. 1973. Linguistics as a pilot science [A]. In E. P. Hamp(ed.). 1973. Themes in Linguistics: The 1970s [C]. The Hague: Mouton.44-60.
|
[4] |
Halliday M. A. 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M]. London: Edward Arnold.
|
[5] |
Lakoff G. & M. Johnson. 1985.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
[6] |
Lakoff, G. & M. Johnson. 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
[7] |
Levy-Strauss C. 1963. Structural Anthropology[M]. New York: Basic Books.
|
[8] |
Robins R. H. 1967. 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
|
[9] |
胡壮麟. 2021.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野中的体认语言学[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1):1-6.
|
[10] |
季国清. 1998. 语言的本质在“遥远的目光”中澄明: 语言哲学的新视野[J]. 外语学刊 (3):45-50.
|
[11] |
康德. 1781/2004. 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2] |
雷卿. 2019. 体认视角下指类句的外延内涵分析[J]. 中国外语(5):44-49.
|
[13] |
廖光蓉. 2019. 体认语言学观照下的汉语语义组构超常及其典型性[J]. 中国外语(5):34-43.
|
[14] |
廖巧云、 翁馨. 2020. 体认视域下的反语生成机制研究[J]. 中国外语(5):45-52.
|
[15] |
林克勤. 2016. 体认传播观:后大众传播时代的一个核心概念[J]. 编辑之友(7):64-69.
|
[16] |
林克勤. 2020a. 语言力:中国媒体走出去的一种巧实力[J]. 学术界(4):118-126.
|
[17] |
林克勤. 2020b. 体认传播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J]. 新闻界(3):42-50.
|
[18] |
刘国辉. 2020. 体验认知与语言表征之间呈等值对应关系吗?[J]. 外文研究(3):15-24.
|
[19] |
刘玉梅. 2020a. 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之路[J]. 外国语文(3):158-160.
|
[20] |
刘玉梅. 2020b. 基于体认识解机制的汉语修辞格分类研究[J]. 外语教学(6):25-31.
|
[21] |
刘云飞. 2019. 体认语言学视角下致使类兼语构式的概念套叠研究[J]. 外国语文(5):15-21.
|
[22] |
牛保义. 2021. 浅析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1):26-35
|
[23] |
潘文国. 2019. 潘文国语言论集[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4] |
潘文国. 2021. 序[A]. 王寅. 体认翻译学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5] |
彭志斌. 2019. 体认语言学的后现代哲学渊源再探[J]. 外国语文(5):30-37.
|
[26] |
钱冠连. 2020. 一条新的语言普遍性质:再论王寅之路[A]. 王寅. 体认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7] |
沈艳萍. 2021. 认知语言学与唯物辩证法的相遇——体认语言学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N]. 中国社会科学报(06-22):A03.
|
[28] |
帖依、 覃修桂. 2019. 体认语言学视角下的名词谓语句研究:构式界定与认知动因[J]. 外国语文(5):22-29.
|
[29] |
王铭玉、 康喆文. 2021. 后现代体验人本视域下的符号体认观[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1-8.
|
[30] |
王寅. 2001. Lakoff & Johnson 笔下的认知语言学[J]. 外国语 (4):15-21.
|
[31] |
王寅. 2007. 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32] |
王寅. 2014. 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体认语言学[J]. 外国语文(6):61-67.
|
[33] |
王寅. 2015. 体认一元论:理论探索与应用价值——心智哲学的思考[J]. 中国外语(5):24-31.
|
[34] |
王寅. 2019. 西哲第四转向的后现代思潮——探索世界人文社科之前沿[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35] |
王寅. 2020a. 体认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36] |
王寅. 2020b. 用对称性体认方式统一解释汉语平行结构和怪句——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思考[J]. 外语教学(5):1-5.
|
[37] |
王治河、 樊美筠. 2011. 第二次启蒙[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38] |
王治河、 蔚蓝、 樊美筠. 2019. 从机械语言学到有机语言学[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3):16-28.
|
[39] |
王治河. 2022. 第二次启蒙视域下的有机语言学与体认语言学[J]. 当代外语研究(2):93-104.
|
[40] |
魏在江. 2019. 体认语言学视域下汉语成语的转语机制研究[J]. 中国外语 (5):26-33.
|
[41] |
伍铁平. 1994. 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M]. 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
[42] |
殷猛. 2021. 马克思早期的语用哲学思想[R]. 黄山市:第十五届夏日语言哲学书院论坛.
|
[43] |
张克定. 2019. 体认原则及体认者、现实和语言的相互关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6):71-80.
|
[44] |
张智义. 2021. 试论体认语言学的中国认知哲学向度[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47-153.
|
[45] |
赵永峰. 2019a. 体认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主体间性研究——以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变迁为例[J]. 中国外语(5):50-56.
|
[46] |
赵永峰. 2019b. 身体·体验·认知语言主体间性建构研究:以英语人称代词为例[J]. 外国语文(5):8-14.
|
[47] |
邹君、 成晓光、 于林龙. 2021. 后现代主义一元论视域下体认语言学的哲学理据再探析[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3):4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