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家论坛
    田利民, 冯婧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4, 19(04): 217-223. https://doi.org/10.16138/j.1673-6087.2024.04.01

    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是很常见的器官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在临床中不仅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还发现其与多种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风湿性疾病及甲状腺癌之间存在诸多联系。虽然确切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治疗的主流仍是基于管理与替代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更多的临床变异类型被逐步发现,越来越多的因素被发现与HT的发病相关,治疗方法也有新发现。本文就H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诊断、发病机制、与其他疾病的关系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国内外学术动态
    范伯男, 李岩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 23(05): 474-483. https://doi.org/10.16150/j.1671-2870.2024.05.003

    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研究报告(以下简称GBD 2021)通过对100 983个数据源中371种疾病和伤害的负担进行了全面分析,估算了伤残损失年、寿命损失年、伤残调整生命年和健康期望寿命。1990年至2019年间,全球全因死亡率年变化率的范围为-0.9%~2.4%,而2020年和2021年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导致的死亡人数分别增加了10.8%和7.5%。2021年,COVID-19成为全球第二大死因,每10万人中有94.0例死亡,其他主要死因如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死亡率分别为每10万人中有108.7例和87.4例。全球期望寿命从1990年的65.5岁增加到2019年的73.3岁,但在2021年因COVID-19影响下,又降至71.7岁,COVID-19使全球期望寿命减少了2.2年,显著影响了全球健康改善的长期趋势。2021年GBD数据显示,1990年至2021年间,中国的期望寿命显著增加,女性从69.9岁增加到80.7岁,男性从65.7岁增加到74.9岁。2021年,中国死亡人数顺位前10位分别为,脑卒中2 591 647人;缺血性心脏病1 956 859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 285 433人;气管、支气管和肺癌为814 364人;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为491 774人;胃癌为445 013人;高血压性心脏病为328 119人;食管癌为296 443人;结肠和直肠癌为275 129人;道路伤害为242 320人。且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烟草、高血压和饮食风险是中国主要的健康风险因素。通过对GBD 2021数据的系统整理和分析,我国应加强慢性病管理,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关注健康不平等问题,并推动基础研究和国际合作,以提升人民整体健康水平。

  • 综述
    田若辰, 李静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4, 19(04): 264-268. https://doi.org/10.16138/j.1673-6087.2024.04.09

    在我国,抗甲状腺药物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首选治疗手段,然而不良反应为粒细胞缺乏症,该病起病隐匿,一经发现需要紧急处理。目前国内外对于抗甲状腺药物导致粒细胞缺乏症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免疫作用、基因易感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和预后。

  • 综述
    崔依帆, 张瑞祥, 韦晓, 刘超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4, 19(04): 273-277. https://doi.org/10.16138/j.1673-6087.2024.04.1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 disease, GD)最多见,传统的抗甲状腺药物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的功效,复发率高、疗程长是最为突出的缺点。中药黄药子具有“消瘿”的功效,近年被广泛用于治疗GD,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肝功能和肾功能损害。故黄药子治疗G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更多研究。

  • 综述
    李雅洁, 崔岱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4, 19(04): 259-263. https://doi.org/10.16138/j.1673-6087.2024.04.08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炎症性疾病,临床漏诊率和误诊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本文将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面对SAT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该疾病的认知。

  • 病例报告
    李元媛, 丁文波, 姜子瑜, 陈曦, 刘彬彬, 陈国芳, 刘超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4, 19(04): 254-258. https://doi.org/10.16138/j.1673-6087.2024.04.07

    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癌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2例分别继发于肾透明细胞癌和宫颈鳞状细胞癌的甲状腺转移癌病例,分析其临床诊治经过、超声学特征、治疗、预后,并复习文献资料。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若出现非典型甲状腺病变的超声图谱,需警惕转移癌可能,粗针活组织检查联合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及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 综述
    杨奥, 张培恒, 张杨, 高莹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4, 19(04): 269-272. https://doi.org/10.16138/j.1673-6087.2024.04.10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可对母亲和胎儿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但其对后代神经精神发育影响的报道较少。本文从妊娠期甲亢对后代脑的形态、智商和神经精神障碍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行文献综述,发现妊娠期甲亢可能与后代脑容量减少、皮质和灰质体积下降、智商降低以及抑郁症风险增加相关,但与后代其他神经精神障碍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 刘子博, 王一凯, 郑毅,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4): 403.
    目的 通过超声刺激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后,收集其分泌的细胞外囊泡,与正常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 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进行比较,探究经超声刺激后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包括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首先,通过低强度超声处理部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收集细 胞培养上清并采用超滤法提取细胞外囊泡(U-EVs),部分间充质干细胞正常培养,并收集其细胞外囊泡(N-EVs)。在 不同浓度细胞外囊泡处理下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行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选取提升细胞活力的最佳浓度,在这 一浓度下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EdU法检测细胞增殖,并使用成脂诱导培养基诱导并比较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 脂分化能力。结果 超声刺激后产生的细胞外囊泡符合国际外囊泡协会的鉴定标准,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用的最适 浓度约为 150 µg/mL。在这一浓度下,U-EVs的细胞增殖率(19.2%±1.8%)显著高于 N-EVs(11.9%±3.4%),并且 U-EVs组的油红 O 染色面积是对照组的(2.78±0.23)倍,显著高于 N-EVs组的(2.11±0.18)倍,但 N-EVs组(16.3%±2.0%)和 UEVs组(21.5%±2.3%)的细胞迁移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经超声刺激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显著促 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活力,提高细胞增殖、迁移和成脂分化的能力。
  • 程辰, 程开祥, 邵静,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4): 500.
    目的 探讨头戴式手术录像系统应用于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手术的教学效果。方法 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进行进修学习的进修医生45名,随机分为试验组(n=23)和对照组(n=22)。两组 均采用术前小讲课教授基础理论知识和手术步骤。手术内容上试验组通过手术录像观摩,录像直接取自手术者的头戴 式录像装置并配以解说,而对照组采用传统室内手术观摩的方式。比较两组学员的基本理论考核、手术步骤考核成绩 和教学满意率。结果 试验组手术步骤考核成绩和教学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基本理 论考核成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戴式微型摄像系统教学能明显提高学员对于皮瓣重建手术的 学习效果并提升教学满意度,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 专家论坛
    李静, 单忠艳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 23(04): 347-353. https://doi.org/10.16150/j.1671-2870.2024.04.001

    我国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临床患病率为0.78%,亚临床甲亢患病率为0.44%,格雷夫斯病(Graves diseased)甲亢患病率为0.53%。未经治疗的甲亢和亚临床甲亢可导致心房颤动、卒中及其他心血管事件、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风险增加。在一些特殊人群(如妊娠妇女、老年人群)中,不仅甲亢的诊断有其特殊性,治疗适应证及方法选择也有所不同。我国目前甲亢规范诊治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存在如下问题。甲亢指南在甲亢的诊断方面已制定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流程,但在临床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在于有些医院甲状腺核素显像和131碘摄取率缺乏普遍可及性。其次,利用甲状腺超声获得的甲状腺内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 PSV)进相关诊断,目前在我国尚未普遍推广。我国临床治疗甲亢的主要方法已与国际接轨,但初治期ATD治疗的具体起始剂量和减量期剂量的调整仍缺乏我国自己的依据和非常明晰的标准,目前大多数临床医师还是遵循美国甲状腺学会制定的指南推荐的剂量起始方案。此外,国内外缺乏预测ATD不良反应的指标,在ATD治疗甲亢的过程中,一过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1%~5%,需基线随访及监测血常规和肝功能。目前,国内外指南关于监测频率仍缺乏明确的规定,且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而临床也尚未确立可行的ATD不良反应预测指标。ATD导致粒细胞缺乏症被认为可能与基因易感性、年龄、药物种类及剂量有关,中国汉族人中6号染色体上的HLA-B*27:05、HLA-B*38:02和HLA-DRB1*08:03可能是易感基因。我国在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的诊治方面有极大提高,36.7%的中国医生对TAO患者会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受到生物制剂可及性的影响,但我国采用生物制剂进行TAO治疗者不足10%,明显低于西方国家。针对我国甲亢诊治目前的现状和挑战,还需采取进一步提高疾病的诊治水平。

  • 专家论坛
    笪倩, 阮淼, 费晓春, 王朝夫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05): 389-395. https://doi.org/10.16139/j.1007-9610.2024.05.04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癌症之一。病理数字切片扫描仪的诞生及深度学习算法的不断迭代推动了人工智能(AI)技术在乳腺癌诊疗领域的创新。本文对当前AI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作介绍,并总结该领域遇到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 杨宝锋, 李洁, 马继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4): 491.
    微创法重睑术的优势在于手术创伤小、手术瘢痕隐蔽、恢复期短和重睑效果稳定,故近年来应用逐年增加。本 文结合国内外微创法重睑术的研究进展,从微创法重睑术的各种术式及其优缺点和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微 创法重睑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潘思妲, 吴清华, 彭倩,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4): 456.
    远位减张缝合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我们介绍一种新的缝合方法——注射针头导引缝合法 (Hypodermic needle guided suturing,HGS),用廉价易得的器械,高质量地关闭切口,达到远位减张缝合的效果。
  • 指南解读
    李延兵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 23(05): 467-473. https://doi.org/10.16150/j.1671-2870.2024.05.002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重大的卫生经济负担。糖尿病具有高度异质性,准确诊断和分型是实现糖尿病标准化精准治疗、改善患者临床结局的前提。近期,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发布了2024年《糖尿病诊疗标准》。糖尿病诊断和分型章节结合当前的最新进展,对非典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筛查、诊断和随访等流程均提出了推荐意见。本文对该指南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了解读,以期为我国内分泌领域医务人员进行糖尿病诊断、分型和个体化诊疗实践提供参考。

  • 姜乐恒, 尹宁北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4): 469.
    神经嵴细胞是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出现的一个广泛迁移的多能干细胞群体,谱系追踪是有关其研究的重 点。150多年来,神经嵴相关研究经历了从形态学观察到单细胞水平的转变。本文对同位素标记、嵌合体、活体染料、体 外克隆分析、基因条件重组、单细胞测序等研究手段在神经嵴研究中的运用进行综述。
  • 丁黎辉1, 2, 付立军1, 3, 杨光4, 5, 6, 万林4, 5, 常志军7
    J Shanghai Jiaotong Univ Sci. 2025, 30(1): 1-9. https://doi.org/10.1007/s12204-024-2789-x
    基于临床观察的行为评分仍然是筛查、诊断和评估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IESS)的金标准。准确识别痉挛发作对于临床诊断和评估至关重要。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视频特征识别的创新性痉挛检测方法。为了有效捕捉视频中痉挛行为的时间特征,引入了非对称卷积和CBR模块。具体来说,在3D-ResNet残差块中,将较大的卷积核拆分为两个非对称3D卷积核,这些卷积核串联连接,以增强卷积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提取局部关键特征的能力。此外,引入了3D-CBAM注意力模块,高效增强视频帧通道之间的空间相关性。为了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设计了一种复合损失函数,将交叉熵损失与三元组损失结合,以平衡分类需求和相似性要求。使用PLA IESS-VIDEO数据集对我们的方法进行了训练和评估,取得了90.59%的平均痉挛识别准确率、90.94%的精准率和87.64%的召回率。为了进一步验证其泛化能力,使用六个不同的患者监测视频进行外部验证,并与来自多个医疗中心的六位专家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最终测试结果表明:我们的方法达到了0.6476的灵敏度,超过了人类专家的平均水平0.5595,同时获得了0.7219的高F1分数。这些发现对长期评估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 徐振国, 陈涛, 邰茂众,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4): 434.
    目的 观察口服西罗莫司治疗腹腔淋巴管畸形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 自2020年3月至2022年8月,回顾 性分析接受西罗莫司治疗的5例腹腔淋巴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于我院治疗前均伴有腹痛,所有患 者均口服西罗莫司治疗2年。临床症状改善主观评价:进展0例、稳定2例、好转3例、治愈0例。病变改善程度客观评 价:Ⅰ级(差)2例、Ⅱ级(中)0例、Ⅲ级(好)1例、Ⅳ级(优)2例。治疗期间 2例患者出现口腔溃疡,1例患者出现轻度贫 血,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腹痛等症状未再出现,3例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瘤体均明显缩小,2例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未见瘤体明显生长。结论 西罗莫司治疗腹腔淋巴管畸形是安全有效的,能明显缓解腹部不适症 状,尤其对于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瘤体减小明显,效果满意。
  • 王湘莹, 付炜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4): 465.
    细胞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然而,单纯将细胞用于组织修复再生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有研究发 现,mRNA与细胞治疗联合,即通过mRNA转染至移植细胞,可以增强细胞促组织修复再生的效果,从而促进心血管、皮 肤、骨关节等多个组织的修复再生。本文综述了mRNA联合细胞治疗的优势,及其在组织修复再生各领域的相关应用 及临床转化难点,以期为其他各种组织的修复再生及临床转化提供新思路。
  • 卢白雪, 高伟成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4): 481.
    脂肪浸润在肌肉相关疾病的病理性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疾病复发、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近年 来对肌内脂肪浸润潜在机制的研究热度较高,主要集中于骨骼肌、心肌脂肪浸润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本文对有关 骨骼肌、心肌内脂肪浸润发病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肌内脂肪浸润相关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 帮助。
  • 专家论坛
    裴舟, 罗飞宏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 23(05): 461-466. https://doi.org/10.16150/j.1671-2870.2024.05.001

    全球0~19岁儿童青少年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患病率约为1 211.9/1 000万,发病率为149.5/100万人年;中国0~19岁儿童青少年T1DM患病率约为56/100万,发病率为6.1/100万人年。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美国青少年T2DM的患病率从2001年的34/10万增至2009年的46/10万和2017年的67/10万。我国儿童T2DM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儿童T2DM患病率由1995年的4.1/10万上升至2010年的10.0/10万。中国儿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采用的是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标准。与儿童相关的糖尿病亚型包括T1DM、T2DM、混合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成人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三多一少),儿童T1DM患儿三多一少症状较明显,T2DM可较为隐匿。传统T1DM治疗主要采用胰岛素治疗,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胰岛功能减退的问题,阻止/延缓β细胞损伤,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已成为T1DM治疗的新研究方向。除传统的胰岛素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外,免疫治疗、人工胰腺和干细胞移植等新的治疗甚至治愈糖尿病的技术已初步展现出令人振奋的临床效果,不仅为糖尿病的未来治疗提供了新方向,也有可能使糖尿病从不治之症转变为可治之症。

  • 詹何庆1,韩贵来1,魏传安1,李治群2
    J Shanghai Jiaotong Univ Sci. 2025, 30(1): 53-65. https://doi.org/10.1007/s12204-023-2628-5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一直以来,其内在的电生理机制和临床治疗方法都广受关注,而医学成像、计算建模和人工智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技术。本文概括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并重点论述了人工智能结合磁共振成像和计算建模在心脏基础与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了这些技术目前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前景。
  • 论著
    盛兆晴, 刘晓红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4, 19(04): 236-242. https://doi.org/10.16138/j.1673-6087.2024.04.04

    目的:基于微阵列分析筛选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自噬相关基因,并进行通路分析,鉴定关键基因,以期探究潜在的发病机制与治疗靶点。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GSE33000数据集,通过R软件limma包获取AD差异表达基因,从人类自噬基因数据库、人类自噬调节因子数据库及GeneCard数据库分别下载自噬相关基因,获得自噬相关基因集,将差异表达基因与自噬相关基因集取交集,获得AD自噬相关基因。使用R软件org.Hs.eg.db、clusterProfiler等程序包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利用在线软件STRING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基于最大团中心性(maximal clique centrality,MCC)算法进行关键基因预测。结果:共获得66个AD自噬相关基因,其中41个基因上调,25个基因下调。基因富集分析显示,GO分析中细胞组分主要富集在吞噬小泡膜、分泌颗粒膜、膜微结构域、晚期内体等,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在结合Toll样受体、结合泛素连接酶等,生物学过程富集在调节自噬、细胞分解代谢的调节、脂多糖诱导的反应、调节炎症反应、外部刺激的细胞反应等。在KEGG富集分析中,差异表达的自噬相关基因主要富集在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叉头框蛋白O(forkhead box protein O,FoxO)信号通路等。完成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的构建,同时鉴定出10个关键基因,筛选出与AD关联较大的为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STAT3)。结论:本研究获得10个关键ADARG,其中与AD关联较大的为IL-6STAT3

  • 专家论坛
    闫慧娴, 吕朝晖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 23(04): 354-361. https://doi.org/10.16150/j.1671-2870.2024.04.002

    甲亢危象是一种罕见的、危及生命的内分泌急症,患者有严重的甲状腺毒症临床表现。美国和日本的研究显示,甲亢危象的年发病率分别为(0.57~0.76)/10万和0.2/10万。甲亢危象占甲状腺毒症患者的0.22%,占住院甲状腺毒症患者的5.4%。即使在获得及时治疗的情况下,甲亢危象患者的死亡率仍高达10%~30%;若未治疗,则患者的死亡率可达90%。甲亢危象的急诊漏诊和误诊率高达43.48%。导致甲亢危象的诱因可能包括突然停用抗甲状腺药物或急性事件(如感染、创伤、甲状腺或非甲状腺手术、急性碘负荷或分娩)以及其他少见的病因。目前尚无公认的标准或临床工具用于诊断甲亢危象,其诊断依据包括存在甲亢的生化证据(游离T4或T3升高、TSH降低),以及危及生命的严重症状(高热、心血管功能障碍及精神状态改变等)。伯奇-沃托斯基点量表(Burch-Wartofsky point scale, BWPS)近30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甲亢危象的诊断。甲亢危象的主要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治疗及针对甲状腺的特异性治疗,包括去除诱因和治疗并发症,如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碘剂、糖皮质激素及β受体阻滞剂等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或阻断外周T4向T3转换或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对上述治疗后病情改善不明显者,则可以尝试血液净化(血浆置换)治疗。此外,支持治疗对于甲亢危象患者亦至关重要。甲亢危象患者经过积极治疗,病情多在1~2 d内改善。甲亢危象抢救成功后,应采用根治方法治疗甲亢。

  • 专家论坛
    周建桥, 张璐, 徐上妍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 23(04): 362-370. https://doi.org/10.16150/j.1671-2870.2024.04.003

    甲状腺结节在中国患病率高,达36.9%,女性显著高于男性,且存在地区差异。超声检查作为首选诊断工具,因无创、便捷及高灵敏度而被广泛应用。近年来,超声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包括TIRADS系统、多模态超声、细针穿刺及分子检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等。其中,2020版中国影像报告数据系统(China-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C-TIRADS)结合中国国情,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多模态超声评估结合多种超声技术,显著提高了诊断效能,减少了不必要的穿刺。分子检测与AI辅助诊断则进一步提升了诊断精度,但AI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长期临床应用效果尚需验证。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在甲状腺结节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括化学消融和热消融技术。化学消融主要用于囊性为主结节,热消融则适用于囊实性及实性结节,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热消融技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治疗中的应用虽存争议,但初步研究的结果已显示了其疗效和安全性。尽管超声技术在甲状腺结节诊治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挑战,如诊断标准的不统一、不同地区医院之间的设备及技术水平差异、热消融治疗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缺乏大规模研究数据等。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改进风险分层系统、加强多模态超声评估研究、提升AI模型泛化能力、规范分子检测技术应用、探索消融治疗适应证和规范化疗效评估等。

  • 赵艳飞1,2,3, 肖鹏4, 王景川1,2,3, 郭锐4
    J Shanghai Jiaotong Univ Sci. 2025, 30(1): 27-33. https://doi.org/10.1007/s12204-023-2678-8
    以智能轮椅为代表的移动机器人可以帮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本文提出了基于局部语义地图的移动机器人半自主导航系统,该系统可以帮助用户在无先验地图的环境中执行精确导航(例如对接)。为了克服传统局部路径规划算法在对接时出现反复震荡的问题,本文采取模式切换方法,在靠近语义目标的时候系统切换为反馈控制完成对接。最后,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方法在安全,舒适和对接精度上具有优越性。
  • 孔会扬1, 王殊轶1, 张璨2, 陈赞2, 3
    J Shanghai Jiaotong Univ Sci. 2025, 30(1): 10-17. https://doi.org/10.1007/s12204-023-2689-5
    本研究目的是评估手术导板作为增强现实的补充工具在提高脊柱手术中椎弓根螺钉放置的安全性和精度方面的潜力。将4名训练者分为使用手术导板的增强现实导航组和徒手组,每个小组由一名新手和一名经验丰富的脊柱外科医生组成。共植入了80颗椎弓根螺钉。首先,AR组重建三维模型,根据L2腰椎CT数据规划螺钉插入路线;接下来,利用Microsoft HoloLens™ 2识别脊椎模型,将计划的虚拟路径叠加在真实的锥体模型上。接下来,根据投影轨迹放置螺钉。最后,使用Micron Tracker测量螺钉与术前计划轨迹的偏差,并使用Gertzbein-Robbins量表评估椎弓根螺钉。实验结果显示,增强现实导航组有经验的医生和新手训练者的线性偏差分别为(1.59 ± 0.39) mm和(1.73 ± 0.52) mm,角度偏差分别为2.72° ± 0.61°和2.87°± 0.63°。在徒手组中,有经验的医生和新手训练者的线性偏差分别为(2.88 ± 0.58)mm和(5.25 ± 0.62)mm,角度偏差分别为4.41° ± 1.18°和7.15° ± 1.45°。两组间偏差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增强现实导航组的螺钉置入准确率为95%,徒手组的螺钉置入准确率为77.5%。研究结果表明,手术导板与增强现实的结合是一种创新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脊柱手术的安全性和精度,并协助没有经验的医生完成手术。
  • 综述
    高悦, 幸世峰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4, 19(05): 328-332. https://doi.org/10.16138/j.1673-6087.2024.05.08

    心血管疾病仍然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过去,及时的再灌注治疗大大减少了疾病死亡率,同时促进了血液的恢复和心肌细胞的复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是许多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的病理过程,心肌IR损伤的机制包括线粒体自噬、细胞凋亡等多种病理过程,这些信号通路相互关联和作用。其中,线粒体自噬作为一种选择性自噬受到广泛关注,通过调节线粒体的质量与数量维持心肌细胞的正常运行,但当受到氧化应激、缺血、缺氧等刺激时,过度的线粒体自噬或线粒体自噬不足均可影响心肌细胞功能,甚至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因此应严格控制心肌细胞中线粒体自噬的激活程度。故本文就线粒体自噬在心肌IR损伤中的机制及进展作一综述,旨在能够为心肌IR损伤的研究提供一些助力。

  • 论著
    谷天艳, 潘镜余, 陈玲, 邹志浩, 史清海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 23(04): 405-415. https://doi.org/10.16150/j.1671-2870.2024.04.009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和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23年3月至2023年12月间新疆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新发脑出血患者(发病24 h内入院),另选取同期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为存在临床症状而于本院接受脑脊液检查者,但最终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分别采集入院首次脑脊液和血清标本,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血清、脑脊液样本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8水平)。根据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中度组(GCS 9~15分,14例)和重度组(GCS 3~8分,26例);按照出血量分为≥30 mL组(21例)和<30 mL组(19例)。根据脑出血患者出院后90 d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将脑出血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GOS 4~5分,18例)和预后不良组(GOS 1~3分,22例)。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相关性分析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脑脊液中炎性细胞因子预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血清、脑脊液中TNF-α、IL-6和IL-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1),重度脑出血组血清、脑脊液中TNF-α、IL-6和IL-8水平高于轻中度组(P<0.01),且与GCS评分均呈负相关(r=-0.397、P<0.05;r=-0.587、P<0.01;r=-0.615、P<0.01;r=-0.696、P<0.01;r=-0.671、P<0.01;r=-0.510、P<0.01)。与出血量<30 mL组患者相比,≥30 mL组患者的脑脊液中TNF-α、IL-6、IL-8水平均升高(P<0.05),但在血清中仅IL-6水平升高(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和脑脊液中的TNF-α、IL-6和IL-8水平较预后良好组升高(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脑出血患者入院24 h内脑脊液中TNF-α、IL-6、IL-8单项和联合检测预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C)分别为0.836、0.773、0.849、0.917,患者入院24 h内血清TNF-α、IL-6、IL-8单项和联合检测预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692、0.808、0.721、0.843。结论:脑出血患者脑脊液中TNF-α、IL-6和IL-8水平升高,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入院24 h内脑脊液中这些指标的水平可能可以用于预测其出院后90 d的预后。

  • 林焰1, 2, 卞璇屹1, 董宗然3
    J Shanghai Jiaotong Univ Sci. 2024, 29(5): 737-746. https://doi.org/10.1007/s12204-022-2530-6
    船舶管路的布局优化是船舶智能化生产设计中的难点和热点之一。通过对现有管路编码和船舶管路布局特征的研究,提出了船舶管路的高维向量编码。该编码方式的优点为:结构简洁,直接关联于管路的弯头数量;通用于成熟的优化算法;不依赖于网格化空间。基于所提编码实现了粒子群算法,并通过预选路径策略和分支管路处理策略对算法进行了改进,得到了基于分阶段粒子群算法的船舶管路布局优化方法。最后,通过仿真算例和海水冷却系统管路实例的布局优化,证明了所提编码和算法具有可行性和工程实用性。
  • 黄佳鑫,郭亚丽,高若云,李珊珊
    J Shanghai Jiaotong Univ Sci. 2025, 30(1): 136-152. https://doi.org/10.1007/s12204-023-2618-7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Fisher-Yates置乱、滤波器扩散和S盒替换的医学图像加密方案。首先,通过logistic-sine-cosine系统生成与明文相关的混沌序列,该序列用于算法的置乱、替换和扩散过程。采用提出的三维Fisher-Yates置乱、S盒替换和扩散实现第一轮加密。第二轮加密利用混沌序列对第一轮得到的密文进行置乱,然后利用三维滤波器进行扩散,进一步隐藏有用信息。算法结合输入参数和明文图像的哈希值生成密钥,提高了抗明文攻击的能力。安全分析表明,该算法的性能良好,并且能够抵抗常见的攻击。此外,扩散效果良好,表明该方案能解决医学图像传输中遇到的差分攻击,对未来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 专家论坛
    赵鑫, 高鹏, 陈洁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05): 376-381. https://doi.org/10.16139/j.1007-9610.2024.05.02

    近年来,以腔镜技术和机器人手术系统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成为外科治疗发展的新趋势。机器人手术具有精准、微创、美观等优势,在乳腺外科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分析文献,综述了近年来机器人手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包括技术的发展、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等,为机器人手术系统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杨逸轩, 周建桥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 23(04): 424-429. https://doi.org/10.16150/j.1671-2870.2024.04.011

    甲状腺结节作为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肿瘤,全球范围内甲状腺结节的总发病率在2000年至2022年间约为25%,其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发生率为4.0%~6.5%。近年来,热消融技术在甲状腺结节治疗中的适应证逐渐扩大,而禁忌证亦相应减少。热消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研究表明,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在减小甲状腺结节体积和缓解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传统甲状腺消融的适应症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如格雷夫斯病、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良性结节、甲状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及不适合手术或复发性甲状腺疾病的患者。随着研究的深入,甲状腺结节热消融治疗的适应症不断的扩大。对于胸骨后甲状腺结节,治疗后的体积减少率达到90%以上;对于钙化性良性结节,5年随访显示平均体积减少率为92.95%。针对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研究指出超过一半的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结节在热消融治疗1年后体积减少率达到90%,且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在甲状腺恶性肿瘤方面,热消融技术在治疗T1aN0M0期单灶低风险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方面显示出良好效果,疾病进展发生率低至3.6%。对于T1bN0M0期至T2N0M0期原发单灶乳头状甲状腺癌,研究结果表明,热消融治疗的预后与手术相当,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热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为100%,且随访期内局部肿瘤进展率低。对于位于峡部、临近气管或紧贴包膜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热消融治疗显示出与手术相似的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较低。本文就热消融技术在甲状腺结节治疗中的适应证扩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指南与共识
    韩梦圆, 陈小松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05): 401-404. https://doi.org/10.16139/j.1007-9610.2024.05.06

    遗传性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显著增加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对此,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制定了《遗传/家族高风险评估指南》以指导这类基因突变携带者的遗传风险评估和咨询,为乳腺癌的预防、筛查和治疗提供必要信息。本文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临床实践经验对《遗传/家族高风险评估指南》进行解读。

  • 钱付雯, 杨悦来, 朱勇敢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4): 447.
    目的 基于Donabedian理论构建整复外科专科手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选取国内三甲医院的整 复外科专家35人为函询对象,通过文献研究、质性访谈等方法,初步构建整复外科专科手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雏 形,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确立整复外科专科手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两轮函询专家人员组成 一致,得到专家权威系数(Cr)为0.777 1。本研究中,二级和三级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107~0.129,变异系数≤0.15,可以认 为函询条目可信,专家协调程度良好。经过两轮函询,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标意见趋于集中,最终确立了整复外科专科手 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47项三级指标。结论 本研究构建出较为科学、严谨、全面的 整复外科专科手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优化整复外科手术护理质量、提高医护患三方满意度提供理论基础。
  • 丁帅, 张广泉, 高坤,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4): 422.
    目的 观察利拉鲁肽(LRG)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阻断铁死亡有 关。方法 9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SCI组(n=30)和LRG+SCI组(n=30)。采用改良艾伦法建立 大鼠 SCI模型。LRG+SCI组在 SCI后立即皮下注射 LRG(200 µg/kg),随后每天 1次,连续 10 d。假手术组和 SCI组均给 予等量的无菌PBS。分别在术后第1、2、3天,通过试剂盒检测受损组织中铁含量和谷胱甘肽(GSH)水平;Western blot分 析转运体系统-Xc(xC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4(GPX4)蛋白表达水平。在术后 1、3、7、14 和 28 d 采用 Basso、Bettie、Bresnahan(BBB)运动评定量表评定后肢功能。在术后 28 d,取各组损伤区脊髓组织进行 HE和 Nissl染色,评估术后损 伤区周围的结构损伤和存活神经元。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SCI组大鼠损 伤脊髓的铁含量在伤后 3 d内明显升高(P<0.05),并且 GSH水平显著降低(P<0.05)。LRG治疗有效降低了损伤脊髓 的铁含量(P<0.05),并提高了GSH水平(P<0.05)。此外,LRG治疗显著提高了SCI大鼠受损组织中的xCT和GPX4的 表达水平(P<0.01)。与 SCI组相比,LRG+SCI组在伤后 7、14和 28 d时 BBB评分显著升高(P<0.05)。HE和 Nissl染色 显示,LRG治疗后受损区域的空腔较SCI组明显减少(P<0.05),并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P<0.05)。免 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SCI组损伤脊髓中cleaved-Caspase-3阳性神经元比例显著增加(P<0.05),LRG干预后受损区域的cleaved-Caspase-3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P<0.05)。结论 LRG治疗可能通过抑制病变部位微环境 中的铁死亡来促进SCI修复,保护受损神经元并恢复运动功能。
  • 赵寅杰1,侯润萍1,曾琬琴2,秦玉磊1,沈天乐2,徐志勇2,傅小龙2,沈红斌1
    J Shanghai Jiaotong Univ Sci. 2025, 30(1): 121-129. https://doi.org/10.1007/s12204-023-2614-y
    医学图像分割是许多下游诊断任务中的关键步骤。随着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视觉的发展,半自动化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逐渐成熟,即通过应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来检测感兴趣区域,然后由放射科医生进行修改。然而,有监督学习需要大量的人工标注,这些标注数据很难获得,特别是在医学图像领域。自监督学习能够利用无标签数据,为模型提供良好的初始化参数,然后在带标签数据量有限的下游任务上进行微调。考虑到大多数自监督学习特别是对比学习主要应用于自然图像领域,并且在预训练过程中需要昂贵的GPU资源,我们提出了一种新颖而简单的基于辅助任务的自监督学习方法,该方法利用了三维医学图像中的位置信息。具体来说,我们将二维切片在三维坐标系中的纵坐标作为伪标签,在预训练阶段以模型预测该标签作为辅助任务。我们在四个语义分割数据集上证明了本文的方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任务中优于其他自监督学习方法。代码已在https://github.com/alienzyj/PPos 公开。
  • BALASUBRAMANIAN S1, NARUK Mahaveer Singh2, TEWARI Gaurav3
    J Shanghai Jiaotong Univ Sci. 2025, 30(1): 66-80. https://doi.org/10.1007/s12204-023-2591-1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几十年来,人类心脏的健康一直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心电图(ECG)信号是判断心脏健康状况的一种综合性的无创方法。许多健康医师利用心电图信号来确定心脏的关键信息。本文将群体智能方法应用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领域,以增强自适应混合滤波器和经验小波变换(EWT)。首先对输入心电信号加入高斯白噪声,然后对其进行EWT;采用提出的自适应混合滤波器对ECG信号进行去噪处理。利用蜜獾优化(HBO)算法优化EWT窗函数和自适应混合滤波器权重参数。所提方法在MATLAB 2018a中使用MIT-BIH数据集进行仿真,该数据集包含高斯白噪声、肌电图噪声和电极运动伪影噪声。与基于递归最小二乘的自适应滤波器、多通道最小均方方法和离散小波变换方法进行比较,验证了HBO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EWT和自适应混合滤波的支持下,HBO方法可以有效应用于心血管信号去噪。
  • 国内外学术动态
    章新, 郑莹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 23(04): 371-377. https://doi.org/10.16150/j.1671-2870.2024.04.004

    2023年,《2005—2020年中国国家和分省肿瘤负担趋势:国家死亡监测点数据分析》发布,该文数据覆盖全国31个省市人群的23个特定部位肿瘤的死亡率和人均减寿年数。分析提示,2020年,我国因肿瘤死亡人数为239.78万,死亡率为170.80/10万;各肿瘤的死亡人数顺位前10位为肺癌(76.1万)、肝癌(36.77万)、胃癌(29.12万)、结直肠癌(18.24万)、食管癌(17.33万)、胰腺癌(10.04万)、乳腺癌(5.71万)、白血病(5.49万)、脑神经癌(5.42万)、子宫颈癌(4.48万),分别占因肿瘤死亡人数的百分比为32.0%、15.3%、12.1%、7.6%、7.2%、4.2%、2.4%、2.3%、2.3%、1.9%;死亡率分别为54.57/10万、26.19/10万、20.74/10万、13.00/10万、12.34/10万、7.15/10万、4.06/10万、3.91/10万、3.86/10万和3.19/10万。2020年,我国因肿瘤人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为23.60年,比2005年下降了3.74年,其中白血病导致的AYLL为37.35年,较2005年因白血病所致的AYLL 50.71年,降低了13.36年,但仍是导致寿命损失最多的肿瘤,前列腺癌为导致AYLL最少的肿瘤。我国肿瘤谱的构成出现正在向发达国家转变的可能。在发达国家高发的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在中国呈现疾病负担增加趋势。2020年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在该阶段都上升,较2005年分别上升78.98%,19.41%和47.56%。GLOBOCAN2022提示,2020年我国各肿瘤发病率顺位前10位的为肺癌(40.8/10万)、乳腺癌(33.0/10万)、甲状腺癌(24.6/10万)、肝癌(20.1/10万)、子宫颈癌(15.0/10万)、胃癌(13.8/10万)、前列腺癌(13.7/10万)、食管癌(9.7/10万)、子宫癌(8.7/10万)和卵巢癌(6.8/10万)。中国和美国发病率前10位中有5个癌种重合,其中导致死亡人数首位的均为肺癌。肿瘤疾病谱的改变,让已经获得证实的肿瘤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推广实施显得更为紧迫。

  • 叶鹏,富荣昌,王召耀
    J Shanghai Jiaotong Univ Sci. 2025, 30(1): 166-174. https://doi.org/10.1007/s12204-023-2633-8
    Cage-Plate融合器(CP)系统和零切迹融合器(Zero-P)系统广泛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和融合术中(ACDF)。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节段ACDF植入CP或Zero-P融合器系统后相邻节段生物力学特性。首先,建立了完整C1—C7颈椎节段的模型,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同时,通过在完整模型的基础上将Zero-P或CP植入C4—C5或C5—C6节段,建立了四种手术模型。将手术模型的节段活动度(ROM)和椎间盘内压最大值与完整模型进行比较。C4—C5植入CP、Zero-P使其ROM平均减少了91.6%,84.3%;临近节段ROM平均增大了8.3%,6.82%。C5—C6植入CP、Zero-P使其ROM平均减少了93.3%,89.9%;临近节段ROM平均增大了4.9%,4%。此外,C4—C5植入CP、Zero-P使临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平均增大了4.5%,6.7%。C5—C6植入CP、Zero-P使临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平均增大了54.1%,15.4%。总之,植入CP和Zero-P融合器系统均会显著降低ACDF中植入节段的ROM,同时增加相邻节段的ROM和椎间盘内压力。结果表明,Zero-P融合器系统是C5—C6节段ACDF的最佳选择。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选择最适合C4—C5节段ACDF的颈椎融合器系统。同时,本研究为临床手术提供生物力学建议。
  • 燕丽, 陈小英, 潘萌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4): 486.
    眶周是最早体现衰老的区域之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衰老程度。眶周老化涉及到黑眼圈、皱纹、泪沟、眼 袋等多种问题,会让人出现疲惫、沮丧或愤怒的外观。点阵光电技术采用局灶性光热作用原理,可形成数十个显微热损 伤区,刺激胶原再生,使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快速修复,被广泛应用于眶周年轻化的治疗中。本文将对点阵光电技术在眶 周年轻化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