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雅平. 日常语言哲学的浴火重生[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1): 97-105. |
[2] |
肖若琳, 卫乃兴. 中西学者学术论文中N that-cl型式的语料库对比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7, 17(01): 34-41. |
[3] |
瞿桃. 语言语篇与多模态语篇中的互动对比——以《傲慢与偏见》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9): 14-19. |
[4] |
雷茜, 张德禄. 格林海姆·洛雷拼贴小说《女性世界》两版封面的多模态文体对比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9): 20-25. |
[5] |
石春煦, 王振华. 多模态历史教科书中评价语义的图文双重建构[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9): 8-13. |
[6] |
刘睿, 张德禄. 中国大学生外语多元读写能力评估框架探索[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9): 26-31. |
[7] |
沈星辰, 陈新仁. 广告语言中指称模糊的认知语用解读——以汽车广告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9): 33-38. |
[8] |
王雪玉. 商业广告语篇中的身份建构变迁:历史社交语用学视角[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9): 39-43. |
[9] |
钱永红. 广告模糊语误导的社会心理机制:批评语用分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9): 44-48. |
[10] |
吴珏, 姚雅滟. 微电影广告中的模因策略探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9): 49-51. |
[11] |
范振强. 新认知语用学视域下同语的语境效果和生成动因[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7): 12-16. |
[12] |
谢妮妮. 《视觉叙事阅读》述评[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9): 74-76. |
[13] |
文旭. 语用学事业:哲学、文化与认知视野[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6): 54-58. |
[14] |
梁瑞清. 隐喻的现象论解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6): 77-83. |
[15] |
霍永寿. 从《左传》赋诗活动看“微言相感”的语用功能[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6): 84-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