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19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重视腹腔镜胃肠道肿瘤手术的消化道重建
    郑民华, 臧潞, 马君俊,
    2014 (02):  93-96.  DOI: 10.16139/j.1007-9610.a3115
    摘要 ( 303 )  
    成功的胃肠道肿瘤手术由两个要素构成:①完整的病灶切除和彻底的淋巴结清扫;②安全有效的消化道重建。前者事关肿瘤根治的效果,一直是外科医师重视的焦点,而后者涉及病人能否在术后平稳恢复和生活质量良好,同样是外科医师的重要目标,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腹腔镜胃肠手术中的组织分离、病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技术已基本完善和成熟,并日趋规范。消化道重建则往往受到手术习惯、手术操作难度等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胃癌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价值与实践
    黄昌明, 陆俊,
    2014 (02):  97-100.  DOI: 10.16139/j.1007-9610.a3116
    摘要 ( 346 )  
    根据2010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对局部进展期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加D2淋巴结清扫时,必须清扫包括脾门区淋巴结在内的第1~12组淋巴结。局部进展期胃上部癌腹腔镜脾门淋巴结清扫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术式仍处于探索性开展阶段。现有的研究显示其近期疗效令人满意,但远期临床获益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我院已成功开展346例腹腔镜胃癌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总结出一整套完整的手术操作流程,笔者将其称为"三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孔腹腔镜手术在结肠直肠外科的应用
    刘洋, 张忠涛,
    2014 (02):  101-103.  DOI: 10.16139/j.1007-9610.a3117
    摘要 ( 356 )  
    在治愈疾病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病人的创伤是外科医师的不懈追求,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提出的"无痛无瘢痕"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以往的微创技术。现阶段NOTES受制于安全的腹腔入路、空腔脏器穿刺口的闭合、术后腹腔感染及内镜下缝合技术等诸多问题,尚难以在临床广泛开展。单孔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 single site surgery,LESS)被认为是传统腹腔镜手术向NOTES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
    陆爱国, 宗雅萍,
    2014 (02):  104-107.  DOI: 10.16139/j.1007-9610.a3118
    摘要 ( 382 )  
    自1991年Jacobs等[1]将腹腔镜技术引入结肠手术以来,腹腔镜结肠切除术已广泛应用于结肠癌的手术治疗。美国COST研究证实,腹腔镜结肠癌手术不仅创伤小,恢复块,且可达到与传统开腹手术一致的根治要求和5年存活率,腹腔镜手术成为结肠癌根治的更好选择[2]。笔者所在中心自1993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结肠直肠手术至今,积累大量经验和相关临床资料,获得结果[3]与国外相关研究类似。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设备及器械的不断发展,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镜在腹腔镜辅助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出血防治中的意义
    马君俊, 陆爱国, 宗雅萍, 冯波, 刘小野, 王明亮, 李健文, 董峰, 臧潞, 郑民华,
    2014 (02):  108-111.  DOI: 10.16139/j.1007-9610.a3119
    摘要 ( 322 )  
    目的:探讨肠镜在腹腔镜辅助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出血防治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279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病人的资料,其中18例术后吻合口出血。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影响吻合口出血的可能因素,对于P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胰腺癌根治术的疗效分析
    翁原驰, 邓侠兴, 詹茜, 赵舒霖, 李宏为, 沈柏用, 彭承宏,
    2014 (02):  112-116.  DOI: 10.16139/j.1007-9610.a3120
    摘要 ( 480 )  
    目的:探讨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胰腺癌根治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自2010年4月至2013年8月收治并实施达芬奇机器人胰腺癌根治术的26例胰腺导管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病人中3例因肿瘤侵犯血管及周围脏器或术中分离困难,中转开腹手术。10例胰头癌根治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69.3±148.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594.0±304.5)mL;15例胰体尾癌根治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82.0±66.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43.3±376.8)mL;1例胰腺中段切除术手术时间为240 min,术中出血150 mL。全组26例清扫淋巴结(4.0±2.1)枚,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3±1.3)d,术后住院(24.1±12.0)d。10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胰漏5例,胆漏2例,吻合口出血1例,胰漏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吻合口出血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除1例因术后出血、急性肾衰死亡,1例行栓塞治疗外,其余病人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25例随访时间为(10.8±5.6)(1~40)个月,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死亡10例,肿瘤局部复发1例。结论: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胰腺癌根治术安全、可行,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扩大了机器人手术在胰腺肿瘤治疗上的适用范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链蛋白聚糖对胃癌细胞生长作用研究
    胡磊, 刘炳亚, 于颖彦, 燕敏, 朱正纲, 杨秋蒙,
    2014 (02):  117-122.  DOI: 10.16139/j.1007-9610.a3121
    摘要 ( 256 )  
    目的:研究双链蛋白聚糖(biglycan,BGN)对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的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等生长作用影响。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IRES2-EGFP/BGN,转染胃癌细胞株SGC-7901,获得胃癌稳转细胞株SGC-7901/BGN。通过细胞增殖实验(CCK-8法)、平板克隆实验、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察BGN过表达对SGC-7901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SGC-7901/BGN组胃癌细胞较SGC-7901/空载组生长明显抑制(P<0.01),细胞培养板形成的克隆数明显减少[(209.7±12.6)比(326.0±15.1)];同时过表达BGN可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10.7±1.5)%比(5.3±1.1)%],且将细胞周期阻止在G1期[(55.7±2.1)%比(37.6±1.8)%]。结论:胃癌细胞过表达BGN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BGN可能通过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诱导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其生长抑制的生物学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胆管癌ROS融合基因的致瘤性研究
    王新景, 刘学谦, 金佳斌, 邓侠兴, 沈柏用, 彭承宏,
    2014 (02):  123-126.  DOI: 10.16139/j.1007-9610.a3122
    摘要 ( 358 )  
    目的:探讨胆管癌FIG-R0S融合基因的致瘤性,揭示其与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构建表达FIGROS融合基因的细胞稳转株,分别在体内、外研究其致瘤能力。结果:体外试验中,表达FIG-ROS的3T3及BaF3细胞稳转株在无IL-3的培养基中均保持生长。体内试验中,裸鼠皮下注射表达FIG-ROS的3T3细胞稳转株见肿瘤形成。结论:胆管癌中发现的ROS融合基因在体内、外均具有致瘤性,可能与胆管癌发生、发展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癌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沈建康, 袁建明, 郁骁珩, 王天翔,
    2014 (02):  127-130.  DOI: 10.16139/j.1007-9610.a3123
    摘要 ( 297 )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469例行胃癌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术前状态、手术因素、肿瘤因素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并对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影响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术后7 d白蛋白、全胃切除、联合脏器切除、年龄、病理Ⅳ期。结论:术后7 d白蛋白、全胃切除、联合脏器切除、年龄、病理分期Ⅳ期是胃癌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引导下经皮激光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附3例报告)
    周伟, 詹维伟, 叶廷军, 曹毅, 朱樱, 胡赟赟, 姚洁洁,
    2014 (02):  131-135.  DOI: 10.16139/j.1007-9610.a3124
    摘要 ( 1202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激光消融(percutaneous laser ablation,PLA)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3例单发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超声引导下PLA治疗。术后采用常规超声,随访观察消融灶大小、血供,术后即刻和术后3 d采用超声造影评价激光消融范围,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术后30 d对消融灶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结果:3例均采用局部麻醉,成功进行PLA治疗,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常规超声随访,发现原病灶消失,消融区无彩色血流信号。术后即刻和术后3 d超声造影,显示消融区无造影剂灌注,完全覆盖原病灶。术后30 d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可见坏死组织及炎性细胞,未见肿瘤细胞。结论:超声引导下PLA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陈赛蓉, 包家林, 赵纹芸, 许伟青,
    2014 (02):  136-139.  DOI: 10.16139/j.1007-9610.a3109
    摘要 ( 326 )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TNBC中突变型p53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乳腺癌病例,按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分为TNBC组34例和对照组161例。检测TNBC组织中突变型p53的表达,分析其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TNBC组病人的复发转移率较高(29.4%比1.2%,P<0.001)、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2.9%比90.7%,P<0.001)。TNBC组突变型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7.1%比22.4%,P<0.01),且突变型p53阳性表达与TNBC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77.8%比36.0%,P<0.05)。结论:TNBC乳腺癌复发转移率高,无病生存率较低,预后较差。TNBC组织中突变型p53表达上调,其可作为TNBC重要的预后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R-135a-5p抑制胆囊癌细胞增殖的研究
    殷保兵, 王一飞, 杨光华, 周华丁, 马保金, 蔡端,
    2014 (02):  140-144.  DOI: 10.16139/j.1007-9610.a3125
    摘要 ( 193 )  
    目的:探讨miR-135a-5p对胆囊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时PCR检测miR-135a-5p和VLDLR在23对胆囊癌与癌旁组织的表达。采用miR-135a-5p模拟物转染胆囊癌细胞,通过细胞增殖(CCK-8)曲线、单克隆集落形成实验和细胞周期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miR-135a-5p对胆囊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用Western印迹和Luciferase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和VLDLR受miR-135a-5p的调控。结果:在23对胆囊癌与癌旁组织中,癌组织的miR-135a-5p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体外实验证实miR-135a-5p通过G1期阻滞抑制胆囊癌细胞的增殖,且可通过作用于VLDLR mRNA降低其蛋白质水平。结论:miR-135a-5p抑制胆囊癌的增殖,可能是胆囊癌治疗靶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合补片和生物补片治疗食管裂孔疝的疗效对比研究
    张伟, 仇明, 单成祥, 姜治国, 刘晟, 江道振, 郑向民, 沈宏亮,
    2014 (02):  145-148.  DOI: 10.16139/j.1007-9610.a3110
    摘要 ( 463 )  
    目的:对比应用复合补片和生物补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和食管裂孔疝的疗效。方法:21例应用Crurasoft誖复合补片组及20例应用BiodesignTM Surgisis誖生物补片组修补食管裂孔疝病人,对比分析术后复发率和补片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人一般情况、食管裂孔长径和手术时间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应用复合补片和生物补片均能使术前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显著缓解。复合补片组和生物补片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和3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随访裂孔疝复发率均为0。复合补片组和生物补片组长期随访平均时间分别为(16.3±8.9)个月和(17.3±6.8)个月,解剖性复发率分别为4.8%和5.0%,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均未发生食管侵蚀的并发症。复合补片组病人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高于生物补片组(38.1%比20..0%),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新一代小肠黏膜下基质补片和复合补片修补食管裂孔疝后疗效满意,复发率低,补片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血小板活化因子与重症胸腹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李志伟, 王著军, 徐旭, 梁永刚, 马之嘉, 周志军, 李慧娟, 孙瑾, 付芳,
    2014 (02):  149-150.  DOI: 10.16139/j.1007-9610.a3111
    摘要 ( 203 )  
    严重创伤病人早期发生的凝血功能障碍称为创伤性凝血病(trauma induced coagulopathy,TIC)。其在急诊病人中发生率达38%,可加重出血,死亡率增加24%,是目前对重症创伤病人早期干预治疗的重点。新近研究表明,TIC是机体凝血和止血系统各部分功能的动态失衡所致,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创伤后凝血功能紊乱[1-3]。本研究重点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与胸腹创伤凝血功能障碍关系,为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女性空肠纤维瘤病(附1例报告)
    李阿建, 韩意, 林谋斌, 尹路,
    2014 (02):  151-153.  DOI: 10.16139/j.1007-9610.a3126
    摘要 ( 153 )  
    病例:女性,64岁,因进食后呕吐5月余,加重1个月来我院就诊。查体:中上腹可扪及直径为8 cm的肿块,质韧,活动度差,触之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不明显。腹部MRI检查:近端空肠可见椭圆形异常信号灶,边界欠清,约6.5 cm×12.0 cm×13.0 cm,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见图1),拟诊空肠肿瘤(淋巴瘤可能)。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CA125、CA19-9、CEA均在正常范围内。入院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块位于近端空肠,呈椭圆形,质韧,与十二指肠降部有粘连,完整切除空肠肿块及邻近肠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管支架对于胸骨后甲状腺手术的应用(附1例报告)
    周林森, 姚琪远,
    2014 (02):  154-155.  DOI: 10.16139/j.1007-9610.a3112
    摘要 ( 291 )  
    胸骨后甲状腺肿为外科较少见的甲状腺疾病,对于肿块较大并有较严重气管压迫症状的病人,术前气管支架的置入为手术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途径。我院最近收治1例巨大胸骨后甲状腺肿,现报道如下。病例:女,71岁。13年前体检时发现甲状腺肿大,当时因肿块较小未予重视。近1年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气促、咳痰,夜间加重,无声音嘶哑,无心悸、多汗、食欲亢进、手部震颤和性格改变等症状。B超检查发现,甲状腺弥漫性病变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包虫病外科诊疗(附1例报告)
    胡笑, 鲁星燧, 孙建军, 钟园, 赵泽明, 范跃祖,
    2014 (02):  156-157.  DOI: 10.16139/j.1007-9610.a3106
    摘要 ( 316 )  
    包虫病在上海少见,医务人员认识普遍不足,2013年同济医院外科确诊1例,现报道如下。病例:男,27岁,因"突发上腹疼痛12 h"入院,外院CT检查示"肝左叶见大片状混合密度影,边界欠清,伴内出血可能"。病人自述既往有肝囊肿病史,此次发病前踢过足球,我院急诊予以腹腔穿刺,抽出少量淡黄色液体,拟诊"肝囊肿破裂"收入院。入院查体:神清,急性面容,腹肌稍紧张,全腹弥漫性轻压痛,肠鸣音稍减弱。病人生于上海,否认新疆、内蒙古等疫区停留及居住史,家中未养宠物。入院检查提示,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为13 s,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反应蛋白和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郭松林, 周建, 袁良喜, 包俊敏, 景在平,
    2014 (02):  158-160.  DOI: 10.16139/j.1007-9610.a3107
    摘要 ( 222 )  
    下肢外周动脉疾病(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LE-PAD)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供应下肢的大、中动脉狭窄或闭塞,肢体出现供血不足所致慢性动脉疾病。其临床症状为间歇性跛行、动脉搏动消失、皮温减低、静息痛、肢体远端溃疡甚至坏疽等,最终可发展为重症肢体缺血,并造成截肢甚至危及生命。西方国家LE-PAD的患病率为3%~6%[1];我国自然人群患病率为3.08%[2]。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原因,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既往的脂质浸润学说、内皮功能紊乱学说、氧化应激学说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学说等均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邓文升, 孙晓飞, 徐庆,
    2014 (02):  161-164.  DOI: 10.16139/j.1007-9610.a3113
    摘要 ( 371 )  
    根据不同的细胞因子谱和效应功能,CD4+T细胞经激活和增殖分化成不同的辅助性T细胞亚群。迄今,CD4+T细胞按照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分成Th1和Th2两种亚群;然而2005年,Park等[1]和Harrington等[2]发现一种分泌IL-17的T辅助细胞,命名为Th17细胞,其发现意味着T细胞在生物学和免疫调节功能上有着重大的转变。近年的研究表明,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多种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腺苷甲硫氨酸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付志平, 杨卫平, 邱伟华,
    2014 (02):  165-169.  DOI: 10.16139/j.1007-9610.a3108
    摘要 ( 425 )  
    自1952年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e)的化学结构被阐明后,人们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SAMe是所有细胞中的重要中间代谢产物,特别是在甲基和丙氨基生物转化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在生物体代谢系统中,SAMe作为生理性巯基化合物的前体和甲基供体,在体内主要起着转甲基、转硫基和转丙氨基的作用。通过这些作用,SAMe参与激素、神经递质等的合成和降解[1],对于维持细胞功能如细胞膜流动性、抗炎、抗氧化及Na+-K+-ATP酶活性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早在1979年意大利将SAMe用于临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在结肠直肠肿瘤中的作用
    高中香, 奉典旭, 陈腾,
    2014 (02):  170-174.  DOI: 10.16139/j.1007-9610.a3127
    摘要 ( 303 )  
    结肠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多种生长因子密切相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及其受体(IGF-1R)与肿瘤的关系是近年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IGF是促肿瘤生长的因子,其活性主要通过IGF-1R介导,且IGF-1R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上调。IGF-1R通过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等实现促瘤作用,同时与诱导和保持肿瘤细胞的表型及其浸润、转移密切相关[1]。IGF家族与结肠直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非小细胞型肺癌和肾上腺皮质癌等的发生相关,这种关系决定了其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本文就近年来IGF家族在肿瘤特别是结肠直肠肿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6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臧明德, 刘炳亚, 燕敏,
    2014 (02):  175-178.  DOI: 10.16139/j.1007-9610.a3128
    摘要 ( 218 )  
    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6(carcinoembryonic antigenrelated cell adhesion molecule 6,CEACAM6),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在多种实体肿瘤中高表达,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CEACAM6分子促进肿瘤转移、侵袭和血管生成,并抑制肿瘤凋亡、增加肿瘤抗药性,其高表达往往预示病人预后差。随着CEACAM6分子促进肿瘤发生、发展重要性的凸显,其在肿瘤生物学行为中的分子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明,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研究基础。针对该分子的特异性抗体可明显抑制肿瘤的侵袭、转移并增加凋亡,且增加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这极大推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家庭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万晓, 王新颖,
    2014 (02):  179-182.  DOI: 10.16139/j.1007-9610.a3105
    摘要 ( 392 )  
    家庭肠外营养的历史及现状自1968年起,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在全世界广泛实施[1-5]。其中,家庭肠外营养(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HPN)将肠外营养的实施地点由医院转入家中,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与安全性。据统计,1992年美国已经有40 000例HPN病人,增长比例约为25%/年[6];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ESPEN)调查发现,1997年欧洲每100万人中仅有3~4例HPN,到2009年时,HPN实施率已达2~40/100万人[3]。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的研究现状
    陈涛, 李新星, 王坚,
    2014 (02):  183-184.  DOI: 10.16139/j.1007-9610.a3114
    摘要 ( 229 )  
    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6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为3.6‰,6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11.8‰。手术修复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式,而传统疝修补术病人恢复慢、并发症多、复发率高[1-3]。1989年,Lichtenstein等[4]首先报道应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极大地提高了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其复发率仅为0.2%。但无论采用何种修补方式,疝修补术后仍会发生感染、复发等并发症,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就是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其一旦发生,不仅会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造成再次手术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