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7-23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数字化医学专题
    虚拟技术在牙颌面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刘庆成,李洪亮,王敏娇,王旭东,沈国芳,张诗雷,于洪波
    2018 (1):  1-4.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8.01.001
    摘要 ( 452 )  
    目的 探索虚拟技术在牙颌面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颅颌面CT扫描,进行颌面部骨的三维重建,将该模型与激光扫描牙列模型拟合,建立数字化颅颌面-牙列模型。基于此模型进行手术虚拟设计和模拟预测。确定手术方案后,进行牙合板及导板的3D打印。在手术牙合板及导板的指引下进行手术。通过拟合虚拟设计与手术后重建模型来检验手术精确性。结果 通过CT重建图像与激光扫描牙列模型的拟合,获得了颅颌面-牙列模型。利用此模型可进行虚拟手术设计和手术模拟。通过不断调试和修正,可获得最佳个体手术方案。3D打印牙合板及导板可精确指导手术的实施。结论 在牙颌面畸形的治疗中,虚拟手术设计和虚拟导板技术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技术在微创牙槽外科的临床应用
    王文超,刘宗霖,张耀升,郭克,郑吉驷,张善勇
    2018 (1):  5-16.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8.01.002
    摘要 ( 464 )  
    目的 探索数字化技术——3D打印导板在微创牙槽外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期间,选取6例颌骨内完全埋伏牙或囊肿患者,对患者颌骨行CT扫描,利用Mimics17.0软件对Dicom格式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软件模拟手术,确定手术方案,制作辅助手术导板。运用3D打印导板辅助超声骨刀去骨,拔出埋伏牙或摘除囊肿。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切口均位于完全埋伏牙或囊肿表面,有效减少了额外骨组织的损伤,无邻牙牙根及邻近神经血管的损伤,术后患者感觉良好。结论 数字化技术——3D打印导板能将术前设计的手术开窗位置、方向等准确无误地转移到患者口内,提供精确定位,并能辅助超声骨刀微创拔除完全埋伏牙或摘除囊肿,最大限度减少周围骨组织的损伤,符合现在牙槽外科精准、微创的理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edpor修复眶底缺损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生物力学分析
    陈静,归来,牛峰,俞冰,刘剑锋,王梦,陈莹
    2018 (1):  7-10.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8.01.003
    摘要 ( 413 )  
    目的 对Medpor修复眶底缺损进行三维有限元的建模,并分析其生物力学性质,研究Medpor材料植入眶底后的位移及应力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将患者术前头颅螺旋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后,进行左侧眶下壁三维重建,应用有限元软件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通过CT扫描灰度值的转换,对各部分材质进行赋值,再对整体模型施加重力载荷,计算并分析Medpor材料植入眶底后在不固定、1枚螺钉固定及2枚螺钉固定的不同状态下的位移与应力情况。结果 构建了Medpor修复眶底缺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无固定螺钉情况下,Medpor材料位移较大,几乎无应力;在有固定螺钉情况下,1枚固定螺钉的应力值与2枚固定螺钉应力值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首次建立了关于Medpor修复眶底缺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发现,螺钉的植入能够对Medpor材料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其中1枚螺钉与2枚螺钉的固定作用相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产个性化3D打印全颞下颌关节生物力学分析
    陈旭卓,周知航,王烨欣,郑吉驷,张善勇,杨驰
    2018 (1):  11-16.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8.01.004
    摘要 ( 411 )  
    目的 研究国产个性化3D打印的全颞下颌关节假体的应力和位移分布,并对假体进行优化设计。方法 使用Mimics 18.0对头颅进行三维重建,以Hypermesh和LS-DYNA软件建立计算机辅助工程有限元模型。通过加载最大咀嚼力,分别测定关节假体和下颌骨的应力和位移分布。结果 关节窝假体表面的最大接触力为495.7 N,前牙最大咬牙合力为201.12 N。髁突头与升支假体连接部分位移最大,达到0.4152 mm。关节窝表面最大应力为20.66 MPa,略大于材料的屈服强度。下颌骨最大应力集中于髁突颈部后表面,达到122.1 MPa。结论 尽管在一些细节上仍有待改进,但国产个性化3D打印的颞下颌关节假体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属性,蕴含着广阔的应用潜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增强现实技术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概述
    张楚茜,张诗雷
    2018 (1):  17-23.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8.01.005
    摘要 ( 352 )  
    近年来,增强现实技术在军事、教育、医学等诸多领域不断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将虚拟建模图像与实际环境相结合,以增强用户对现实世界的感官。增强现实技术在各个领域均展现出了独特的优越性,尤其是在医学领域,为外科手术的精准及微创提供了全新的手段。本文就当前增强现实技术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增强/混合现实技术在头颈外科的应用及展望
    陈刚,汤炜
    2018 (1):  21-23.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8.01.006
    摘要 ( 410 )  
    利用增强/混合现实技术以辅助疾病的诊疗和医学教育,是目前国际上数字医学关注的热点。本文对增强/混合现实技术在头颈部外科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七氟烷所致的原代神经元凋亡及细胞活性的影响
    程燕咏,王佳怡,蒋云凤,孙宇
    2018 (1):  24-27.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8.01.007
    摘要 ( 347 )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处理对于七氟烷导致的原代神经元细胞凋亡、细胞活性,以及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Transwell构建非接触性共培养体系,完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原代神经元的预处理。待原代神经元接受4%七氟烷暴露6 h后,观察其细胞形态;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程度;利用MTT和LDH检测细胞活性改变;利用ELISA检测TNFα水平。结果 BMSC预处理可以减少七氟烷对原代神经元导致的形态学改变,降低由七氟烷诱导的原代神经元凋亡(P<0.05)和细胞活性降低(P<0.05),以及TNFα大量释放(P<0.05)。结论 BMSC预处理可以缓解七氟烷暴露导致的神经毒性损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周围神经损伤后施旺细胞的影响
    邱超,郑亚妮,许硕贵
    2018 (1):  28-52.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8.01.008
    摘要 ( 394 )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宿主施旺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SD大鼠的BMSCs,制作坐骨神经横断损伤模型,将第4代BMSCs植入坐骨神经损伤远侧段,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施旺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结果 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均显示,BMSCs植入后,损伤坐骨神经的施旺细胞数量增多,细胞结构更加清晰完整,排列更加整齐有序。结论 BMSCs植入可以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施旺细胞的存活或再生,可作为治疗周围神经系统损伤的干细胞移植的种子细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SCID鼠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实验研究
    钱进,邓辰亮,杨松林,郑江红
    2018 (1):  31-35.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8.01.009
    摘要 ( 396 )  
    目的 建立联合重症免疫缺陷鼠(SCID)增生性瘢痕模型并探究其可行性。方法 将人类刃厚皮片移植至SCID鼠背部(n=20),术后2周、4周时取材,对移植物进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比色法测定羟脯胺酸含量(术后4周),RT-PCR测定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水平。结果 通过该模型得到了红褐色、高出皮面、质韧的类瘢痕组织,组织学检测发现该组织具有真皮层增厚、皮肤附件结构改变、血管增生、胶原束细小及排列紊乱等增生性瘢痕的特点;术后4周,实验组羟脯胺酸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术后2周、4周时,实验组TGF-β1、CTGF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1)。结论 该模型与人类增生性瘢痕有很多相似性,并且操作简单,可控性强,有望在增生性瘢痕的进一步研究中发挥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浅动脉岛状皮瓣在眉再造中的应用
    侯俊杰,张洁,杨欣,李健宁,秦泽莲
    2018 (1):  36-38.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8.01.010
    摘要 ( 382 )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岛状皮瓣在眉再造中的应用。方法 2010年4月至2014年12月,共8例眉部分或全部缺损患者,采用颞浅动脉岛状皮瓣行眉部分或全眉再造。回顾性分析眉缺损情况、皮瓣成活情况、切口瘢痕和再造眉形态等。结果 眉缺损得到良好修复,再造眉外观满意,供区切口瘢痕不明显。结论 应用颞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眉部分或全部缺损效果较好,再造的眉毛比较浓密,尤其适合眉毛较为浓密的男性患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组织工程组织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贾智明,郭海林,陈方
    2018 (1):  39-42.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8.01.011
    摘要 ( 588 )  
    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组织和器官,是临床治疗组织、器官缺损和功能损伤的潜在途径之一。但是,构建的组织、器官植入体内后不能及时获得血供,导致萎缩并无法发挥功能。我们针对近年来组织工程组织血管化的研究进展,并根据具体策略的不同,将其分为4个部分,包括支架材料的特殊处理、添加血管生成相关细胞、添加血管生成因子或基因修饰和预血管化等策略,并分析各种血管化策略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天性手足分裂畸形的分子遗传学及基因诊断研究进展
    陈政升,陈瓅,石文暘,许彦,王斌,韩刚
    2018 (1):  43-47.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8.01.012
    摘要 ( 497 )  
    手足分裂畸形(Split-hand/foot malformation,SHFM)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畸形,以肢端正中轴指(趾)发育不全而剩余指(趾)呈不同形式融合为特征,表现为手/足中央裂隙、并指(趾)、指(趾)骨及掌(跖)骨发育不全,可独立或伴综合征出现。迄今为止,已发现7个引起非综合征型手足分裂畸形的染色体位点,即SHFM1-6和SHFM/SHFLD。SHFM1、SHFM3、SHFM4和SHFM5与染色体重排有关,包括基因组的小范围缺失和重复;SHFLD主要涉及染色体区段的重复;SHFM2和SHFM6出现频率较低,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将对每个SHFM位点的突变形式、发生频率、检测方法及对应的遗传咨询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可能的致病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皮肤创伤愈合和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周思政,李青峰
    2018 (1):  48-52.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8.01.013
    摘要 ( 843 )  
    皮肤创伤愈合和增生性瘢痕一直是临床试图攻克的难点,已建立了多种实验动物模型用于该领域的实验研究。但是,由于动物与人在皮肤结构上差异较大,选择理想的动物模型极为困难。本文就目前常用的皮肤创伤愈合和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像学技术在颅缝早闭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林丽琴,韦敏
    2018 (1):  53-56.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8.01.014
    摘要 ( 352 )  
    颅缝早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先天性颅面畸形,表现为一条或多条颅缝的过早闭合。尽管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病史可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但其确诊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影像学的检查结果。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颅缝早闭的诊断及评估有重要临床价值。本文就原发性颅缝早闭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SSRO术后不同固定方式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研究进展
    毛懿,陈旭卓,张善勇
    2018 (1):  57-60.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8.01.015
    摘要 ( 798 )  
    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BSSRO)是正颌手术的一种常用术式,灵活性强,能很好地实现下颌位置的前伸和后退,在治疗下颌各类畸形中应用广泛。BSSRO术后的固定已由非坚固内固定向坚固内固定发展,近年来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固定方式。随着影像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大量研究聚焦于不同固定方式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本文对BSSRO术后固定方式的进展和不同固定方式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