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岳峰, 陈泽予. 从知识翻译学的真、善、美标准谈知识翻译学的英语译名[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3): 65-73. |
[2] |
刘芳.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意象语言认知隐喻建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5): 60-66. |
[3] |
黄忠廉. 治学读书四法:从善、有用、范畴化和经典化[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3): 52-56. |
[4] |
褚东伟. 为了艺术的艺术:张炜小说英译散论[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5): 96-105. |
[5] |
梅轩. 含义理论视域下的道德断言新解[J]. 当代外语研究, 2017, 17(06): 57-61. |
[6] |
任东升, 吕明. 原汁新味:沙博理小说题名英译艺术探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7, 17(05): 72-76. |
[7] |
李思伊, 卢红梅. 打造小说开头的可信的译文——基于两篇《老人与海》开头译文的评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6, 16(06): 88-94. |
[8] |
娜奥米·龙·马吉特, 罗良. 美国黑人艺术运动以外——娜奥米·龙·马吉特访谈录[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7): 58-63. |
[9] |
王祖友. 批评家的历史使命——查尔斯·阿尔铁里教授访谈录[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5): 65-67. |
[10] |
温军超. 刘殿爵《道德经》译本中的“天下”概念[J]. 当代外语研究, 2013, 13(06): 46-49. |
[11] |
胡可清;. 论《黑王子》中的爱欲、认知和艺术[J]. 当代外语研究, 2012, 12(02): 58-62. |
[12] |
王越西;. 从译者主体论角度看20世纪《老子》阴柔思想在英语中的译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1, 11(07): 41-46+61. |
[13] |
王祖友;. 跨越时空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威廉·福克纳创作艺术研究》一议[J]. 当代外语研究, 2011, 11(01): 57-59. |
[14] |
李方木;宋建福;. 福克纳非线性艺术叙事范式及其审美价值[J]. 当代外语研究, 2010, 10(03): 42-46+62. |
[15] |
王宁;. 探索艺术和生活的多种可能——易卜生《培尔·金特》的多重视角解读[J]. 当代外语研究, 2010, 10(02): 1-6+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