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7-23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细胞平面共培养促进微血管网形成的初步研究
    张磊,付炜,张文,白洁,冯蓓,唐梓清,张海波
    2016 (5):  269-280.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447
    摘要 ( 417 )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内皮细胞(ECs)在不使用Matrigel等基质,以及在含或不含血清的条件下,于普通平面培养皿上共培养的成网能力,为日后两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一种外界干扰最少的共培养条件。方法 以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从培养形态、细胞表面标记物和三系分化能力等方面予以鉴定。以添加或不添加10%FBS的低糖DMEM为培养液,将大鼠BMSCs与ECs共培养于普通平面培养皿上,连续观察微血管网的形成过程,并通过CM-Dil标记特定细胞的方法了解血管网中细胞构成。平滑肌细胞标记物SM22α,Calponin及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被用于检测上述条件下微血管网中细胞标记物变化。结果 通过全骨髓贴壁培养可分离并获得大鼠BMSCs。在含10%FBS条件下,细胞于普通平面培养皿上共培养8 d可形成明显的微血管网,微血管网由大鼠BMSCs和ECs共同构成;在无血清共培养条件下,大鼠BMSCs和ECs可于24 h内共同参与形成微血管网。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D31+细胞和SM22α+/Calponin+细胞共同构成网状结构。结论 在普通平面培养皿上,以含血清或不含血清的培养液共培养大鼠BMSCs和ECs均可形成微血管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层细菌纤维素基组织工程尿道支架的设计与初步构建
    李喆,吕向国,王宝秀,冯超,陈仕艳,颜志勇,王华平
    2016 (5):  276-280.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448
    摘要 ( 306 )  
    目的 设计并构筑具有模拟尿道组织微环境的三维微/纳支架材料。方法 通过对尿道脱细胞基质多尺度结构分析,设计仿尿道组织的双层细菌纤维素(Baterial cellulose,BC)基微/纳组织工程尿道支架。采用模板合成法,以明胶多孔支架为模板,在其上静态培养制备兼具微米多孔与纳米纤维的双层BC基微/纳支架材料。结果 双层BC基微/纳支架材料的致密层为细菌纤维素膜,疏松层为相互连通的多孔结构,平均孔径为(167±56)μm,同时在其微米级孔壁表面修饰着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结构的纳米纤维网络,纳米纤维直径为(20~40)nm。结论 采用模板合成法,成功构建出了兼具宏观双层结构、微米级多孔和纳米级纤维的双层BC微/纳组织工程尿道支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软骨脱细胞基质-Ⅱ型胶原纳米支架复合BMSC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蒋婷,杨泽龙,李小兵
    2016 (5):  281-284.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449
    摘要 ( 376 )  
    目的 观察软骨脱细胞基质(Cartilage acellular extracellular matrix,CAEM)-Ⅱ型胶原(CollagenⅡ,COLⅡ)纳米支架,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CAEM和COLⅡ按质量比1∶1混合,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组织工程纳米支架。将第二代BMSCs种植到该支架上,培养箱内静置2 h。1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实验组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处,对照组仅行膝关节软骨缺损建模。12周后实验动物取材,大体观察修复效果,并行HE染色、Ⅱ型胶原染色观察。结果 大体观察见实验组软骨缺损修复良好,对照组软骨缺损处由肉芽样组织充填。HE染色显示,实验组关节软骨缺损处可见软骨陷窝形成,对照组关节软骨缺损处仅有纤维组织充填。实验组修复区Ⅱ型胶原染色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结论 CAEM-COLⅡ纳米支架复合BMSC,对兔关节软骨缺损具有较好的修复能力,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种植体联合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的实验研究
    李东,毛豪丽,白珊珊,袁捷,韦敏,张文杰,刘伟,曹谊林
    2016 (5):  285-288.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450
    摘要 ( 374 )  
    目的 观察应用种植体联合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的效果。方法 体外扩增培养、成骨诱导犬BMSCs。将第2代细胞复合珊瑚后修复犬自体右侧下颌骨3 cm的节段缺损,术后32周植入种植体(实验组n=3);同时,以邻近正常骨植入种植体作为对照(n=3)。植入4周、12周、26周后,分别通过影像学、大体形态观察、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等方法,检测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 植入后26周,X线片和CT均显示种植体与实验组及对照组骨质为良好骨性愈合,实验组种植体周围新生骨密度较高。Micro-CT显示,实验组骨密度和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大体观察见种植体与组织工程骨和正常骨均形成紧密连接。组织学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较多成熟骨结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与正常下颌骨力学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自体成骨诱导BMSCs复合珊瑚形成的组织工程化骨,可较好地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植入种植体后可进一步促进骨成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种方法修复半侧颜面萎缩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对比研究
    陈军宝,李秉航,滕利,卢建建,徐家杰,张超,解芳,杨莉亚,杨璐,李澍源,曹谊林
    2016 (5):  289-293.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451
    摘要 ( 492 )  
    目的 比较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移植与自体脂肪移植两种方法,修复重度半侧颜面萎缩(PFHA)患者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3年09月至2015年12月,根据入组标准选取PFHA患者16例,分为自体脂肪移植组(A组,n=8)、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脂肪筋膜瓣移植组(B组,n=8)。所有入组患者用Mimics17.0、Geomagic studio 12.0图像处理软件进行面部对称性分析,计算面部组织缺损量,设计需重建的面部软组织范围,并进行手术治疗。入组患者于术后6个月来院复查,术后对两种不同方法修复面部软组织的临床各项指标进行统计。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面部对称性及软组织缺损均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临床指标比较结果:A组患者总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少于B组,B组住院次数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评分结果:患者术后满意度A组优于B组(P0.05)。结论 应用自体脂肪移植修复重度PFHA患者面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良好,完全可以达到传统的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移植的修复效果,且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三维成形技术在复杂性颌骨凹陷畸形中的应用
    冀航,王肃生,梁刚,张志华,侯春,柴岗,陈骁俊,杨娴娴,马建华
    2016 (5):  294-296.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452
    摘要 ( 344 )  
    目的 探讨数字化三维成形技术,在复杂性颌骨凹陷畸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应用数字化三维成形技术,修复12例复杂性颌骨凹陷畸形,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方法、手术时机及预后。结果应用数字化三维成形技术修复复杂性颌骨凹陷畸形,提高了颌骨修补后与原来颌骨的一致性,且手术时间平均比传统方法缩短2 h。随访未发现有补体移位、外露或排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数字化三维成形技术修复复杂性颌骨凹陷畸形,可明显提高颌骨修补后与原来颌骨形状的一致性,同时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带蒂背阔肌肌皮瓣早期修复颈部电烧伤深度创面
    梁尊鸿,潘云川,林志琥
    2016 (5):  297-299.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453
    摘要 ( 369 )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颈部深度电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5月至2015年11月,共收治5例颈部深度电烧伤患者。烧伤面积2%~20%。给予颈部早期清创后,应用带蒂的背阔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 所移植皮瓣均成活良好,无坏死或溃疡,皮瓣质地、色泽好。术后随访6~24个月,颈部外形满意,活动无明显受限。结论 颈部深度电烧伤创面应早期清创后进行肌皮瓣转移术;背阔肌肌皮瓣血管恒定,血供丰富,供瓣面积大,转移灵活,是临床上修复颈部电烧伤深度创面的较好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良旋转鼻唇沟皮瓣用于上唇缺损的亚单位修复
    仇雅璟,金云波,林晓曦,陈辉,马刚,杨希,胡晓洁
    2016 (5):  300-301.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454
    摘要 ( 365 )  
    目的 探索改良旋转鼻唇沟皮瓣用于上唇亚单位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对10位病损位于上唇,范围大于所在上唇亚单位的50%,激光治疗无效或疤痕瘢痕形成的葡萄酒色斑/血管瘤患者,进行改良的旋转鼻唇沟皮瓣修复上唇亚单位缺损。结果 所有鼻唇沟皮瓣均存活,未出现皮瓣尖端坏死,瘢痕均隐藏于鼻旁、鼻唇沟、鼻基底、人中嵴和上唇处,效果满意。结论 利用改良的旋转鼻唇沟皮瓣可以从功能、美观两个方面进行上唇表浅组织缺损的亚单位修复,是一种理想且可靠的上唇修复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臂皮管法修复鼻再造失败病例
    孙青青,刘凯
    2016 (5):  302-304.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455
    摘要 ( 355 )  
    目的 探讨针对鼻再造失败或效果不佳,且额部组织已完全破坏的病例,再次行全鼻再造的方法 。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对3例鼻再造失败病例以上臂皮管法行全鼻再造。手术分四期进行。Ⅰ期:于左上臂内侧形成皮管(18 cm×8 cm);Ⅱ期:3周后切断皮管上端并转移至鼻根;Ⅲ期:3周后将皮管从上臂离断,形成皮瓣修剪成三叶状并向内折叠,以塑形成鼻翼、鼻尖和鼻小柱。同期取第7、8肋软骨,制成“L”形支架并固定;Ⅳ期:3周后进行断蒂修整。结果 3例患者均获成功,随访1~2年,再造鼻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较为匹配,外形及通气功能均达到满意效果。结论 对于额部组织已被破坏的鼻再造失败患者和坚决反对在额部留下任何痕迹的患者,采用上臂皮管行全鼻再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对称双侧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分期手术治疗策略
    蒋铮铮,刘菲,汪希,杨群,罗旭松,杨军
    2016 (5):  305-308.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456
    摘要 ( 359 )  
    目的 探讨不对称的先天性双侧上睑下垂进行分期手术的治疗策略。方法 对2011年至2013年的30例不对称双侧上睑下垂患者进行分期手术矫正。一期手术矫正较重侧(中~重度),行睑板部分切除联合上睑提肌缩短前徙术;3~6个月后再行较轻侧矫正,行睑板部分切除术或上睑提肌缩短术。术后随访3~24个月,术后评估内容包括矫正程度与双侧对称性。结果 全部30例患者60只眼,在矫正效果评估中,37(61.7%)只眼为充分矫正,23(38.3%)只眼为中等矫正,无矫正不足或过矫病例。对称性评估中,23(76.5%)例达到良好对称,7(23.5%)例达到中等对称,无对称不佳病例。结论 与我们以往的治疗经验相比,对于不对称的双侧先天性上睑下垂,分期手术治疗能够达到更好的对称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用0.5%噻吗洛尔乳膏与联合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较厚的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比较
    黄惠真,李伟,于倩,马刚,仇雅璟,常雷,金云波,林晓曦
    2016 (5):  309-312.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457
    摘要 ( 530 )  
    目的 比较单用0.5%噻吗洛尔乳膏与联合局部得宝松注射,治疗较厚的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I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对43例具有一定厚度(2~6 mm)的增生期浅表型IH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病灶一半单纯外用0.5%噻吗洛尔乳膏治疗,而另一半联合局部得宝松注射治疗。乳膏一天涂4次,涂5个月;得宝松注射治疗4周一次,当病灶厚度小于2 mm或连续3次注射病灶未见任何反应时停止注射治疗。5个月后,针对治疗前后病灶厚度、颜色及面积进行评分,比较两种方法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8例患儿(共39个病灶)完成治疗,两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联合治疗组的厚度和颜色消退评分,及起效时间均显著优于单纯外用乳膏组,而面积消退方面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联合治疗组中2例病灶(5.13%)治疗后出现破溃,2例病灶(5.13%)注射后1个月出现局部萎缩凹陷,1例病灶(2.56%)在两个治疗组中均出现脱皮。结论 相比单用乳膏治疗,局部外用0.5%噻吗洛尔乳膏联合得宝松注射治疗较厚的增生期浅表型IH,可缩短起效时间,提高疗效,尤其在厚度及颜色消退方面效果更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具有附属器官再生性能的人工皮肤替代物研究进展
    李陆艳,张兵,李秀媛,马列
    2016 (5):  313-330.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458
    摘要 ( 377 )  
    缺损皮肤的再生与修复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目前,虽然已有众多的皮肤替代物实现了临床应用,但是多数只能简单地实现表皮层和真皮层的结构性修复,修复的皮肤组织往往不含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属器,难以重建皮肤的各项功能。本文从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及其生物活性化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具有附属器官再生功能,特别是毛囊再生性能的皮肤替代物的研究进展,同时对该领域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和面临的问题
    周晓,盛小伍,曾勇
    2016 (5):  319-321.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459
    摘要 ( 670 )  
    骨缺损修复的移植物按其来源,可分为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等,均存在自身的局限性。组织工程技术有望产生和人体骨类似的骨组织,解决目前骨缺损治疗的局限性。我们针对骨组织工程,就其临床研究进展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葡萄酒色斑中GNAQ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朱佳芳,于文心,马刚,林晓曦
    2016 (5):  322-324.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460
    摘要 ( 464 )  
    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q多肽(Guanine nucleotide binding protein q polypeptide,GNAQ)是GTP结合蛋白异源三聚体的组成部分,能够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介导下游信号通路。最近的研究发现,葡萄酒色斑(Port-wine stains,PWS)中GNAQ p.Arg183点突变,可能介导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信号通路。本文对GNAQ基因突变可能介导的下游信号通路,包括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5(regulator of G protein signaling 5,RGS5)、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和YAP等信号通路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鼻部形态学测量分析及其在鼻整形中的应用
    黄予婷,濮哲铭
    2016 (5):  325-327.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461
    摘要 ( 366 )  
    鼻整形是美容整形中最普及的手术之一。不同种族人群的鼻部解剖特点、形态学测量指标,以至审美取向等,均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对已发表的鼻部形态学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对蒙古人种女性的鼻部解剖特点及形态学测量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与高加索人种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为亚洲人群的鼻部美容整形提供具有临床应用意义的鼻部及相关面部美学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型肉毒毒素在下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进展
    潘本耘,王丹茹
    2016 (5):  328-330.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462
    摘要 ( 363 )  
    维持下面部的紧致轮廓,是东方女性面部年轻化的重点诉求,多数人倾向于选择微创、低风险的治疗方式。近20年来,无创注射A型肉毒毒素,因相对微创、保守及可逆化而广受青睐,被广泛用于上、中面部的年轻化。而为了追求整体面部轮廓的协调,A型肉毒毒素在下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更是受到广泛关注。我们就A型肉毒毒素在下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