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2-28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卷首语
    致青年学者的几句话
    杨枫
    2024 (1):  1-2. 
    摘要 ( 45 )   HTML ( 8 )   PDF(1182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星空堂
    八年耕耘圆新梦
    黄国文
    2024 (1):  7-29. 
    摘要 ( 29 )   HTML ( 6 )   PDF(1445KB) ( 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
    仲伟合, 李汐
    2024 (1):  30-3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1
    摘要 ( 69 )   HTML ( 2 )   PDF(1321KB) ( 66 )  

    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指出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产业面临顶层设计欠缺、高端语言服务资源不足、语言服务数字化进程缓慢、国际化视野有限等问题,提出加强大湾区语言服务顶层设计、培养高端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推动大湾区语言服务数字化转型和拓展大湾区语言服务国际化视野等具体举措,为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大湾区的一体化建设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翻译学
    吴宓及《学衡》对西方汉学的翻译:知识翻译学视角
    姜筠
    2024 (1):  40-4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2
    摘要 ( 47 )   HTML ( 7 )   PDF(1299KB) ( 42 )  

    20世纪初,西方汉学研究颇受我国学者重视,吴宓对此有多介绍,由其主编的《学衡》也贡献多篇译作。针对此翻译现象,将翻译视为知识行为的知识翻译学,可提供有意义的阐释角度。吴宓与西方汉学家的交游为其译介汉学提供了现实条件,他通过教学、翻译与传媒等方式引介相关知识。他认为,西方汉学知识提供了有益的“他者”视角,有助于国人在世界范围内重评本国知识传统。在其统筹下,《学衡》翻译的汉学知识主要有两类:西方汉语观和西方世界对孔子和老子学说的理解与接受。借芬诺罗萨与德效骞的文章,译者回应了当时语言改革的讨论;在翻译利奇温的专著时,译者采取特殊策略表达其儒学人文主义立场,试图化解儒学传统的现代危机。汉学知识原本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各方面进行描述与阐释的产物,又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经由翻译进入中国,这构成了知识的世界性流动。在这场“知识的翻译”中,《学衡》译者加工改造了汉学知识,以期有效介入中国现代知识的建构,重塑国人的中西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图像中国建筑史》“斗栱”系列术语英译知识再生产阐释
    田华, 刘迎春
    2024 (1):  49-5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3
    摘要 ( 48 )   HTML ( 2 )   PDF(1672KB) ( 46 )  

    中国古建筑术语是构成古建筑知识的基本元素,其英译对于能否有效进行古建筑知识的跨文化再生产至关重要。知识翻译学将翻译定义为跨语言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以知识翻译学为视域,采用描写性研究方法,以《图像中国建筑史》中“斗栱”系列术语的英译为例,探究中国古建筑术语的翻译策略及成因,从而揭示中国古建筑地方性知识向世界性知识跨文化再生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建筑“斗栱”系列术语英译采用音译为主、构建语境、保持系统性、图文互释等策略。分析发现英译策略的选择受到时代背景、翻译目的、译者素养以及上下文语境等文本内外因素的影响。文章对地方性知识的世界化以及文明互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位育”观:知识翻译学考释
    马明蓉
    2024 (1):  59-6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4
    摘要 ( 59 )   HTML ( 3 )   PDF(1299KB) ( 39 )  

    作为潘光旦先生新人文思想的核心,“位育”观已在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等领域引发广泛讨论,但“位育”观之于翻译研究的意蕴尚有待阐述。由知识翻译学视角切入,探讨潘光旦先生学术译著的术语翻译译注,可体悟他一生着力践行的“位育”观。经详察多个译注,“位育”观应对异同因子的三种主要特征得以揭示:援引同质因子为术语定名、征引同质因子印证共通经验、凭借异质因子丰富术语内涵。基于此,“位育”观在知识翻译学领域的文化维度意义获得廓清:其一,知识与文化动态交互;其二,文化本我意识与知识转移构成对话性融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学
    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景观分析——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汪火焰, 童修文
    2024 (1):  69-8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5
    摘要 ( 57 )   HTML ( 3 )   PDF(1300KB) ( 60 )  

    本文从全球化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以移动性、标准化和本土化三个核心概念为框架,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尹珍大道上的语言景观为样本,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中心语言景观的特点,重点关注其中英语的使用。通过统计分析收集到的240个标牌上的语言分布比例,发现英语是紧随汉语之后的第二大语言,且具有比少数民族语言更高的能见性和移动性;另外还发现,英语在语言景观中的标准化程度低,本土化的比例大、程度高,体现了语言景观中的英语在弘扬中国本土文化与彰显中国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也折射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文化落后和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等问题。研究结果对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生态,促进国家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修订与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体认哲学观的感知世界、理思世界和语言世界三分构想
    邵军航
    2024 (1):  81-8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6
    摘要 ( 33 )   HTML ( 1 )   PDF(1338KB) ( 34 )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对外部世界的镜像反映,而是要经过人类大脑的认知加工。因此人类知识可以划分为三个既相互区别又互为关联的部分,即感知世界、理思世界和语言世界。感知世界由感觉器官所能够感知的事物构成,具有层次性、可塑性、近身性、生动性、违实性等特点。理思世界由概念、意象图式、概念域等构成,具有时空观念模糊性、高度抽象性、立体结构性、工具性、突生进化性特点。语言世界是理思世界的外显,由单词码化、编码模式选择、图形-背景组配、情景适配等构成,具有符号性、线性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规则”还是“基于网络”——形态复杂词的神经表征研究现状
    李佐文, 王玉玲
    2024 (1):  89-10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7
    摘要 ( 33 )   HTML ( 8 )   PDF(1698KB) ( 25 )  

    关于形态复杂词认知机制的主要辩论一直围绕着“基于规则”还是“基于网络”的方法展开。虽然这两种方法内部各自又包含不同观点,但它们之间的基本争议均涉及语言规律是否由基于规则的知识产生的问题。本文对三种形态类别(屈折、派生、复合)及三种相关的形态加工模型(强制分解、双路径、联结主义观点)进行梳理,说明对形态处理神经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声知识场域中作者身份构建比较
    单宇, 白芸, 廖锐
    2024 (1):  102-11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8
    摘要 ( 30 )   HTML ( 3 )   PDF(1314KB) ( 15 )  

    参引是连接学术空间多主体的重要桥梁,也是学术知识再概念化、再语境化阐释的关键手段。聚焦语言学参引,将形式与介入资源有机结合,建立作者身份评价模型,分析被引作者—作者—读者多声知识场域中,英汉期刊作者的声音传达偏好。结果表明,国际文化背景作者倾向在被引作者—作者场域突出其评价者身份,积极评论被引观点并模糊被引作者声音;汉文化背景作者偏好在作者—读者场域强化自身论辩身份,输出个人立场以劝谏读者,弱化读者潜在声音。传统文化、人际模式、权威取向、批判式教育等语境背景与参引紧密相关,文章结合知识翻译观从参引格式、参引内容、术语重构三方面提出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美经贸摩擦新闻的修辞博弈话语分析
    周陈新, 刘东虹
    2024 (1):  113-12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9
    摘要 ( 47 )   HTML ( 4 )   PDF(1415KB) ( 50 )  

    研究采用修辞学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的视角,以中美媒体针对《中美双边经贸磋商联合申明》各自发表的新闻评论为语料,运用定量研究、词频分析和文本细读等方法,从语言特征分析、解读与阐释、环境分析等三个维度对中美媒体在冲突修辞情境下建构的修辞策略实现方式及语言特点进行解读,揭示媒体修辞博弈的目的。研究发现:中国媒体侧重用“道”和“理”来打动受众,力图缓和中美修辞情境的冲突强度,反映出中国追求和解、稳定、共赢的深层诉求,而美国媒体更擅长在“情”和“势”上赢得主动权,着力夸大中美修辞情境的冲突强度,体现出美国追求竞争、变动、抗衡的本质诉求。研究透视了媒体话语的建构与博弈关系,为有效应对国外舆情,提升中国媒体的修辞能力做出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研究
    国家翻译实践论视域下的隐喻英译管窥
    孙毅, 周恬恬
    2024 (1):  125-13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0
    摘要 ( 47 )   HTML ( 2 )   PDF(1490KB) ( 55 )  

    国家翻译实践论是中国学者开创的新时代译学理论。国家话语翻译作为一种自利性国家行为牵涉多重国家关切。隐喻强大的认知功能使其成为国家话语常用方式和国家话语翻译重点;隐喻丰富的联想意义同时构成了国家话语翻译的难点。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样本,在国家翻译实践论指导下探究国家话语隐喻翻译,以踵事增华,为国家翻译能力建构添砖加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古籍英译:借鉴与方法
    张月, 孙艺风
    2024 (1):  136-14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1
    摘要 ( 64 )   HTML ( 1 )   PDF(1321KB) ( 47 )  

    古籍英译是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评述归化和异化策略是基于可操作性的现实考虑。译者需要根据受众特点、翻译目的、历史文化语境、古籍特点等方面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西方学者独立翻译以及中西合作翻译构成了翻译主体的三种类型,并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及成因,官方机构或民间组织应对其加大相应扶持力度。此外,考察海外古籍英译的出版,尤其是英译丛书的内容、特点及取向,进而加强海外出版与发行环节,将有助于古籍英译的海外传播及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语教育学
    二语交际意愿与二语焦虑关系的元分析
    娄怡, 李成陈, 赵海永
    2024 (1):  150-16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2
    摘要 ( 89 )   HTML ( 2 )   PDF(1402KB) ( 68 )  

    交际意愿影响二语学习成效与二语交际能力,因而广受二语学界关注。以往不少研究探讨了交际意愿的影响因素,其中部分研究考察了二语焦虑与其之间的关系,但结果不一。因而,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整合50项独立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关系(r=-0.343,p<0.001),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国别、二语语种、焦虑类型等调节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我国外语教育、教学实践和交际意愿研究提供相应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hatGPT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陈茉, 吕明臣
    2024 (1):  161-16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3
    摘要 ( 166 )   HTML ( 7 )   PDF(1279KB) ( 146 )  

    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最新发展阶段的代表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外语/二语写作教学带来了活力。本文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分析了ChatGPT参与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探讨了在写作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教师如何利用ChatGPT准备和组织教学活动,同时主动规避新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中减少了知识输出和重复性工作的部分,增加了思辨能力和情感引导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非”地方高校德语本科专业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纾解之策
    于博
    2024 (1):  169-17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4
    摘要 ( 34 )   HTML ( 1 )   PDF(1314KB) ( 33 )  

    我国社会有着客观存在的德语人才需求,作为人才供给方之一的“双非”地方高校,其开设德语本科专业数量占我国高校总量的三分之一。然而,“双非”地方高校德语本科专业却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德语本科专业定位模糊、师资队伍建设困难较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人才产出状况不甚理想。造成上述困境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专业定位的不准确,而准确的专业定位是既可以与“双一流”高校之间形成错位发展、避免无效竞争的出现,又可以打破宿命论立场,为“双非”地方高校德语本科专业寻找突破不利身份地位限制,从而实现变轨超车的有效路径。纾解之策的整体思路为打造应用型德语本科专业,具体实践对策包括:与德语区高校合作开展“3+2”本硕学位贯通培养、与外部伙伴共建“德语人才联盟”协同育人模式、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持以破解教育教学和师资之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能力量表的价值取向和语言能力描写
    张新玲, 刘杨
    2024 (1):  178-19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5
    摘要 ( 44 )   HTML ( 2 )   PDF(1306KB) ( 36 )  

    外语教育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抓手。以《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以下简称《等级标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以下简称《框架》)为代表的语言能力量表是外语教育的上位指引,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从价值取向、语言能力构念、描述语框架维度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三个量表:(1)强调跨文化公民教育和跨国流动和交流,在以下方面差异明显:国家研究的内涵阐释,跨国通信的意识和深度,语言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社会问题的范畴和总量。《等级标准》和《量表》凸显语言能力标准的中国方案。(2)立足交际语言能力培养,《欧框》(含扩展版)注重多语主义、中介能力(mediation)、线上综合互动能力。(3)能力描写框架范式求同存异,《等级标准》的 “话题任务+四维基准的语言量化指标”独树一帜。最后提出了上述标准修改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