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7-23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胚胎干细胞标志CD31、SSEA-1在小鼠胚胎发育和成体组织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王书军,付炜,张文杰
    2010 (5):  241-243.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0.05.001
    摘要 ( 449 )  
    目的观察胚胎干细胞表面标志CD31、SSEA-1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达及在新生鼠、成体骨髓、睾丸中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利用它们作为分子标志从胚胎及成体组织中分离多潜能性干细胞奠定基础。方法本实验选用129/SV系小鼠。孕10.5天、14.5天、18.5天的胚胎各取3例,新生鼠、6周龄成年鼠骨髓、成体睾丸各取3例,0.3%胶原酶消化获得单细胞悬液,经抗体染色标记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CD31、SSEA-1的表达情况。结果胚胎第10.5天、14.5天、18.5天和新生鼠中均有CD31、SSEA-1的表达,阳性细胞量随胚胎发育呈下降趋势。成年鼠骨髓和睾丸组织中也有CD31、SSEA-1阳性细胞存在,含量低于胚胎中的数量。结论 CD31、SSEA-1在小鼠个体发育过程以及成体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阳性细胞比率随个体发育而降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鼠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培养和鉴定
    郑胜武,昝涛,丁力,郑清健,刘加宁,杨宇,林根辉
    2010 (5):  244-247.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0.05.002
    摘要 ( 338 )  
    目的探索大鼠骨髓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及鉴定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Wistar大鼠骨髓中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并在诱导培养基(EGM-2MV)中培养,贴壁筛选法分离,诱导分化为EPCs;观察EPCs的生长分化过程,对其形态、表型、功能加以鉴定。结果培养3 d,细胞贴壁较为完全,第4天换液后,细胞呈现克隆样生长,第7~8天形成类似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呈现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诱导培养第7、10天的贴壁细胞CD34、Flk-1及CDl33染色均呈阳性;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IL-ac-LDL和FITC-UEA-1双荧光染色的细胞数占贴壁细胞数的75%以上。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培养液中贴壁培养,可以扩增出具有典型特征的EPCs。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FN-γ上调MHC-Ⅱ分子表达对KC免疫原性的影响
    宋仁刚,宋任强,柳大烈
    2010 (5):  248-252.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0.05.003
    摘要 ( 405 )  
    目的观察在炎症因子IFN-γ的作用下,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免疫原性的变化情况。方法 KC体外传代培养,按不同的INF-γ浓度分组后作用于传代的KC。将高表达MHC-Ⅱ分子的KC与异体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观察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同时,将KC植入异体小鼠皮下,观察免疫排斥迹象。结果在6 000 U/mL IFN-γ的作用下,MHC-Ⅱ+的KC超过90%。高表达MHC-Ⅱ分子的传代KC无明显刺激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植入异体小鼠皮下后也无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现象。结论传代后的KC在IFN-γ作用下高表达MHC-Ⅱ分子,表达MHC-Ⅱ分子的KC无明显免疫原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薛梅,王志东,刘静,朱玲,丁丽,韩东梅,闫洪敏,郭子宽,王恒湘
    2010 (5):  253-256.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0.05.004
    摘要 ( 392 )  
    目的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的疗效。方法 7岁患儿,采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的方法,经氟达拉滨、马利兰、环磷酰胺和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方案进行预处理,供者应用G-CSF动员和联合免疫抑制剂(包括环胞菌素A、氨甲喋呤、霉酚酸酯、CD25单抗)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造血重建后,每周输注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1次,连续4周。结果患儿造血重建迅速,11 d时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20×109/L;14 d时血白细胞芳基硫酸酯酶A水平明显上升;28 d时达正常水平。患者无急性GVHD发生。移植后1个月经植入证据检测,证实为完全供者造血,神经系统症状逐渐恢复。结论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安全、有效,血白细胞芳基硫酸酯酶A水平回升迅速。这种新型疗法可能是治疗缺乏HLA全相合供者的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疾病患者的可靠选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多系统萎缩小脑型临床分析
    刘静,薛梅,朱玲,丁丽,阎洪敏,王志东,韩冬梅,郭子宽,王恒湘
    2010 (5):  257-260.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0.05.005
    摘要 ( 589 )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鞘内注射,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及多系统萎缩小脑型(MSA-C)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对14例SCA及10例MSA-C患者,给予UC-MSC鞘内注射治疗,每次1×106 cells/kg,1次/周,4次为1个疗程。其中3例SCA患者接受2个疗程,余均接受1个疗程。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评分量表(ICARS)及日常生活量表(ADL)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ICARS及ADL明显降低(P<0.01)。除1例SCA患者治疗无效外,其余患者均有效,表现为行走和站立不稳、运动迟缓、上肢精细动作障碍、书写困难、构音障碍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治疗后常见不良反应有头晕(4例)、腰痛(2例)、头痛(1例),但均在1~3 d内自行消失。结论 UC-MSC鞘内注射治疗是安全的,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SCA及MSA-C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幼犬单侧牙槽突裂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
    陈诚,吴丽丽,赵宇
    2010 (5):  261-264.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0.05.006
    摘要 ( 302 )  
    目的建立类似临床牙槽突裂的动物模型,研究单侧牙槽突裂在上颌骨快速发育期内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7周龄家犬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n=10),通过手术使实验组形成单侧牙槽突裂。术后12周,CT三维重建测量上颌骨发育指标,评价裂隙对上颌骨发育影响。结果实验组上颌骨前部及中部的长度和前部的宽度、高度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发育异常,两组测量数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未经早期修复的单侧牙槽突裂在上颌骨快速发育期内对生长发育具有一定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的多学科计划性手术治疗
    沈毅,孙坚,李军,张陈平,竺涵光,唐友盛,沈国芳
    2010 (5):  265-268.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0.05.007
    摘要 ( 340 )  
    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的手术治疗原则。方法 1998年5月至2006年8月,共收治NF1患者15例,分为局限型和巨大型两类,均行多学科计划性手术。结果每位患者手术1~5次,平均2.6次。15例病变4例近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除暂时性面瘫2例,涎瘘、视力下降各1例外,其余未发生明显术后并发症。15例患者术后随访1.5~6.5年,4例近全切除者未发现残留病变明显再生长,其余11例发现残留病变有不同程度再生长,但目前均尚未引起新的功能和美观问题。结论 NF1是一种神经源性疾病,病变通常较难完全切除,而次全或部分切除又常导致残留病变再生长。我们建议进行多学科计划性手术治疗,对局限型病变力求近全切除,巨大型病变若不能近全切除,则以改善功能障碍和畸形为主。长期随访和术后定期影像学检查监控残留病变是必须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完全型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的分期手术重建
    尹琳,唐晓军,俞冰,牛峰,归来,张智勇
    2010 (5):  269-297.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0.05.008
    摘要 ( 259 )  
    目的探索治疗完全型TCS的新方法。方法通过分期手术重建面部轮廓,包括:颅骨外板移植重建上面部骨骼;下颌骨牵引延长联合正颌外科手术治疗小颌畸形;脂肪充填矫正面部凹陷。结果对2例完全型TCS患者采用上述方法治疗,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通过分期重建手术能有效矫正TCS的特征性畸形面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微静脉畸形的自身对照研究
    王维,林晓曦,马刚,李伟,胡晓洁,金云波,陈辉,杨川,王炜
    2010 (5):  272-275.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0.05.009
    摘要 ( 365 )  
    目的通过应用第一代和第二代脉冲染料激光(Pulse dye laser,PDL)治疗微静脉畸形(Venular malformation,即Port wine stain,PWS)自身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比较两代PDL治疗PWS的差异。方法 50名未曾接受任何治疗的PWS患者,病灶中选取两处区域,分别使用第一代和第二代PDL进行治疗。第一代PDL:585 nm(Cynosure,USA),光斑5 mm,脉宽0.45 ms,能量密度5~6.5 J/cm2,无冷却装置;第二代PDL:595 nm(Candela V-beam,USA),光斑5 mm,脉宽1.5~3 ms,能量密度11~12.5 J/cm2,DCD(动态冷却系统)冷却剂喷射时间20 ms(间隔20 ms)。术后6周比较第一代和第二代PDL的疗效。结果两代PDL治疗不同类型及不同部位PWS的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但第一代PDL术后出现暂时性色素减退比例高于第二代PDL。结论第一代和第二代PDL治疗PWS的疗效无显著差异,但使用了皮肤冷却系统的第二代PDL可以有效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耳畸形的“二期法”耳廓再造术
    魏建军,潘博,于晓波,刘磊,赵延勇,林琳,庄洪兴,蒋海越
    2010 (5):  276-278.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0.05.010
    摘要 ( 530 )  
    目的探讨"二期法"行耳廓再造术的临床应用。方法第1期手术:切取右侧第6~8肋软骨,制成具有三层结构的自体肋软骨支架;应用"双瓣"技术,以残耳根部为蒂,将后方乳突区无毛发的皮肤掀起,形成皮瓣,耳后筋膜瓣的范围扩大至发际线内3.5~4 cm,呈半圆形。将肋软骨支架移植于"双瓣"之间,进行耳廓再造。第2期:利用剩余的残耳组织,重建耳轮脚、耳屏和耳甲腔等耳廓亚解剖结构。将残耳上半部制成"V"形耳轮脚皮瓣;将中部残耳组织制成半圆形耳屏皮瓣。同时将上半部残耳软骨雕刻成圆锥状,与再造耳的耳轮末端缝合固定,耳轮脚皮瓣转位覆盖,形成耳轮脚;将中部残耳软骨修剪成半圆形,用耳屏皮瓣包裹再造耳屏。切除耳甲内多余组织,进行加深,创面植皮覆盖。结果 2007年至2010年,采用"二期法"实施耳廓再造71例。经过0.5~3年随访观察,再造耳位置适当,大小与健侧基本一致;皮肤颜色与面部接近,随时间延长皮肤感觉逐渐恢复;支架无吸收及变形,再造耳廓的立体结构良好、外形自然;颅耳角与对侧相似,耳后瘢痕不明显。结论 "二期法"耳廓再造术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易于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良Keller手术治疗足外翻畸形36例分析
    叶飞轮,高富雷
    2010 (5):  279-281.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0.05.011
    摘要 ( 310 )  
    目的探讨改良Keller手术治疗母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术前对母外翻畸形的评估,从切口的设计、近节趾骨的截骨方式和截除量、跖趾关节两侧力学平衡的矫正和术后的康复等几个方面改良Keller手术。2005年至2009年,采用此改良Keller术式治疗母趾外翻36例(62足)。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并获得相应资料,对母趾畸形的矫正程度、疼痛症状的改善及行走功能的恢复等进行充分评估。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3年,疗效优46足,良11足,可3足,差2足。总优良率达92%,效果满意。结论改良的Keller手术方法治疗母外翻,尤其是重度外翻畸形患者,能有效改善足部症状,恢复行走功能,并发症较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旋髂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会阴部创面
    刘安堂,江华,章建林
    2010 (5):  282-284.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0.05.012
    摘要 ( 363 )  
    目的探讨旋髂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会阴部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7月至2009年3月,设计旋髂浅动脉轴型皮瓣,旋转180°后修复各种原因所致会阴部创面8例,供区植皮或局部皮瓣转移后闭合创面。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供瓣区愈合情况。结果 1例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拆除蒂部的部分缝线后缓解;1例皮瓣掀起后远端血运欠佳,遂改行皮瓣延迟术,二期转移修复会阴缺损;其余皮瓣均一期成活,未出现切口裂开、感染、皮瓣下血肿和皮瓣坏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8个月至5年,移植皮瓣外观及形态良好,无明显臃肿、色素沉着;供瓣区无明显继发畸形。结论旋髂浅动脉轴型皮瓣血供可靠、供区易修复,可大范围转移,是修复会阴部原发或继发创面的理想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切口保留真皮下血管网清除大汗腺治疗腋臭
    杨涛,袁捷,李俊,杨定文
    2010 (5):  288-289.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0.05.014
    摘要 ( 348 )  
    目的探讨微切口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大汗腺清除治疗腋臭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84例采用微切口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大汗腺清除术的腋臭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手术操作简单,术后随访6~20个月,腋臭气味减淡或消失,并发症少。结论微切口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大汗腺清除治疗腋臭效果令人满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袖套式包皮环切术联合Z改形治疗包皮过长
    吴春新,程开祥,刘阳,王善良
    2010 (5):  290-291.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0.05.015
    摘要 ( 598 )  
    目的介绍袖套式包皮环切术联合Z改形关闭切口治疗包皮过长与包茎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1%利多卡因阴茎根部浸润麻醉后,根据包皮过长的程度单纯去除相应包皮内、外板的皮肤层,保留完整的肉膜,如果局部存在环形筋膜缩窄环则给予适当松解,缝合时在切口两侧各作1个Z成形术关闭切口。结果利用该术式治疗包皮过长、包茎20例,术中出血少,术后组织水肿反应轻,并发症少,效果满意。结论袖套式包皮环切术联合切口Z改形关闭切口治疗包皮过长具有手术创伤轻、术后组织水肿轻微,切口愈合快,愈合后皮肤不与白膜粘连或出现切口瘢痕挛缩等优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杨文成,董有海
    2010 (5):  292-294.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0.05.016
    摘要 ( 316 )  
    人脐带(Human umbilical cords,hUC)连接于母体和胎儿之间,妊娠期间为胎儿提供营养,由三部分构成:羊膜被覆上皮、脐血管和位于两者之间被称为华氏胶(Wharton''s Jelly)的黏液结缔组织。华氏胶对脐血管起支撑和保护作用。华氏胶中存在着一种成纤维样细胞,该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肌细胞的临床应用进展
    刘幸卉,廖华
    2010 (5):  295-297.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0.05.017
    摘要 ( 413 )  
    成肌细胞是指胞浆中含有肌丝的肌组织前体细胞,来源于中胚层干细胞,胚胎发育过程中首先由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肌细胞,然后分裂、融合成多核肌纤维,形成肌小管,再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骨骼肌细胞。成肌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孔阵列技术在干细胞研究中的应用
    何懿,栾杰
    2010 (5):  298-300.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0.05.018
    摘要 ( 192 )  
    1背景传统的细胞体外培养,是将大量的细胞集中接种于相对"较大"(毫米至厘米级别)的培养空间平面模板上,如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描述某种细胞的行为,则只能将整体细胞行为平均化来描述单个细胞行为。然而,并非所有细胞群体行为都是一致的,并且有时孤立细胞的行为对于某些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干细胞研究中,由于很难单纯依靠细胞表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方法
    电动负压吸引刮刀在腋臭治疗中的应用
    杨亚益,蒋朝华,李圣利,曹卫刚,孙宝珊
    2010 (5):  300-300.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0.05.013
    摘要 ( 179 )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腋臭的新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电动负压吸引刮刀治疗腋臭12例,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本组病例均在术后7~12 d愈合,未遗留明显瘢痕.1例出现血肿,与术后包扎不妥及术后肩关节活动牵拉创面有关.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仅有1例仍有少许腋臭气味.结论 电动负压吸引刮刀治疗腋臭效果明显,且手术时间短,术区无明显瘢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腋臭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