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22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理念与临床意义
    朱正纲,
    2017 (01):  1-4.  DOI: 10.16139/j.1007-9610.a3503
    摘要 ( 184 )  
    晚期胃癌,主要指临床病理Ⅳ期的胃癌病例,尤指不可手术切除的胃癌(unresectable gastric cancer)。其特征为胃癌原发灶浸润至浆膜外或周围组织脏器,并发生腹主动脉旁、肝脏、腹膜等远处转移。无论从外科手术或肿瘤学观点,都难以施行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7 (01):  2.  DOI: 10.16139/j.1007-9610.a3489
    摘要 ( 276 )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编辑出版的全国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于1996年创刊,以普外科为重点,同时兼顾外科总论。本刊的办刊宗旨:①促进和加强国内普外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和联系,为专业人员提供一个学术讲坛和争鸣园地;②吸收和传递世界医学科学的新发展和新成就;③贯彻继续教育方针,以各级外科医师知识不断更新为己任,为充实其理论基础、促进诊疗技术、提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陈凛, 李佶阳,
    2017 (01):  5-8.  DOI: 10.16139/j.1007-9610.a3505
    摘要 ( 268 )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尤其东亚地区发病率最高~([1])。尽管近20年胃癌整体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晚期胃癌病人数量仍逐渐增加。血行转移是晚期胃癌致死的主要原因,35%病人在就诊时已有远处转移的征象,且4%~14%的远处转移器官为肝脏。肝转移不仅预后差而且切除率低,仅0.4%~1.0%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可切除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术前放、化疗研究
    章真, 周梦龙,
    2017 (01):  9-12.  DOI: 10.16139/j.1007-9610.a3495
    摘要 ( 341 )  
    虽然胃癌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下降,但仍是死亡率位居全球第二位的恶性肿瘤~([1])。胃癌在东亚地区高发,我国每年的胃癌新发病例占全世界的40%。与日本、韩国高达60%~70%的胃癌早期诊断率不同,我国的早期胃癌诊断率低,70%为进展期或晚期胃癌~([2])。其中不可切除胃癌约占10%,中位生存期仅5~12个月~([3]),5年生存率约10%~([4])。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局部进展期胃癌动静脉结合的术前化疗
    李国立, 王绪林, 何琪,
    2017 (01):  13-16.  DOI: 10.16139/j.1007-9610.a3506
    摘要 ( 213 )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胃癌根治术的深入开展,胃癌治疗趋向个体化:早期胃癌的缩小手术、局部进展期胃癌的规范手术以及晚期胃癌的扩大手术或综合治疗。在早期胃癌等预后较为理想的病例,临床研究的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同样的效果。在保证确切疗效的前提下减少手术创伤,尽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癌精准诊疗中的基因组学测序技术与应用
    于颖彦,
    2017 (01):  17-20.  DOI: 10.16139/j.1007-9610.a3504
    摘要 ( 292 )  
    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技术又称为二代测序技术,是相对于传统的Sanger测序(一代测序技术)的一项基因组检测新技术。二代测序技术的1次检测可实现几十万到几百万条基因序列测定,既可进行基因组测序(DNA水平)又可进行转录组测序(RNA水平),有深度测序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癌转化治疗效果的预测与评估
    张俊, 周尘飞, 朱正纲,
    2017 (01):  21-27.  DOI: 10.16139/j.1007-9610.a3496
    摘要 ( 332 )  
    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我国恶性肿瘤前列~([1]),早期诊断率低是影响我国胃癌疗效的主要因素。近半数新发病例在确诊时已为局部进展期或远处转移~([2]),如何提高晚期胃癌疗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化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是晚期胃癌治疗的主要策略,外科手术仅在发生出血、穿孔、梗阻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癌腹膜转移的转化治疗策略:新辅助腹腔内联合全身化疗
    严超, 燕敏, 朱正纲,
    2017 (01):  28-31.  DOI: 10.16139/j.1007-9610.a3500
    摘要 ( 601 )  
    胃癌一旦发生腹膜转移,即失去手术根治机会,预后差。据文献报道,有10%~20%的T_3或T_4期胃癌病人在施行根治手术时已存在腹膜微小转移灶,40%~60%进展期胃癌病人术后最初复发灶在腹膜,20%~40%胃癌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系腹膜转移~([1])。因此,积极有效地治疗胃癌腹膜转移对改善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癌腹膜转移的新辅助腹腔内联合全身化疗:初步研究
    严超, 石红鹏, 刘瑩, 徐玮, 马韬, 奚文琦, 杨中印, 华子辰, 刘文韬, 朱正伦, 毕任达, 郑亚南, 冯润华, 姚学新, 陈明敏, 李琛, 张俊, 燕敏, 朱正纲,
    2017 (01):  32-39.  DOI: 10.16139/j.1007-9610.a3501
    摘要 ( 887 )  
    目的 :探讨新辅助腹腔内联合全身化疗(neoadjuvant intraperitoneal and systemic chemotherapy,NIPS)对胃癌腹膜转移病人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4月至10月间,11例胃癌腹膜转移病人,P1期1例,P2期2例,P3期8例,接受21 d为1个疗程的化疗。化疗第1和第8天,经腹腔化疗泵输注紫杉醇(20 mg/m~2),并静脉输注紫杉醇(50 mg/m~2);同时,连续14 d口服替吉奥80 mg/(m~2·d),停药7 d。第2次腹腔镜探查时发现腹膜转移灶消失或明显退缩的病人,行转化胃癌切除手术。结果:在所有11例胃癌腹膜转移病人中,8例(72.7%)接受转化胃癌切除手术,其中5例(62.5%)接受R0切除。本研究术前中位化疗疗程为6(3~8)个。本研究病人的1年总生存率为63.6%(7/11),其中接受胃癌切除手术病人和P3期病人的1年总生存率分别达87.5%(7/8)和50.0%(4/8)。主要化疗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其中3/4级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8.2%(2/11)和36.4%(4/11)。所有病例均未发生NIPS和手术治疗相关的死亡。结论:NIPS转化治疗对胃癌腹膜转移病人有效且安全,值得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疗效分析
    胡翀, 李佶阳, 高云鹤, 梁文全, 张珂诚, 郗洪庆, 陈凛,
    2017 (01):  40-44.  DOI: 10.16139/j.1007-9610.a3507
    摘要 ( 263 )  
    目的:评价转化治疗与单纯化疗对晚期胃癌病人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间进行转化治疗和传统化疗50例晚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单纯化疗组27例,转化治疗组23例,通过随访比较两组病人预后的差异。结果:转化治疗组的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7.0%、70.0%、60.9%,中位生存时间为40个月,而单纯化疗组病人的1、2、3年总体生存率为63.0%、11.1%、0,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6组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为晚期胃癌转化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以手术为基础的转化治疗可改善晚期胃癌的预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再手术:是否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王振乾, 黄河, 蒋晓, 郭建强, 种锦贵, 杨卫平, 邵堂雷,
    2017 (01):  45-48.  DOI: 10.16139/j.1007-9610.a3499
    摘要 ( 715 )  
    目的 :对首次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未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术后颈侧区淋巴结复发转移,再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时,是否需清扫中央区淋巴结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八五医院和瑞金医院外科手术治疗的4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资料。结果:首次手术44例中12例甲状腺癌肿位于甲状腺上极病人,再次手术发现颈侧区淋巴结有转移而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余32例癌肿位于甲状腺中下极或下极,再次手术发现颈侧区和中央区淋巴结均有转移。术后有5例(11.36%,5/44)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7例(15.91%,7/44)出现暂时性低钙血症。结论:对首次手术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而甲状腺癌肿位于中下极或下极的病人,再次手术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时,需清扫中央区淋巴结;但探查中央区无异常肿大淋巴结,可不清扫。对癌肿位于甲状腺上极的病人,为降低手术风险也可不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croRNA-130b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及其作用机制
    金薇, 罗祎, 刘溦薇, 陈国庆, 周鸣,
    2017 (01):  49-56.  DOI: 10.16139/j.1007-9610.a3502
    摘要 ( 314 )  
    目的:探讨microRNA-130b(miR-130b)的表达差异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通过Lipofectamine TM 2000将miR-130b抑制剂或模拟物及阴性对照转染到MDA-MB-231细胞中。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miR-130b表达和转染效率。应用MTT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实验,检测miR-130b模拟物或抑制剂对MDA-MB-231细胞功能影响。应用生物信息学网站寻找miR-130b可能的靶基因。应用双荧光素酶载体实验验证预测的靶基因,并通过qRT-PCR以及Western印迹实验进一步证实。结果:MDA-MB-231细胞转染miR-130b抑制剂或模拟物。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模拟物组miR-130b的表达显著升高,抑制剂组miR-130b的表达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模拟物组细胞增殖(P<0.05)、克隆形成(P<0.05)、侵袭(P<0.01)及迁移(划痕试验P<0.05,transwell试验P<0.05)能力明显增高。相反,抑制剂组细胞增殖(P<0.05)、克隆形成(P<0.05)、侵袭及迁移(划痕试验P<0.05,transwell试验P0.05);但CYLD蛋白表达在抑制剂组明显上调,模拟物组的表达明显下降(P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体尾癌行机器人扩大根治术的临床疗效
    马承辉, 吴志翀, 金佳斌, 詹茜, 邓侠兴, 沈柏用, 彭承宏,
    2017 (01):  57-61.  DOI: 10.16139/j.1007-9610.a3490
    摘要 ( 350 )  
    目的:比较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扩大的胰体尾导管腺癌淋巴结清扫术与标准的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自2010年4月至2015年9月收治54例胰体尾导管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7例行标准的淋巴结清扫术,17例行扩大的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扩大清扫组与标准清扫组病人一般情况基本一致。扩大清扫组手术时间长于标准清扫组,有统计学差异(231.5 min比141.4 min,P<0.05)。扩大清扫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多于标准清扫组,有统计学差异(11.2枚比6.1枚,P0.05)。结论: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胰体尾导管腺癌的淋巴结扩大清扫是安全的,与标准清扫无统计学差异,不增加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解剖段胃肠间质瘤病人术后生存比较分析
    滕世峰, 李新星, 张言言, 张卫刚, 张宪文, 胡志前,
    2017 (01):  62-65.  DOI: 10.16139/j.1007-9610.a3491
    摘要 ( 426 )  
    目的:比较不同解剖位置胃肠道间质瘤切除术后病人的生存差异。方法:选取1999年1月至2010年12月美国流行病学统计资料(SEER)患有胃肠间质瘤并行手术治疗的病人3 593例,排除行放射治疗、术后生存期不足1个月且非间质瘤病因死亡病人462例,3 131例纳入本研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间质瘤不同部位和生存率的关系。结果:胃、小肠、结肠和直肠间质瘤病人分别占58.3%、35.7%、3.4%和2.7%。胃与小肠间质瘤5年生存率相似(83.5%比81.3%),高于结肠间质瘤(65.9%),直肠间质瘤最高(92.4%,P<0.001)。随间质瘤直径增加和分化程度降低,病人生存率降低。结论:不同部位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人术后生存时间存在明显差异,以结肠间质瘤预后最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D腹腔镜结肠直肠手术的发展
    严夏霖, 洪希周, 冯波, 郑民华,
    2017 (01):  66-68.  DOI: 10.16139/j.1007-9610.a3508
    摘要 ( 238 )  
    3D腹腔镜技术因其高质量的成像效果和立体视野,能辅助外科医师在手术中达到更精准的定位和更精细的操作,尤其适合术中对解剖精确程度、层次辨认和分离准确性要求较高的结肠直肠手术。第二代3D腹腔镜技术的出现,使术者仅通过佩戴较为轻便的3D眼镜就能获得高清晰度的3D影像,极大地推动了3D腹腔镜的临床应用。新近出现的裸眼3D、可转换视角的3D腹腔镜技术设备更值得期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纳米碳在结肠直肠外科中的应用
    刘菂, 宗雅萍, 陆爱国,
    2017 (01):  69-72.  DOI: 10.16139/j.1007-9610.a3492
    摘要 ( 416 )  
    结肠直肠癌作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方案日臻完善,现以根治性手术为中心,已形成围手术期辅助放、化疗,基因、分子生物学水平的个体化精准治疗规范。早期肿瘤因瘤体未累及浆膜,其定位有一定难度。腹腔镜结肠直肠手术中,因术者缺乏手触感,对于体积较小、未突破浆膜的肿瘤定位难以掌控,早期结肠肿瘤术中定位尤为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标志物循环miRNA诊断结肠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潘成, 秦环龙,
    2017 (01):  73-78.  DOI: 10.16139/j.1007-9610.a3493
    摘要 ( 295 )  
    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等因素改变,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虽然诊疗技术不断进步,但早期诊断率偏低,是影响病人预后的关键因素。microRNA(miRNA)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单链小分子RNA,广泛参与CRC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腺纤维腺瘤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
    马哿, 梁梦迪, 周文斌, 王水,
    2017 (01):  79-83.  DOI: 10.16139/j.1007-9610.a3497
    摘要 ( 255 )  
    乳腺良性肿瘤约占乳腺疾病的80%~([1]),其中,最常见的是乳腺纤维腺瘤,好发于20~30岁女性。乳腺纤维腺瘤生长缓慢、恶变率极低,但常由于位置浅表易于触及,给病人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目前乳腺良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传统外科手术因术后乳房瘢痕及外形改变,难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腺癌的靶向治疗
    梁贇, 姜翀弋, 王巍,
    2017 (01):  84-88.  DOI: 10.16139/j.1007-9610.a3494
    摘要 ( 268 )  
    胰腺癌是起病隐匿、进展迅速、预后很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中位生存期仅5个月,5年生存率<5%~([1])。超过80%的病人在就诊时为晚期而无法手术切除~([2])。即使能手术切除,中位生存期也仅为18个月~([3])。目前化疗仍是胰腺癌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吉西他滨是治疗进展期胰腺癌的一线方案,但最新研究表明,多数胰腺癌病人也逐渐对吉西他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与肿瘤的研究现状
    徐楷, 胡志前, 李新星,
    2017 (01):  89-92.  DOI: 10.16139/j.1007-9610.a3498
    摘要 ( 298 )  
    人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human trophoblast cell-surface antigen 2,TROP2)又称GA733-1和EGP-1,是一种单次跨膜表面糖蛋白,属于GA733基因家族的一员。TROP2其名源于其在胚胎滋养层细胞和绒毛膜癌中的高表达~([1])。研究证实TROP2在许多实体肿瘤中高表达,而在正常上皮或癌旁组织中低表达或不表达,参与多种肿瘤的恶性进展。本文综述近年来关于TROP2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