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Gooblar, D. 2011. The Major Phrases of Philip Roth [M]. New Yor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
[2] |
Hayes, P. 2014. Philip Roth: Fiction and Power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3] |
Parrish, T. 2007.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hilip Rot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4] |
Pozorski, A. 2012. Roth and Celebrity[M]. Idaho Falls:Lexington Books.
|
[5] |
Venuti, L. 1992. 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Ideology[M]. Idaho Falls: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
[6] |
董天策. 1995. 传播学导论[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
[7] |
冯元元、 郭英剑. 2011. 菲利普·罗斯:美国文坛的常青树[EB/OL]. [2021-06-30]. 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1-06-03/53788.html
|
[8] |
菲利普·罗斯. 2009. 再见,哥伦布(俞理明等译)[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9] |
傅守祥. 2018. 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研究[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4-35.
|
[10] |
江宁康. 2014. 美国文学经典与民族文化创新[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1] |
金万锋. 2003. 两位文坛大师的对话——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访谈菲利普·罗斯[J]. 当代外国文学(3):167-73.
|
[12] |
黄铁池. 2000. 当代美国小说研究[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
[13] |
罗小云. 2012. 虚构与现实:菲利普·罗斯小说的自传性[J]. 英语研究(3):28-33.
|
[14] |
毛信德. 2004. 美国小说发展史[M]. 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
|
[15] |
乔国强. 2008. 美国犹太文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
[16] |
任虎军. 2017. 美国小说研究:在中国的历史嬗变及其效应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7] |
申丹、 王邦维. 2015. 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第五卷)外国译介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8] |
苏鑫. 2010. 菲利普·罗斯研究在中国[J]. 广西社会科学(8):96-99.
|
[19] |
苏鑫、 黄铁池. 2011. “我作为男人的一生”——菲利普·罗斯小说中性爱书写的嬗变[J]. 外国文学研究(1):48-53.
|
[20] |
童庆炳、 陶东风. 2007. 文学经典的建构、结构和重构[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1] |
涂险峰、 张箭飞. 2014. 外国文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2] |
王守仁. 2002. 新编美国文学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3] |
王昱、 范武邱. 2021. 中国传统女性文学在西方的经典化——从《兰舟》到《玉镜》[J]. 当代外语研究(2):75-83,110.
|
[24] |
吴笛. 2019. 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5] |
新闻出版署图书管理司. 2006. 图书出版管理手册[M]. 北京: 辽宁大学出版社
|
[26] |
杨仁敬. 1999. 20世纪美国文学史[M]. 青岛: 青岛出版社.
|
[27] |
袁雪生. 2009. 论菲利普罗斯小说的伦理道德指向[J]. 外国语文(2):46-50.
|
[28] |
仲子. 1987. 菲利普·罗斯的《对立的生活》[J]. 读书(9):145-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