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双模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为研究对象,将其在模式切换过程中引起扭转振动问题的根源归纳为三个方面:传动系统的低阻尼特性、双向传递且不唯一的动力传输路径,以及来自于内燃机、驱动电机和离合器的扭矩波动与不确定性。扭转振动系统被简化为双弹簧耦合动力学模型,以突出扭转减振器和驱动轴的刚度和阻尼特性。扭转振动的主动控制系统采用前馈-反馈结构,主要包括动态扭矩分配策略和鲁棒反馈跟踪控制器。仿真测试再现了与道路实车试验一致的扭转振动现象;通过对比分析在多种测试工况下的系统瞬态动力学响应,确认了主动控制系统的优异性能:驱动轴上扭矩波动幅度减小至70 N·m,模式切换控制耗时缩短0.1 s,并且验证了鲁棒反馈跟踪控制器具有抵抗来自于内燃机和离合器的扭矩不确定性的鲁棒性能。
中图分类号:
徐德锋, 张建武, 于海生. 双模功率分流混动系统的扭振问题主动控制研究[J]. 传动技术, 2021, 35(1): 23-30.
[1] | 刘必华, 宋田堂, 林连华, 徐海港, 张建武,. 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统扭振特性灵敏度分析及优化[J]. 传动技术, 2017, 31(02): 3-7. |
[2] | 宋田堂, 王汐文, 林连华, 徐海港, 张建武,. 两挡变速器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特性分析[J]. 传动技术, 2017, 31(01): 3-9. |
[3] | 李兴忠, 宋斌, 童燕华, 郭丽丽, 雷雨龙,. 自同步牙嵌式离合器啮合机理建模及其啮合成功概率分析[J]. 传动技术, 2015, 29(04): 21-26+36. |
[4] | 张德久, 于海生, 张建武, 鲁统利, 唐小林,. 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扭转振动分析及控制[J]. 传动技术, 2014, 28(04): 3-8. |
[5] | 陶建峰,马琼,商元,王旭永. 双马达驱动弹性圆柱负载的动力学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08, 42(11): 1892-1895. |
[6] | John Wright, 刘杰,. 在扭转振动中加入阻尼器[J]. 传动技术, 1990, 3(01): 34-4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