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健脾祛湿方治疗痰湿湿热体质患者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
    唐人彦, 夏玲玲, 曹振东,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4): 376-379.  
    摘要26)      PDF (889KB)(8)   
    目的 观察健脾祛湿方口服煎剂治疗痰湿 / 湿热体质瘢痕疙瘩患者的临床疗效,为瘢痕疙瘩的整体中医治 疗方案提供初步的临床证据。方法 25 例经过中医体质判定为痰湿 / 湿热体质的瘢痕疙瘩患者,予健脾祛湿方水煎 服,每日 1 剂,2 次分服,4 周一个疗程。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体质评分,瘢痕局部疼痛、瘙痒症状的变化,以及温 哥华评分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体质评分、瘢痕局部疼痛和瘙痒症状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 而瘢痕温哥华评分没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 健脾祛湿方能有效减轻痰湿 / 湿热体质的瘢痕疙瘩患者的症状, 但对改善瘢痕外观和质地作用有限,需要与外科局部治疗相结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的新进展
    岳光韧, 王喜梅, 李昱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4): 408-413.  
    摘要14)      PDF (875KB)(10)   
    软骨缺乏血管和神经滋养,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十分有限。将支架、细胞及活性因子相结合的组织工程技术, 被认为是修复软骨损伤的重要的新方向。支架不仅为细胞提供黏附的支撑位点,还可改善局部微环境,影响细胞的 增殖和分化,在软骨再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支架材料包括天然材料、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本文对目前在软 骨组织工程中应用较广泛的材料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体表压力传感器监测的压力疗法对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许佳, 韩冬, 苏薇洁,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3): 229-.  
    摘要47)      PDF (2025KB)(33)   
    目的 研究锶 -β- 磷酸三钙(Sr-β-TCP)对兔脂肪干细胞(Rabbit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rADSC)生
    物学活性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肩胛间区皮下脂肪,分离培养 rADSCs,选取第 3 代 rADSCs 进
    行成骨诱导。制备 β-TCP 材料和 Sr-β-TCP 材料,将 β-TCP 材料和 Sr-β-TCP 分别与成骨诱导的 rADSCs 共培养,
    分为 1% Sr-β-TCP 组、3% Sr-β-TCP 组、5% Sr-β-TCP 组、β-TCP 组、对照组(成骨诱导培养液)。MTT 比色法检
    测 rADSCs 增殖情况,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及钙离子含量,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 rADSCs 成骨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和 3% Sr-β-TCP 组相比,β-TCP 组、1% 及 5%Sr-β-TCP 组
    d1、d3、d6、d8 的 OD 值均下降(P<0.05);d3、d6、d8,5%Sr-β-TCP 组 OD 值均低于 β-TCP 组、1%Sr-β-TCP 组(P<0.05)。
    随着时间延长,各组光密度(OD)值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 β-TCP 组相比,1%、3% Sr-β-TCP 组钙离子含量,
    ALP 活性,Notch3、pFAK、pERK1/2、RhoA 表达升高,5% Sr-β-TCP 组钙离子含量,ALP 活性,Notch3、pFAK、
    pERK1/2、RhoA 表达降低(P<0.05);3% Sr-β-TCP 组钙离子含量,ALP 活性,Notch3、pFAK、pERK1/2、RhoA 表
    达高于 1%、5% Sr-β-TCP 组(P<0.05)。结论 3% Sr-β-TCP 材料能提高 rADSCs 生物学活性以及成骨分化能力,
    可能与 Notch3/FAK/ERK1/2 信号通路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莹莹, 李华, 管佳琴,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3): 242-.  
    摘要63)      PDF (1127KB)(60)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淋巴水肿分期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9 月 1 日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期间 128 例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乳腺癌患者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
    29~81 岁(平均 49.0±6.8 岁)。术后 6 个月、12 个月、24 个月及 36 个月时随访,采用诺曼问卷和臂围测量,从主
    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评估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情况及淋巴水肿治疗情况。采用 Logistic 二元回归模型分析乳
    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因素。结果 乳腺癌术后 6 个月、12 个月、24 个月和 36 个月的上肢淋巴水肿比例分
    别为 9.4%(12/128)、25.0%(32/128)、23.4%(30/128)、23.4%(30/128),诺曼问卷得出的结果为 12.5%、26.6%、
    25.0%、25.0%。128 例患者中,最终 30 例诊断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其中,Ⅰ、Ⅱ、Ⅲ期淋巴水肿的发生比
    例分别为 15.6%、6.3% 和 1.6%。体重指数(BMI)、放疗、淋巴结阳性数目及手术方式在淋巴水肿及对照组中存在差异。
    乳腺癌术后的 CDT 治疗及淋巴外科手术均对淋巴水肿有积极的治疗效果。结论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患者
    在腋窝清扫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于术后 1 年内发生,术后 1 ~ 3 年内淋巴水肿的发病率无明显变化。BMI、放疗、
    淋巴结阳性数目及手术方式均可能影响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基因突变类型分析及临床意义
    赵一菲 邹运 陈辉 林晓曦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3): 258-.  
    摘要54)      PDF (843KB)(73)   
    目的 探索巨大先天性黑素细胞痣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确诊
    巨大先天性黑素细胞痣患者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和生信分析。结果 25 例患者的 50 个样本(25 对组织与血液配对)
    中,21 例患者存在体细胞突变,突变基因包括 NRAS 基因(19 例)、BRAF 基因(1 例),2 例患者病灶以及血液中
    均检测到新的突变,突变基因为 MET 基因(1 例)、IDH1 基因(1 例);另外 4 例患者未检测出致病突变。结论
    NRAS 是巨大先天性黑素细胞痣的最主要的基因突变类型,BRAF 基因也被检出 ;同时还发现了潜在的新突变 IDH1
    和 MET 基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核心剥离式”瘢痕疙瘩修薄术联合放疗的疗效分析
    武晓莉 班耀林 陈立彬 谢春晖 马倩玉 王文波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1): 22-.  
    摘要93)      PDF (9318KB)(35)   

    目的 探究“核心剥离式”瘢痕疙瘩修薄术联合放疗对于瘢痕疙瘩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以及自身前后对照,选取 2020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收治的 43 例边缘呈坡形的瘢痕疙瘩患者,共 326 处瘢痕疙瘩病灶,行“核心剥离式”瘢痕疙瘩修薄术,在保留约 1 mm 厚度瘢痕皮片情况下剥离并切除瘢痕核心组织,保留真皮网状层,以“改良褥式缝合法”缝合固定瘢痕皮片。术后采用 6 MeV 电子线放射治疗 2 次,第 1 次放疗于术后 24 h 内完成,7 d 后进行第 2 次放疗,单次照射剂量为 9 Gy。治疗结束后 6 个月、12 个月及18 个月时随访。采用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The patient and observer scar scale,POSAS)分析治疗结果,统计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后 18 个月患者满意度。

    结果 治疗后 POSAS 总分、患者总分、观察者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脱失,局部毛发脱落,及短暂的皮炎、神经炎表现,后均自行改善。治疗结束后 18 个月的总复发率为 30.23%。43 例瘢痕疙瘩中,17 例(39.53%)患者对疗效非常满意,22 例(51.62%)患者对疗效满意,4 例(9.3%)患者对疗效不满意,总体满意率为 90.7%。结论 “核心剥离式”瘢痕疙瘩修薄术是一种快速有效的瘢痕疙瘩减容手术,配合术后放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剥脱点阵激光联合积雪苷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研究#br#
    陈茜 韩晓凤 肖沙 徐伟 黄筠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1): 28-.  
    摘要57)      PDF (27469KB)(37)   
    目的 研究非剥脱点阵激光联合积雪苷软膏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分为对照组(不建模)、模型组(不干预)、联合组(1 565 nm 非剥脱点阵激光联合积雪苷治疗)、点阵组(1 565 nm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和积雪苷组(仅以积雪苷治疗)。分组干预后行大体观察、HE 染色、MASSON 染色,TUNEL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凋亡,Real-time PCR、Western blot 检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TGF-β1、Smads、IL-6 等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 经造模分组干预后,大体观察、HE 染色和 MASSON 染色可见联合组瘢痕增生减少 ;TUNEL 法检测细胞凋亡显示,联合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加 ;Real-time PCR 及 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联合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TGF-β1、IL-6、Smad 2 表达升高,Smad 7 表达降低。结论 1 565 nm 非剥脱点阵激光联合积雪苷治疗增生性瘢痕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激光或积雪苷治疗,其作用机制与 TGF-β1、IL-6、Smad 2 表达升高,Smad 7 表达降
    低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影响异物巨细胞形成的介导因素研究进展

    刘宇, 王蕊, 李士杰,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527-.  
    摘要196)      PDF (453KB)(67)   
    异物巨细胞(Foreign body giant cell,FBGC)是生物医学材料植入体内后形成的一种突出细胞类型,由巨噬细胞融合而成,是持续微生物感染或不可吞噬异物引发的慢性炎症中标志性组织学特征。FBGC与植入的生物材料的降解和失效有关,是异物反应的关键细胞,控制FBGC形成被认为是防止植入失败的关键,因此FBGC一直是相关研究的热点。虽然促进巨噬细胞黏附发育和支持FBGC形成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但也发现了很多影响其形成的介导因素。本文从FBGC的形成过程、结构功能、影响形成因素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异物巨细胞形成的机制,并为寻找其他可能的介导因素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