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理论与实践 ›› 2009, Vol. 4 ›› Issue (03): 231-233.doi: 10.16138/j.1673-6087.a1528
张奇, 沈卫峰,
发布日期:
2020-07-25
Published:
2020-07-25
摘要: 近年,随着急诊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等再灌注治疗手段的应用和普及,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的病死率及远期临床预后有了显著改善。但高危患者及急性心梗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特别是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预后仍极差。研究指出,即使应用早期冠脉介入或外科旁路移植手
张奇, 沈卫峰,.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9, 4(03): 231-233.
[1] | 胡洁玲, 刘童君, 梁伟. 老年肌少症合并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2, 17(05): 405-407. |
[2] | 周慈航, 涂丁元, 白元. 超速起搏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电风暴1例[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2, 17(04): 337-338. |
[3] | 席锐, 范骎, 王芳, 陶蓉, 顾刚. D-二聚体联合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2, 17(03): 227-232. |
[4] | 丁思霄, 熊婧, 张毅, 赵逸凡, 张恒彬, 徐亚伟. 胸痛中心时间管理系统的临床应用[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1, 16(03): 202-204. |
[5] | 罗晓颖, 许燕, 张建盛, 吴立群, 戚文航. N端脑钠肽前体预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价值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 19(03): 303-307. |
[6] | 卜军, 王奇雯, 叶豪, 姜华,. 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机制与干预[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7, 12(01): 15-20. |
[7] | 万颖蕾, 倪逸敏, 顾志冬.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6): 582-585. |
[8] | 梁磊, 张彬, 李萍, 蒋文彬, 崔美平, 姜先雁, 常瑜, 王松涛,. 急救干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6, 11(01): 24-27. |
[9] | 郭东豪, 林军龙, 程天宇, 袁立功, 金奇, 吴立群,.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所致心肌病的电生理重构机制及其干预策略[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5, 10(03): 238-240. |
[10] | 那剑, 崔玲, 陈亮, 白元, 秦永文, 赵仙先,. 围产期心肌病9例临床分析[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5, 10(01): 47-50. |
[11] | 罗晓颖, 许燕, 张凤如, 张瑞岩, 戚文航,. 血清铁蛋白与首次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3(06): 610-612. |
[12] | 景颖颖, 唐丽春, 吴爱华, 李燕,. 心理干预改善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抑郁患者近期心功能[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4, 9(04): 282-284. |
[13] | 赵立杰, 刘铭雅, 沈虹, 魏盟,.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4, 9(01): 39-43. |
[14] | 倪飞华, 白元, 吴峰, 秦永文,.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3, 8(04): 294-297. |
[15] | 王海嵘, 刘佳福, 李浩军, 陈圣鑫, 沈飒, 潘曙明, 刘鸣,.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疗效的比较[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2, 7(01): 42-43.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