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4, Vol. 24 ›› Issue (6): 191-195.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6.018
出版日期:
2024-12-28
发布日期:
2024-12-04
作者简介:
张细珍,博士,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子邮箱:1161148949@qq.com
基金资助:
Online:
2024-12-28
Published:
2024-12-04
摘要:
“物自体”是康德为标识人类理性认知的界限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否存在,既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人的理性无法抵达它,由此成为哲学界一个悬置未明的问题。能否以文学叙事的方式想象、呈现、触摸物性(物自体),这是《物性叙事研究》进行原创性、启示性思考的聚焦所在。该书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回到物本身,从叙事学角度对文学如何想象“物自体”问题进行新锐探索,既为文本阐释提供具体的批评视角、方法与路径,又为后人类中心主义的叙事研究提供宏观的理论范畴和研究模式。它是国内首次系统进行物性叙事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的成果,既引领国内叙事学研究向“物”转的新风向,又引起国际叙事学研究专家的高度赏识与对话,具有学术开拓性与启示性。
中图分类号:
张细珍. 文学如何想象物性:《物性叙事研究》的开拓与启示[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6): 191-195.
ZHANG Xizhen. How Literature Imagines Thingness: A Critique of A Study on Narrative of Thingness[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4, 24(6): 191-195.
[1] | 邓晓芒. 2013. 中西文化心理比较讲演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 | 傅修延. 2021. 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物叙事与意义世界的形成[J]. 天津社会科学(5):161-173. |
[3] | 唐伟胜. 2023. 物性叙事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4] | 张进. 2020. 物性诗学导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 | 匡芳涛, 郭璨, 邹秀佶. 汉语野生动物保护类标语及物性过程的生态话语分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1): 111-121. |
[2] | 韩艳方, 陈令君. 及物性系统与中国形象建构——基于语料库的中西方“中国梦”新闻语篇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 18(01): 19-30. |
[3] | 赵晶. 汉语归附小句在翻译中的及物性转换[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2): 8-12. |
[4] | 柴同文. 英语的there be构式及其隐喻系统——基于SFG及物性新模式的专题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3, 13(11): 15-20. |
[5] | 何中清. 语法隐喻中的映射和整合[J]. 当代外语研究, 2013, 13(11): 9-14. |
[6] | 张敬源, 王深. 基于加的夫语法的现代汉语“把”字结构及物性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3, 13(04): 12-15. |
[7] | 傅翀;. 精巧的构思 丰富的意蕴——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莳萝泡菜》的功能语篇分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2, 12(09): 37-40. |
[8] | 苗兴伟;. 主持人语[J]. 当代外语研究, 2012, 12(09): 4-. |
[9] | 张威;. 功能语言学关照下的翻译形式等效——《游子吟》英译文的及物性剖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0, 10(05): 18-22+60.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