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Botox微滴注射法提升下面部及紧致颈部皮肤的临床效果观察

    刘斌, 顾逸淳, 毛路,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502-.  
    摘要257)      PDF (733KB)(69)   
    目的 观察Botox微滴注射法对于提升下面部及紧致颈部皮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用Botox微滴注射法治疗下面部及颈部皮肤松弛患者115例(其中111为女性,4例为男性,年龄20~65岁),将稀释后的Botox(1 mL生理盐水中含有20单位的A型肉毒毒素)通过微滴法注射于求美者的下颌缘区及颈部的皮内或者皮下浅层,观察对该区域皮肤的提升、紧致效果。结果 注射1个月后,下面部皮肤下垂情况均得到改善,下颌缘轮廓线更加清晰,颈部松弛皮肤变得紧致,颈纹变浅,108例患者表示满意。结论 Botox微滴注射法对于改善下面部及颈部皮肤老化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课程思政背景下皮肤病学的教学设计和探索

    杨雅骊, 黄林婷, 陈军,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1): 97-.  
    摘要231)      PDF (9550KB)(46)   

    根据皮肤性病学特点,鼓励教师勇于探索将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结合。以《痤疮》这一章节为例,挖掘皮肤性病学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并强调课堂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影响异物巨细胞形成的介导因素研究进展

    刘宇, 王蕊, 李士杰,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527-.  
    摘要196)      PDF (453KB)(67)   
    异物巨细胞(Foreign body giant cell,FBGC)是生物医学材料植入体内后形成的一种突出细胞类型,由巨噬细胞融合而成,是持续微生物感染或不可吞噬异物引发的慢性炎症中标志性组织学特征。FBGC与植入的生物材料的降解和失效有关,是异物反应的关键细胞,控制FBGC形成被认为是防止植入失败的关键,因此FBGC一直是相关研究的热点。虽然促进巨噬细胞黏附发育和支持FBGC形成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但也发现了很多影响其形成的介导因素。本文从FBGC的形成过程、结构功能、影响形成因素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异物巨细胞形成的机制,并为寻找其他可能的介导因素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用大麦蛋白和烟酰胺复方制剂促进面部年轻化的疗效
    轩辕欣阳, 王雨桐, 刘健航,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1): 49-.  
    摘要111)      PDF (22357KB)(27)   

    目的 评估大麦蛋白和烟酰胺复方外用护肤品改善眼周皱纹和提亮面部肤色的疗效。

    方法 选取 2020 年 6月到 9 月期间就诊的有面部年轻化和提亮肤色要求的 31 名患者,应用大麦蛋白和烟酰胺复方制剂(早上 2 滴,晚上 4 滴)。4 周、8 周后随访,评估受试者眼周皱纹、皮肤弹性和黑色素指数的变化。结果 8 周后,双眼周皱纹改善显著者 21 例,有效率为 68.0%。面部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应用本产品 4 周、8 周后患者面部皱纹特征计数明显下降(P<0.05)。4 周后,患者皮肤弹性 R2 值较应用前显著升高(P<0.05)。本组患者未观察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结论 外用大麦蛋白和烟酰胺复方制剂可改善皱纹和提亮肤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脂肪移植隆臀相关的臀部美学及脂肪栓塞事件研究进展刘安娜

    黄宗霖, 朱丛笑,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1): 91-.  
    摘要104)      PDF (1150KB)(31)   
    脂肪移植隆臀是臀部美容整形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脂肪移植隆臀不再单纯强调臀部体积的增大,而更关注塑造丰满、协调、流畅的臀部曲线,同时臀部美学的区域单元化和精细化,可有效提高脂肪移植隆臀术的美学效果。此外,脂肪移植隆臀虽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无明显瘢痕、效果佳等优点,但与此相关的脂肪栓塞事件限制了其发展。诊治和预防脂肪栓塞事件、提高手术安全性,是当前临床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脂肪移植隆臀相关的臀部美学,以及与此相关的脂肪栓塞事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组织器官衰老的种子与土壤理论

    张文杰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465-.  
    摘要100)      PDF (510KB)(81)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如何减少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是预防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建立科学的衰老理论,将为制定有效的抗衰老策略提供重要的依据。借鉴组织工程学的研究经验,我们提出了组织器官衰老的“种子与土壤”理论:“种子”代表了干细胞,“土壤”代表了组织微环境,“种子”的耗竭与“土壤”的恶化是组织器官衰老的核心。基于衰老组织的这些特征性变化,我们提出了“除草、施肥、播种”的抗衰老综合策略:清除衰老细胞、改善组织微环境、补充干细胞,并依据这一策略,对现有的抗衰老技术进行新的归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邱涛, 王朋, 李洋,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1): 64-.  
    摘要96)      PDF (1211KB)(2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FNB)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3 月我院收治的 80 例拟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 FNB,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 FNB 联合 IPACK 阻滞。比较两组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CIA 按压次数、补救性镇痛比例、术后疼痛程度、膝关节活动度、下肢肌力、最长行走距离、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观察组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CIA 按压次数、补救性镇痛比例、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静息、活动时 VAS 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小腿三头肌肌力、股四头肌肌力、最长行走距离均逐渐增加(P<0.05),观察组术后 T0-4 活动时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活动度、最长行走距离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静息时 VAS 评分、小腿三头肌肌力、股四头肌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 FNB 比较,超声引导下 FNB 联合 IPACK 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具有满意的镇痛效果,利于术后早期康复锻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核心剥离式”瘢痕疙瘩修薄术联合放疗的疗效分析
    武晓莉 班耀林 陈立彬 谢春晖 马倩玉 王文波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1): 22-.  
    摘要93)      PDF (9318KB)(35)   

    目的 探究“核心剥离式”瘢痕疙瘩修薄术联合放疗对于瘢痕疙瘩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以及自身前后对照,选取 2020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收治的 43 例边缘呈坡形的瘢痕疙瘩患者,共 326 处瘢痕疙瘩病灶,行“核心剥离式”瘢痕疙瘩修薄术,在保留约 1 mm 厚度瘢痕皮片情况下剥离并切除瘢痕核心组织,保留真皮网状层,以“改良褥式缝合法”缝合固定瘢痕皮片。术后采用 6 MeV 电子线放射治疗 2 次,第 1 次放疗于术后 24 h 内完成,7 d 后进行第 2 次放疗,单次照射剂量为 9 Gy。治疗结束后 6 个月、12 个月及18 个月时随访。采用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The patient and observer scar scale,POSAS)分析治疗结果,统计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后 18 个月患者满意度。

    结果 治疗后 POSAS 总分、患者总分、观察者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脱失,局部毛发脱落,及短暂的皮炎、神经炎表现,后均自行改善。治疗结束后 18 个月的总复发率为 30.23%。43 例瘢痕疙瘩中,17 例(39.53%)患者对疗效非常满意,22 例(51.62%)患者对疗效满意,4 例(9.3%)患者对疗效不满意,总体满意率为 90.7%。结论 “核心剥离式”瘢痕疙瘩修薄术是一种快速有效的瘢痕疙瘩减容手术,配合术后放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燕式无张缝合术在剖宫产美容缝合中的临床应用

    冯恒超, 汲朋朋, 申麒,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495-.  
    摘要86)      PDF (560KB)(36)   
    或多次剖宫产且符合要求的产妇29名,均采用燕式无张缝合术闭合皮下组织和皮肤,术后定期随访,并与术前进行对比,评估瘢痕增生情况。结果 29例产妇术后切口全部愈合,瘢痕均呈线状。结论 燕式无张缝合术通过合理修剪创缘,两次锚定真皮层,可精密对合创缘,实现无张缝合,抑制剖宫产术后皮肤瘢痕增生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ockenheimer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7例报道与文献回顾

    高定辉, 陈勇, 王倩,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480-.  
    摘要84)      PDF (1038KB)(34)   
    目的 Bockenheim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弥漫性静脉畸形,现报道7例典型病例并回顾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的7例Bockenheimer综合征病例的一般资料、凝血检验、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结合Bockenheimer综合征相关文献报道,总结Bockenheimer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结果 本组7例Bockenheimer综合征,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14~62岁。病变常在出生时或儿童时期发现,缓慢进展,外观呈肢体弥漫性扩张静脉。临床症状包括肢体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等。凝血功能检查提示局限性血管内凝血病。MRI、CTV、X线平片等影像学检查可见肢体皮肤软组织内弥漫性畸形静脉,病灶内血栓、静脉石,可侵犯肌肉和骨骼。本组病例的治疗方法包括硬化治疗、铜丝留置和手术治疗,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结论 Bockenheimer综合征具有特征性的外观、症状和影像学特征,病灶呈进行性和弥漫性扩展,需要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褐藻寡糖对创面的生物学效应 :裂解程度依赖性
    尚思雨, 相阳, 潘博涵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1): 1-.  
    摘要82)      PDF (28656KB)(31)   
    目的 探索不同裂解程度的褐藻寡糖对创面细胞和组织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采用不同孔隙的透析袋将
    褐藻寡糖分为分子量分别为 <500、500~1 000、1 000~5 000、5 000~10 000、10 000~20 000 的 5 个组,通过分子量
    区分裂解程度,分别命名为实验组 1~5。采用 0.02% 浓度前述褐藻寡糖与人角质形成细胞(Hum an keratinocytes,
    HaCat)、巨噬细胞共培养 24 h,以正常培养的细胞为对照组,评估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免疫荧光检测 Caspase 3 评
    估细胞凋亡情况,活性氧类(ROS)试剂盒检测评估氧化应激情况。与巨噬细胞共培养 24 h,ELISA 检测 IL-1β、
    IL-10、TNF-α,评估各组炎症因子释放情况,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胞吞能力。通过微量肉汤法检测各组褐藻寡糖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低杀菌
    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建立 SD 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海藻酸钠溶液换药为
    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换药为阴性对照组,0.02% 浓度前述褐藻寡糖换药作为实验组,第 6 天和第 12 天观察创面愈
    合情况,取创面组织行 HE 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并检测炎症因子、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情况。结果 当褐藻寡糖
    分子量 <500、500~1 000 时,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第 6 天)均提示其能有效促进细胞增殖和 IL-10 分泌,减少 IL-
    1β、TNF-α 分泌和细胞凋亡,相较于阴性对照组其可促进创面愈合,且当分子量 <500 时效果更明显,但促愈合效果
    弱于阳性对照组(
    P<0.05)。褐藻寡糖分子量 >1 000 时,细胞实验提示前述作用均未与对照组出现明显差异(
    P>0.05),
    动物实验中当分子量处于 5 000~10 000、10 000~20 000 时创面愈合率增高(
    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创面愈
    合率无明显差异(
    P>0.05),实验中观察到其在创面形成了薄膜结构,但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
    P>0.05)。透射电镜
    未能观察到细胞吞噬能力增强表现。MIC 和 MBC 检测各分子量褐藻寡糖在 5% 浓度下仍未能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
    结论 褐藻寡糖的生物学作用与分子量(裂解程度)严格相关,较低分子量的褐藻寡糖具有改善炎症因子分泌、促
    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改善氧化应激程度的作用,该作用并不依赖于褐藻寡糖是否进入细胞内 ;较高分子量
    的褐藻寡糖不具有明显的生物学作用,但具有成膜作用,间接促进创面愈合。但无论何种分子量的褐藻寡糖,均不
    具有抗菌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眼睑分裂痣的研究现状

    卢晓昭, 李养群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531-.  
    摘要80)      PDF (629KB)(45)   
    分裂痣又称接吻痣、分形眼痣或熊猫痣,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皮肤异常,发生于上、下眼睑边缘的相对位置。关于这一罕见先天性皮肤异常的文献很少,大多数关于该疾病过程的认识来自孤立的病例报道和少部分系列病例报道。本综述旨在总结针对眼睑分裂痣的治疗时机和基本治疗方案。文献中报道的大多数分裂痣是中等大小的黑素细胞皮内型。在所有已阅读的病例中有6例恶性转化。文献中描述了许多重建方法,包括一期重建和多阶段重建贯续治疗。本文综述了重建这些复杂缺陷的基本方法,但最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仍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颌关节盘组织再生的研究进展

    向超丽, 俞律峰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516-.  
    摘要79)      PDF (973KB)(46)   
    颞下颌关节盘穿孔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中的严重结构紊乱类型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关节杂音和下颌运动障碍。目前的临床治疗手段预后欠佳,难以恢复关节盘正常解剖形态及功能,而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关节盘再生成为可能。研究发现,将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具有一定强度的可生物降解支架上,在生长因子的刺激下可向纤维软骨分化,分泌胶原纤维和糖胺聚糖,最终支架被新生组织取代,关节盘实现再生。本文对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在关节盘再生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阴囊皮肤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后睑外翻一例

    司马超, 陈宾, 张旭辉,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510-.  
    摘要79)      PDF (730KB)(17)   
    2019年10月,收治1例烧伤面积占体表总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95%的Ⅲ度烧伤患者,伴有严重的眼睑烧伤。早期,仅存的皮肤被用来反复取刃厚皮覆盖创面,抢救生命,没有多余的正常全厚皮肤处理眼睑创面,从而引起严重的睑外翻畸形,使角膜和球结膜外露。为了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导致角膜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我们选择阴囊皮肤作为供皮区修复睑外翻畸形。术后,眼睑可正常闭合,角膜炎逐渐改善,供区愈合良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制热塑性弹性体引流管在坐骨结节Ⅳ期褥疮治疗中的应用#br#

    褥疮治疗中的应用

    刘兵, 曹伟, 范春海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506-.  
    摘要75)      PDF (733KB)(21)   
    目的 探索自制热塑性弹性体(TPE)引流管在坐骨结节Ⅳ期褥疮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坐骨结节Ⅳ期褥疮患者45例,随机分成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2)。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治疗中采用自制TPE引流管,比较两种方式的治愈率、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治愈率为86.96%,高于对照组的5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制TPE引流管有助于坐骨结节Ⅳ期褥疮患者创面愈合,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降低医疗费用,患者护理满意度高,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推广使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九一丹外用对难治性非哺乳期乳腺炎术后创腔修复的疗效研究

    代秋颖, 程一凡, 殷玉莲,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485-.  
    摘要72)      PDF (1009KB)(16)   
    目的 探索九一丹对难治性非哺乳期乳腺炎(Refractory non-puerperal mastitis,RNPM)术后创面修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对切开扩创手术的RNPM患者,按术后干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换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外用中药制剂九一丹,分析两组不同干预措施对RNPM患者术后创腔的修复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共78例患者,观察组38例、对照组40例。术后1周、3周,两组创腔体积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周与术后1周相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创腔体积分别缩小(23.59±14.19) mL、(16.96±10.7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P<0.05);观察组术后创腔体积减少更为明显(F=4.22,P=0.04,偏η2=0.07)。观察组与对照组创口愈合时间≤2个月者分别占68.42%(26/38)和40%(16/40),创口愈合时间>2个月者分别占31.58%(12/38)、60%(2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3,P=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乳腺外形评分为(4.55±2.31)分,高于对照组的(3.38±1.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P=0.03)。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九一丹外用能有效促进难治性非哺乳期乳腺炎术后创腔组织的修复,保护乳腺外形,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光学三维表面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钟业宏, 杨斌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524-.  
    摘要71)      PDF (431KB)(46)   
    精确且高效的人体学测量方法是整形外科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既往常用的直接测量法及二维摄像测量法精确度低、可重复性差,已不能满足目前精准医学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光学技术高速发展,光学三维表面成像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已成为面部软组织量化分析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光学三维表面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原理、成像精度、临床应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拓宽其应用领域提供新思路及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面部脂肪室及其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

    高远, 李洁, 马继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536-.  
    摘要70)      PDF (421KB)(45)   
    面部脂肪室在衰老过程中位面部置下移、容积发生变化,相关研究更新了对面部解剖及面部衰老机制的认识。针对脂肪室进行容积填充和位置提升,可有效改善面部的衰老表现。本文就中面部脂肪室的解剖,及其在衰老过程中位置和容积的变化,以及相关的填充和提升手术的效果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胸壁巨大肿瘤切除与修复重建
    戴志兵 麦尔旦江·麦合木提 孙亚超 江仁兵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470-.  
    摘要67)      PDF (1570KB)(24)   
    探索胸壁巨大肿瘤切除与修复重建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例胸壁巨大肿瘤的患者资料,其中软骨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1例,乳腺癌转移1例。所有病例行肿瘤扩大切除,肿瘤切除后胸腔外露,2例采用补片+钛网重建,切口直接闭合,1例采用补片+背阔肌皮瓣修复创面,1例采用补片+钛网+背阔肌皮瓣重建。结果 1例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经清创后好转。所有患者随访2~6年,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无反常呼吸,无呼吸困难等不适。结论 胸壁巨大肿瘤切除困难,选择补片加钛网的重建方式更为合理安全,选择背阔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可取得良好效果。注重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参与可使患者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亚单位原则设计预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瘢痕

    赵晗, 张志, 李罡,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476-.  
    摘要65)      PDF (1570KB)(19)   
    目的 探讨按亚单位原则使用预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8例面部瘢痕患者,其中男性5名,女性3名,年龄6~47岁(平均21岁),瘢痕大小4 cm×7 cm~12 cm×9 cm。根据面部亚单位分区设计,Ⅰ期行头部或颈部扩张器植入术,注水2~3个月(平均2个月),注水完成后Ⅱ期行面部瘢痕切除及扩张皮瓣修复,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8例扩张皮瓣均成活,切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12个月,扩张皮瓣色泽、质地与面部相似,修复后的形态及功能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根据亚单位原则设计预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瘢痕,形态轮廓及功能可得到良好改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