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7-23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肢体淋巴水肿的诊断和治疗
    张涤生
    2006 (5):  241-244.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39
    摘要 ( 362 )  
    1 概述肢体淋巴水肿由先天性淋巴管发育不全或后天性疾病致使淋巴液通道阻塞、回流受阻而引起肢体浅层软组织内体液积聚、继发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脂肪硬化、筋膜增厚及肢体变粗等病理状态.因皮肤增厚,表皮过度角化,皮下组织增生,其中包括大量增生的纤维成分,使晚期的肢体病变组织坚硬如大象之皮,故称为象皮肿病.病情严重者,除肢体增粗外,常有皮肤赘疣样增生及溃疡等,甚至致残而丧失劳动能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工程软骨生物反应器的设计
    李宏,周广东,吕晓杰,安琦,刘伟,崔磊,曹谊林
    2006 (5):  245-247.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40
    摘要 ( 346 )  
    目的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优化反应器内腔结构,并设计一套组织工程软骨生物反应器.方法 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对反应器内腔流场进行仿真计算,通过流场分析确定内腔结构,最终构建一套完整的生物反应器系统.结果 确定了生物反应器的内腔结构,生物反应器由控制系统和细胞培养室两部分构成,能置于培养箱中对软骨细胞材料复合物进行动态培养.结论 反应器内腔的结构是合理的.整个生物反应器系统运行可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间充质干细胞不抑制体内T淋巴细胞的增殖
    王恒湘,边素艳,陈金龙,汪劲松,郭子宽
    2006 (5):  248-250.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41
    摘要 ( 336 )  
    目的 探讨不同种属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在体内是否具有相似的作用.方法 用尼绒毛法分离不含脾脏细胞灌注模型(C57/BL)源脾脏T淋巴细胞,CFSE膜荧光染料标志的胞进行细胞标记,按2×107/只与C57/BL来源的MSC(1×105~1×106/只)共输注给γ射线照射的雌性BALB/c(5Gy).不同时间段取受体的脾脏细胞,以单纯输注T淋巴细胞组为对照,流式细胞仪分析T淋巴细胞增殖状态.结果 与体外结果明显不同,MSC输注对外源淋巴细胞比例没有影响,共输注不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结论 异体MSC在组织工程构建和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复合珊瑚材料的生长和成骨活性
    袁捷,刘广鹏,祝联,许锋,翁雨来,崔磊,刘伟,曹谊林
    2006 (5):  251-255.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42
    摘要 ( 312 )  
    目的 尝试以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作为种子细胞,复合珊瑚体外培养,以发现适宜的细胞接种密度以及复合物体外共培养时间.方法 分离犬BMSCs,成骨诱导后复合珊瑚继续培养,以无诱导BMSCs复合物为对照.进行黏附率、生长曲线、扫描电镜、碱性磷酸酶(AKP)和骨钙蛋白(OCN)生物化学定量检测.结果 AKP和OCN检测均显示成骨诱导BMSCs-材料组显著高于无诱导BMSCs-材料组.复合物接种密度超过1.5×107/cm3时,黏附率显著下降;生长曲线示7天后BMSCs在材料上生长进入平台期,电镜示诱导BMSCs复合珊瑚7天后生长良好,且OCN从第7天开始表达.结论 诱导BMSCs-珊瑚复合物成骨活性高于无诱导细胞-材料复合物.复合物接种密度1.5×107/cm3,体外共培养7天较适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动脉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吴镝,王新刚,黄晨煜,颜薇,吴宏志,王春燕,施泽红,赵振民
    2006 (5):  256-258.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43
    摘要 ( 701 )  
    目的 对面动脉进行解剖学研究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选用保存一年的10具成人尸体(男6,女4)的20侧面部为解剖标本,从颈总动脉远心端注入红色乳胶溶液,有两具尸体在面前静脉内注入蓝色乳胶.将颜面皮肤锐性剥去,除去皮下脂肪,显露浅组面部表情肌,从颌下缘开始显露面动脉到内眦的全过程,展示它的走行、分支和终末部分以及面横动脉、眶下动脉和眼动脉的吻合支及其与面静脉的相互关系.用同样的方法解剖对侧的血管,以研究两侧的对称性.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的分支在手术放大镜下进行解剖.结果 在10具尸体的20侧面部标本中,两侧面动脉对称的有4例.终止于内眦动脉的占8/20侧(40%,左2侧,右6侧),终止于鼻外侧动脉的占3/20侧(15%,左2侧,右1侧),终止于上唇动脉的占3/20侧(15%,均为左侧),终止于下唇动脉的占1/20侧(5%,为左侧),终止于下颌下缘的占1/20侧(5%,为左侧),终止于下颌下缘的占1/20侧(5%,为左侧),全面型占2/20侧(10%,左右各一侧).右面动脉主干均可终止于鼻外侧动脉或内眦动脉,而左侧面动脉仅5/10侧(50%)可终止于鼻外侧动脉或内眦动脉.面动脉与面静脉的间距:面动脉与面静脉之间的距离在下颌下缘和内眦处很近,在口角和鼻翼基底处相距较远.结论 面血管存在着大的解剖上的变异,面动脉分支不固定,两侧不总是对称分布,甚至面动脉主干发育不全或缺如.面动静脉间的位置关系存在着广泛的变异,我们认为这些解剖知识对于面部皮瓣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膨体聚四氟乙烯在鼻整形术中的应用
    马晓荣,祁佐良,韦敏
    2006 (5):  259-260.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44
    摘要 ( 283 )  
    目的 探讨应用膨体聚四氟乙烯在鼻整形中应用价值.方法 局部麻醉下应用膨体聚四氟乙烯假体或复合自体耳甲腔软骨进行隆鼻手术.结果 本组20例患者术后随访鼻外形均良好,无免疫排斥反应、假体外露、假体摆动等情况发生.结论 膨体聚四氟乙烯在鼻整形中效果良好;假体复合自体耳甲腔软骨能有效延长鼻长度,抬高鼻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脱细胞真皮基质医用组织补片在鼻唇沟充填中的应用
    邵文辉,蒲兴旺,李光强,晏国富,陈远琨
    2006 (5):  261-263.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45
    摘要 ( 381 )  
    目的 探索脱细胞真皮基质医用组织补片在鼻唇沟充填术中的应用,并对各种材料充填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自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经口内入路、松解、剥离鼻唇沟皮下粘连,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医用组织补片充填于鼻唇沟凹陷皮下,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6个月.结果 本组23例病人除1例因放置不平取出重放,另1例因放置腔隙出血、青紫,清创后重新放置,其余21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鼻唇沟皱纹祛除术,除中面部切开拉紧皮肤筋膜效果肯定外,其他的充填材料虽然有效,但效果不是很满意或容易复发.脱细胞真皮基质医用组织补片用鼻唇沟充填术不仅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易成活等特点,充填效果满意,并且在鼻唇沟参与动态表情方面不会随面部运动显现充填物轮廓,是一种理想的鼻唇沟充填的新型生物材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浅动静脉岛状皮瓣修复鼻翼缺损
    董佳生,刘天一
    2006 (5):  264-266.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46
    摘要 ( 407 )  
    目的 探索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取和分离颞浅动静脉筋膜岛状皮瓣,为完整保留细长血管蒂的血供系统尤其是静脉系统提供技术方法.材料和方法 在颞浅动静脉走行分离、伴行不密切的情况下,待完整剥离头皮后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皮瓣细长的颞浅动静脉筋膜蒂进行仔细游离和修整,保留颞浅动脉和细密的颞浅静脉分支,建立相对完整的血管网络.结果 血管网保留完整,移植皮瓣早期肿胀,其后很快恢复正常的颜色和质地,修复鼻裂畸形外观满意,形态丰满,鼻翼亚解剖结构存在,并有良好的支撑力度.结论 颞浅动静脉岛状皮瓣局部转移是修复鼻部小面积缺损的较好方法之一,但是在颞浅动静脉伴行不良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静脉回流不佳或移植皮瓣过于臃肿影响外观.利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细致的镜下分离可以很好地保留颞浅动脉和颞浅静脉分支,从而建立相对完整的血管网络,保证顺畅的皮瓣供血和回流,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IEP+TRAM联合皮瓣与双侧DIEP皮瓣乳房再造比较
    栾杰,穆兰花,穆大力,王凌宇,刘晨,王克明,张卓奇
    2006 (5):  267-269.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47
    摘要 ( 427 )  
    目的 比较DIEP+TRAM皮瓣与双侧DIEP皮瓣乳房再造的特点,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 2003年8月至2006年6月,共采用双蒂下腹部皮瓣进行29例、32侧二期乳房再造.其中,采用TRAM+DIEP联合皮瓣再造乳房21例,均为单侧乳房再造;双侧DIEP皮瓣乳房再造8例,5例为单侧,3例为双侧乳房再造.结果 随访3月~3年,2组均取得较满意效果,联合皮瓣组术后皮瓣尖端部分血运障碍1例(4.8%),双侧DIEP组皮瓣血运障碍2例(25%);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联合皮瓣组7例(33.3%),DIEP组1例(12.5%).结论 当供区和受区条件均较理想时,可以选择双侧DIEP皮瓣进行乳房再造.如果受区血管曾受到放射治疗的损伤,以及患者同时合并内科疾病等情况下,采用DIEP+TRAM联合皮瓣是理想的乳房再造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内斜形弧线下颌骨截骨术改善下面部轮廓
    戴传昌,王碧菠,祁佐良,董佳生,王毅敏,祝联,王炜
    2006 (5):  270-273.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48
    摘要 ( 439 )  
    目的 为探寻更精细的下面部轮廓整形方法.方法 根据术前X线评估结果及与受术者充分讨论,对52例求美者进行口内斜形弧线截骨方法,15例同期进行颧骨整形,26例同时施行了咬肌部分切除,14例同时施行了颊脂垫切除,8例同时进行隆颏手术.结果 52例中40例表示非常满意,11例满意,1例截骨稍过度,觉得效果较差.非常满意的受术者表示下面部宽度变窄,不论从正面、侧面都具备了一个优美精致的轮廓线,达到了术前的期望值.结论 使用口内斜形弧线截骨方法可使下面部轮廓不管是在正面上还是在侧面上都能得到理想的效果,而且操作较简单、切口隐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段SMAS提紧法面部年轻化手术
    王碧菠,戴传昌
    2006 (5):  272-273.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49
    摘要 ( 299 )  
    目的 探询一种有效、持久、简便的面部年轻化手术方法.方法 在面部除皱术中紧贴皮下进行广泛分离,注意保持SMAS层的完整性,并对其进行远近端两段折叠悬吊.然后提紧皮肤,去除松弛多余的皮肤组织.结果 自2003年10月至2006年2月对38例患者实行此种手术,随访1个月~27个月,近、远期均取得良好的年轻化效果,未发现面神经瘫痪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SMAS层进行分段悬吊提紧可取得有效持久的年轻化效果,且简便易学,值得推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睑切口额肌筋膜瓣拉下式悬吊矫治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
    任敏,滕利,冯国平,靳小雷,季滢,徐家杰
    2006 (5):  274-276.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50
    摘要 ( 345 )  
    目的 探讨重睑切口额肌筋膜瓣拉下式悬吊术矫治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1月~2006年4月,采用重睑切口额肌筋膜瓣拉下式悬吊术式矫治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患者45例,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5岁~33岁,平均19.5岁.结果 本组45例患者,术后1周矫正良好37例,基本矫正8例,无矫正不足患者.所有患者术后早期均存在眼睑闭合不全,都于6个月内消失.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4年,效果良好.结论 重睑切口额肌筋膜瓣拉下式悬吊术矫治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效果确切可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扩张皮瓣修复鬓角缺损
    胡守舵,张海明,冯越蹇,郑行跃,侯典举,于浩
    2006 (5):  277-279.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51
    摘要 ( 325 )  
    目的 总结并介绍利用扩张头皮瓣修复鬓角的方法.方法 对鬓角的形状及其相对于周围器官的位置进行界定,从而大致对鬓角定位及勾勒轮廓.以此为基础,对56例鬓角处瘢痕、血管瘤、色素痣患者,利用扩张的头皮瓣进行治疗.对于单侧鬓角缺损者,按照对侧鬓角的形态和大小制作布样,然后在患侧扩张头皮瓣上设计,然后按照移位皮瓣转移修复;对于双侧鬓角缺损的患者,在理论位置上勾勒出再造鬓角的形状让患者选择,然后按选择的形状按单侧缺损的步骤修复.结果 本组利用扩张头皮瓣修复鬓角66个,皮瓣全部成活,再造鬓角形状、位置好,双侧基本对称,头发生长方向与正常基本一致.修复效果良好.结论 组织扩张术是修复鬓角缺损一项很好的方法,良好的效果来源于恰当的皮瓣设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蛆分泌物对大鼠溃疡创面的愈合作用研究
    王寿宇,王媛媛,吕德成,王江宁
    2006 (5):  280-281.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52
    摘要 ( 303 )  
    目的 探讨蛆分泌物对大鼠糖尿病模型溃疡创面的愈合作用.方法 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在大鼠背部制造创面,实验组创面涂以丝光绿蝇蛆虫的分泌物,对照组不予处理.于伤后不同时间用透明膜法测定创面面积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经过蛆分泌物处理后的创面在伤后4周的愈合率达到100%,同期糖尿病大鼠创面不断扩大,不愈合并伴细菌感染.病理检查蛆分泌物组表皮细胞再生,有大量的再生毛细血管及纤维母细胞.结论 蛆分泌物有明显的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式细胞技术在组织工程研究中的应用
    陈凡凡
    2006 (5):  282-284.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53
    摘要 ( 268 )  
    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是近年来正在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应用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与技术,在正确认识哺乳动物的正常及病理两种状态下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开发用于修复、维护、促进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损伤后的功能和形态生物替代物的科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术后面瘫的修复(一)
    杨川
    2006 (5):  285-287.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54
    摘要 ( 508 )  
    1 概述颅骨内外、面部、颈部肿瘤或面神经肿瘤手术后,因肿瘤侵犯面神经抑或肿瘤病灶清除手术的需要,或手术过程中意外切除或损伤面神经,都可导致面神经瘫痪.而手术时因面部表情肌被切除,必将造成面部表情活动的丧失.面瘫是以面部自主运动丧失、表情功能丧失为主的综合病症的统称.面瘫的病人,由于失去对面部表情肌的支配,病人不仅无法表露情感,而且造成面部的形态畸形和功能障碍.面瘫的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病人常因表情怪异,造成心理扭曲、性格孤僻,严重影响病人的社交活动.对于肿瘤术后的面瘫病人,修复尤其显得重要,因为除了原有的肿瘤手术造成的伤害以外,继发的面瘫后果,更加重了对病人身体和心理上的打击.而及时修复肿瘤术后病人的面瘫,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面部状况,修复心理的创伤,而且能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工程血管研究进展
    吴莹琛,崔磊,曹谊林
    2006 (5):  288-290.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55
    摘要 ( 346 )  
    目前,血管疾病,比如冠状动脉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1].血管疾病中动脉硬化的外科治疗开始于1952年,当时Voorhees等用合成纤维替代患病血管[2],这导致了Dacron(PET)和Telfon(Eptee)移植物在心血管外科中的应用,但是搭桥手术后6个月栓塞率在40%以上.为了提高移植物的通畅率,最近采用了蛋白质包被以模拟血液/生物材料相互作用[3,4]合成移植物的内腔,种植各种细胞类型以形成一个活性血管相容性的环境[5,6].尽管报导中的这些方法可减少栓塞和细胞增生,但是仍不能提供血管反应或者正常血管所具有的生物化学因子分泌功能,而且钝化的血管移植物仍然面临细菌聚集和移植物感染的风险.合成血管移植物仍然可以产生低水平的异体反应和慢性炎症[7].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GF-β1诱导成体干细胞向软骨分化的研究进展
    伍耀豪,崔磊
    2006 (5):  291-293.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56
    摘要 ( 273 )  
    软骨缺损的修复在临床上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主要是因为软骨自身修复能力很弱,而目前较常应用的软骨细胞移植法,又受到细胞来源的限制.因此人们对软骨缺损修复的研究开始转向了成体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上.近年来应用于诱导成体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生长因子有很多,TGF-β1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缩氨酸,TGF-β1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生长因子,它在诱导软骨分化和维持软骨表型上起着重要作用[1],而且,Dickinson等的研究指出,在软骨发生过程中,有高浓度的TGF-β1mRNA或蛋白的表达[2].本文就TGF-β1在诱导成体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方面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皮肤创伤修复中Wnt信号途径对皮肤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机制
    丘日升,杨斌
    2006 (5):  294-296.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57
    摘要 ( 242 )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交通持续快速发展时期,每年各种烧伤病人达数百万之多,交通事故所致创伤数以十万计.烧伤、创伤所致的皮肤缺损畸形以及功能障碍已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多发常见病.皮源的严重缺乏,已成为整形修复重建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将有赖于组织工程化皮肤的研制与开发.近年来,组织工程化皮肤构建的研究备受重视,以皮肤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研究,包括其定位、鉴定及其增殖分化的生物信号调控机制等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牵引成骨术在矫正中面部发育不良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徐海淞,穆雄铮
    2006 (5):  297-300.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58
    摘要 ( 262 )  
    牵引成骨技术(Distraction Osteogenensis,DO)是通过某种牵张装置,使骨切开处的骨组织受到缓慢而稳定的牵引和张力,激活细胞的增殖与合成功能,促使组织的再生,从而达到增长和伸直骨骼的目的.这一技术最初用于四肢骨的延长[1],近年来引入整形外科及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它的出现和应用为中面部发育不良畸形的矫正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并取得了优于传统方法的疗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