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18, Vol. 18 ›› Issue (02): 25-29.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8.02.005
杨静
发布日期:
2020-07-25
作者简介:
杨静,博士,重庆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法。电子邮箱:yangjing54321@163.om
基金资助:
YANG Jing
Published:
2020-07-25
摘要: 情感定语异指结构(如“绝望的消息”)中,情感定语修饰非人名词。通过研究六类情感类定语异指现象,发现这类结构中的组成成分虽然不具备词汇层面上的语义兼容性,但在事件层面却具有兼容性,这六类情感类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兼容性分别来源于事件中的范畴化关系、呈现关系、因果关系和伴随关系。基于此,我们提出认知配价理论中有必要引入事件要素,也即应在事件中寻求语义兼容性,才能更好地解释此类乃至大多数语义异指现象。
中图分类号:
杨静. 现代汉语情感定语异指的认知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 18(02): 25-29.
YANG Jing. A Cognitive Study of Emotive Attributive-head Mismatch Structures in Chinese[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18, 18(02): 25-29.
Fauconnier, G. & M. Turner. 2002.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M]. New York: Basic Books. Goldberg, A.E. 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acker. R.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Vol. 1)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J.R. 2002. Cognitive Grammar [M]. Oxford: OUP. 丁凌云. 1999. 定语语义指向分析[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61-63. 蒋静忠. 2008. 形容词定语的语义指向与判定方法[J]. 汉语学报(1):82-86. 蒋静忠. 2009. 形容词定语的逆向指向研究[J]. 汉语学习(1):105-112. 刘丹青. 1987. 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3):56-61. 吕叔湘. 1979.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 北京:商务印书馆. 邵敬敏. 2004. “语义语法”说略[J]. 暨南学报(1):100-106. 王金鑫、卢莹. 2004. 情感形容词的语义指向[R].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第十三次现代汉语语法讨论会论文”. 王寅. 2005. 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成因的解释力[J]. 国外社会科学(6):18-23. 张国宪. 2006. 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赵春利. 2007. 情感形容词与名词同现的原则[J]. 中国语文(2):125-132. 赵世举. 2001. 定语的语义指向试探[J]. 襄樊学院学报(1):38-43. 邹立志、肖永华. 2004. 间接性偏正结构诸现象的语义语用考察[J]. 修辞学习(4):28-31. |
[1] | 徐斌.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中的国家意识培育[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4(4): 35-41. |
[2] | 苗兴伟. 新文科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4(4): 72-81. |
[3] | 屈文生. 新文科理念下的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意象——以“大外语”等命题为中心[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4(4): 82-91. |
[4] | 常辉. 新文科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探索[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4(4): 92-96. |
[5] | 纪秀明, 曾春葙. 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改革的几个平衡点与适度性问题[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4(4): 97-102. |
[6] | 徐鹰, 毕宇, 章雅青. 《词汇和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定量和定性视角》评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3(3): 104-108. |
[7] | 郭鸿杰, 张达球, 丁冬. 一体三通,融创合一:新文科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3(3): 35-44. |
[8] | 潘海英, 刘淑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外语课程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3(3): 45-52. |
[9] | 马炳军, 常辉. 汉语二语句法加工研究:理论与实验[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3(3): 61-70. |
[10] | 陶继芬. POA“读说”模式英语口语课堂教学设计[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3(3): 96-103. |
[11] | 李建波, 张格堃. 文化观念和文学典籍交相辉映——《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评述[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2(2): 106-110. |
[12] | 田秘, 赵永峰. 概念整合理论的批评认知语言学阐释——以“the *ly challenged”委婉构式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2(2): 84-95. |
[13] | 杨港, 彭楠. 数字时代高校外语教材研究的自传式叙事范式[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2(2): 96-105. |
[14] | 黄立鹤. 多模态范式与后疫情时代的外语教学[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1(1): 75-85. |
[15] | 郑咏滟. 后疫情时代的多语研究:反思与展望[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1(1): 64-74.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