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28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卷首语
    干了这杯酒——写在《当代外语研究》入选CSSCI之际
    杨枫
    2025 (4):  1-2. 
    摘要 ( 12 )   HTML ( 2 )   PDF(1218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学
    语料库文体学研究新思路——以《别让我走》中“黑尔舍姆”的意义建构为例
    甄凤超
    2025 (4):  3-1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4.001
    摘要 ( 14 )   HTML ( 1 )   PDF(1371KB) ( 1 )  

    语料库文体学通过语言数据统计去发现文学作品的文体风格,却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作家在作品中建构的丰富内涵和意义,而语料库语言学意义研究的文本视角给文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文本视角,可以观察到文学作品中隐含的角色关系和情节发展,从而获得一种崭新的解读。SinclairMauranen提出了文本对象和文本事件的概念,从操作层面为解读文学文本的意义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路径。“黑尔舍姆”是石黑一雄在小说《别让我走》中建构的故事世界的中心,作家对黑尔舍姆的叙述贯穿整部小说的始终。以往的研究重点批判了黑尔舍姆式的人道主义教育的悖论,并分析其失败背后的原因,却忽视了作家围绕黑尔舍姆所建构的丰富内涵与意义。我们从文本对象和文本事件入手,深入文本内部,充分解读作家在整部小说中围绕黑尔舍姆建构的意义网络,尝试解读作家如何用精细入微的笔触,以黑尔舍姆为中心,创作出人物角色的鲜明个性与灵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语料库的短语研究新路径:“词性序列”研究
    林铃, 刘明
    2025 (4):  15-2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4.002
    摘要 ( 13 )   HTML ( 1 )   PDF(1370KB) ( 3 )  

    短语研究一直是语料库语言学的核心议题之一。本文系统回顾了现有的短语研究方法和模型,并重点介绍了短语研究的一种新路径,即“词性序列”研究。本文不仅介绍了该方法的定义和基本特征,还重点介绍了它在短语提取和分析、短语功能研究、语篇特征研究以及语言教学和学习上的意义。虽然该方法一直被国际和国内语言学界所忽视,但其为短语的提取和分析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和新发现,为现有的短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广泛推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评价理论视角下中国新能源车企气候信息披露话语分析
    任苒, 程霞, 吴晓春
    2025 (4):  28-3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4.003
    摘要 ( 13 )   HTML ( 3 )   PDF(1567KB) ( 7 )  

    本研究基于评价理论和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框架,借助语料库工具UAM 2.012家中国上市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气候信息披露话语进行文本分析,重点关注评价主题内容、评价态度资源及评价极性分布。研究发现中国新能源车企主要披露治理机制及战略规划相关主题,借助毅力性判断资源及反应性鉴赏资源对企业的道德品质、处事能力和实践成效进行正面积极评价;而对战略规划中的气候相关影响进行负面消极评价。此外,企业对战略规划中的战略适应力披露不足。研究结果对企业ESG话语实践具有一定启示,同时评价资源分析对商务英语教学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时态呼应在英语内涵动词补语从句中的特殊现象
    赵鸿瑜, 杨凯
    2025 (4):  40-5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4.004
    摘要 ( 9 )   HTML ( 1 )   PDF(1457KB) ( 2 )  

    时态呼应研究(Sequence of Tense, 简称为SOT)是指主句和从句之间的时态一致性,本文以英语为研究对象,旨在关注时态呼应在内涵动词补语从句(complement clause)中的特殊现象。当主从句在句法形态层面上都为过去时态(-ed),且补语从句的谓语动词为静态动词(stative verb)时,内涵动词补语从句的过去时态解释具有歧义性,即内涵动词补语从句的过去时态出现时间后移(past-shifted interpretation)及时间并列两种解释(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为了说明这两种解释是如何形成的,本文采用了时态谓词理论从句法学角度对这种歧义性给予更客观的解释。研究证明,在不考虑语义的前提下,时态的语义及句法层面都可以由句法理论单独归纳,从而探究出英语时态一致性的内在规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poken BNC2014中please的使用:惯例与教学启示
    张昱佳, 乐明
    2025 (4):  54-6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4.005
    摘要 ( 8 )   HTML ( 1 )   PDF(1341KB) ( 1 )  

    Please作为表达请求的重要英语日常用语,常被中国学生忽视或误用。本着母语者的真实使用情况应当作为二语教学参考依据的理念,本研究利用Spoken BNC2014语料库,通过log-likelihoodSpearman相关分析和逻辑回归分析,探索性别、年龄和社会阶层等语言外部因素对英国英语母语者please使用频率、句型和句内位置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语内,母语者使用疑问句更多搭配句末please,祈使句则搭配句首please;在语外,性别上女性please使用频率更高,而男性更多将please用在祈使句句首,年龄上未成年使用please最多,且偏好在请求中使用please疑问句,社会阶层上中层中产阶层使用please最多。本研究还基于真实语料please的使用位置选择与句型搭配的特点,为please的显性与隐性教学提出方案设计,对中国学生使用英语请求语的能力提升有一定指导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语教育学
    对内容语言融合外语教材开发的探索与反思
    常俊跃, 吴晶
    2025 (4):  68-7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4.006
    摘要 ( 11 )   HTML ( 1 )   PDF(1331KB) ( 8 )  

    不同于指导外语培训和外语教学的理念,内容语言融合外语教育理念具有帮助学生同步提高外语水平、拓展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质的优势。本文在分析不同理念指导外语教材开发的基础上,梳理了内容语言融合教材开发的探索实践,凝练了内容语言融合外语教材开发的指导原则。希望内容语言融合外语教材开发实践及凝练的原则能为新一代外语教材开发及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外语学习与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案研究
    徐浩
    2025 (4):  76-8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4.007
    摘要 ( 9 )   HTML ( 0 )   PDF(1346KB) ( 0 )  

    本研究探讨了多外语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关注创造性思维在跨语言迁移中的表现及正规课堂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基于多个案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对13名多外语学习者进行了两轮单独访谈,并收集了相关文本资料。研究者发现,多外语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迁移更倾向于聚敛式思维,即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时会优先筛选和整合母语及第一外语经验,而非完全发散式地探索。此外,正规课堂教学环境的去个性化特征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构成一定限制,表现为课堂互动中少数派观点的缺失以及从众顺应现象显著,进而抑制了学习者的认知灵活性和创造性表达。可见,多门外语学习经历的高度同质性可能促发了路径依赖,使学习者在新语言学习中更依赖稳定的认知框架,而非探索性策略。同时,课程与教学跨越不同外语的这种同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第一外语在创造性思维迁移中的作用,促使学习者更多回溯更为迥异的母语经验,以寻找创新性学习策略。因此,我们应重新审视课程与教学在外语学习者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发展中的作用,并倡导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伴互评的中国学习文化源流探究
    张福慧, 谢盼, 徐月
    2025 (4):  88-9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4.008
    摘要 ( 9 )   HTML ( 1 )   PDF(1300KB) ( 1 )  

    同伴互学作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重要途径是中西学习文化的共识,目前存在言互评促学必提社会文化理论、互动理论等西方理论的溯源现象,非常有必要汲取中国的学习文化给养,为互评促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态势提供中国思想文化借鉴,进而促进语言教育的互鉴和交流。本文旨在为互评促学梳理中国学习文化的传统,按照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把主要关联的互评学习文化追溯到孔子的同伴互学说、诗文赏鉴的赏奇析疑说、革命文化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些文化传统为我国互评教学的价值作用和原则提供思想基础,为互评教学的实践方式和方法提供传统给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智背景下智慧学习工具赋能大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研究
    蒋领敏
    2025 (4):  98-10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4.009
    摘要 ( 10 )   HTML ( 2 )   PDF(1298KB) ( 1 )  

    数智背景下,智慧学习工具已成为辅助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本文聚焦智慧学习工具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应用及其对英语学习效率影响的因素,进而探索智慧学习工具赋能大学生英语学习效率提升的路径。在对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两个学期的动态考察、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后发现,智慧学习工具的无缝接入和个性化定制不仅增强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还凭借其便捷性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对提升大学英语学习效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信息素养相对较弱,教师观念和数字素养有待提升,学校智慧化学习环境缺失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学习效率。为此,本文从学生、教师、学校环境等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来帮助学生科学合理使用智慧学习工具,以期最大限度提升英语学习效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机器人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展望
    战海英, 陆小飞
    2025 (4):  109-12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4.010
    摘要 ( 11 )   HTML ( 1 )   PDF(1346KB) ( 4 )  

    随着教育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实证研究围绕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探究。本文系统综述了41篇关于教育机器人在高等教育中应用的实证研究文献,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分析:学科领域的分布;机器人的类型及其在教育场景中的角色;机器人的应用目的;研究收集的数据类型和呈现的机器人应用效果;研究所发现的问题与挑战。分析结果归纳了五大学科领域、四种机器人类型、三种应用角色、四种应用目的、五种研究数据类型,四个方面的应用效果,以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教育机器人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方向性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语教育学视域下的职前外语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袁睿, 王凯伦, 李末
    2025 (4):  122-13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4.011
    摘要 ( 7 )   HTML ( 3 )   PDF(2838KB) ( 1 )  

    本文以外语教育学为理论基础,探讨了职前外语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和改革。笔者以澳门大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英语语言研究导论”为例,系统梳理了外语教育学与外语教师教育之间的互动联系,并深入分析了课程设计、内容以及英语职前教师的学习反馈。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该课程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策略,引导职前教师深入探究英语语言的起源、内涵、发展脉络,以及其在课堂教学和社会语境中的应用与影响。课程还通过培养职前教师的多元语言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他们系统学习语言理论与教学方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促使他们对自身作为语言学习者和未来教师的身份认同进行深刻反思。概括而言,本文对外语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为当前教师教育实践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翻译学及其他
    论文学翻译中的法律知识迁移——以沙博理译《水浒传》为例
    赵军峰, 龙新元
    2025 (4):  132-14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4.012
    摘要 ( 14 )   HTML ( 1 )   PDF(1312KB) ( 16 )  

    知识翻译学关联翻译与知识迁移,强调翻译的建构性和知识的流动性,聚焦地方性知识何以借由翻译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知识的建构。文学翻译基于文学本体审美属性具备传知的社会性衍生功能,法律文学翻译关涉一国原生性法律知识跨语言、跨文化、跨法系的迁移。本文从西方“法律与文学”运动谈起,借镜“文学中的法律”研究路径,概说法律文学的知识属性与译者的传知者角色,以沙博理英译《水浒传》为个案探赜文学翻译中的法律知识迁移。研究认为,沙博理“法学+”的复合知识结构促使其既坚持“立格”以落实知识考古、务求知识传真,也变通“传意”以裁减消极信息、寻求形象重构。沙博理法律文学翻译实践具理论与现实意义,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知识与法治景观正名,对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塑造中国法治形象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知识翻译学框架内法律古英语词的翻译之道
    曹进, 展露露
    2025 (4):  142-15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4.013
    摘要 ( 15 )   HTML ( 2 )   PDF(1562KB) ( 7 )  

    法律翻译在涉外法治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法律知识跨法系、跨语系传播的桥梁。从知识翻译学的视角出发,法律翻译不仅涉及法律语言文化的加工、重构与传播,还体现了地方性法律知识的迁徙与交融。语言是法律的载体,语言也是表述法律的工具。法律语言中有些词汇自古沿用至今,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的法律语言中。在法律语言中,古英语词的使用比较普遍,体现法律的正式性、权威性,同时也增加了翻译的复杂性。论文从知识翻译学的视角研究古英语词中知识的翻译与翻译的知识。其中知识的翻译层面即语言知识层,包括古英语词中的知识精确性、知识正式性、知识历史性以及知识逻辑性;翻译的知识层面即技术知识层,包括直译、增译、省译与意译的翻译方法与技巧。最终目标是搭建一个知识的翻译与翻译的知识良性互动的界面,为法律英语翻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翻译学视角下平行语料库在《民法典》术语翻译中的应用研究
    赵涛, 董晓波
    2025 (4):  157-17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4.014
    摘要 ( 9 )   HTML ( 1 )   PDF(1698KB) ( 11 )  

    本研究基于知识翻译学理论框架,系统探究平行语料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术语翻译中的应用机制与效能。研究通过构建《民法典》中英平行语料库,并对比分析四个权威英译本(法工委、HeinOnline、人大官网、北大法宝),发现:在语言形式层面,各译本在基础词汇句法特征上高度趋同,有效再现了法律英语的规范文体特征;高频程式语的使用虽存差异,但整体遵循了目标语法律文本的表达范式。在核心民事主体术语翻译层面,译者主要采用“直译法”处理具有直接对等的术语,确保概念准确性;对于中国特色或概念空缺术语,则运用“释义法”进行跨法系知识重构,力求在目标体系中实现功能等效。研究表明,平行语料库的核心应用机制在于:提供目标语规范参照、揭示概念差异与空缺、辅助翻译策略选择与验证以及维护术语一致性,从而有效支撑译者克服法系差异,在“真、善、美”原则指导下实现法律概念的精准传递与功能等效。本研究为《民法典》等法律文本的英译提供了基于语料库实证的路径,并丰富了知识翻译学视角下的法律翻译理论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翻译学视角下的二十四节气英译
    叶梦如, 张海榕
    2025 (4):  173-18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4.015
    摘要 ( 15 )   HTML ( 1 )   PDF(1282KB) ( 5 )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英译对于促进节气知识的国际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目前学界尚未形成一个广泛认可和统一采用的英译版本。知识翻译学旨在回归知识本原,认为翻译关乎地方知识的世界性认同,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更为知识的翻译提供了方法指导。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基础,以其“真、善、美”的翻译标准来探讨五个代表性的二十四节气英译版本的异同和优缺点,并给出有利于知识迁移的建议译版,致力于提高二十四节气知识的世界性认同和推动中华传统节气“走出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后编辑教学与译后编辑能力培养:实践、发现与启示
    成爽, 张玉双
    2025 (4):  182-19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4.016
    摘要 ( 13 )   HTML ( 1 )   PDF(1587KB) ( 4 )  

    随着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成为语言服务行业的重要环节,译后编辑人才培养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话题。国外译后编辑教学研究起步较早,国内研究几乎处于空白。该研究在借鉴国外高校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以冯全功构建的译后编辑能力三维模型为指导,基于教学实践探究译后编辑教学对提高译后编辑能力的现实意义。文章以上海市某应用型高校的翻译技术授课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1)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发展潜力大、前景好,有必要开设独立的课程进行深入学习;(2)教学后,学生的译后编辑能力整体掌握情况良好,但各个维度的表现不均衡,呈现出“知识能力强、认知能力弱、技术能力缺”的特点;(3)认知维度能力对提高译后编辑能力的影响最大。文章以此为依据对译后编辑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与现代媒介意识的构建:以《现代》的翻译活动为中心
    史婷婷, 刘叙一
    2025 (4):  196-20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4.017
    摘要 ( 9 )   HTML ( 1 )   PDF(1297KB) ( 3 )  

    创刊于1932年中西学传播汇集之地上海的 《现代》 杂志(Les Contemporains,1932~1935)一直以来都被视为20世纪3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汉译的大本营。该杂志的翻译活动对世界现代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媒介为视角对《现代》的翻译活动进行研究,能更进一步发掘其在文学史、翻译史之外的价值,为新时期国内期刊出版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文章以《现代》杂志的翻译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其翻译动机、翻译过程及翻译活动的组织形式,研究该杂志在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媒介语境下开创世界现代文艺信息阅读及传播空间,构建现代传媒认知的主体模式。该模式是期刊翻译团体现代媒介意识的觉醒和应用,在形塑国人对传媒手段及工具的现代性认知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