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4, Vol. 24 ›› Issue (5): 179-187.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5.016
出版日期:
2024-10-28
发布日期:
2024-11-27
作者简介:
宋学东,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和英语学科教学。电子邮箱:sxd@shnu.edu.cn
Online:
2024-10-28
Published:
2024-11-27
摘要:
弗罗斯特《未走的路》中含有大量的隐喻案例。对该诗的既有研究大多热衷从文学鉴赏角度去分析其蕴藏于平淡话语之下的人生哲理,其对隐喻的分析也存在只论个体不谈整体的现象,且仅局限于某个词的词义引申,尚未关注其词句间形式转变的语法隐喻。该研究拟挖掘诗行背后的多种隐喻手法,从局部到整体,从词汇到语法,更完整地呈现隐喻机制在该诗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
宋学东. 弗罗斯特《未走的路》中的隐喻手法[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5): 179-187.
SONG Xuedong. An Analysis of Metaphorical Devices in Robert Frost’s “The Road Not Taken”[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4, 24(5): 179-187.
[1] | Finger L. 1978. Frost’s “The Road Not Taken”: A 1925 Letter Come to Light[J]. American Literature 50 (3): 478-479. |
[2] | Halliday M.A.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
[3] | Lakoff G. &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4] | Lakoff G. 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In A.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51. |
[5] | Thompson G. 2014.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Routledge. |
[6] | Wilkins D. A. 1972.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
[7] | 陈荔. 2012. 语法隐喻角度的The Road Not Taken理解[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14 (4): 363-364,372. |
[8] | 陈雨薇. 2022. 《未选择的路》认知诗学解读[J]. 今古文创(21): 32-34,49. |
[9] | 董娟、 张德禄. 2017. 语法隐喻理论再思考——语篇隐喻概念探源[J]. 现代外语 40(3):293-303,437. |
[10] | 弗罗斯特. 2012. 弗罗斯特诗选(英汉对照)(江枫译)[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11] | 胡壮麟. 2000. 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 32 (2): 88-94. |
[12] | 胡壮麟. 2003. 诗性隐喻[J]. 山东外语教学(1): 3-8. |
[13] | 蒋寅. 2020. 绝望与觉悟的隐喻——杜甫一组咏枯病树诗论析[J]. 文史哲(4): 89-94,167. |
[14] | 李鑫华. 2004. 弗罗斯特诗歌复杂性探析[J]. 国外文学(3):89-94. |
[15] | 林抒月. 2022.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隐喻意象探微[J]. 文化学刊(10): 76-79. |
[16] | 刘承宇. 2002. 语篇隐喻的符号学与认知理据[J]. 外语与外语教学(5):58-60. |
[17] | 刘红妮. 2010. 词汇化与语法化[J]. 当代语言学 12(1): 53-61,94. |
[18] | 罗益民. 1992. 大诗人的一首小诗引起的风波和它背后隐藏的秘密——弗罗斯特《一条未走的路》之我见[J]. 外国文学研究(1):128-131. |
[19] | 苗力田. 1990.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 | 束定芳. 2000. 论隐喻的诗歌功能[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3(6):12-16. |
[21] | 束定芳. 2002.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34(2): 98-106,160. |
[22] | 谭汝为. 1998. 古典诗歌的特殊比喻方式[J]. 天津师大学报(1):70-75. |
[23] | 王红卫. 2009.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读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J]. 名作欣赏(15):101-104. |
[24] | 亚里士多德. 1996. 诗学(陈中梅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5] | 赵彤、 罗伦全. 2011. 简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艺术[J]. 外国语文 27(3): 39-41. |
[26] | 朱永生、 严世清. 2000. 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 外语教学与研究 32 (2): 95-102,160. |
[1] | 严世清.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科技术语技术性与人文性的意义进化论解读[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4): 55-65. |
[2] | 鞠志勤. 语言建筑论框架下的体范畴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10): 25-30. |
[3] | 王容花. 隐喻的“两只眼”——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之融合与互补[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9): 36-41. |
[4] | 邵春, 李娟. 经济语篇中词汇隐喻的人际意义:以评价理论为视角[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1): 20-24. |
[5] | 陈刚妮. 英语中的“时态”语法隐喻[J]. 当代外语研究, 2013, 13(11): 21-25. |
[6] | 何中清. 语法隐喻中的映射和整合[J]. 当代外语研究, 2013, 13(11): 9-14.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