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18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贯彻新的机制与理念,提高胃癌外科综合治疗的效果
    朱正纲,
    2013 (01):  1-3.  DOI: 10.16139/j.1007-9610.a2945
    摘要 ( 320 )  
    近30年来,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新的化学药物和分子靶向药物不断涌现,对提高胃癌的临床疗效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早期胃癌的平均诊断率提高了5%~10%,特别在一些主要医疗中心,早期胃癌诊断率已普遍达到20%以上;对进展期胃癌,由于积极推广以D2根治术为代表的标准术式,淋巴结清扫技术也渐趋规范并进一步改善,加之新型化疗药物和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总体上提高了进展期胃癌的远期疗效[1-2]。在此情况下,除了继续采用并推广新技术、新药物外,还应在传统治疗理念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形成由新理念、新机制与新技术、新药物相结合的诊疗新模式,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晰概念,规范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
    武爱文, 季加孚,
    2013 (01):  4-6.  DOI: 10.16139/j.1007-9610.a2946
    摘要 ( 292 )  
    近年来,胃癌研究领域中有两个事实不容忽视,一是世界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1];二是在西方国家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这可能与西方人群肥胖、食管胃反流性疾病有关[3]。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农村胃癌死亡率居高不下,在城市远端胃癌发病率略有下降,总体5年生存率提高不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胃癌手术治疗新进展
    毕建威, 郑瑞,
    2013 (01):  7-9.  DOI: 10.16139/j.1007-9610.a2947
    摘要 ( 243 )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是由日本内镜学会于1962年首次提出,其定义为肿瘤仅浸润胃黏膜或黏膜下层,不论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EGC的概念并非指肿瘤发生的早、晚,而是针对外科手术可能治愈的胃癌而作出的界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癌治疗的循证研究进展
    梁品, 胡祥,
    2013 (01):  10-13.  DOI: 10.16139/j.1007-9610.a2948
    摘要 ( 209 )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多种治疗手段在胃癌诊治领域中取得了诸多颇具前景的治疗效果,但迄今为止,这种综合治疗方式仍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中心,并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因此,近年来高级别循证医学研究的成果,尤其是针对外科治疗本身的探索研究结果,为胃癌外科治疗提供了许多新的共识和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综合治疗
    巴一,
    2013 (01):  14-16.  DOI: 10.16139/j.1007-9610.a2949
    摘要 ( 288 )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最早是由Oberndorfer在1907年提出,开始被称为胃类癌。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大部分胃类癌命名为神经内分泌肿瘤,2000年起逐渐被神经内分泌肿瘤所取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癌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刘炳亚, 黎皓,
    2013 (01):  17-20.  DOI: 10.16139/j.1007-9610.a2950
    摘要 ( 285 )  
    目前,胃癌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化疗为辅,其他有术中放疗、中医治疗等。免疫治疗一直被人们寄以厚望,然而,由于肿瘤发病机制复杂,对肿瘤免疫机制认识还不够深入,以及胃癌异质性明显,发病机制多样,因此胃癌的免疫治疗进展不明显。但免疫治疗的理念最符合人们的期望,尤其在肿瘤预防、肿瘤切除术后预防复发、转移等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目前,肿瘤免疫治疗方面有不少研究进展值得胃癌治疗的研究借鉴,以期有所突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管胃结合部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王国栋, 武爱文, 程晓静, 邢晓芳, 张连海, 季加孚,
    2013 (01):  21-24.  DOI: 10.16139/j.1007-9610.a2951
    摘要 ( 247 )  
    目的:探讨食管胃结合部癌病人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我院199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食管胃结合部癌根治术后复发的147例病人临床资料。通过卡方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食管胃结合部癌根治术后平均复发时间为16.3±1.2个月,1年内复发率为76.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胃结合部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与组织分化类型为低分化/未分化、阳性淋巴结转移数目、脉管浸润相关(P<0.05)。结论:组织分化类型和脉管浸润是预测食管胃结合部癌根治后早期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croRNA-24靶向RegⅣ抑制胃癌细胞生长与转移
    段衍涛, 刘兵, 俞焙秦, 李建芳, 燕敏, 于颖彦, 刘炳亚, 朱正纲, 项明, 杨秋蒙,
    2013 (01):  25-30.  DOI: 10.16139/j.1007-9610.a2952
    摘要 ( 214 )  
    目的:探讨microRNA-24(miR-24)在胃癌中的作用及其作用靶基因。方法 :采用qRT-PCR的方法检测miR-24在9株胃癌细胞和永生化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中的表达,同时检测63例病人的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miR-24的表达,分析miR-24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应用miR-24模拟体转染胃癌细胞株,使其过表达miR-24,细胞增殖试验(CCK-8法)、流式细胞技术(Annexin-Ⅴ/PI标记)、Transwell试验检测上调胃癌细胞株miR-24表达后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周期的变化;并用ELISA技术和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载体检测miR-24是否调控RegⅣ的表达。结果:54.0%(34/63)胃癌病人的miR-24在肿瘤组织中表达,与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相比下降,且miR-24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相关(r=0.292,P=0.021),与其他的临床病例特征如年龄、性别、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没有相关性。miR-24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与转移,且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miR-24可降低RegⅣ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miR-24抑制胃癌的发生、发展,miR-24可能通过调控RegⅣ的表达来发挥其生物学效应。RegⅣ与miR-24均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根治性肿瘤切除术在胃癌伴单纯腹膜转移中的作用
    夏翔, 李琛, 姚学新, 燕敏, 刘炳亚, 朱正纲,
    2013 (01):  31-36.  DOI: 10.16139/j.1007-9610.a2953
    摘要 ( 208 )  
    目的:探讨非根治性肿瘤切除术在胃癌伴单纯腹膜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至2009年经术中探查诊断为胃癌伴单纯腹膜转移的119例胃癌病人。其中63例行非根治性肿瘤切除术,56例未行肿瘤切除术。对两组以及3个亚组病人进行临床病理资料的比较及生存分析。结果:非根治性肿瘤切除组中病人总的平均生存时间要长于未行肿瘤切除组(14.8±1.8个月比7.7±0.8个月,P=0.001)。在亚组分析中发现,在P1或P2腹膜转移的胃癌病人中,非根治性肿瘤切除组的平均生存时间要显著长于未行肿瘤切除组(21.1±3.0个月比7.6±0.9个月,P=0.001),而两组中的P3腹膜转移的胃癌病人间无统计学差异(P=0.489)。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只有非根治性肿瘤切除是P1或P2腹膜转移胃癌病人的独立预后指标(r=4.988,P=0.001),且两组之间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并无统计学差异(P=0.747)。结论:非根治性肿瘤切除术能延长胃癌伴单纯P1或P2腹膜转移病人的预后,而P3腹膜转移的胃癌病人不建议接受此类手术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癌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6表达上调并促进其迁移和侵袭
    张运强, 李建芳, 计俊, 张佳年, 于颖彦, 朱正纲, 刘炳亚, 燕敏,
    2013 (01):  37-42.  DOI: 10.16139/j.1007-9610.a2954
    摘要 ( 291 )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6(carcinoembryonic antigen-related cell adhesion molecule 6,CEACAM6)在胃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51例胃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非肿瘤组织CEACAM6的mRNA表达,分析其与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CEACAM6 siRNA转染细胞株SNU-16、MKN-28,下调其CEACAM6表达,采用transwell小室和Matrigel胶等方法检测下调CEACAM6表达后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58.8%(30/51)胃癌病例的肿瘤组织CEACAM6表达高于对应的癌旁非肿瘤组织,癌旁非肿瘤组织CEACAM6基因相对表达量中位数7.04低于肿瘤组织表达量中位数19.10(P=0.021),肿瘤浸润越深,其CEACAM6表达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MKN-28、SNU-16两株细胞株通过siRNA干扰技术下调CEACAM6表达后,迁移和侵袭能力分别下降57.11%、85.54%和52.08%、90.77%。结论:在半数以上胃癌病人中,肿瘤组织中CEACAM6表达高于其对应癌旁组织,肿瘤组织中CEACAM6表达与浸润深度呈正相关,下调CEACAM6表达后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提示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促癌基因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脂肪量与胃癌病人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关系
    李赵龙, 朱正伦, 陈明敏, 严超, 杨秋蒙, 李琛, 陈军, 项明, 姚学新, 燕敏, 朱正纲, 林言箴,
    2013 (01):  43-45.  DOI: 10.16139/j.1007-9610.a2955
    摘要 ( 228 )  
    目的:探讨腹腔脂肪分布的CT测量与胃癌病人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5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外科胃切除加D2淋巴结清扫术的226例胃癌病人。手术前通过CT扫描及重建分别测量了腹腔脂肪面积(IFA)及腹腔脂肪体积(IFV)。将IFA分为高IFA组(IFA≥85 cm2)和低IFA组(IFA<0.001)。结论:病人腹腔脂肪面积影响胃癌的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胃癌病人血清中的含量及意义
    胡海青, 胡智明,
    2013 (01):  46-49.  DOI: 10.16139/j.1007-9610.a2956
    摘要 ( 272 )  
    目的: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是一个多功能细胞因子,与细胞移动和肿瘤浸润有关。本研究通过检测胃癌病人血清HMGB1水平,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与肿瘤标志物CA19-9、CEA进行比较,探讨胃癌病人血清中HMGB1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160例胃癌病人术前血清HMGB1、CA19-9和CEA含量和52例胃良性疾病病人、6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HMGB1含量,123例胃癌病人同时检测根治术后血清HMGB1含量。结果:胃癌病人血清HMGB1水平(13.1±7.6)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5±2.9)ng/mL(Р<0.001)。分层分析发现,随着疾病的进展,血清HMGB1水平逐渐升高,TNMⅢ期和Ⅳ期分别与Ⅰ期进行比较,均有显著差异(Р<0.001)。肿瘤浸润浆膜(Р<0.001)、有淋巴结转移(Р<0.001)。此外,160例病人血清HMGB1、CA19-9和CEA的阳性率分别为66.2%、14.3%和8.7%,HMGB1阳性率明显高于CA19-9(Р<0.001)和CEA(Р<0.001)。结论:胃癌病人血清HMGB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胃良性疾病组,且血清HMGB1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的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肝脏转移呈正相关,血清HMGB1表达水平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术后随访、监测的参考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畸胎癌衍生生长因子1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闫广照, 唐文皓, 袁祖荣, 涂彦渊, 殷于磊, 王柳波,
    2013 (01):  50-53.  DOI: 10.16139/j.1007-9610.a2957
    摘要 ( 221 )  
    目的:探讨畸胎癌衍生生长因子1(Cripto-1)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Cripto-1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Cripto-1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7.7%。高、中、低分化导管腺癌病人中的Cripto-1阳性率分别为27.3%、67.6%、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血管侵犯和有血管侵犯病人中的Cripto-1阳性率分别为58.7%和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的Cripto-1阳性率分别为53.8%和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ipto-1高表达组病人的术后生存期短于Cripto-1低表达组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Cripto-1表达阳性、临床JPS高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反映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Cripto-1表达水平可能与胰腺导管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相关,其确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缓冲效应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钱道海, 鲍国清, 彭承宏, 祝哲诚, 陶然, 邓侠兴, 程东峰, 詹茜, 杨颖, 李宏为, 沈柏用,
    2013 (01):  54-57.  DOI: 10.16139/j.1007-9610.a2939
    摘要 ( 334 )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早期血流变化规律,探讨肝动脉缓冲效应(hepatic arterial buffer response,HABR)与肝功能恢复及早期胆道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应用B超仪检测肝移植术后1、2、3、7、14、21、28 d的肝动脉流量(HAF)和门静脉流量(PVF),选取40例有完整HABR(即HAF和PVF变化方向相反)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HABR定量计算公式(BC=ΔHAF/ΔPVF),以中位数为界分为A、B两组(A组20例,BC0.1037),同时检测术后病人肝功能指标及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的肝功能恢复天数显著长于B组(P<0.05);从具体指标上看,A组病人的天冬氨酸转氨酶分别在术后第7天、第2、4周显著低于B组(P<0.05),谷氨酸转氨酶分别在术后第2、4周显著低于B组(P<0.05),总胆红素分别在术后第2、3及4周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HABR在肝移植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预示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快慢,为早期诊断移植肝的功能障碍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蟾毒灵对裸鼠结肠癌原位移植瘤凋亡基因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王杰, 奉典旭, 陈超, 左青松, 陈亚峰, 王旭, 张勇, 陈腾,
    2013 (01):  58-63.  DOI: 10.16139/j.1007-9610.a2958
    摘要 ( 234 )  
    目的:探讨蟾毒灵治疗裸鼠结肠癌原位移植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应用不同剂量蟾毒灵(0.5、1.0、1.5 mg/kg)处理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建立的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分别用生理盐水(NS)(0.2 mL/只)、5-FU(25 mg/kg)做阴性(NS组)和阳性对照(5-FU组),测量移植瘤的体积,观察蟾毒灵对移植瘤的肿瘤抑制率、裸鼠生存期的影响;HE染色观察移植瘤的坏死程度;TUNEL标记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基因Caspase-3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蟾毒灵各剂量组和5-FU组裸鼠原位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NS组(P<0.05);蟾毒灵各组移植瘤的凋亡指数与NS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结论:蟾毒灵能够抑制裸鼠人结肠癌原位移植瘤的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基因Caspase-3表达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层医院开展中低位直肠肿瘤腹腔镜手术的初期经验
    叶敏, 闵志均, 徐明, 庄彪, 袁浩, 崔鹏,
    2013 (01):  64-66.  DOI: 10.16139/j.1007-9610.a2959
    摘要 ( 247 )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中、低位直肠肿瘤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开展的腹腔镜中、低位直肠肿瘤切除术19例以及同期开展的21例开腹手术病人的资料,比较两组病人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位置、Dukes分期等方面无差异。腹腔镜组无一例中转开腹。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等方面,腹腔镜组明显优于开腹组;而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淋巴结清扫数量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专业团队、术中遵循直肠全系膜切除原则以及掌握适应证是基层医院安全、有效开展腹腔镜中、低位直肠肿瘤手术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在甲状腺髓样癌中的高表达
    康永利, 陈曦, 姜敏, 周光文,
    2013 (01):  67-72.  DOI: 10.16139/j.1007-9610.a2960
    摘要 ( 215 )  
    目的:评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和VEGFR-2在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carcinoma,MTC)组织的表达,探讨其与MTC病人临床数据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评估24例MTC病人的石蜡包埋组织VEGFR-1和VEGFR-2的表达,回顾收集病人的临床数据。结果:24例病人平均年龄(44.9±14.1)岁,8例(33.3%)为遗传性,其中6例为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MEN)-2A,2例为MEN-2B。VEG-FR-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为91.7%(22/24),VEGFR-2为87.5%(21/24)。年龄与VEGFR-2染色强度为正相关(r=0.609,P=0.002)。VEGFR-2与肿瘤分期(肿瘤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病人血清CEA及降钙素在手术前后的相对降幅间没有关联。然而,VEGFR-1与肿瘤分期呈负相关(r=-0.660,P=0.0005),而与MTC病人血清CEA及降钙素在手术前后的相对降幅之间均呈正相关(CEA:r=0.869,降钙素:r=0.849,P0.05)。结论:VEGFR-1和VEGFR-2在MTC病人中高表达,且可能参与肿瘤的进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治(附89例临床分析)
    闵三旭, 郎荣刚, 付丽, 陈吉兵, 李岳林, 师艳萍,
    2013 (01):  73-76.  DOI: 10.16139/j.1007-9610.a2940
    摘要 ( 319 )  
    目的:分析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其最佳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术后乳腺标本,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89例病人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3.9±6.8)(22~57)岁,85例有哺乳史,均以乳腺肿块就诊。其中单纯肿块34例,肿块伴疼痛43例,肿块伴乳头溢液5例,肿块伴疼痛、乳头溢液7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64.0±3.8)(1~102)个月,复发1例。结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乳腺癌在临床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易误诊,应在临床工作中高度重视。组织病理检查是唯一的确诊依据,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芯针活检漏诊乳腺导管原位癌伴浸润的危险因素分析
    张熙, 陈小松, 吴佳毅, 黄欧, 何建蓉, 朱丽, 陈伟国, 李亚芬, 沈坤炜,
    2013 (01):  77-80.  DOI: 10.16139/j.1007-9610.a2941
    摘要 ( 426 )  
    目的:分析术前空芯针穿刺(CNB)为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病人,术后诊断为DCIS伴浸润的漏诊比例及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2月我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采用CNB诊断为DCIS的52例病人,并与术后最终病理作比较,分析CNB穿刺为DCIS病人发生浸润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术前CNB穿刺活检为DCIS的病人,术后病理诊断为DCIS伴浸润的漏诊比例为50%;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发症状为肿块(OR=6.4,95%CI:1.2~35.2,P=0.032)、临床评估肿块直径≥5 cm(OR=13.0,95%CI:1.2~137.9,P=0.033)是DCIS发生浸润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CNB为DCIS的病人,其开放手术活检病理为DCIS伴浸润的漏诊危险因素为首发症状为肿块、临床评估肿块直径≥5 cm;这些危险因素有待于前瞻性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心静脉导管定植病原体及药敏分析
    周一泉, 徐仁应, 万燕萍, 张晓敏,
    2013 (01):  81-85.  DOI: 10.16139/j.1007-9610.a2937
    摘要 ( 278 )  
    目的:了解中心静脉导管定植病原体及药敏情况。方法:对疑似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成年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采集病人临床资料、置管时间、部位和目的,导管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结果:651例病人纳入本研究,中位年龄为63(18~97)岁,累计置管762例次,中位置管时间为11(2~122)d。中心静脉导管病原体定植率为16.0%(122/762),共培养出134株病原体。肠外营养病人导管病原体定植率明显高于非肠外营养病人(18.8%比13.1%,χ2=4.662,P=0.032)。在导管定植病原体中,革兰阳性球菌占70株(52.2%),以溶血性葡萄球菌最常见;革兰阴性杆菌45株(33.6%),真菌19株(14.2%)。革兰阳性球菌主要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革兰阴性杆菌主要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结论:革兰阳性球菌是最常见的中心静脉导管定植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全肠外营养病人更易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病原体定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维生素C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脏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赵冰, 陈影, 应亦林, 马丽, 宋小芹, 黄洁, 车在前, 费健, 陈尔真, 毛恩强, 张圣道,
    2013 (01):  86-91.  DOI: 10.16139/j.1007-9610.a2942
    摘要 ( 287 )  
    目的:探讨维生素C(Vit C)对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大鼠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首先对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n=8)和Vit C组(V2 h组,100 mg/kg,n=8),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空肠、肝脏、肺脏及肾脏中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表达。其次,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休克模型组(HS 24 h组,n=8),休克加Vit C组(HSV 24 h组,HS+Vit C,n=8)和HO-1抑制组(HSVZ 24 h组,HS+Vit C+ZnPP,n=8)。HSV 24 h组在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Vit C(100 mg/kg),HSVZ 24 h在HSV24 h处理方法的基础上腹腔注射HO-1抑制剂ZnPP(3 mg/kg),各组在造模后24 h取血清,检测器官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尿素氮、肌酐、乳酸脱氢酶及肌酸激酶的表达,取空肠、肝脏、肺脏及肾脏,制作病理切片并行HE染色,进行病理评分。结果:正常SD大鼠注射Vit C 2 h后,空肠、肝脏、肺脏及肾脏HO-1表达明显增高。与假手术组相比,失血性休克大鼠各个器官的组织病理损伤及评分和各器官功能指标均显著增高(P<0.05),预先给予VitC可显著减轻以上病理指标(P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左下腹阑尾炎并发腹腔脓肿形成(附1例报告)
    孙晓寅, 邓漾, 赵任,
    2013 (01):  92-93.  DOI: 10.16139/j.1007-9610.a2943
    摘要 ( 309 )  
    左下腹阑尾炎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目前很少有文献报道,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处理不当极易引起腹腔脓肿、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现就我院2011年12月收治1例左下腹阑尾炎病人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胆囊结石致石基因的研究进展
    郭嵩, 曹红勇, 杨士勇,
    2013 (01):  94-98.  DOI: 10.16139/j.1007-9610.a2944
    摘要 ( 230 )  
    胆囊胆固醇结石病是外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比较高,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现在对于胆石病的治疗仍是单纯的胆囊切除,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从宏观的病理生理变化上升到微观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