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4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5-08-25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2025年第24卷第3期封面和目录
    2025 (04):  0. 
    摘要 ( 27 )   PDF(31080KB) ( 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诊断中检查方法应用策略
    张玲, 姚玮艳, 邹多武
    2025 (04):  359-364.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4.001
    摘要 ( 59 )   HTML ( 3 )   PDF(470KB) ( 6 )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欧美国家的发病率在10%~30%之间,而中国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约为10%。近年我国的GER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不同检查方法包括pH监测及pH阻抗、内镜检查、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试验简及唾液胃蛋白酶检测。内镜能直观观察病变,但灵敏度稍差;PPI试验简便易行但不能确诊;问卷调查主观性强;唾液胃蛋白酶检测可评估喉咽反流,但受限于酶降解。以上各项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各有不同。问卷调查在诊断DERD方面表现良好,灵敏度为77.50%,特异度为87.31%;唾液胃蛋白酶检测诊断GERD的灵敏度为73.0%,特异度为88.3%;PPI试验适用于有典型反流症状患者,但非典型症状患者的应答率显著下降。反流、烧心并非GERD所特有的症状,其他疾病也可有这2个症状,如贲门失弛缓症、功能性烧心、反流高敏感、嗜酸性食管炎等,有时会被误诊。同时,GERD是一项涉及多种致病因素、病理生理机制的复杂的综合征,临床医师在制定治疗策略时,也应该针对不同表现类型患者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未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新技术的应用,个体化精准治疗将成为GERD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复发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论坛
    超声内镜在血管介入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程桂莲, 史天择, 胡端敏
    2025 (04):  365-372.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4.002
    摘要 ( 31 )   HTML ( 1 )   PDF(1342KB) ( 2 )  

    本文系统综述了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在门静脉系及非门静脉系血管介入中的应用进展。在门静脉系介入领域,EUS引导下硬化剂注射、弹簧圈栓塞可封闭食管、胃及异位静脉曲张的穿支血管,降低复发率,尤其对难治性病例和巨大分流道患者展现显著疗效。此外,EUS引导门静脉测压技术成功率达95%,与肝静脉压力梯度高度相关,有望成为无创替代方案;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则通过微创活检明确门静脉栓子性质,且无并发症报道。在非门静脉系介入中,EUS通过栓塞溃疡出血灶、假性动脉瘤及间质瘤滋养血管,为难治性病变提供精准治疗。尽管现有证据多源于小样本研究,但EUS血管介入技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vascular intervention, EUS-V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初步验证。未来需通过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评估并优化技术标准,推动EUS-VI成为血管病变的一线诊疗选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炎症性肠病的流行趋势分析及诊治现状
    杨翠萍, 陈平
    2025 (04):  373-382.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4.003
    摘要 ( 127 )   HTML ( 9 )   PDF(571KB) ( 53 )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慢性、复发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近30年来,IBD已由传统的“西方疾病”转变为真正的全球性疾病,北美、欧洲的IBD患病率稳定在0.5%~1.0%,而亚洲、拉丁美洲及非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正经历IBD发病率5~10倍的跃升,预计到2035年亚洲IBD总患病人数将突破400万。从1990年到2019年,中国男性IBD患病人数从13.3万例增加到48.4万例,女性从10.7万例增加到42.7万例,中国男性和女性的IBD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分别从1.72/10万和1.20/10万增加到3.35/10万和2.65/10万。预计2030年我国IBD患者数量将突破百万。诊断方面,磁共振小肠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enterography,MRE)、CT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及胶囊内镜(video capsule endoscopy,VCE)显著提高了小肠病变的可视化水平;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最佳临界值为152 μg/g)可预测复发,灵敏度为72%,特异度为74%;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和抗酿酒酵母抗体(ant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tibody,ASCA)也可为UC与CD鉴别提供无创依据;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使疑难病例确诊率提升20%。治疗领域,传统的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仍是基础,但抗肿瘤坏死因子α、抗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23(抗IL-12/23)、Janus激酶抑制剂等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已成为中重度IBD患者的核心治疗手段,诱导缓解率达50%~70%;内镜下扩张、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腹腔镜手术+加速术后康复可显著减少创伤;全肠内营养及益生菌干预对CD儿童患者的缓解率可达60%~70%。然而,国内基层医院生物制剂可及率不足30%,加速术后康复实施率<40%,与欧美仍有显著差距。未来应建立全国IBD登记系统,开展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早期诊断模型和药物经济学研究,以实现IBD精准防治,并减轻社会疾病负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罗恩病肠道纤维化的无创定量诊断研究进展
    张平新, 杨洁, 王杨迪, 陈旻湖, 李雪华, 毛仁
    2025 (04):  383-392.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4.004
    摘要 ( 40 )   HTML ( 4 )   PDF(2275KB) ( 8 )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在病程中常伴随肠道纤维化进展,最终可导致肠腔狭窄、梗阻及穿透等严重并发症。肠道纤维化的发生具有不可逆性,且对抗炎治疗反应有限。因此,对纤维化的早期识别和精准定量评估对于优化治疗策略、延缓疾病进展、减少手术风险及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肠道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 CTE)、磁共振肠道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nterography, MRE)、肠道超声(intestinal ultrasound, IUS)以及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CT/PET-MRE等多种无创检查手段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成熟,通过整合结构参数、功能成像、弹性测量及影像组学-人工智能模型等多维手段,显著提升了肠道纤维化定量评估的效能与精度。本文将系统总结CD相关肠道纤维化定量影像评估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CD纤维化的临床精准管理及新型抗纤维化治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解读
    2025年《美国胃肠病学会临床指南:胃癌前病变诊治指南》解读
    邹天慧
    2025 (04):  393-400.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4.005
    摘要 ( 43 )   HTML ( 1 )   PDF(577KB) ( 4 )  

    2022年,全球胃癌新发病例约97万例,死亡病例约66万例,其中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是主要高发区域。尽管2010年至2020年间,我国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缓慢下降趋势,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早期筛查普及不足,疾病负担依然沉重。2025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ACG)发布了《美国胃肠病学会临床指南:胃癌前病变诊治指南》。该指南的核心内容包括,①个体化风险评估:基于年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家族史等因素筛选高风险人群;②高质量内镜技术规范:指南推荐,采用高清白光内镜联合图像增强技术[如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提高病变检出率,并强调活检病理的标准化;采用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和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assessment,OLGIM)分期评估胃癌风险,进行风险分层与监测,同时强调了Hp根除的核心地位;③内镜监测和随访间隔。该指南对我国胃癌防治具有重要启示,包括进一步优化筛查策略,如结合国情推行高风险人群精准筛查,探索结直肠癌与胃癌联合筛查模式;继续提升内镜诊疗水平,加强基层医师培训,推广高质量内镜技术(如NBI放大内镜);强化Hp感染防控,推行家庭聚集性感染的同步筛查与治疗;完善监测体系,如借鉴OLGA/OLGIM分层,制定个体化监测间隔;填补证据缺口,如开展前瞻性研究验证监测间隔的合理性,研发无创生物标志物。尽管ACG指南部分建议证据等级较低,但其规范化框架为我国胃癌早诊、早治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突破当前筛查覆盖率低、进展期胃癌占比高的困境,最终降低疾病负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指南(2025年版)》更新精要:消化内镜诊疗解析
    计蓓, 苏薇, 庹必光, 刘雪梅
    2025 (04):  401-406.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4.006
    摘要 ( 36 )   HTML ( 1 )   PDF(675KB) ( 5 )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GEP-NENs)是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NENs)的主要类型,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分布存在差异。2025年新版《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指南》为胃肠NENs(gastrointestinal NENs, GI-NENs)的内镜诊疗提供了新的指导。新版指南基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和解剖部位的综合分层标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仅推荐用于病灶直径≤10 mm、黏膜/黏膜下层未侵及肌层、无转移的G1级肿瘤;对于≤15 mm且Ki-67<10%的G2级病例,仅限于手术不能耐受者,谨慎选择内镜干预。消化内镜凭借其可视化靶向活检与微创干预的双重特性,在GI-NENs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内镜治疗并非单纯技术操作,而是需基于肿瘤分期、分级、全身功能评估及分子特征的综合决策。只有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内镜精准评估、影像学检查与全身治疗的深度整合,构建全程管理体系,积累循证医学证据,才能突破异质性限制,推动NENs诊疗向精准化、个体化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美国胃肠内镜学会《消化内镜在慢性胰腺炎管理中的作用指南:方法学及证据回顾》解读
    白娅娅, 周春华, 邹多武
    2025 (04):  407-414.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4.007
    摘要 ( 32 )   HTML ( 2 )   PDF(515KB) ( 4 )  

    疼痛是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 CP)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消化内镜在缓解CP患者的疼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临床应用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争议性问题。因此,为提供最佳实践建议,以帮助规范CP患者管理、改善治疗效果并减少实践中的差异性,美国胃肠内镜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ASGE)基于广泛的文献回顾,以高质量的研究证据为基础,制定并发布了《消化内镜在慢性胰腺炎管理中的作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分为“总结和推荐”和“方法学及证据回顾”两部分,分别发表于2024年和2025年。指南阐述了内镜治疗对缓解CP疼痛的有效性,涵盖了腹腔神经丛阻滞(celiac plexus block, CPB)、胰管结石与狭窄的内镜治疗,以及良性胆道狭窄和胰腺假性囊肿等不良事件的处理。指南就疼痛性CP患者采用内镜治疗或外科治疗,CPB治疗疼痛性CP患者时,采用超声内镜引导还是经皮方式,伴有主胰管结石的疼痛性CP患者内镜诊疗方式的选择,伴有主胰管狭窄的疼痛性CP患者内镜治疗时支架放置的种类、大小及数量,合并良性胆道狭窄的CP患者应当放置多个塑料支架还是金属支架,以及合并症状性假性囊肿的CP患者引流方式选择等6个临床核心问题,进行了证据回顾、总结和推荐。本文就2025年ASGE发布的《消化内镜在慢性胰腺炎管理中的作用指南:方法学及证据回顾》进行详细解读,深入了解指南的证据基础,突出有待解决的问题,为临床提供参考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
    周妍, 张旻
    2025 (04):  415-422.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4.008
    摘要 ( 185 )   HTML ( 5 )   PDF(509KB) ( 55 )  

    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显示,全球哮喘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3 340.1/10万,患者总数约为2.6亿,病死率为5.2/10万,死亡病例达43.6万例。我国2012年至2015年的调查显示,20岁及以上人群喘息相关哮喘患病率为4.2%,患者总数约4 570万,但诊断率仅为28.8%,控制率仅为28.5%,远低于国际水平,凸显了加强哮喘管理和干预的紧迫性。2024年3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了《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2024版指南”)。该指南在路径诊断上,完善了哮喘诊断标准,强调可变呼气气流的判断依据(如支气管舒张试验、激发试验等),并提出“拟诊路径”,适用于基层和条件有限的医疗机构,以提升诊断率并避免过度治疗。在哮喘分期与分级方面,新增了“临床治愈”概念,定义为无症状时长≥1年且无需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取消了“间歇状态”分类,将哮喘严重程度简化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采用,并提出动态评估模式。在评估体系上,新增2型炎症分型评估,推荐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s count, EOS)、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 FeNO)等生物标志物,以指导个体化治疗,同时强调共病筛查和危险因素评估。治疗策略上,慢性持续期治疗采用阶梯式管理,推荐首选用吸入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CS)福莫特罗作为缓解药物(路径1),以减少急性发作风险;重度哮喘管理强调生物靶向药物的应用,如抗IgE、抗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5等单抗;急性发作期处理则根据严重程度分级推荐治疗方案。尽管2024版指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挑战。我国哮喘流行病学数据更新滞后,亟需开展全国性调查以反映最新疾病负担;基层医院哮喘诊断率低,炎症评估和动态管理欠缺,需加强基层医院的相关能力建设;生物制剂在我国的真实世界数据不足,限制了其在哮喘精准治疗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哮喘管理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需借助5G等技术提升患者教育和随访效率。未来,我国哮喘防治需进一步优化早诊早治策略,动态识别炎症表型,建立药物反应预测模型,并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以实现更精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血清Hsp90α、eotaxin-2、TRAF6联合检测对早期结肠直肠癌的诊断及预测预后价值
    江南, 许亚聪, 刘佳瑶, 孙荣, 郑高歌, 徐菱遥, 闫春晓
    2025 (04):  423-430.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4.009
    摘要 ( 14 )   HTML ( 5 )   PDF(963KB) ( 7 )  

    目的:分析早期结肠直肠癌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 90α,Hsp90α)、噬酸性细胞趋化因子2(eosinophil chemotactic protein 2,eotaxin-2)、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6,TRAF6)表达情况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19例术后病理明确诊断的Ⅰ期和Ⅱ期结肠直肠癌患者为结肠直肠癌组,随访3年,并将生存患者分为复发转移组和未复发转移组;另选取121例结肠直肠腺瘤患者为良性病变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Hsp90α、eotaxin-2、TRAF6含量,高于所有患者表达水平中位值则定义为高表达,反之为低表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Hsp90α、eotaxin-2、TRAF6鉴别诊断早期结肠直肠癌与良性病变的价值及预测结肠直肠癌患者复发转移的价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比较采用Z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指标与结肠直肠癌患者3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119例结肠直肠癌患者随访3年,92例生存(包括14例复发转移生存),27例复发转移死亡。结肠直肠癌组血清Hsp90α、eotaxin-2、TRAF6水平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肿瘤直径≥5 cm、TNM分期Ⅱ期的结肠直肠癌患者血清Hsp90α、eotaxin-2、TRAF6水平高于肿瘤直径<5 cm、TNM分期Ⅰ期患者(P<0.05)。血清Hsp90α、eotaxin-2、TRAF6单独和联合鉴别诊断早期结肠直肠癌与良性病变的AUC分别为0.783(95%CI为0.723~0.843)、0.795(95%CI为0.739~0.851)、0.753(95%CI为0.690~0.816)、0.906(95%CI为0.867~0.945),联合AUC高于各指标单独AUC(Z=3.411、3.151、4.054,P<0.05),灵敏度分别为52.99%、85.73%、73.12%、86.68%,特异度分别为75.98%、59.52%、71.12%、82.62%,Hsp90α、eotaxin-2、TRAF6的诊断临界值分别为178.27 ng/mL、198.77 pg/mL、3.49 μg/mL。结肠直肠癌血清Hsp90α、eotaxin-2、TRAF6高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62.07%、61.67%、65.57%,低于低表达患者的91.80%、93.22%、89.66%(P<0.05)。复发转移组结肠直肠癌患者血清Hsp90α、eotaxin-2、TRAF6水平高于未复发转移组(P<0.05)。血清Hsp90α、eotaxin-2、TRAF6单独和联合预测结肠直肠癌复发转移的AUC分别为0.836(95%CI为0.760~0.911)、0.701(95%CI为0.597~0.804)、0.821(95%CI为0.741~0.900)、0.968(95%CI为0.934~0.998),联合AUC高于各指标单独AUC(Z=3.073、4.770、3.351,P<0.05)。结论:早期结肠直肠癌患者中血清Hsp90α、eotaxin-2、TRAF6水平升高,且与患者预后有关,三者联合有望成为临床辅助诊断、预测预后的标志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种ADAMTS13去整合素样结构域突变致蛋白功能缺陷及其与血栓关联的研究
    林莉亚, 吴希, 毛胤祺, 陈光明, 武文漫, 戴菁, 王学锋, 丁秋兰
    2025 (04):  431-440.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4.010
    摘要 ( 29 )   HTML ( 1 )   PDF(1787KB) ( 6 )  

    目的:分析4例携带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13(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1 motifs 13,ADAMTS13)去整合素样结构域杂合突变的血栓患者其基因型和表型特征,探讨ADAMTS13功能缺陷与血栓形成之间的关联。方法:通过易栓症基因Panel检测筛查血栓患者的易栓症相关基因突变,纳入4个携带ADAMTS13去整合素样结构域突变的易栓症家系。采用凝固法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使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抗原和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vWF的胶原结合能力。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vWF多聚体的分布情况并进行灰度值半定量分析。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测定血浆中ADAMTS13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DAMTS13抗原水平。使用PyMOL软件对野生型及突变型ADAMTS13蛋白的三维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个家系的先证者均经历不同程度的血栓事件,包括脑静脉窦血栓、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ADAMTS13蛋白去整合素样结构域突变约占ADAMTS13单杂合突变的4/87。遗传分析显示,4例先证者均携带ADAMTS13基因去整合素样结构域单杂合突变(p.Pro301Ala、p.Pro301Arg、p.Arg349Cys),其中p.Pro301Ala和p.Pro301Arg为首次报道突变。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表明,4例患者ADAMTS13活性和抗原水平显著降低(Act为57.42%~72.88%,Ag为66.94%~78.34%),vWF活性和抗原水平升高(Act为158.2%~213.7%,Ag为167.2%~216.6%)。vWF多聚体电泳分析显示,患者血浆中高分子量多聚体(high-molecular-weight multimers, HMWMs)比例显著增加(灰度值166.6~218.9比117.4),提示HMWMs较正常人明显增多。结构分析进一步表明,突变位点位于ADAMTS13蛋白去整合素样结构域的关键区域,可能破坏蛋白稳定性及与vWF的结合能力。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位于ADAMTS13蛋白去整合素样结构域上的2个新突变(Pro301Ala 和 Pro301Arg),并再次验证了已知突变Arg349Cys的致病特性。结果证实这些突变可导致ADAMTS13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并进一步引起其酶活性的显著降低,表现为对vWF高分子量多聚体的裂解能力减弱,功能试验证实患者体内存在异常增多的vWF多聚体,破坏了ADAMTS13‐vWF轴的动态平衡,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院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杨梅, 廖啟安, 谭全会, 李婷婷, 张毅, 陈洁, 汤正好
    2025 (04):  441-448.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4.011
    摘要 ( 27 )   HTML ( 2 )   PDF(719KB) ( 4 )  

    目的:探讨医院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hospital-acquired bacterial meningitis, HABM)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其发生的列线图模型。方法:连续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10例医院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根据出院时是否死亡将其分为死亡组(n=22)和生存组(n=88),同时随机将110例患者分为建模组(n=77)和验证组(n=33)。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HABM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基于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模型区分度,用校准曲线评估模型内部一致性情况。结果:基于LASSO回归共筛选出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微生物培养革兰染色阳性、血常规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降钙素原升高、CSF蛋白含量升高、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血培养阳性、腰池引流史这7个因素,建立了HABM预后不良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组及验证组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931、0.862,校准图显示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吻合较好,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结论:本研究构建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对住院HABM患者死亡具有较好的预测性、一致性和临床实用性,有助于临床医生对HABM患者预后不良的发生风险进行初步评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马毓, 吴祁红, 亢园园, 洪墨纳, 唐晓峰, 高平进, 许建忠, 王继光
    2025 (04):  449-454.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4.012
    摘要 ( 26 )   HTML ( 4 )   PDF(1186KB) ( 3 )  

    目的:比较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和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中难治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RH)的临床特征,分析RH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查高血压原因的2 138例连续高血压患者,统计RH患病率,并将其中385例(18.0%)患者为PA组,同时匹配年龄、性别、血压水平一致的385例EH患者(EH组),比较2组中的RH患病率、一般临床资料,分析PA、EH患者中RH与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VH)间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预测RH的危险因素。结果:RH在高血压科住院患者中约占26.0%(556/2 138),而RH患者中有9.2%(51/556)为PA患者。PA组中RH患病率明显低于EH组(13.2%比35.3%,P<0.001)。在PA组中RH患者与非RH患者间的LVH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59.3%比56.9%);在EH组中,RH患者的LVH发生率远高于非RH的患者(54.3%比30.1%,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诊室收缩压水平、男性及糖尿病是PA患者发生RH的独立危险因素。EH组RH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病程、LVH及肌酐水平独立相关(P<0.05)。结论:在住院高血压患者中,RH患病率约为26.0%,在血压水平相当的PA患者和EH患者中,RH在EH患者中的患病率更高,而LVH在PA患者中的发生率更高,与其是否为RH无关。EH组中,RH患者的LVH发生率高于非RH患者。诊室收缩压、男性及罹患糖尿病可预测PA是否为RH的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瓦登伯格综合征合并原发性闭经和身材矮小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姚昕, 李梦洁, 叶山东, 郑茂
    2025 (04):  455-458.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4.013
    摘要 ( 26 )   HTML ( 5 )   PDF(1274KB) ( 12 )  

    本文报道1例17岁女性患者,因第二性征未发育和原发性闭经就诊。患者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虹膜呈蓝色、双内眦增宽,并伴有身材矮小、双侧肘外翻及盾状胸。实验室检查提示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同时合并不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彩超检查显示始基子宫。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其SOX10基因存在c.1029dup (p.Thr344Hisfs*58)突变,确诊为瓦登伯格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 WS)。Sanger测序验证该突变为新发突变,目前公共数据库中尚未收录该突变。家系调查结果显示,患者父母的外周血样本中未检出该突变。本报道突变丰富了WS疾病基因突变谱和临床相关数据。对于存在不明原因听力障碍、色素沉着异常伴生长发育迟缓的儿童,应考虑SOX10基因突变可能,尽早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学教育
    基于翻转课堂的影像学诊断教学模式对提升住培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
    唐言, 潘沛, 王欣倍, 陈娅, 吴颖为
    2025 (04):  459-463.  DOI: 10.16150/j.1671-2870.2025.04.014
    摘要 ( 22 )   HTML ( 1 )   PDF(651KB) ( 5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深度互动”的流程,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强调学习主动性与临床情境结合。本教研团队选择2024年1月至12月轮转至放射科的住培医师146人,随机分为翻转课堂组(76人)和传统教学组(73人),在相同课程大纲下采用不同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并于周期结束后进行学业评价。结果显示,翻转课堂组在影像学诊断理论考试[(91.20±3.77)分]和病例阅片考试[(85.07±7.28)分]中得分均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87.05±6.56)分、(75.79±8.93)分,P均<0.001]。此外,翻转课堂组在知识迁移能力[(85.38±4.81)分比(81.63±5.89)分]、文献阅读与提炼能力[(86.82±5.88)分比(75.48±6.19)分]、学习兴趣[(90.16±5.77)分比(82.05±7.74)分]和自我学习满意度[(95.37±3.42)分比(83.97±7.30)分]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进一步深造意愿和课堂氛围亦更佳(P均<0.001)。本研究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升住培医师的医学影像学理论掌握能力与影像判读能力,强化临床思维,激发学习主动性,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讯
    《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25 (04):  414-414. 
    摘要 ( 16 )   PDF(704KB) ( 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25 (04):  430-430. 
    摘要 ( 17 )   PDF(728KB) ( 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25 (04):  454-454. 
    摘要 ( 12 )   PDF(710KB) ( 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投稿声明
    2025 (04):  463-463. 
    摘要 ( 19 )   PDF(706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