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 2015, Vol. 14 ›› Issue (06): 528-532.doi: 10.16150/j.1671-2870.a0701
陆一闻, 潘秀军, 郑英霞, 沈立松,
出版日期:
2015-12-25
发布日期:
2015-12-25
Online:
2015-12-25
Published:
2015-12-25
摘要: 目的:采用体外实验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分泌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IL-17)的调节性T细胞在促进B细胞的存活及抗体分泌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20例活动期SLE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3个功能亚群和B细胞,并分组、分条件共培养,分时段进行细胞功能实验。结果:在活动期SLE患者中,CD45RA-Foxp3low CD25+非抑制性调节性T细胞亚群分泌IL-17明显增加,能够增强CD19+B细胞存活并促进其抗体产生;而加入抗IL-17抗体阻断后,该群细胞的正向促进功能减退(P
陆一闻, 潘秀军, 郑英霞, 沈立松,.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7阳性调节性T细胞对B细胞的存活及抗体分泌的调节[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4(06): 528-532.
[1] | 王柔嘉, 常春康. 调节性T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危险分层中的研究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1, 20(02): 221-224. |
[2] | 葛建华, 龚文, 施新明, 巩惠芸, 马龙新, 周劲峰, 石慧. ELISA法联合CLIFT法检测抗双链DNA-IgG抗体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6): 658-663. |
[3] | 奚慧琴, 金艳, 潘蕾, 沈晓炜.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性评估及监测[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5): 616-619. |
[4] | 李坦, 李斌, 刘媛媛, 鲍扬漪.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的表达[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3): 294-298. |
[5] | 卢红娟, 吴歆, 周凌, 赵娟, 徐沪济.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报告1例[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3): 341-343. |
[6] | 扶琼, 吕良敬. 1971年到2017年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的发展和比较[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3): 249-253. |
[7] | 王敏敏, 曾惠, 郭晓珺. 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在ITP发病中的研究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2): 220-224. |
[8] | 戴然然, 王林林, 时国朝,. 调节性T细胞表达CD39和CD73在小鼠哮喘模型发病中的作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3): 226-230. |
[9] | 李卫平, 施若非,. 抗核抗体谱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4(06): 545-548. |
[10] | 马建芳, 孙治坤, 潘萌, 李根, 汤荟冬,.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特征[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4(03): 229-234. |
[11] | 杨希, 姜波, 冯学兵, 姚根宏, 孙凌云,. 间充质干细胞调控趋化因子配体2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作用的机制探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3(03): 246-250. |
[12] | 周盈盈, 周桢源, 黄新芳, 沈南,. miR-363-3p促进人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干扰素α分泌的机制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3(03): 255-259. |
[13] | 胡亮, 彭奕冰, 王学锋, 巩惠芸,.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MMP-2、MMP-3、MMP-9和TIMP-4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1(04): 397-400. |
[14] | 干倩, 张凤如,.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一例[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0(01): 68-69. |
[15] | 郁丹燕, 沈立松,. 调节性T细胞亚群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机制的关系[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0(01): 78-8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