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14, Vol. 14 ›› Issue (04): 48-52.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4.011
杨贵章, 曾利沙
出版日期:
2014-04-28
发布日期:
2020-07-25
YANG Guizhang, ZENG Lisha
Online:
2014-04-28
Published:
2020-07-25
摘要: 语境参数可分为“隐性参数”和“显性参数”。观照“语境参数理论”阐释《江城子·记梦》及其英译,可以探讨宋词的意美阐释与建构的理据及其微观语词概念语义语境化生成的主客观互动性,可为宋词解读及其英译寻求具有可阐释性、可操作性、可描写性和可印证性的理论,译者对宋词情感本质的艺术再现应关注微观语词的“显性参数”和“隐性参数”。
中图分类号:
杨贵章, 曾利沙. “语境参数理论”视角下的宋词英译研究——《江城子·记梦》之意美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4): 48-52.
YANG Guizhang, ZENG Lisha.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i Poetry in Light of “Parameter Theory”: A “Beauty in Sense” Interpretation of Jiangchengzi[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14, 14(04): 48-52.
Hoey, M. 1983. 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 [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Xu, Y. 1994. Song of the Immortals: An Anthology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M]. Beijing: New World Press. 黄国文.2007.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姜丹丹.2012.诗歌翻译中“三化”理论的应用——以《江城子·悼亡妻》两种英译文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08-09. 郦青.2005.《一剪梅》英译的互文性对比解读[J].修辞学习(3):40-42. 刘军平.2002.新译唐诗英韵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 刘勰.2003.文心雕龙[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聂鑫森(今译).2006.宋词[M].北京:外文出版社. 钱锺书.2001.管锥篇(一)[M].北京:三联书店. 夏征农、陈至立.2010.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许渊冲、许明.2007.宋词三百首鉴赏(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宇文所安.2002.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杨贵章.2012.古汉诗“啼”之英译阐释视角——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融合的统摄性[J].暨南学报(8):128-33. 杨宪益、戴乃迭.2006.宋词[M].北京:外文出版社. 曾利沙.2001.小议翻译操作中的“多度视域”——兼对第十二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参考译文的几点商榷意见[J].中国翻译(2):40-43. 曾利沙.2002a.论“操作视域”与“参数因子”——兼论翻译学理论范畴——“文本特征论”的研究[J].现代外语(2):154-64. 曾利沙.2002b.关于翻译操作的“多度视域”研究——兼论译学系统理论研究的范畴化与概念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4):99-102. 曾利沙.2006.古典诗词互文性解读的“阈限”问题——兼论文本(翻译)阐释的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语境融合[J].修辞学习(1):65-67. 曾利沙.2007.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下的概念语义生成机制——也谈语篇翻译意识与TEM8语段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3):83-87. 曾利沙.2010.论古汉语诗词英译批评本体论意义阐释框架——社会文化语境关联下的主题与主题倾向性融合[J].外语教学(2):88-92. 曾利沙.2011a.从语境参数论看范畴概念“活动”英译的实与虚——兼论应用翻译研究的经验模块与理论模块的建构[J].上海翻译(2):1-6. 曾利沙.2011b.基于语境参数观的概念语义嬗变认知机制研究——兼论商务时文教学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6):6-10. 曾利沙.2012.论应用翻译学理论范畴体系整合与拓展的逻辑基础[J].上海翻译(4):1-6.. 曾利沙.2013.体验-建构融通式教学模式探索——本科笔译教学创新实验报告[J].外语界(1):62-71. 张恩华.2012.试析典籍诗词英译风格之保持——以苏轼《江城子》下阕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130-31. |
[1] | 杜世洪, 王渝. 生态翻译学的还原论与整体论思考[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1(1): 86-96. |
[2] | 湛军. 商务英语学科框架与构成要素[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450(6): 7-18. |
[3] | 陈新仁. 外语学者科研成果国际化刍议[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450(6): 5-6. |
[4] | 李朝, 王守宏. 训诂视角下的翻译路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446(2): 119-128. |
[5] | 朱波. 翻译的战略传播观——以“中国关键词”项目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446(2): 111-118. |
[6] | 彭文青, 王金波. 借鉴还是抄袭?——张亦文《三国演义》英文节译本存疑[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6): 98-110. |
[7] | 冯全功, 顾涛. 旅游景区的翻译景观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6): 83-97. |
[8] | 坂井洋史. 漫忆《九月寓言》日译本及其他[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5): 85-95. |
[9] | 褚东伟. 为了艺术的艺术:张炜小说英译散论[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5): 96-105. |
[10] | 周远航. 论文学翻译风格的批评路径——以《酒国》的翻译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5): 106-117. |
[11] | 邓凌云, 余环. 中外笔译质量要求的对比研究与启示[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4): 115-123. |
[12] | 孔令翠, 刘芹利. 中国农学典籍译介梳理与简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4): 106-114. |
[13] | 颜静兰, 余孙文. 移情障碍视域下《秋声赋》两个英译本的评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3): 114-121. |
[14] | 黄怡. 从传播学视角看软新闻英译的归化策略——以China Daily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3): 122-128. |
[15] | 汪晓莉, 卢秋真. 前景化视角下的人物形象英译——以《芙蓉镇》中胡玉音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2): 105-115.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