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超声刺激后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刘子博, 王一凯, 郑毅,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03-.  
    摘要738)      PDF(pc) (5906KB)(25)    收藏
    目的 通过超声刺激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后,收集其分泌的细胞外囊泡,与正常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 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进行比较,探究经超声刺激后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包括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首先,通过低强度超声处理部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收集细 胞培养上清并采用超滤法提取细胞外囊泡(U-EVs),部分间充质干细胞正常培养,并收集其细胞外囊泡(N-EVs)。在 不同浓度细胞外囊泡处理下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行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选取提升细胞活力的最佳浓度,在这 一浓度下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EdU法检测细胞增殖,并使用成脂诱导培养基诱导并比较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 脂分化能力。结果 超声刺激后产生的细胞外囊泡符合国际外囊泡协会的鉴定标准,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用的最适 浓度约为 150 µg/mL。在这一浓度下,U-EVs的细胞增殖率(19.2%±1.8%)显著高于 N-EVs(11.9%±3.4%),并且 U-EVs组的油红 O 染色面积是对照组的(2.78±0.23)倍,显著高于 N-EVs组的(2.11±0.18)倍,但 N-EVs组(16.3%±2.0%)和 UEVs组(21.5%±2.3%)的细胞迁移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经超声刺激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显著促 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活力,提高细胞增殖、迁移和成脂分化的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头戴式手术录像系统在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手术教学中的应用

    程辰, 程开祥, 邵静,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500-.  
    摘要570)      PDF(pc) (941KB)(11)    收藏
    目的 探讨头戴式手术录像系统应用于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手术的教学效果。方法 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进行进修学习的进修医生45名,随机分为试验组(n=23)和对照组(n=22)。两组 均采用术前小讲课教授基础理论知识和手术步骤。手术内容上试验组通过手术录像观摩,录像直接取自手术者的头戴 式录像装置并配以解说,而对照组采用传统室内手术观摩的方式。比较两组学员的基本理论考核、手术步骤考核成绩 和教学满意率。结果 试验组手术步骤考核成绩和教学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基本理 论考核成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戴式微型摄像系统教学能明显提高学员对于皮瓣重建手术的 学习效果并提升教学满意度,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注射针头导引缝合法用于远位减张缝合
    潘思妲, 吴清华, 彭倩,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56-.  
    摘要519)      PDF(pc) (1487KB)(13)    收藏
    远位减张缝合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我们介绍一种新的缝合方法——注射针头导引缝合法 (Hypodermic needle guided suturing,HGS),用廉价易得的器械,高质量地关闭切口,达到远位减张缝合的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微创法重睑术的研究进展

    杨宝锋, 李洁, 马继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91-.  
    摘要510)      PDF(pc) (969KB)(17)    收藏
    微创法重睑术的优势在于手术创伤小、手术瘢痕隐蔽、恢复期短和重睑效果稳定,故近年来应用逐年增加。本 文结合国内外微创法重睑术的研究进展,从微创法重睑术的各种术式及其优缺点和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微 创法重睑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神经嵴研究手段的进展

    姜乐恒, 尹宁北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69-.  
    摘要470)      PDF(pc) (993KB)(101)    收藏
    神经嵴细胞是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出现的一个广泛迁移的多能干细胞群体,谱系追踪是有关其研究的重 点。150多年来,神经嵴相关研究经历了从形态学观察到单细胞水平的转变。本文对同位素标记、嵌合体、活体染料、体 外克隆分析、基因条件重组、单细胞测序等研究手段在神经嵴研究中的运用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modRNA  增强细胞治疗在组织修复再生中的应用

    王湘莹, 付炜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65-.  
    摘要415)      PDF(pc) (976KB)(20)    收藏
    细胞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然而,单纯将细胞用于组织修复再生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有研究发 现,mRNA与细胞治疗联合,即通过mRNA转染至移植细胞,可以增强细胞促组织修复再生的效果,从而促进心血管、皮 肤、骨关节等多个组织的修复再生。本文综述了mRNA联合细胞治疗的优势,及其在组织修复再生各领域的相关应用 及临床转化难点,以期为其他各种组织的修复再生及临床转化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口服西罗莫司治疗腹腔淋巴管畸形的临床效果及预后
    徐振国, 陈涛, 邰茂众,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34-.  
    摘要364)      PDF(pc) (9690KB)(12)    收藏
    目的 观察口服西罗莫司治疗腹腔淋巴管畸形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 自2020年3月至2022年8月,回顾 性分析接受西罗莫司治疗的5例腹腔淋巴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于我院治疗前均伴有腹痛,所有患 者均口服西罗莫司治疗2年。临床症状改善主观评价:进展0例、稳定2例、好转3例、治愈0例。病变改善程度客观评 价:Ⅰ级(差)2例、Ⅱ级(中)0例、Ⅲ级(好)1例、Ⅳ级(优)2例。治疗期间 2例患者出现口腔溃疡,1例患者出现轻度贫 血,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腹痛等症状未再出现,3例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瘤体均明显缩小,2例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未见瘤体明显生长。结论 西罗莫司治疗腹腔淋巴管畸形是安全有效的,能明显缓解腹部不适症 状,尤其对于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瘤体减小明显,效果满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基于Donabedian  理论构建整复外科专科手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钱付雯, 杨悦来, 朱勇敢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47-.  
    摘要328)      PDF(pc) (968KB)(39)    收藏
    目的 基于Donabedian理论构建整复外科专科手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选取国内三甲医院的整 复外科专家35人为函询对象,通过文献研究、质性访谈等方法,初步构建整复外科专科手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雏 形,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确立整复外科专科手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两轮函询专家人员组成 一致,得到专家权威系数(Cr)为0.777 1。本研究中,二级和三级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107~0.129,变异系数≤0.15,可以认 为函询条目可信,专家协调程度良好。经过两轮函询,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标意见趋于集中,最终确立了整复外科专科手 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47项三级指标。结论 本研究构建出较为科学、严谨、全面的 整复外科专科手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优化整复外科手术护理质量、提高医护患三方满意度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肌内脂肪浸润的研究进展

    卢白雪, 高伟成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81-.  
    摘要286)      PDF(pc) (970KB)(61)    收藏
    脂肪浸润在肌肉相关疾病的病理性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疾病复发、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近年 来对肌内脂肪浸润潜在机制的研究热度较高,主要集中于骨骼肌、心肌脂肪浸润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本文对有关 骨骼肌、心肌内脂肪浸润发病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肌内脂肪浸润相关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 帮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利拉鲁肽通过抑制铁死亡实现对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丁帅, 张广泉, 高坤,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22-.  
    摘要281)      PDF(pc) (2406KB)(18)    收藏
    目的 观察利拉鲁肽(LRG)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阻断铁死亡有 关。方法 9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SCI组(n=30)和LRG+SCI组(n=30)。采用改良艾伦法建立 大鼠 SCI模型。LRG+SCI组在 SCI后立即皮下注射 LRG(200 µg/kg),随后每天 1次,连续 10 d。假手术组和 SCI组均给 予等量的无菌PBS。分别在术后第1、2、3天,通过试剂盒检测受损组织中铁含量和谷胱甘肽(GSH)水平;Western blot分 析转运体系统-Xc(xC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4(GPX4)蛋白表达水平。在术后 1、3、7、14 和 28 d 采用 Basso、Bettie、Bresnahan(BBB)运动评定量表评定后肢功能。在术后 28 d,取各组损伤区脊髓组织进行 HE和 Nissl染色,评估术后损 伤区周围的结构损伤和存活神经元。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SCI组大鼠损 伤脊髓的铁含量在伤后 3 d内明显升高(P<0.05),并且 GSH水平显著降低(P<0.05)。LRG治疗有效降低了损伤脊髓 的铁含量(P<0.05),并提高了GSH水平(P<0.05)。此外,LRG治疗显著提高了SCI大鼠受损组织中的xCT和GPX4的 表达水平(P<0.01)。与 SCI组相比,LRG+SCI组在伤后 7、14和 28 d时 BBB评分显著升高(P<0.05)。HE和 Nissl染色 显示,LRG治疗后受损区域的空腔较SCI组明显减少(P<0.05),并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P<0.05)。免 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SCI组损伤脊髓中cleaved-Caspase-3阳性神经元比例显著增加(P<0.05),LRG干预后受损区域的cleaved-Caspase-3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P<0.05)。结论 LRG治疗可能通过抑制病变部位微环境 中的铁死亡来促进SCI修复,保护受损神经元并恢复运动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学习心理学下问题化教学在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

    黄林婷, 刘兰君, 王雪,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96-.  
    摘要264)      PDF(pc) (967KB)(17)    收藏
    基于学习心理学,以学习条件理论和问题构成视角,分析问题化教学的条件和层级,并结合各类问题的作用特 点,以皮肤性病学课程中的《带状疱疹》章节为例,进行问题化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旨在拓宽学生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并试图通过基于最小问题单元的逐层分析,从临床专业素养、医学探索、人文思政等多个维度提高学生对带状疱疹的 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点阵光电技术在眶周年轻化中的应用进展

    燕丽, 陈小英, 潘萌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86-.  
    摘要258)      PDF(pc) (981KB)(11)    收藏
    眶周是最早体现衰老的区域之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衰老程度。眶周老化涉及到黑眼圈、皱纹、泪沟、眼 袋等多种问题,会让人出现疲惫、沮丧或愤怒的外观。点阵光电技术采用局灶性光热作用原理,可形成数十个显微热损 伤区,刺激胶原再生,使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快速修复,被广泛应用于眶周年轻化的治疗中。本文将对点阵光电技术在眶 周年轻化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分叶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乳房再造的血管吻合方式选择

    宋达疆, 张天怡, 王志远,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28-.  
    摘要217)      PDF(pc) (9081KB)(19)    收藏
    目的 总结分叶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再造乳房的适应证和血管吻合方式选择。方法 自2019年10月至2023年6月,在1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中完成分叶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乳房再造,包括10例即刻乳房再造和7例延期乳房再 造。全部采用分叶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完成,包括M1型游离腹直肌皮瓣20侧,M2型6侧,M3型8侧。血管吻合方式具 体包括:外增压方式9例,内增压方式8例。受区血管包括胸廓内血管近心端14侧,胸背血管主干10侧,前锯肌支3侧, 胸外侧动静脉2例,胸廓内血管远心端5侧。结果 每侧皮瓣长(14.2±0.4) cm、宽(11.5±1.0) cm、厚(4.9±0.3) cm。所有 皮瓣血运良好,全部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38个月,平均20.7个月,乳腺癌未见复发,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满意,无皮 瓣挛缩变形,与健侧乳房外形基本对称;皮瓣供区及乳房受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分叶游离 下腹部皮瓣适用于底盘及垂度凸度都较大的乳房再造,选择合理的血管吻合方式可以确保皮瓣的自由摆放和满意的乳 房塑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紫外线辐射致皮肤老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陈珩, 王珏, 周栩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3): 382-.  
    摘要212)      PDF(pc) (992KB)(2096)    收藏
    长期日光暴露下的皮肤会出现功能受损甚至遗传物质改变,表现为水分丢失、弹性缺失、皱纹生长、黑色素沉
    着及干燥等老化特征。引起皮肤光老化的方式繁多且机制复杂,日光中的紫外线对皮肤老化的影响尤其明显,能作用
    于皮肤的紫外线分为UVA和UVB两种,主要通过氧化应激、损伤遗传物质、改变表皮微生物群落、破坏细胞器功能与结
    构、重塑细胞外基质(ECM)等5种机制作用于皮肤而导致光老化。本文对这5种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紫外线辐射所致
    皮肤老化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脊柱机器人辅助系统在MIS-TLIF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洋, 刘道阔, 李长宽,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3): 300-.  
    摘要180)      PDF(pc) (3575KB)(66)    收藏
    目的 研究脊柱机器人辅助系统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 年 3 月至 2022 年 11 月收治的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而接受手术治疗的 78 例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传统 MISTLIF组(A组,41例)与机器人 MIS-TLIF组(B组,37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透视次数),术后CT检查结果(螺钉置钉准确度、螺钉外展角),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正外科学会(JOA)评分,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B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均少于A组,切口长度短于A 组(P<0.05)。A 组植入 164 枚螺钉,B 组植入 148 枚,B 组可接受螺钉显著多于 A 组(P<0.05)。A 组螺钉外展角为18.12 °±7.50 °,B 组为 23.56 °±6.64 °,B 组外展角度大于 A 组(P<0.05)。术后 1 个月时,两组 VAS 评分均较术前下降,JOA评分上升(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血管、神经等严重并发症情况;A组3例定位错误、2例硬膜囊撕裂,经对应治疗均恢复;B组无早期并发症。B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脊柱机器人辅助系统能缩短MIS-TLIF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自体表皮细胞悬液与网状自体刃厚皮移植联合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
    杨惠忠, 徐正鹏, 原博,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11-.  
    摘要172)      PDF(pc) (5183KB)(25)    收藏
    目的 探索自体表皮细胞悬液联合网状皮移植用于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深Ⅱ度烧伤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刃厚网状皮移植(n=8),试验组以自体表皮细胞悬液联合刃厚网状皮移植进行治 疗(n=8)。表皮细胞悬液取自患者自体健康皮肤组织,通过细胞分离器制备获得。统计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治疗后1周 的创面愈合率,以及术后8周的瘢痕评分(温哥华量表),并检测制备的细胞悬液中的表皮细胞浓度、活率。结果 对照 组愈合时间(12.1±0.6) d,试验组愈合时间(10.2±0.3) d;治疗后 1 周,对照组愈合率为 76.97%±10.68%,试验组为94.85%±10.01%;术后 8 周,瘢痕温哥华评分对照组 6.13±3.44,试验组 2.92±1.07。各项指标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制备细胞悬液的细胞数量为(1.77±0.11)×106 个细胞/cm2 皮肤标本,细胞活率为 87.85%±4%。结论 本研 究初步证实了自体表皮细胞悬液联合网状皮移植用于深Ⅱ度烧伤创面治疗,可促进植皮愈合时间,减少供区面积,并可 改善术后的瘢痕增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低能量激光治疗雄激素性秃发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毛发医学分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毛发医学与 头皮健康管理专业组, 上海毛发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2): 157-.  
    摘要166)      PDF(pc) (959KB)(259)    收藏
     低能量激光治疗雄激素性秃发已在临床使用10余年,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国内已有多种低能量激光设备获
    批上市,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暂无统一使用规范。本共识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指南及临床研究,为在临床实践中正
    确选择和使用低能量激光治疗雄激素性秃发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恢复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海绵体神经功能的实验研究
    杨扬, 刘芳, 李帅修,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395-.  
    摘要163)      PDF(pc) (6071KB)(28)    收藏

    目的 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再生修复海绵体神经对糖尿病大鼠勃起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收集 健康足月产新生儿脐带,提取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并鉴定表面标志物。通过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链 脲佐菌素(STZ)的方法诱导大鼠糖尿病,10周后选取高血糖大鼠进行阿扑吗啡(APO)试验,筛查、建立糖尿病引起的勃 起功能障碍(DIED)大鼠模型。hUCMSC移植8周后,通过APO实验及最大海绵体内压/平均动脉压(ICP/MAP)评估大鼠 勃起功能;通过免疫组化法分析大鼠海绵体组织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水平;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阴 茎组织中BDNF、NGF、VEGF和IGF-1神经营养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第4代hUCMSC表面高表达CD73、CD90、CD105,低表达 CD11b、CD19、CD34、CD45、HLA-DR。糖尿病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模型制备成功。海绵体内移植hUCMSC 8周后,APO实验表明hUCMSC可增加正常勃起的大鼠数量;中剂量和高剂量hUCMSC治疗后,相对于阴性对 照组,ICP/MAP值升高,阴茎内血流灌注明显改善;免疫组化实验显示中剂量和高剂量hUCMSC治疗后,大鼠阴茎海绵 体中 nNOS水平明显增加,启动大鼠阴茎勃起;ELISA检测结果证实中剂量和高剂量 hUCMSC治疗后,均能不同程度恢 复DIED 大鼠阴茎组织中 BDNF、NGF、VEGF和 IGF-1表达水平。结论 hUCMSC是一种多功能的成体干细胞,经海绵 体移植治疗高脂饮食联合STZ诱导的DIED大鼠是有效的,且有剂量依赖性。hUCMSC治疗DIED的机制与上调BDNF、NGF、VEGF和IGF-1表达水平提供的神经保护和再生修复作用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新型超分子水杨酸技术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研究
    黄岩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2): 216-.  
    摘要160)      PDF(pc) (1822KB)(408)    收藏
    目的 探索 30% 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 2019~2021年就诊的 165例诊断
    为玫瑰痤疮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85例,行传统方案结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
    并外用皮肤修复保湿剂;对照组 80例,采用传统方案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面部斑点、红色区和毛孔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好转,
    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
    生率为17.6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P<0.05)。结论 超分子水杨酸联合传统药物治疗玫瑰痤疮效果显著、不良反
    应发生率低,可作为玫瑰痤疮的辅助治疗措施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浅谈新时代背景下整复外科的人才培养

    张寒瑞, 黄昕, 李青峰,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3): 388-.  
    摘要155)      PDF(pc) (927KB)(92)    收藏
    整复外科作为外科的分支学科,主要有修复重建外科和美容整形外科两个主要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青年医
    师在专业选择上出现“重美容、轻修复”倾向,影响着整复外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新兴技术的出现也为新一代整复外
    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整复外科青年医生的培养教育模式应当与时俱进,因此我们提出通过加强医史教育、
    引导专业认知、革新教学模式等措施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以期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高责任感的修复重
    建外科人才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