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4, Vol. 24 ›› Issue (1): 113-124.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9
出版日期:
2024-02-28
发布日期:
2024-03-11
作者简介:
周陈新,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电子邮箱:zhouchenxin110@126.com;基金资助:
Online:
2024-02-28
Published:
2024-03-11
摘要:
研究采用修辞学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的视角,以中美媒体针对《中美双边经贸磋商联合申明》各自发表的新闻评论为语料,运用定量研究、词频分析和文本细读等方法,从语言特征分析、解读与阐释、环境分析等三个维度对中美媒体在冲突修辞情境下建构的修辞策略实现方式及语言特点进行解读,揭示媒体修辞博弈的目的。研究发现:中国媒体侧重用“道”和“理”来打动受众,力图缓和中美修辞情境的冲突强度,反映出中国追求和解、稳定、共赢的深层诉求,而美国媒体更擅长在“情”和“势”上赢得主动权,着力夸大中美修辞情境的冲突强度,体现出美国追求竞争、变动、抗衡的本质诉求。研究透视了媒体话语的建构与博弈关系,为有效应对国外舆情,提升中国媒体的修辞能力做出启示。
中图分类号:
周陈新, 刘东虹. 中美经贸摩擦新闻的修辞博弈话语分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1): 113-124.
ZHOU Chenxin, LIU Donghong. A Study of Rhetorical Discourse Games in News Editorials about Sino-US Trade Friction[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4, 24(1): 113-124.
表1
三诉诸及子类的分类标准
三诉诸 | 子类 | 定义 |
---|---|---|
理性诉诸 | 举例 | 修辞者通过典型事例说明某个观点。 |
推理 | 修辞者根据已知前提项,推导出未知的结论。 | |
分类 | 修辞者将人或物归于某种类,并说明该类的特点。 | |
对比 | 修辞者比较事物间的相似点,或比照某道理推出类似道理。 | |
理性诉诸 | 对立 | 修辞者通过驳斥与自己立场相对的观点得出结论。 |
程度 | 修辞者展示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受众的心理接受度。 | |
因果 | 修辞者通过展示事物间的相关或因果联系,得出结论。 | |
步骤 | 修辞者展示某事前期各阶段的成果,证明其可能实现。 | |
准则 | 修辞者提出契合社会价值观的普适性原则,如格言等。 | |
数据 | 修辞者提供支撑性的数据。 | |
事实 | 修辞者介绍事物的真实情况。 | |
人品诉诸 | 个人经历 | 修辞者介绍亲身经历或相关资历,提高话语可信度。 |
赞扬受众 | 修辞者赞美受众的行为,表示对受众的理解和尊重。 | |
共同利益 | 修辞者表达与受众有共同利益和相似立场。 | |
专业学识 | 修辞者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评价问题。 | |
权威观点 | 修辞者借用权威人士的观点表达立场。 | |
指导建议 | 修辞者对未来形势做出预测并提出指导建议。 | |
情感诉诸 | 价值认同 | 修辞者诉诸受众内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发认同感。 |
生动描述 | 修辞者形象地描述某个场景,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感。 | |
煽情语言 | 修辞者直接诉诸褒贬色彩强烈的词语,激发受众情感。 |
[1] | Anthony M. & K. Gladkov. 2007. Rhetorical appeals in fundraising [A]. In D. Biber, U. Connor & T. A. Upton (eds.). Discourse on the Move: Using Corpus Analysis to Describe Discourse Structure [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21-154. |
[2] | Charteris-Black J. 2016. Politicians and Rhetoric: The Persuasive Power of Metaphor[M]. Berlin: Springer. |
[3] | Crowley S. & D. Hawhee. 2004. Ancient Rhetorics for Contemporary Students[M].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Incorporation. |
[4] | Fairclough N. 2010.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2nd edn.)[M].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
[5] | Long H. 2018. China is winning Trump's trade war[N]. Washington Post (5-20): 1. |
[6] | Lowry R. 2018. American still needs a serious China policy[N]. New York Post (5-21):1. |
[7] | van Dijk T. A. 1981. Episodes as units of discourse analysis [A]. In D. Tannen (ed.). Analyzing Discourse: Text and Talk [C].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77-195. |
[8] | 常昌富. 1998. 导论:当代修辞学批评模式概述[A]. 常昌富、顾宝桐. 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23. |
[9] | 何伟、 魏榕. 2018. 话语分析范式与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J]. 当代修辞学(5):63-73. |
[10] | 刘东虹. 2017. 文化价值观驱动下的劝说性修辞策略研究——以酒店语篇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6(4):104-109. |
[11] | 刘新芳、 王云. 2018. 汉英博士论文致谢辞情感诉诸修辞对比研究[J]. 外语教学(3):26-31. |
[12] | 刘亚猛. 2004. 追求象征的力量:关系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3] | 毛薇. 2019. 美国网络舆情中美贸易关系的话语认知和建构——以《华盛顿邮报》进博会报道的网络批评文本分析为例[J]. 情报杂志(9):83-89. |
[14] | 苗兴伟、 赵云. 2019. 批评话语分析的议程设置与路径演进[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2(5):1-10. |
[15] | 莫倩. 2019. 从框架理论看美国媒体报道中的中美贸易战——以纽约时报为例[J]. 新闻战线(2):115-118. |
[16] | 单仁平. 2018. 中美社会都应珍惜得来不易的协定[N]. 环球时报(5-21):1. |
[17] | 施旭. 2016. 国防话语的较量——中美军事战略的文化话语研究[J]. 外语研究(1):1-10. |
[18] | 田海龙. 2018. 学术思想与研究路径:新修辞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异与同[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137-139. |
[19] | 辛斌、 高晓丽. 2013. 批评话语分析:目标、方法与动态[J]. 外语与外语教学(4):1-16. |
[20] | 颜冰、 张辉. 2018. 基于中美贸易战话语的批评认知语言学研究——趋近化理论的视角[J]. 外语研究(6):16-22. |
[21] | 叶俊、 王苑奇. 2019. 修辞较量:冲突情境下的反修辞策略——基于中美关于贸易摩擦新闻报道的比较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2):90-96. |
[22] | 张芳. 2014. 理论、策略、机制——对建构中美新型军事关系的三重思考[J]. 国际展望(1):68-84. |
[23] | 张薇. 2019. 政治话语的批评架构分析——以美媒对“一带一路”的报道话语为例[J]. 贵州社会科学(6):94-101. |
[24] | 张翼. 2018. 双赢选择是双方和世界的利好[N]. 光明日报(5-22):1. |
[25] | 张鋆. 2013. 评价的说服机制探析——以商务英语信函为例[J]. 外语教学34(4): 20-26. |
[1] | 张瑞华, 李顺然.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6): 101-110. |
[2] | 王琦. “一带一路”英文媒体中的中国企业形象——语料库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3): 99-113. |
[3] | 邵斌, 蔡颖莹, 余晓燕. 西方媒体视野中“一带一路”形象的语料库探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 18(04): 40-48. |
[4] | 尤泽顺. 语言与社会互动:从语言相对论到批评话语分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6, 16(05): 24-31. |
[5] | 冯志国. 当代西方新修辞学理论研究——格局与范式[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2): 24-28. |
[6] | 黄勤, 龚梦南. 英语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中元话语使用之对比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5): 16-19. |
[7] | 黄忠伟. 主流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与英语专业写作教学[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4): 43-47. |
[8] | 纪卫宁. 维也纳学派的批评话语分析思想论略[J]. 当代外语研究, 2013, 13(03): 14-17. |
[9] | 胡壮麟;. 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的互补性[J]. 当代外语研究, 2012, 12(07): 3-8+76. |
[10] | 李战子;. 文体,文心,文本——重读胡壮麟先生《理论文体学》的思考[J]. 当代外语研究, 2012, 12(03): 82-86.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