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0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5 (04):  272.  DOI: 10.16139/j.1007-9610.a3308
    摘要 ( 134 )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编辑出版的全国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于1996年创刊,以普外科为重点,同时兼顾外科总论。本刊的办刊宗旨:①促进和加强国内普外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和联系,为专业人员提供一个学术讲坛和争鸣园地;②吸收和传递世界医学科学的新发展和新成就;③贯彻继续教育方针,以各级外科医师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动脉瓣狭窄的腔内微创治疗
    景在平, 冯泽坤, 陆清声,
    2015 (04):  277-284.  DOI: 10.16139/j.1007-9610.a3293
    摘要 ( 224 )  
    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valve stenosis,AS)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原发性瓣膜病,75岁以上人群发生率高达2.8%。尽管传统的开放式主动脉人工瓣膜置换术(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AVR)疗效显著,但75岁以上AS病人仍有40%不能耐受传统开放手术[1]。2002年,Cribier等[2]完成第一例AS腔内微创手术,即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颈动脉狭窄外科治疗现状
    王深明, 王斯文,
    2015 (04):  285-288.  DOI: 10.16139/j.1007-9610.a3294
    摘要 ( 186 )  
    卒中是当今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第三大致死病因,是成年人致残的首要原因。我国是世界上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大陆30个省份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提示有(81~450)/10万发病者[1];北方和西部不发达地区发病率最高[2]。在过去20年间,我国的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3]。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常见病因之一。Wong等[4]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我国由颅内动脉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主髂动脉闭塞症的治疗选择
    陈忠, 寇镭,
    2015 (04):  289-293.  DOI: 10.16139/j.1007-9610.a3287
    摘要 ( 250 )  
    主髂动脉闭塞症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其主要的发病原因。复杂的主髂动脉闭塞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主髂动脉病变复杂:病变累及长段的肾下腹主动脉、腹股沟韧带以远动脉,同时伴有主髂动脉瘤等。这些病变在泛大西洋协作组(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Ⅱ分级中多属于D级病变。2病人全身一般情况较差,伴随的系统性疾病多且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破裂腹主动脉瘤的处理要点
    符伟国, 郭宝磊,
    2015 (04):  294-297.  DOI: 10.16139/j.1007-9610.a3295
    摘要 ( 190 )  
    尽管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技术不断进步,择期处理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死亡率已明显降低,但破裂腹主动脉瘤(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RAAA)的死亡率仍极高。1994年,Marin等[1]首次报道成功应用腔内修复RAAA后,目前腔内治疗已成为血管解剖条件合适的RAAA病人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然而,开放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发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观点
    熊江, 吴忠隐, 郭伟,
    2015 (04):  298-300.  DOI: 10.16139/j.1007-9610.a3292
    摘要 ( 332 )  
    孤立性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是指夹层仅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典型症状为持续性腹痛。SISMAD的直接危害在于引起肠缺血甚至肠坏死,间接危害在于远期夹层动脉瘤的形成并存在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早期SISMAD几乎都伴有腹痛,严重者有小肠缺血甚至坏死,此类SISMAD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胸-腹主动脉型大动脉炎腔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刘暴, 刘秀, 王超楠, 刘昌伟,
    2015 (04):  301-304.  DOI: 10.16139/j.1007-9610.a3288
    摘要 ( 226 )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炎性疾病,组织学主要表现为外膜增厚,被膜局灶性淋巴细胞浸润,内膜增厚,炎症导致的动脉狭窄或闭塞性损伤[1]。临床上按累及血管范围分为5型:Ⅰ型,累及主动脉弓及其分支;Ⅱa型,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Ⅱb型,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和降主动脉;Ⅲ型,累及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或)肾动脉;Ⅳ型,累及腹主动脉和(或)肾动脉;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肢动脉闭塞症术后再闭塞的腔内治疗
    包俊敏,
    2015 (04):  305-308.  DOI: 10.16139/j.1007-9610.a3289
    摘要 ( 279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对于伴有中、重度临床症状(Fontaine分期Ⅱb或Rutherford分级3级以上)的ASO病人,经正规药物治疗无效即应考虑手术治疗。然而,无论是传统开放手术还是血管腔内手术都存在术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技术要点
    陆清声, 景在平,
    2015 (04):  309-311.  DOI: 10.16139/j.1007-9610.a3290
    摘要 ( 298 )  
    腔内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已有近20年的历史,从初步应用到逐渐推广,经历许多治疗上的教训,也获得了一些经验。在笔者以往遇到问题的基础上,本文重点讲述所获得的一点感受以及对技术的一些改进。术前正确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术前评估比手术操作更重要。术前评估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首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要求层厚至少1 mm[1],以免遗漏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置管溶栓结合覆膜支架治疗近肾主髂动脉闭塞性病变
    魏小龙, 吴雅妮, 孙羽东, 张甦明, 冯睿, 赵志青, 景在平,
    2015 (04):  312-315.  DOI: 10.16139/j.1007-9610.a3291
    摘要 ( 273 )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结合覆膜支架腔内治疗近肾主髂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采用置管溶栓结合覆膜支架行腔内血运重建的9例近肾主髂动脉闭塞病人,其中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71.1±11.2)(54~87)岁。术后1、3、6及12个月随访复查,及主动脉CTA复查。结果:9例均置管溶栓24 h。8例成功置入Gore Excluder覆膜支架和对侧分支支架各1枚,其中1例加用延长肢1枚。1例采用Kissing技术置入Gore Viabahn覆膜支架3枚。随访(9.0±3.3)(3~16)个月。技术成功率100%。所有下肢缺血明显缓解。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未见支架移位及内漏发生,主髂动脉移植物通畅。仅1例因局部感染行左足趾截断术。结论:置管溶栓结合覆膜支架治疗近肾主髂动脉闭塞,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青年颈动脉闭塞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分析
    范银星, 孙羽东, 王宏飞, 秦锋, 赵志青, 景在平,
    2015 (04):  316-321.  DOI: 10.16139/j.1007-9610.a3296
    摘要 ( 264 )  
    目的:探讨中青年颈动脉闭塞的发病机制,为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342例颈动脉闭塞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65岁(中青年组)病人226例,≥65岁(老年组)病人116例。中青年组合并高血脂、吸烟、外周动脉疾病等病史的病人显著低于老年组(P<0.001)。血液分析结果表明,与炎症反应相关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ESR)在中青年组中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中青年组病人术后再狭窄与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组。预后分析结果提示,CRP与ESR高水平以及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显著增加中青年病人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颈动脉内膜免疫炎症反应性增生是中青年人颈动脉闭塞发病的主要机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能是其首选的外科治疗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杂交手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
    冯翔, 张雷, 宋超, 景在平,
    2015 (04):  322-326.  DOI: 10.16139/j.1007-9610.a3297
    摘要 ( 297 )  
    目的:回顾近8年我院使用杂交技术(腹腔内脏动脉去分支加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病例,总结随访结果并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方法:对2007年8月至2015年3月我院以杂交手术治疗的13例胸腹主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手术方法为一期先行腹腔内脏动脉去分支手术,二期行腔内修复术。结果:13例胸腹主动脉瘤病人Ⅱ型3例,Ⅲ型3例,Ⅳ型5例,马凡综合征A型夹层全弓置换术后2例。一期行内脏动脉去分支手术,其中以升主动脉为流入道行腹腔内脏动脉顺行去分支5例,以髂动脉或腹主动脉下段为流入道行腹腔内脏动脉逆行去分支8例。二期行胸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病例无截瘫发生。围手术期1例死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因肾动脉人工血管闭塞,术后肾功能不全需长期血透1例。结论:杂交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创造了良好的支架移植物锚定区,并完整保留了内脏动脉的血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去分支手术创伤较大,仍有术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风险。尤其在瘤体巨大时肾动脉的显露及重建困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铜绿假单胞菌对胰腺癌细胞的抑癌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
    汪炳瑞, 程兮, 杨卫平, 景晓乾, 马丁, 刘心玉, 沈柏用, 彭承宏, 邱伟华,
    2015 (04):  327-332.  DOI: 10.16139/j.1007-9610.a3300
    摘要 ( 385 )  
    目的 :主要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抗胰腺癌细胞的效果及其主要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胰腺癌细胞经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后细胞增殖率变化,并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药物处理后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通过AnnexinⅤ/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经不同浓度铜绿假单胞菌处理后细胞凋亡的变化,分析胰腺癌细胞周期改变。Western印迹检测胰腺癌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质的表达。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可明显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并可观察到形态学的明显凋亡改变。铜绿假单胞菌处理后肿瘤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并诱导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肿瘤细胞EGFR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可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阻滞细胞周期,EGFR通路抑制是铜绿假单胞菌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围手术期输血对胃癌病人预后的影响
    王仁佐, 燕敏, 严超, 刘文韬, 朱正伦, 陈明敏, 刘炳亚, 朱正纲,
    2015 (04):  333-337.  DOI: 10.16139/j.1007-9610.a3301
    摘要 ( 345 )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输血(红细胞悬液)对胃癌根治术后病人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至2009年间在本院胃癌专业组确诊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81例胃癌病人,回顾性研究围手术期输血对胃癌病人预后的影响。结果:281例胃癌病人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64.8%(182/281),其中围手术期输血组胃癌病人的5年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未输血组(45.8%比72.7%,P0.05)。结论:围手术期输血(红细胞悬液)是影响胃癌病人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但输血量未显著影响预后。胃癌病人围手术期输血,特别是术中输血,对于胃癌病人应慎重,并尽可能避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iRNA靶向沉默TET2基因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景晓乾, 杨卫平, 刘心玉, 汪炳瑞, 马丁, 邱伟华,
    2015 (04):  338-342.  DOI: 10.16139/j.1007-9610.a3302
    摘要 ( 389 )  
    目的:通过siRNA靶向沉默TET2(ten-eleven translocation 2)基因,以研究TET2基因对于人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人肝癌细胞株和正常人肝星状细胞LO2中TET2表达情况。siRNA转染入Bel-7404和SMMC-7721肝癌细胞内,并设置阴性对照组(NC组)。靶向沉默TET2基因后,CCK-8法检测肝癌细胞增殖能力,FITC AnnexinⅤ-Apoptosis Detection KitⅠ检测肝癌细胞的凋亡;Western印迹法检测下游信号通路中Caspase-3和Caspase-8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人肝星状细胞LO2相比,TET2基因在人肝癌细胞中高表达。siRNA转染入SMMC-7721和Bel-7404细胞后,TET2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与NC组相比,转染48 h后肝癌细胞的增殖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癌细胞的凋亡水平率显著升高,下游信号通路中,Capase-3蛋白和Capase-8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上调。结论:siRNA靶向沉默TET2基因可通过促进肝癌细胞凋亡的发生抑制其增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肛减压导管治疗结肠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分析
    顾小年, 杨志强, 乔德林,
    2015 (04):  343-345.  DOI: 10.16139/j.1007-9610.a3303
    摘要 ( 252 )  
    目的:评价经肛减压导管治疗结肠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4年接受治疗的90例结肠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病人,其中经肛置入减压导管病人45例,为导管组;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病人45例,为金属支架组。待两组病人梗阻缓解后行结肠直肠癌切除吻合术,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导管组45例置管成功率达100.0%,高于金属支架组支架置入成功率86.7%(P0.05);导管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2/45),低于金属支架组的17.9%(7/3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肛减压导管治疗结肠直肠癌合并肠梗阻安全可靠,较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有较多优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史瑞特, 沈柏用, 邓侠兴, 彭承宏, 王伟糰,
    2015 (04):  346-351.  DOI: 10.16139/j.1007-9610.a3298
    摘要 ( 348 )  
    目的: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腹腔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5年4月至2013年4月本院行PD的27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腹腔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术后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液及血清淀粉酶、血白细胞计数、体温等因素。将术后发生B/C级胰漏,以及腹腔出血、胆漏或多个并发症的病人为严重并发症组(简称并发症组),A级胰漏和无并发症病人为对照组。结果:并发症组65例,占23.4%。其中B级胰漏35例(12.6%),C级胰漏11例(4.0%),胆漏24例(8.6%),腹腔出血8例(2.9%)。围手术期死亡1例(0.3%)。合并多个并发症的18例分别为:1例C级胰漏合并胆漏及腹腔出血,9例B级胰漏合并胆漏,2例胆漏合并腹腔出血,5例胆漏合并A级胰漏,1例腹腔出血合并A级胰漏。对照组包括A级胰漏46例和无并发症167例,共213例。术前和术中的临床资料分析提示男性、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肿瘤病理性质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为,BMI和手术时间是P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35例术后病人腹腔引流液淀粉酶、体温和血白细胞的分析显示,这些指标的下降表示术后恢复较好。结论:本研究表明,BMI和手术时间是PD术后发生腹腔严重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手术时间代表手术难度和对病人的创伤,BMI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病人的体质。手术创伤和病人基础条件可能是考虑并防治PD术后并发症的环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髓源性免疫抑制细胞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阮祥, 方圆, 沈柏用,
    2015 (04):  352-355.  DOI: 10.16139/j.1007-9610.a3304
    摘要 ( 255 )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度很高的肿瘤,以不到5%的5年生存率被称为"癌中之王"。近年来发现,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些骨髓分化的细胞诸如髓源性免疫抑制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胰腺癌的免疫微环境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这类细胞分泌很多免疫负调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淋巴结转移对胰腺癌生存期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卓, 孙勇伟,
    2015 (04):  356-359.  DOI: 10.16139/j.1007-9610.a3305
    摘要 ( 546 )  
    胰腺癌是一种发病隐匿、进展迅速、治疗效果及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是治愈胰腺癌的唯一方法,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腺癌病人术后中位生存期13个月,5年生存率仍在10%以下。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胰腺癌病人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术后生存率都有重要的影响。胰腺癌是一种治疗和诊断都比较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由于胰腺癌临床特点较为隐匿,因此早期诊断较为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多学科治疗进展
    程兮, 邱伟华,
    2015 (04):  360-363.  DOI: 10.16139/j.1007-9610.a3306
    摘要 ( 253 )  
    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是影响肝癌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癌栓被早期发现,但PVTT的疗效一直不能令人满意。手术切除、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放疗、消融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疗法。本文系统回顾PVTT的形成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原发性平滑肌瘤的现状及诊治
    霍震, 沙莎, 张天, 王新景, 邓侠兴,
    2015 (04):  364-366.  DOI: 10.16139/j.1007-9610.a3307
    摘要 ( 301 )  
    肝原发性平滑肌瘤(primary hepatic leiomyoma,PHL)来源于肝脏间叶组织,其发病率非常低,国内外未有详尽统计。平滑肌瘤多好发于富含平滑肌的组织和器官如子宫等,多见于胃肠道或泌尿生殖道,而PHL罕见。因此,在临床上很少引起医师的注意,常常被误诊,进而导致不必要的医疗行为。1926年首先报道PHL以来,多为个案报道。本文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处理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若干体会
    高志清, 高远,
    2015 (04):  367-368.  DOI: 10.16139/j.1007-9610.a3299
    摘要 ( 247 )  
    胆胰肠结合部是指远端胆管、胰管与十二指肠交汇之处[1]。该部位的解剖、生理复杂而重要,其损伤可造成严重后果。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常由胆总管探查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导致[2-3]。一旦不慎损伤,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才可使病人转危为安。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原因胆总管探查和EST是最常见的原因。1胆总管探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