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同伴反馈对英语学习者语用习得的作用研究
    魏冉
    当代外语研究    2017, 17 (03): 96-10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3.017
    摘要367)      PDF(pc) (1262KB)(6842)    收藏
    本文以102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被试,采用“前测—后测—延迟后测”的实验设计,考察两种反馈类型(同伴提示反馈、同伴重铸)对学习者语用请求习得(理解性习得、产出性习得)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同伴反馈都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语用水平,其中二者对理解性语用习得的作用相当,对产出性语用习得,同伴提示反馈的作用效果优于同伴重铸。在反馈效应的持续性方面,两种同伴反馈对理解性语用习得的长期效果均良好,与同伴提示反馈相比,同伴重铸对产出性语用习得的长期效果没有得到保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中国特色学术能走向世界吗?
    曲卫国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 (4): 13-2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02
    摘要304)   HTML1)    PDF(pc) (2000KB)(3548)    收藏

    近些年来,提出发展中国特色学术的呼声越来越高,但鲜有讨论现代化条件下的“中国特色学术”意味着什么,鲜有讨论特色学术是否有科学的可能,更鲜有探讨中国特色学术走向世界的后果。本文对主张发展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的国情论和传统论提出质疑,认为他们所鼓吹的特色学术是出于非学术的考量,并特别指出了“产出导向法”的所谓中国特色来源的非学术性问题。这些考量无视科学研究超越传统、超越族裔的基本常识,其后果只能使中国的学术另类化。另类化的学术除了展品价值,并不能为世界所理解,更不能作为理论和方法得到世界的运用。因此,特色学术非但不能使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反而会阻断中国学术在世界成功的可能。学术唯有是世界的,才能是民族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人类命运共同体”英译在英语社会的传播与接受——基于G20国家新闻报道的研究
    许文胜, 方硕瑜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 (4): 82-9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09
    摘要944)   HTML9)    PDF(pc) (2901KB)(2885)    收藏

    本文以自建的G20国家主流媒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新闻报道语料库为研究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考察该术语的传播与接受情况。主题词和搭配分析表明,该术语是外交热词,有效传播受到官方话语、地缘关系、主场外交的积极引导,但译名不够统一,接受范围较为有限。中外媒体报道关键词差异显示,大国博弈过程中,术语的政治理念、共赢发展、和平秩序等三方面内涵面临西方国家的对抗和消解,被曲解为霸权、利己、强权。外交术语的传播与接受需要从外宣口径、传播渠道和意义空间做出突破,以推动中国方案更好地融入国际话语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翻译家群体研究的总体路径——兼评许多的《江苏文学经典英译主体研究》
    冯全功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1): 153-16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1.013
    摘要375)   HTML24)    PDF(pc) (1396KB)(2001)    收藏

    翻译家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且成果众多,但翻译家群体研究相对较弱,鲜见有分量的标志性学术成果。许多的新著《江苏文学经典英译主体研究》属于翻译家群体研究范畴,集中论述了霍克斯、闵福德、罗慕士、沙博理和杨宪益五位翻译家的翻译观、文化立场、翻译动机、翻译选择、译介特征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这部专著,探讨了翻译家群体研究的路径,包括研究对象的厘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思路的推进以及研究结论的归纳,强调对翻译家群体共性的探索以及此类研究对当下翻译实践的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John Sinclair的短语理论与意义研究
    濮建忠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6): 60-7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6.007
    摘要1018)   HTML9)    PDF(pc) (1892KB)(1634)    收藏

    文章论述了John Sinclair的短语理论及其核心概念,探讨了Sinclair对意义研究的主要贡献以及在意义研究上存在的主要不足。Sinclair的意义研究成果可以归结为短语理论,该理论以短语项和词项为核心,扩展意义单位模型涉及的意核、搭配、类联接、语义倾向和语义韵等核心概念既适合描写词项,也适合描写短语项。Sinclair对意义研究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了从关注语境到关注共文的转变;二是发展和完善了KWIC索引分析,形成了扩展意义单位分析模型;三是勾勒出了短语理论的框架,为意义研究做好了理论准备。Sinclair在意义研究上的主要局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语义韵所指的模糊性,扩展意义单位模型还没有得到最好的利用;二是还没有将释义提升到应有的位置,意义研究没有真正体现出使用者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中文朗读和默读下词频与笔画数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
    张慢慢, 张心如, 符颖, 杜红, 臧传丽
    当代外语研究    2017, 17 (01): 5-1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02
    摘要430)      PDF(pc) (1091KB)(1570)    收藏
    以往研究显示,中文朗读与默读中的眼动模式存在差异。与朗读相比,从副中央凹获得的预视信息更能促进默读的进行,但两种阅读方式下副中央凹预视对中央凹的信息加工的影响是否相同,目前还不清楚。为此,本实验采用正常的句子阅读范式,操纵了副中央凹预视词的词频(高、低)与笔画数(少、多),对比了40名大学生被试在朗读与默读下对中央凹词注视的差异。结果显示,在单次注视时间上,发现了词频、笔画数与阅读方式的三阶交互作用,即在默读任务中出现了正向的词频与笔画数交互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表现为在默读中当副中央凹词为高频、少笔画时对中央凹词的注视时间短于高频、多笔画条件,而在朗读任务中则没有发现这种效应;在凝视时间上,出现了正向的词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且不受阅读方式的影响,表现为副中央凹词为高频时,对中央凹词的加工时间更短。实验结果支持平行加工模型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语象叙事在口头传统中的应用——以蒙古史诗为例
    阿婧斯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5): 185-19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19
    摘要183)   HTML3)    PDF(pc) (1431KB)(1522)    收藏

    语象叙事(Ekphrasis)意为“对图像再现的语言再现”,传统关于语象叙事的研究集中在古典学和现代文艺理论领域,但笔者认为对语象叙事的研究需要回归到口头诗学的视域之中,在以蒙古史诗为代表的口头传统中重新理解语象叙事的本质。不同于文本阅读,口头活态的蒙古史诗演述更强调内容的生动直观,语言具有鲜明的图像化的特点,会繁复铺陈地描述如武器、服饰等具体器物。因为口头艺人在即时讲述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语象叙事唤起听众的心理图像,把听众变成观众,强化听众的参与感,在线性的声音时序中构筑空间,为听众创造多元立体的接受体验。但同时语言和图像存在多层次的唤起和悖反关系,艺人的语言图像到听众的心理图像传输存在间隙,个体的心理图像与现实图像也可能存在不一致,同时语言图像会放大现实图像的缺席,而史诗的诗学张力就寄居在语象叙事这种语言和图像的辩证关系之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图像中国建筑史》“斗栱”系列术语英译知识再生产阐释
    田华, 刘迎春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49-5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3
    摘要216)   HTML10)    PDF(pc) (1672KB)(1461)    收藏

    中国古建筑术语是构成古建筑知识的基本元素,其英译对于能否有效进行古建筑知识的跨文化再生产至关重要。知识翻译学将翻译定义为跨语言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以知识翻译学为视域,采用描写性研究方法,以《图像中国建筑史》中“斗栱”系列术语的英译为例,探究中国古建筑术语的翻译策略及成因,从而揭示中国古建筑地方性知识向世界性知识跨文化再生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建筑“斗栱”系列术语英译采用音译为主、构建语境、保持系统性、图文互释等策略。分析发现英译策略的选择受到时代背景、翻译目的、译者素养以及上下文语境等文本内外因素的影响。文章对地方性知识的世界化以及文明互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ChatGPT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陈茉, 吕明臣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161-16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3
    摘要710)   HTML30)    PDF(pc) (1279KB)(1286)    收藏

    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最新发展阶段的代表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外语/二语写作教学带来了活力。本文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分析了ChatGPT参与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探讨了在写作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教师如何利用ChatGPT准备和组织教学活动,同时主动规避新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中减少了知识输出和重复性工作的部分,增加了思辨能力和情感引导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重生、救赎与共情:语言暴力事件的积极话语分析视角
    王品
    当代外语研究    2018, 18 (04): 49-5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8.04.004
    摘要579)      PDF(pc) (1213KB)(1285)    收藏
    语言暴力事件在语言学界引起的关注,主要以批评话语分析为主。但以解构为动机的批评话语分析可以由建构性的积极话语分析作为补充,对语言暴力行为的揭露和批判也需要辅以对语言暴力受害者的同情和帮助,唤起社会对语言暴力的认识。本文以Monica Lewinsky的演讲The Price of Shame及听众对该演讲的回应为例,考察其中的态度资源,从积极话语分析的视角探讨语言暴力的受害者如何逆境重生,语言暴力的实施者如何悔过,大众如何认知语言欺凌的罪恶、表达对受害者的同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系统语言学范畴体系和语言观中的量子力学思想
    彭宣维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2): 19-3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2.002
    摘要613)   HTML9)    PDF(pc) (2211KB)(1246)    收藏

    韩礼德采用量子力学的基本思想阐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SFL)的范畴体系和语言观。对此,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讨论:(1)功能和系统概念在范畴化中的态叠加或纠缠认识;(2)语法和词汇互补:有波粒二象性特点的范畴化方式;(3)口语和书面语互补:有波粒二象性和纠缠特点的范畴化方式;(4)系统和语篇潜势互补:有多种量子力学特点的范畴化方式;(5)SFL整体语言观中相关范畴对/组的互补性思想。这些范畴对/组涉及互补性、概率因素和所指不明确性,是语言本身的特点,从而成为SFL的一种内禀属性。在当前新文科的历史大背景下,充分了解这一点对我们进一步认识韩礼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应用,以及对于理论上的推陈出新无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中国古籍英译:借鉴与方法
    张月, 孙艺风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136-14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1
    摘要340)   HTML7)    PDF(pc) (1321KB)(1147)    收藏

    古籍英译是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评述归化和异化策略是基于可操作性的现实考虑。译者需要根据受众特点、翻译目的、历史文化语境、古籍特点等方面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西方学者独立翻译以及中西合作翻译构成了翻译主体的三种类型,并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及成因,官方机构或民间组织应对其加大相应扶持力度。此外,考察海外古籍英译的出版,尤其是英译丛书的内容、特点及取向,进而加强海外出版与发行环节,将有助于古籍英译的海外传播及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双语语言加工研究》述评
    袁华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2): 184-190.  
    摘要82)   HTML2)    PDF(pc) (1312KB)(1078)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景观分析——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汪火焰, 童修文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69-8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5
    摘要314)   HTML6)    PDF(pc) (1300KB)(983)    收藏

    本文从全球化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以移动性、标准化和本土化三个核心概念为框架,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尹珍大道上的语言景观为样本,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中心语言景观的特点,重点关注其中英语的使用。通过统计分析收集到的240个标牌上的语言分布比例,发现英语是紧随汉语之后的第二大语言,且具有比少数民族语言更高的能见性和移动性;另外还发现,英语在语言景观中的标准化程度低,本土化的比例大、程度高,体现了语言景观中的英语在弘扬中国本土文化与彰显中国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也折射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文化落后和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等问题。研究结果对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生态,促进国家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修订与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汉语欧化的语言学特征及其规范
    傅敬民, 阮雨俊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 (6): 121-12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6.013
    摘要1181)   HTML77)    PDF(pc) (1725KB)(939)    收藏

    随着语言、文化交流的愈加频繁,汉语欧化已成为一种语言生活和事实,并且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但与此同时,恶性欧化的危害却也日趋显著,不仅会导致语言表达晦涩难懂,还会破坏汉语的规范性。本文旨在理清欧化汉语的基本概念,分析其产生原因,揭示欧化汉语在词汇、句法等层面的语言学特征,并提出可行的汉语欧化的语言规范措施,以期提高民族的语言本土意识,维护汉语的纯洁性,使汉语更为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师范生对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接受度探析
    梅冰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2): 89-9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08
    摘要491)   HTML9)    PDF(pc) (1516KB)(837)    收藏

    本研究从技术接受度的视角出发,采用半结构式焦点小组访谈法,考察了11名英语师范生对人工智能应用辅助英语语音训练的接受度。主题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对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接受度呈现出复杂样态,其一方面认同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的有用性与易用性,但另一方面在使用态度和使用意向上持有一定保留。本研究结果对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外语师范生,以及优化智能时代外语教学形态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
    仲伟合, 李汐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30-3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1
    摘要355)   HTML10)    PDF(pc) (1321KB)(799)    收藏

    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指出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产业面临顶层设计欠缺、高端语言服务资源不足、语言服务数字化进程缓慢、国际化视野有限等问题,提出加强大湾区语言服务顶层设计、培养高端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推动大湾区语言服务数字化转型和拓展大湾区语言服务国际化视野等具体举措,为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大湾区的一体化建设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知识翻译学宣言
    杨枫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5): 2-4.  
    摘要614)   HTML50)    PDF(pc) (248KB)(696)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以学生为中心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徐锦芬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4): 5-1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1
    摘要254)   HTML18)    PDF(pc) (1217KB)(695)    收藏

    本文首先探讨了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时代意义及可依据的理论基础;然后基于美国心理学会提出的14条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并结合对我国不同地区高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半结构化访谈,梳理出以学生为中心和谐师生关系的六大特征;最后,以该特征为指导,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习环境、情感支持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外语师生关系的具体策略,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外语教师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外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知识翻译学”命名与概念构建
    孟祥春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3): 55-6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3.007
    摘要3089)   HTML86)    PDF(pc) (1268KB)(689)    收藏

    “知识翻译学”以“地方性”知识与“世界性”知识之间的跨文化互动为根本理据,融通知识与文化,进而融合“知识”与“翻译学”,围绕“知识翻译”与“翻译知识”构建了一种基于知识并回归知识的译学理论。如果“知识翻译学”沿着“知识翻译之学”的路径构建,则“knowledge translation studies”为恰当的译名;如果沿着“知识之翻译学”路径构建,则“Transknowletology”可作为其可能译名。通过译名反向构建,可创造“知识互动化生”“知识剪刀差”“知识冲击”“知识-文化纠葛”“知识波纹效应”“知识翻译悖论”等一系列新概念与新话语,为“知识翻译学”提供更多的批评工具。“知识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合理界定“知识”,确立翻译标准,整合新的概念与话语,对自身进行“他者”观照,并以“格融”的言说方式介入国际学术,从而丰富、重塑国际译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