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西方汉学研究颇受我国学者重视,吴宓对此有多介绍,由其主编的《学衡》也贡献多篇译作。针对此翻译现象,将翻译视为知识行为的知识翻译学,可提供有意义的阐释角度。吴宓与西方汉学家的交游为其译介汉学提供了现实条件,他通过教学、翻译与传媒等方式引介相关知识。他认为,西方汉学知识提供了有益的“他者”视角,有助于国人在世界范围内重评本国知识传统。在其统筹下,《学衡》翻译的汉学知识主要有两类:西方汉语观和西方世界对孔子和老子学说的理解与接受。借芬诺罗萨与德效骞的文章,译者回应了当时语言改革的讨论;在翻译利奇温的专著时,译者采取特殊策略表达其儒学人文主义立场,试图化解儒学传统的现代危机。汉学知识原本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各方面进行描述与阐释的产物,又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经由翻译进入中国,这构成了知识的世界性流动。在这场“知识的翻译”中,《学衡》译者加工改造了汉学知识,以期有效介入中国现代知识的建构,重塑国人的中西文化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