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2, Vol. 22 ›› Issue (5): 129-136.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5.014
出版日期:
2022-10-28
发布日期:
2022-11-11
作者简介:
梅翠平,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生态语言学研究。电子邮箱:基金资助:
Online:
2022-10-28
Published:
2022-11-11
摘要:
一直以来,学界对爱伦·坡的惊悚小说《厄舍府的倒塌》中主人翁罗德里克之死因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本文以生态位态势理论为视域,通过分析罗德里克的“态”和“势”的变化来揭示其死亡原因。通过分析日渐腐朽的厄舍府里内外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揭示罗德里克所呈现的人之自然“态”的日渐衰亡;罗德里克与仆人、朋友和其妹妹的社会关系反映了其社会“态”的逐渐扭曲和退化;罗德里克对自然环境改造之“势”几乎为零,并且在社会关系的维护上毫无建树,甚至表现出火葬双胞胎妹妹玛德琳的“恶”之“势”。罗德里克的衰亡之“态”和无为之“势”,“恶”之“势”最终导致了罗德里克的灭亡。文章从生态学的视角为罗德里克厄舍的死因的解释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中图分类号:
梅翠平. 罗德里克·厄舍死因新解——“人”之生态位态势衰亡所致[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5): 129-136.
MEI Cuiping.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ath of Roderick Usher:The Result of the Declining Ecostate and Ecorole[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2, 22(5): 129-136.
[1] |
Nadal, M. 2016. Trauma and the Uncanny in Edgar Allan Poe’s “Ligeia” and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J]. The Edgar Allan Poe Review 17(2):178-192.
doi: 10.5325/edgallpoerev.17.2.0178 URL |
[2] | Bloom H. 1985. Edgar Allan Poe[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
[3] | 爱伦·坡. 2018. 爱伦·坡短篇小说集(曹明伦译)[M]. 上海: 文匯出版社. |
[4] | 常青. 2008.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J]. 建筑师(12):99-101. |
[5] | 葛纪红. 2000. 《厄舍府的倒塌》新探[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73-76. |
[6] | 雷丹. 2016. 生态学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师生态位研究[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
[7] | 李晨、 陈坚林. 2017. 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学生生态位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10):15-22. |
[8] | 李光耀. 2008. 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综述[J]. 安徽农学通报(7):43-45. |
[9] | 李明崇, 李显文. 2009. 建构性与解构性的融合:解谜《厄舍府的倒塌》[J]. 外语教学(6):96-99. |
[10] | 刘俐俐. 2003. 《厄舍府的倒塌》的现代阐释[J]. 外国文学研究(4):19-23. |
[11] | 罗德琼. 2011. 解读《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主人公罗德里克——一个性变态者[J]. 文学界(理论版)(7):177. |
[12] | 纳日碧力戈、 左振庭、 毛颖辉. 2014. 姓名的人类学研究[J]. 民俗研究(4):8-23. |
[13] | 尚必武. 2005. 二元关系的整合与分离——评《厄舍府的倒塌》[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63-66. |
[14] | 唐伟胜. 2017. 爱伦·坡的“物”叙事:重读《厄舍府的倒塌》[J]. 外国语文(3):6-11. |
[15] | 闫安、 达庆利. 2005. 企业生态位及其能动性选择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7):62-66. |
[16] | 叶超. 2005. 注定的悲剧——《厄舍府的倒塌》罗德里克厄舍精神分析[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05-109. |
[17] | 曾晓. 2010. 埋葬自我的地窖——《厄舍府的倒塌》里的主人翁的悲剧人生分析[J]. 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48-52. |
[18] | 朱春全. 1997. 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J]. 生态学报(5):324-332. |
[1] | 杨帆, 许德金. 《播种者寓言》中的城市与社区共同体[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6): 148-156. |
[2] | 梁丹丹. 论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多重视域[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4): 154-160. |
[3] | 殷企平. 外国文学的“新”与“旧”:新文科浪潮下的思考[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13-22. |
[4] | 杨丽, 张越.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130-138. |
[5] | 葛金玲, 沈绍芸. 《文学通化论》的理论创新与文学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5): 109-113. |
[6] | 王昱, 范武邱. 中国传统女性文学在西方的经典化——从《兰舟》到《玉镜》[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2): 7-9. |
[7] | 彭青龙. 艰辛的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之路——访谈黄源深教授[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5): 1-8. |
[8] | 刁克利. 学者的视野与世界——论黄源深著《澳大利亚文学史》[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5): 16-22. |
[9] | 李昀, 王瑾妍. 无我抑或忘我?——人类共同体的伦理基础初探[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4): 107-117. |
[10] | 韦丁文. 效果历史与真史——伽达默尔与福柯的效果史观辨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4): 118-125. |
[11] | 王祖友. 人文主义传统的捍卫者——巴克斯特·米勒访谈录[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1): 66-70. |
[12] | 何伟文. 中世纪文学批评与基督教的关系之初探[J]. 当代外语研究, 2013, 13(03): 68-71. |
[13] | 郑贞, 郝丽华, 刘洵. 从《米》的接受看中国当代小说传播中遭遇的“东方主义凝视”[J]. 当代外语研究, 2013, 13(01): 63-67. |
[14] | 万晓蒙, 李亚飞. 对话前沿 回归本土——2017年中国叙事学研究述论[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 18(06): 119-125.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