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葛建华, 龚文, 施新明, 巩惠芸, 马龙新, 周劲峰, 石慧. ELISA法联合CLIFT法检测抗双链DNA-IgG抗体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6): 658-663. |
[2] |
奚慧琴, 金艳, 潘蕾, 沈晓炜.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性评估及监测[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5): 616-619. |
[3] |
扶琼, 吕良敬. 1971年到2017年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的发展和比较[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3): 249-253. |
[4] |
卢红娟, 吴歆, 周凌, 赵娟, 徐沪济.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报告1例[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3): 341-343. |
[5] |
陆一闻, 潘秀军, 郑英霞, 沈立松,.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7阳性调节性T细胞对B细胞的存活及抗体分泌的调节[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4(06): 528-532. |
[6] |
李卫平, 施若非,. 抗核抗体谱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4(06): 545-548. |
[7] |
孟俊, 朱巍巍, 彭奕冰, 王学锋, 陈呢喃, 张冬青,. 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测联合IgG指数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4(04): 334-337. |
[8] |
周盈盈, 周桢源, 黄新芳, 沈南,. miR-363-3p促进人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干扰素α分泌的机制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3(03): 255-259. |
[9] |
杨希, 姜波, 冯学兵, 姚根宏, 孙凌云,. 间充质干细胞调控趋化因子配体2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作用的机制探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3(03): 246-250. |
[10] |
胡亮, 彭奕冰, 王学锋, 巩惠芸,.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MMP-2、MMP-3、MMP-9和TIMP-4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1(04): 397-400. |
[11] |
贺娜英, 陈克敏,.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1(02): 196-197. |
[12] |
吴春, 刘冲, 石群立, 王海, 周航波, 马恒辉, 李南云, 周晓军,. 中枢神经系统黑素细胞病变的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0(03): 263-267. |
[13] |
干倩, 张凤如,.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一例[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0(01): 68-69. |
[14] |
吕良敬, 鲍春德,. 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的变迁与启示[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 9(04): 304-306. |
[15] |
潘秀军, 袁向亮, 单剑萍, 林芙君, 沈立松,. CD4~+Foxp3~+T淋巴细胞新功能亚群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分布和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 9(04): 311-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