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19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0-12-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家论坛
    特定人群室性心律失常风险评估进展及策略
    陈信光, 张凤祥
    2020 (06):  549-554.  DOI: 10.16150/j.1671-2870.2020.06.001
    摘要 ( 268 )   HTML ( 3 )   PDF(622KB) ( 1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房颤动预后不良风险的评估策略
    刘彤, 王鑫
    2020 (06):  555-558.  DOI: 10.16150/j.1671-2870.2020.06.002
    摘要 ( 213 )   HTML ( 3 )   PDF(431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解读
    论著
    3q26 rs1269630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老年人群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一年预后间的关系研究
    张中文, 左祥荣, 郑绪辉, 曹权, 李新立, 李艳秀
    2020 (06):  565-571.  DOI: 10.16150/j.1671-2870.2020.06.004
    摘要 ( 270 )   HTML ( 0 )   PDF(682KB) ( 70 )  

    目的: 研究3q26 rs12696304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衰)患者1年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2012年3月至2016年4月间,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36例急性心衰患者(≥60岁)。采用TaqMan荧光探针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法检测患者外周血DNA中的3q26 rs12696304基因多态性, 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遗传模型下各基因型急性心衰患者1年的生存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3q26 rs12696304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衰患者1年预后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共显性遗传模型中,携带杂合子CG基因型的急性心衰患者其1年生存率(74.8%)比携带纯合子GG基因型患者(85.4%)低(CG比GG,P=0.027);在显性遗传模型中,携带CG+CC基因型急性心衰患者其生存率(74.9%)较纯合子GG基因型患者生存率(85.4%) 明显下降(P=0.023),CC+CG基因型急性心衰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系数是GG基因型患者的2.45倍[风险比(hazard ratio,HR)=2.45,95%CI为1.24~4.84,P=0.010]。结论: 检测3q26 rs12696304基因多态性可能有助于评估中国南方汉族老年人群中急性心衰患者1年的预后情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年至2018年上海地区男性尖锐湿疣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
    王娟, 李佳
    2020 (06):  572-576.  DOI: 10.16150/j.1671-2870.2020.06.005
    摘要 ( 488 )   HTML ( 3 )   PDF(472KB) ( 113 )  

    目的: 分析上海地区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流行病学特征,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本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男性尖锐湿疣患者2 202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皮损部位的HPV感染情况及基因亚型。结果: 2 202例男性尖锐湿疣患者,HPV DNA阳性者有1 136例,阳性率达51.59%。HPV基因型别分布中,低危型以6型和11型阳性率较高,分别为42.78%(486/1 136)和27.02%(307/1 136);高危型以16型、52型和51型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2.06%(137/1 136)、10.83%(123/1 136)和7.22%(82/1 136)。分析感染模式发现,1 136例HPV DNA阳性患者中,以单一感染为主,占所有阳性患者的56.78%(645/1 136);多重感染模式中,以二重感染为主,占所有阳性患者的25.62%(291/1 136)。单纯低危型HPV感染患者占44.45%(505/1 136),最高可达三重感染;其次为高低危混合型感染,占34.07%(387/1 136),最高可达十重感染;单纯高危型HPV感染占21.48%(244/1 136),可达六重感染。年龄41~60岁组内阳性检出率最高(60.35%,207/343),与≤20岁组(49.00%,49/100)及21~40岁组(49.43%,819/1 657)比较, χ2值分别为4.09和13.57,P值均<0.05。比较各年龄组的感染模式发现,21~40岁组以单一基因亚型感染为主(59.71%,489/819);≤20岁组及≥61岁组以多重感染为主,百分比分别为55.10%(27/49)和59.02%(36/61)。结论: 上海地区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的HPV DNA阳性率为51.59%,较河南、浙江及广东东莞地区低;感染亚型主要为6型、11型、16型、52型和51型,感染模式以单一亚型感染和低危型感染为主,41~60岁年龄组为高发人群,而≤20岁和≥61岁以上人群的多重感染百分比明显升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脂肪硬化性黏液纤维性肿瘤10例临床病理诊断辨析及文献复习
    金娇莺, 江潇, 徐昂, 张长宝, 李倩玉
    2020 (06):  577-582.  DOI: 10.16150/j.1671-2870.2020.06.006
    摘要 ( 601 )   HTML ( 3 )   PDF(925KB) ( 371 )  

    目的: 探讨骨脂肪硬化性黏液纤维性肿瘤(liposclerosing myxofibrous tumor, LSMF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分析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9年间收治的10例LSMF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为22~68岁,平均年龄为49岁。8例患者的肿瘤位于股骨近端或股骨粗隆间,2例患者的肿瘤位于胫骨近端。患者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7例患者诉下肢局部疼痛、关节肿胀,3例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2例患者行走困难。患者的X线及CT图像表现为髓腔内偏心或沿股骨纵轴走向的地图样溶骨性破坏,病灶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具有硬化边缘。MRI显示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 T1WI)为相对均匀信号,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e, T2WI)信号混杂,压脂序列有明显高信号。LSMFT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多样,10例标本均呈现黏液纤维样区、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 FD)样骨和不规则钙化,7例标本有脂肪瘤样区,6例标本有Paget样骨,2例标本有泡沫样组织细胞聚集区,1例标本合并单纯性骨囊肿。10例患者均行病灶刮除术,随访1~60个月无复发。结论: LSMFT是一种好发于股骨近端的良性纤维骨性病变,黏液纤维样区、FD样骨和不规则钙化是其较为常见的组织学特点,应与FD、骨梗死等疾病进行鉴别。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微血管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对BI-RADS 4类乳腺肿块血流显示及鉴别良恶性的价值研究
    李伟伟, 吴迎, 周伟, 詹维伟, 周庆华, 陶玲玲, 杨雁雯
    2020 (06):  583-587.  DOI: 10.16150/j.1671-2870.2020.06.007
    摘要 ( 378 )   HTML ( 1 )   PDF(510KB) ( 172 )  

    目的: 研究超微血管三维立体成像(smart three-dimensional 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art 3D SMI)对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4类乳腺肿块内血流的显示情况及其鉴别良恶性肿块的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120例经病理证实的BI-RADS 4类乳腺肿块,将肿块分为良性组(32例)和恶性组(88例),均行能量多普勒成像(power Doppler flow imaging, PDFI)、高级动态血流成像(advanced dramatic flow imaging, ADFI)及Smart 3D SMI检查,参照半定量分级方式将肿块血流级别分为乏血流与丰富血流,并比较3种成像方法对乳腺良性、恶性BI-RADS 4类肿块血流显示的差异。随后利用Smart 3D SMI的血流显示结果对乳腺肿块BI-RADS分类结果进行校正,比较校正前、后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诊断恶性肿块的曲线下面积。结果: 用PDFI、ADFI及Smart 3D SMI 3种方法分别对良性组与恶性组乳腺肿块进行血流级别检测,结果提示3种方法均显示恶性组肿块内的血流较良性组丰富(P<0.001、P<0.001、P=0.004)。采用Smart 3D SMI方法显示血流丰富的病例占比较高,为75.0%(良性18例、恶性72例),PDFI 法占比为50.0%(良性5例、恶性55例),ADFI 法占比为56.7%(良性7例、恶性61例),后2种方法测得的血流级别分布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1),Smart 3D SMI法检测出血流丰富病例较PDFI 及ADFI法明显增多(P<0.001,P=0.004)。采用Smart 3D SMI血流分级对肿块的BI-RADS分类进行校正后,发现恶性组共有52例(59.1%)病例BI-RADS分类有不同程度的升级,良性组有14例(43.8%)病例BI-RADS分类升级,校正后BI-RADS分类诊断恶性肿块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较校正前(曲线下面积为0.80)有所提升(P=0.011)。结论: Smart 3D SMI技术是一种显示血流的新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其在显示BI-RADS 4类乳腺肿块的血流情况有一定优势;在超声检查中, Smart 3D SMI结合BI-RADS分类,能提高恶性乳腺肿块的检出效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肠镜窄带成像技术对直径<2 cm结肠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及误诊分析
    吴友伟, 张健, 赵素平, 吕飒美, 史丽萍
    2020 (06):  588-593.  DOI: 10.16150/j.1671-2870.2020.06.008
    摘要 ( 295 )   HTML ( 2 )   PDF(793KB) ( 349 )  

    目的: 分析结肠镜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技术对直径<2 cm结肠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我院诊断的结肠息肉样病变患者86例,采用结肠镜常规模式和结肠镜NBI模式观察病灶的整体形态、腺管开口类型、毛细血管形态,并进行清晰度评分,同时在结肠镜下采集标本进行病理活检,以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NBI的诊断价值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86例患者共检出结肠息肉样病变104个,病灶直径为0.1~2.0 cm,平均直径为(0.72±0.34) cm,采用结肠镜NBI下国际结肠直肠病变内镜(NBI International Colorectal Endoscopic,NICE)分型,结果提示1型的结肠息肉样病变为39个(37.50%),2型为57个(54.81%),3型为8个(7.69%),不同NICE分型的结肠息肉样病变间的形态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非肿瘤性息肉为38个(36.54%),肿瘤性息肉为66个(63.46%)。结肠镜常规模式诊断结肠肿瘤性息肉的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81.57%,准确率为81.73%,NBI模式诊断结肠肿瘤性息肉的灵敏度为92.42%,特异度为89.47%,准确率为91.35%,2种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结肠镜NBI模式诊断直径<1 cm和1~2 cm肿瘤性息肉的灵敏度分别为92.59%和92.31%,特异度分别为86.67%和91.30%,准确率分别为90.48%和91.94%;不同直径的结肠息肉病变,采用结肠镜常规模式和NBI模式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间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93和0.829。结肠镜NBI模式误诊的原因主要为肠道准备不足和病灶微结构显示不清。结论: 结肠镜NBI模式的结肠息肉检出率较结肠镜常规模式有所提升,在直径<2 cm的结肠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且对直径<1 cm的结肠息肉样病变性质鉴别诊断也具有较高准确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讯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20 (06):  593-593,642. 
    摘要 ( 111 )   PDF(210KB) ( 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丙泊酚镇静下无痛胃镜术中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林雨轩, 赵延华, 王筱婧
    2020 (06):  594-599.  DOI: 10.16150/j.1671-2870.2020.06.009
    摘要 ( 473 )   HTML ( 4 )   PDF(527KB) ( 139 )  

    目的: 研究丙泊酚镇静下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患者的低氧血症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临床预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连续纳入共1 000例行丙泊酚镇静下无痛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记录术中是否发生低氧血症及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将患者分为发生低氧血症和未发生低氧血症2组,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和无痛胃镜检查及麻醉的相关信息。结果: 1 000例患者行丙泊酚镇静下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低氧血症发生率为8.4%,有高血压病史、打鼾史、年龄大、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高、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高、甲颏距离小、胃镜进镜次数多、丙泊酚总用量大和基础血氧饱和度低是其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年龄大(45~65岁,OR=2.903,95%CI为1.399~6.026;>65岁,OR=5.495,95%CI为2.124~14.211);丙泊酚总用量大(80~100 mg, OR=3.289, 95%CI为1.215~8.906;101~120 mg,OR=5.881,95%CI为1.964~17.615;>120 mg,OR=7.717,95%CI为2.664~22.351);基础血氧饱和度低(<95%,OR=3.327,95%CI为1.173~9.439)是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发生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患者(>65岁)、丙泊酚总用量较大(>120 mg)以及术前基础血氧饱和度低(<95%)的患者,在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发生低氧血症的风险增高,医师应积极主动对其进行预防和干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状腺功能血清学指标结合超声检查在鉴别儿童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中的价值
    李松涛, 杨大恒, 孙杭, 岳玉林, 张倩, 刘倩琦, 武苏, 马长艳
    2020 (06):  600-604.  DOI: 10.16150/j.1671-2870.2020.06.010
    摘要 ( 255 )   HTML ( 1 )   PDF(542KB) ( 248 )  

    目的: 分析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又称格雷夫斯病(Graves disease, GD)]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称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患儿的甲状腺功能血清学指标和超声检查表现,为临床鉴别儿童GD与HT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期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GD和HT患儿共226例(年龄为7~14岁),其中GD组患儿124例, HT甲亢组患儿38例,HT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组患儿64例。另选200名同期且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检测患者及对照者的甲状腺功能血清学指标,包括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促甲状腺素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自身抗体(anti-thyroid peroxidase autoantibody,anti-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y,anti-TGAb)、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 antibody,TRAb)。同时记录患者及对照者的甲状腺超声检查指标,包括甲状腺左右叶横径及前后径、峡部前后径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比较GD组与HT甲亢组间上述临床数据的差异。结果: 与HT甲亢组比较,GD组患儿TRAb水平升高[(18.98±20.11) IU/L比(0.33±0.41) IU/L],anti-TPOAb[(176.10±188.84) IU/mL比(219.65±203.66) IU/mL]和anti-TGAb[(242.40±632.15) IU/mL比(471.56±361.12) IU/m]水平降低。进一步分析3种甲状腺自身抗体的阳性率,结果发现,GD组的TRAb阳性率(93%)高于HT甲亢组(33%),HT甲亢组的anti-TPOAb(93%)和anti-TGAb(84%)阳性率高于GD组(52%和49%)(P均<0.05)。与HT甲亢组(35%)相比,GD组CDFI报告血流丰富率高(94%)(P<0.05),余超声指标无差异。结论: 儿童GD与HT甲亢期的临床表现相近,超声检查提示肿大甲状腺体积相近;患儿的TRAb水平升高和CDFI报告血流丰富时,多提示为GD;当anti-TPOAb、anti-TGAb水平升高和CDFI报告血流不丰富时,则多提示患儿为HT甲亢期。鉴别二者时,超声CDFI检测血流可提供鉴别GD与HT甲亢期的参考信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社区中老年人群脂肪肝指数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性研究
    左广民, 彭魁, 李勉, 徐敏, 毕宇芳, 宁光
    2020 (06):  605-609.  DOI: 10.16150/j.1671-2870.2020.06.011
    摘要 ( 290 )   HTML ( 4 )   PDF(497KB) ( 175 )  

    目的: 探讨脂肪肝指数(fatty liver index, FLI)与微量白蛋白尿间的相关性。方法: 于2009年选取上海淞南地区40岁以上的居民4 012人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等收集相关资料,观察其微量白蛋白尿情况,并计算FLI,分析该人群中FLI与微量白蛋白尿间的相关性。结果: 最终共有3 415人纳入分析,结果提示,随着FLI的升高,不同FLI分组[低FLI组(FLI<30)、中FLI组(30≤FLI<60)和高FLI组(≥60)]中微量白蛋白尿患病率逐渐增加,3组的微量白蛋白尿患病率分别为6.86%、10.99%、15.28%(P<0.000 1)。在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运动、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后,与低FLI组相比,高FLI组人群的微量白蛋白尿患病风险增加了58%(OR=1.58,95%CI为1.17~2.15,P=0.003 2)。在同样的校正因素下,FLI数值每增加10,微量白蛋白尿患病风险增加10%(OR=1.10, 95%CI为1.04~1.15,P=0.000 2)。结论: 上海淞南地区40岁以上人群中,FLI升高与其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风险增加相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超声造影一例报告
    姚南, 杨丽春, 李支尧
    2020 (06):  610-612.  DOI: 10.16150/j.1671-2870.2020.06.012
    摘要 ( 212 )   HTML ( 0 )   PDF(515KB) ( 1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讯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20 (06):  612-612. 
    摘要 ( 83 )   PDF(95KB) ( 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基因检测在慢性肾脏病诊治中的应用及进展
    余舒文, 方正滢, 谢静远
    2020 (06):  613-617.  DOI: 10.16150/j.1671-2870.2020.06.013
    摘要 ( 335 )   HTML ( 10 )   PDF(581KB) ( 30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讯
    《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20 (06):  617-617. 
    摘要 ( 85 )   PDF(95KB) ( 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肝细胞多倍体发生机制及其与肝细胞癌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汪楠, 郝风节, 王俊青
    2020 (06):  618-621.  DOI: 10.16150/j.1671-2870.2020.06.014
    摘要 ( 273 )   HTML ( 4 )   PDF(437KB) ( 3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气污染对精子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陈蓉蓉, 徐步芳
    2020 (06):  622-625.  DOI: 10.16150/j.1671-2870.2020.06.015
    摘要 ( 230 )   HTML ( 3 )   PDF(471KB) ( 4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讲座
    三维超声在胎儿畸形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周毓青, 严英榴
    2020 (06):  630-637.  DOI: 10.16150/j.1671-2870.2020.06.017
    摘要 ( 297 )   HTML ( 2 )   PDF(2350KB) ( 1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学教育
    分层递进式C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分析
    王玲洁, 张凝, 吴立群, 张瑞岩, 蒋莹, 谢玉才
    2020 (06):  638-642.  DOI: 10.16150/j.1671-2870.2020.06.018
    摘要 ( 582 )   HTML ( 5 )   PDF(633KB) ( 362 )  

    目的: 评估分层递进式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模式进行教学,在心内科实习医师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师(以下简称住院医师)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心内科培训的实习医师96人和住院医师104人,按照月份,随机分为对照组(实习医师46人、住院医师44人)和CBL组(实习医师50人、住院医师6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模式进行病例讨论教学,CBL组则采用分层递进、互动参与的方式,开展分层递进式教学病例讨论。培训结束后,对所有学员进行出科理论考试及临床实践能力测试计算总分,并完成满意度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BL组实习医师[(80.4±1.3)分比(70.6±1.7)分,P<0.001]和住院医师[(81.6±4.2)分比(74.0±3.8)分,P<0.001]的出科考核总分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病例分析项差别最大;接受CBL教学的内科住院医师的年度综合考核成绩更优,特别是病例分析题答题准确率更高[(90±6)%比(78±5)%,P<0.001]。此外,CBL组医师的满意度问卷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与LBL教学法相比,分层递进式CBL教学法更能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临床诊断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增加教学总体满意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稿约
    2020 (06):  643-643. 
    摘要 ( 78 )   PDF(323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