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9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4-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家论坛
    可切除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及指南解读,肯定还是否定?
    张太平, 翁桂湖, 刘悦泽
    2024 (01):  1-4.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1.01
    摘要 ( 160 )   HTML ( 19 )   PDF(829KB) ( 216 )  

    作为一种系统性疾病,胰腺癌恶性程度高,复发转移率高,诊治与管理尤为困难。近年来随着新辅助治疗理念的不断推广,胰腺癌的治疗愈发强调在全流程、多方位管理中制定综合性、个性化治疗方案。然而,目前针对新辅助治疗在可切除胰腺癌中的应用尚存诸多争议。本文拟结合国、内外指南及最新研究进展,针对可切除胰腺癌病人实施新辅助治疗中的热点话题及相关争议进行探讨,以期推动新辅助治疗在可切除胰腺癌中的规范化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技术在当前生物学获益为主的胰腺癌诊疗模式中的发展方向
    齐中, 邢颖, 程石
    2024 (01):  5-9.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1.02
    摘要 ( 220 )   HTML ( 3 )   PDF(777KB) ( 46 )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发病隐匿,早期转移,预后极差。如何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病人预后是目前研究焦点。当前传统手术治疗虽可能一定程度上改善部分病人预后,但远期疗效仍较差。生物学获益是当前胰腺癌治疗的新模式,此模式下做好全过程监测、精准制定治疗方案及预测疗效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技术因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图像识别功能,较高的学习效率,在多学科专家通力合作下可建立相对完美的预测模型,协助临床医师制定优化方案,采用精准医疗模式及个体化治疗方案,使胰腺癌病人获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共识
    2023年第2版《NCCN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解读
    陈佳浩, 姜翀弋
    2024 (01):  10-1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1.03
    摘要 ( 421 )   HTML ( 5 )   PDF(860KB) ( 404 )  

    胰腺癌是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结合最新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更新推出胰腺癌的临床实践指南以指导胰腺癌的规范化诊疗。2023年5月4日与6月19日《NCCN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分别进行了两次更新。相较于2022年第2版,这两次更新主要集中于最新的免疫/靶向治疗进展、NALIRIFOX方案的引入以及体能状态中等病人治疗方案的补充。本文结合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对最新《NCCN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的更新进行解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无功能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2023指南解读
    韩亮, 刘昊楠, 仵正
    2024 (01):  14-2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1.04
    摘要 ( 220 )   HTML ( 2 )   PDF(962KB) ( 319 )  

    2023年9月,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发表了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关于分化良好的无功能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F-Pan-NET)的指南。该指南由来自多学科的具有丰富诊疗经验的专家就目前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10个棘手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形成共识,更新其诊疗管理和临床实践建议,并强调多学科参与是NF-Pan-NET诊疗的必需环节。笔者旨在对指南重点内容进行解读,以提供规范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流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单纯切除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郭宇杰, 唐颖, 顾季春, 杨峰, 刘华晔, 金忱, 傅德良, 李骥
    2024 (01):  27-3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1.05
    摘要 ( 366 )   HTML ( 1 )   PDF(2596KB) ( 196 )  

    目的:探讨单纯切除治疗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胰腺囊性肿瘤数据库中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受单纯切除与常规胰腺切除术的SPT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共纳入87例SPT病人,其中单纯切除组14例,常规切除组73例。平均年龄(36.2±11.7)岁,女性占87.4%。结果:术前影像学诊断准确率可达88.5%。单纯切除在手术时间上相对常规切除具有显著优势[(138.3±56.4) min比(241.2±89.2) min,P<0.05]。单纯切除组常见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不劣于常规切除组。87例中仅3例常规切除组病人术后出现复发转移,复发病人目前仍均生存。单纯切除组相对常规切除组在术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及生活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切除治疗SPT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但实际临床工作中的风险性仍不容忽视。因此,选择性地对SPT行单纯切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良“双U法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运用及效果评估
    华杰, 施思, 孟庆才, 许航, 刘江, 梁晨, 王巍
    2024 (01):  34-39.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1.06
    摘要 ( 213 )   HTML ( 2 )   PDF(1564KB) ( 99 )  

    目的:探讨“双U法胰肠吻合”改良前、后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疗效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王巍团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0例病例资料。根据吻合方式改良与否,分为双U法1.0组(改良前70例)和双U法2.0组(改良后80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双U法2.0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双U法1.0组显著降低(13.8%比38.6%,P=0.001)。双U法1.0组临床相关性胰漏发生率18.6%,而双U法2.0组6.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双U法1.0组术后腹腔出血5例,双U法2.0组术后仅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两组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双U法2.0组术后中位住院时间较双U法1.0组显著降低(11 d比14 d,P=0.001)。结论:改良后的“双U法胰肠吻合”可显著降低临床相关性胰漏及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意外胆囊癌病人预后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莫建涛, 曹瑞奇, 任加强, 耿智敏, 仵正, 程亚丽
    2024 (01):  40-45.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1.07
    摘要 ( 222 )   HTML ( 5 )   PDF(939KB) ( 239 )  

    目的:构建并验证可有效预测意外胆囊癌(incidental gallbladder cancer,IGBC)病人预后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22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1例因IGBC而需根治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IGBC总体生存(OS)的影响因素。根据IGBC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利用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 C-index)和校准曲线来验证模型的性能。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来验证所绘制的列线图的预测精准度和净收益。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年龄、T分期、N分期、M分期、术前癌胚抗原(CEA)、术前糖类抗原(CA)19-9、术前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治疗方式、复发转移是影响IGBC病人根治术后远期生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T分期、N分期、术前CA19-9、术前RDW-CV、术前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治疗方式、复发转移是影响IGBC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C-index为0.872。校准图显示列线图的良好性能。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证实列线图的高精准度。DCA证实列线图模型的高净获益。结论: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准确、直观地预测IGBC病人根治术后生存概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SEER为基础的列线图构建和胰腺癌病人生存预测
    陆忠晓, 汤杰, 黄文海
    2024 (01):  46-5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1.08
    摘要 ( 237 )   HTML ( 10 )   PDF(1164KB) ( 145 )  

    目的:基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数据库,分析影响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从SEER数据库获取2010—2015年美国7 801例胰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验证组。对建模组临床变量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获得影响生存的独立因素,构建列线图。通过受试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和校准曲线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年龄、原发部位、病理分级、T分期、N分期、M分期、手术方式、放疗、化疗与胰腺癌的预后相关,总生存的3年、5年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e, AUC)分别为0.90、0.91,癌症特异性生存分别为0.91、0.91。校准曲线显示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经筛选得到的临床变量确实对胰腺癌预后有影响。结论:所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有助于胰腺癌病人的临床决策和个性化治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十二指肠联合静脉切除重建术后早期血管栓塞的床旁超声诊断及危险因素分析
    王美文, 傅宁稹, 王伟珅, 任新平
    2024 (01):  54-6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1.009
    摘要 ( 210 )   HTML ( 1 )   PDF(3506KB) ( 22 )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联合静脉切除重建术后早期血管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完成的90例胰十二指肠联合静脉切除重建术后7 d的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门静脉血流床旁超声的检查结果通畅情况将病人分为门静脉通畅组及门静脉栓塞组,比较分析床旁超声诊断术后门静脉栓塞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及影响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90例病人经床旁超声诊断有8例出现胰十二指肠联合静脉切除重建术后血管栓塞,其发生率为8.89%(8/90)。床旁超声显示,术后发生门静脉栓塞病人门静脉流速以及流量明显降低(P<0.001)。围术期相关危险因素中既往吸烟史以及酗酒史在门静脉通畅组及门静脉栓塞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既往吸烟史是门静脉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研究转归显示胰十二指肠联合静脉切除重建安全可行,但早期门静脉栓塞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提示不良的预后。结论:既往吸烟及酗酒史是胰十二指肠联合静脉切除重建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应进行术前宣教予以预防。而床旁超声能有效安全地评估术后早期血管的通畅情况,为早期临床介入提供帮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应用于胰腺癌靶向诊疗的研究进展
    任加强, 武帅, 莫建涛, 周灿灿, 韩亮, 仵正
    2024 (01):  61-6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1.10
    摘要 ( 216 )   HTML ( 2 )   PDF(799KB) ( 152 )  

    胰腺癌预后极差,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关键。纳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胰腺癌诊治,依靠纳米粒子的独特理化性质和其丰富的表面修饰手段可实现肿瘤部位的有效富集。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MIONPs)是胰腺癌诊治常用的纳米材料之一,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对其进行特殊的表面修饰,可应用于胰腺癌的靶向诊断和治疗。MIONPs可作为MRI的对比剂,通过修饰纳米粒子表面,可用于胰腺癌的靶向成像;还可将其改造为载药系统从而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提高治疗效果等。但是,MIONPs应用于胰腺癌诊疗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纳米毒性和成本问题。随着技术发展,MIONPs有望在胰腺癌的个性化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病理诊断进展
    王婷, 王朝夫, 袁菲
    2024 (01):  67-7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1.11
    摘要 ( 329 )   HTML ( 8 )   PDF(11011KB) ( 51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是胰腺导管腺癌重要的癌前病变。IPMN诊疗决策的制定首先基于对IPMN相关病理学的深刻理解。本文围绕IPMN宏观检查、微观检查、分子检测及鉴别诊断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本综述详细阐述了IPMN大体类型分类、组织学分级与分化亚型、IPMN伴浸润性癌的组成模式和组织学类型、IPMN分子研究的新进展以及重要的鉴别诊断等。该分析肯定IPMN特殊的异质性和异时性的特点,为寻找新的方法帮助临床医师制定适宜的诊疗方案奠定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优势和进展
    胡彬蔚, 沈柏用
    2024 (01):  74-8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1.12
    摘要 ( 285 )   HTML ( 7 )   PDF(811KB) ( 108 )  

    胰腺癌由于起病隐匿、早期诊断难、恶性程度高的特点,诊断时仅有少数病人有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以化疗为主的术前新辅助治疗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不伴远处转移的胰腺癌,帮助实现肿瘤降期、提高R0切除率并改善生存。大量临床试验证明了其优势,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并达成共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在早期胃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指南共识解读
    于素悦, 陆爱国
    2024 (01):  81-8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1.13
    摘要 ( 189 )   HTML ( 1 )   PDF(873KB) ( 117 )  

    目前早期胃癌的治疗以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为主要方式。对于不符合内镜切除适应证的病人,需接受标准的胃切除术和根治性淋巴结清扫,但这会造成术后功能障碍,严重降低生活质量。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pylorus-preserving gastrectomy, PPG)是一种治疗早期胃癌并保留胃功能的手术,其在短期并发症发生方面与根治性手术相当,对长期的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在回顾性匹配队列研究中PPG与远端胃大部切除有相似的5年生存率,但胃延迟排空是PPG术后短期和长期出现的共性问题。PPG淋巴结清扫范围有限导致预后的不确定性,所以未广泛应用,前哨淋巴结引导手术可能为病人提供更个性化、微创的手术,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胃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肠憩室疾病治疗进展
    孔雷, 杨华丽
    2024 (01):  87-92.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1.14
    摘要 ( 256 )   HTML ( 3 )   PDF(881KB) ( 390 )  

    结肠憩室疾病的患病率明显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结肠憩室疾病治疗,药物是主要手段,包括抗菌药物、利福昔明以及美沙拉秦等药物。此外,益生菌和膳食纤维被认为对憩室疾病的治疗有积极影响。当进展至急性复杂性憩室炎,外科治疗成为必要手段。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结肠憩室炎相关的诊疗规范和指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