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5, Vol. 25 ›› Issue (1): 191-201.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18
出版日期:
2025-02-28
发布日期:
2025-01-20
作者简介:
李腊,博士,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国别学、英国史、西方城市史等。电子邮箱:719057233@qq.com;基金资助:
Online:
2025-02-28
Published:
2025-01-20
摘要:
2022年9月1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区域国别学正式被设立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奠定了该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必然性。区域国别研究的跨学科性主要体现在其定义内涵与研究学者学科分布两大方面。通过梳理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区域国别研究的定义,分析国家社科基金海外研究学科分布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立项学科的分布情况,发现区域国别研究的基本属性为跨学科性、多学科性。其中,尤以外语学科和世界史学科为甚,语言是必需的工具,世界史学科借助语言深入研究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二者通过多学位授予、师资力量共享及建立学术共同体等方式实现相互联合,将对区域国别学科的发展大有裨益。
中图分类号:
李腊, 王玉明. 区域国别研究的跨学科性——兼谈外语学科与世界史学科的联合[J].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191-201.
LI La, WANG Yuming. The Inter-disciplinarity of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 With Views on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World History[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5, 25(1): 191-201.
[1] | Szanton D. L. 2004. 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 Area Studies and the Discipline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2] | 陈恒. 2022. 超越以西方话语霸权和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区域研究[J]. 学海(2):33-41. |
[3]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 2013.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绍[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4] | 韩东育. 2022. 新文科视域下的区域国别学[R]. 辽宁: 朝阳师范学院“新文科建设会议”. |
[5] | 郝文. 2024.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世界历史理论[EB/OL]. [2024-06-03].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6/t20240603_5756348.shtml. |
[6] | 教育部办公厅. 202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和目录管理办法答记者问[EB/OL]. [2022-11-0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209/t20220914_660966.html. |
[7] | 李巍. 2022. 区域国别学:一门大国独有的学科[J]. 国际论坛(3):31-35. |
[8] | 刘鸿武. 2022. 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建设目标与推进路径[R]. 西安: 西北大学“侯外庐学术讲座第241讲”. |
[9] |
吕洪灵. 2022. 新文科背景下外国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的融合[J]. 当代外语研究(1):122-12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1.010 |
[10] | 罗林. 2022a. 交叉学科视域下区域国别学与相关支撑学科互构[R]. 西安: 西北大学“侯外庐学术讲座第242讲”. |
[11] | 罗林. 2022b. 区域国别研究的使命担当——从“大国之学”到“大学之学”[EB/OL]. [2022-06-16].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5772078398110509&wfr=spider&for=pc. |
[12] | 钱乘旦、 刘军. 2022. 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学科建设——钱乘旦教授访谈[J]. 俄罗斯研究(2):3-19. |
[13] | 钱乘旦. 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EB/OL]. [2022-10-01]. 北京大学新闻网. https://news.pku.edu.cn/xwzh/3a4c457455634f87a4d26bead7e5f74d.htm. |
[14] | 谢韬等. 2022. 区域国别学:机遇与挑战[J]. 国际论坛(3):3-9. |
[15] | 徐薇. 2022. 反思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与学科建设——兼论日本的启示[R].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CTS讲堂”. |
[16] | 杨成. 2021. 什么是区域国别研究?[R].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五期外语学科新生学术引领计划通识教育系列讲座”. |
[17] |
张剑. 2023. 外国文学研究的跨学科和数字人文范式[J]. 当代外语研究(3):5-1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01 |
[18] | 张蕴岭. 2022. 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是时代之需[EB/OL]. [2022-11-01].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5772205352809875&wfr=spider&for=pc. |
[19] |
赵蓉晖. 2021. 新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集成治理模式——以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6):5-1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6.001 |
[1] | 翟石磊, 刘猛. 区域国别研究人才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其培养路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182-190. |
[2] | 李萍. 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翻译学观察[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1): 16-23. |
[3] | 薛荷仙, 李昀. 回归国家意识的价值教育和课程思政本质[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3): 11-19. |
[4] | 许钧. 在平凡中追求卓越——高校外语教师职责与外语学科建设[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5-8. |
[5] | 王银泉. 外语教育国家意识与外语学科跨学科融合发展[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1): 27-46. |
[6] | 王靖潭. 国家话语能力视阈下外语学科国家意识教材观[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1): 93-102. |
[7] | 赵蓉晖. 新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集成治理模式——以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6): 5-12. |
[8] | 郭鸿杰, 张达球, 丁冬. 一体三通,融创合一:新文科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3): 35-44. |
[9] | 胡壮麟. 对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若干认识[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1): 5-8. |
[10] | 李维屏. 关于新时代我国一流外语学科建设的思考[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1): 32-34. |
[11] | 沈骑. 外语学科发展的责任与使命——略论许国璋外语教育思想三观[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11): 11-14. |
[12] | 姚振军, 郑旭红. 中国外语学科的“本体论”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3, 13(02): 41-44.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