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战子. 新媒体素养:内涵和演变——兼论对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的新挑战[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4): 13-20. |
[2] |
严世清.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科技术语技术性与人文性的意义进化论解读[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4): 55-65. |
[3] |
卢小军. 从“台湾问题”的英译看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 18(01): 82-85. |
[4] |
徐政. 实现优选论的原理和机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7, 17(04): 3-9. |
[5] |
周岸勤. 中国学生对英语心理使役动词的习得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6, 16(02): 58-62. |
[6] |
胡艺芹. 论形态学能产性的制约因素[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12): 42-45. |
[7] |
冯志国. 当代西方新修辞学理论研究——格局与范式[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2): 24-28. |
[8] |
王建开. 经典与当代的融合: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的通俗形态[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10): 49-54. |
[9] |
文旭. 政治话语与政治隐喻[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9): 11-16. |
[10] |
贺梦依. 政治隐喻中的意识形态[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9): 17-23. |
[11] |
王焕池. 汉语复合词研究的新思路——基于分布形态学的视角[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8): 29-35. |
[12] |
白立平. 柏杨译“大力水手”的个案分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7): 56-61. |
[13] |
张柏然;. 从“心中有而笔下无”说开去——《朗文英语写作活用辞典》序[J]. 当代外语研究, 2012, 12(10): 0-. |
[14] |
胡全生;. 抒情诗中抒情人的表现形态及其叙事功能[J]. 当代外语研究, 2011, 11(11): 43-51+61. |
[15] |
司显柱;徐婷婷;. 从评价理论看报纸社论的意识形态[J]. 当代外语研究, 2011, 11(11): 17-2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