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5, Vol. 25 ›› Issue (1): 139-150.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13
出版日期:
2025-02-28
发布日期:
2025-01-20
作者简介:
张必胜,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史、翻译史、科学教育、教育史。电子邮箱:477787710@qq.com;基金资助:
ZHANG Bisheng(), XIE Xingping, XIE Bingxin
Online:
2025-02-28
Published:
2025-01-20
摘要:
晚清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翻译使命赋予了译者独特的时代特征,中国译者在积极翻译西方科技著作,传播新思想以启蒙国人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翻译实践的变革。本文以晚清科技译者为考察对象,探赜其科技翻译中的国家意识。晚清时期,以李善兰为代表的科技翻译家毅然承担起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科技著作的责任和使命。在翻译目的上,译者通过翻译著作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以期实现自强;在翻译方式上,他们借助传教士的力量,采取“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实现中西科学思想的会通;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考虑沿用本国已有的术语和创立新术语的方式,实现科技知识的流转。因此,在翻译实践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了国家意识。最终,本文通过对晚清科技翻译中国家意识的分析得出重要启示:首先,翻译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国家应致力于培养具有国家意识的科技翻译人才;其次,译者应把握当下发展形势,在翻译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翻译研究要立足于当下并融合相关学科,以助于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翻译学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
张必胜, 谢杏萍, 谢冰欣. 晚清科技翻译中的国家意识探蠡[J].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139-150.
ZHANG Bisheng, XIE Xingping, XIE Bingxin. A Probe into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s Sci-tech Translation[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5, 25(1): 139-150.
[1] | 曹凤祥. 2015. 李善兰翻译出版《几何原本》的过程及其启示[J]. 出版发行研究(4):109-111. |
[2] | 曹明伦. 2019. 关于对外文化传播与对外翻译的思考——兼论“自扬其声”需要“借帆出海”[J]. 外语研究(5):77-84. |
[3] | 陈严春. 2023. 清末民初西学翻译的国家意识及路径探微[J]. 上海翻译(2):67-72. |
[4] | 董保华、 白连弟. 2023. 论科技翻译活动中的译者国家意识——以翻译家徐光启为例[J]. 中国外语(2):105-111. |
[5] | 杜占元. 2023. 携手建强高端翻译人才队伍推动建设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国家翻译能力——在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会上的致辞[J]. 中国翻译(1):5-6. |
[6] | 方梦之、 傅敬民. 2018. 振兴科学翻译史的研究——应用翻译研究有待拓展的领域[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3):67-75. |
[7] | 傅敬民. 2016. 翻译研究:学科意识及学科体系化[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95-106. |
[8] | 韩子满. 2018. 跨学科翻译研究:优劣与得失[J]. 外语教学(6):74-79. |
[9] | 何娟、 余炫朴. 2022. 晚清西学东渐的译写选择及逻辑转向解读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38-144. |
[10] | 蓝红军. 2020. 翻译学知识体系的创新与重构——一个关系论的视角[J]. 中国翻译(4):5-12. |
[11] | 李蓓蓓、 吕娜、张军. 2019.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上海翻译(3):74-79. |
[12] | 李海振. 2023. 早期留日学生的国家意识与思想渊源——《译书汇编》的出版发行考述[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28-33. |
[13] | 罗新璋. 1984. 翻译论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4] | 庞秀成. 2022. “名—意—实”三元互动相生译名模式[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129-135. |
[15] | 舒艾、 熊伟. 2023. 墨海书馆科学译书的权力关系探究——以《谈天》为例[J]. 上海翻译(6):78-83. |
[16] | 王伟、 丁怡. 202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增进国家意识的机理研究[J]. 西北民族研究(6):16-25. |
[17] | 王向远. 2016. “翻”、“译”的思想——中国古代“翻译”概念的建构[J]. 中国社会科学(2):138-156. |
[18] | 伟烈亚力、 李善兰. 1865. 续译原序[A].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十五卷(利玛窦、徐光启、伟烈亚力、李善兰译)[M]. 南京: 金陵书局. |
[19] | 许明武、 王佩. 2023. 跨越时空的对话——徐光启和李善兰翻译《几何原本》研究[J]. 中国外语(2):98-104. |
[20] | 轩慧芳、 郑元会. 2022. 墨海书馆译者身份认同研究[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84-91. |
[21] | 杨枫. 2022. 外语教育国家意识的时代困境、内涵结构与实践路径[J]. 外语与外语教学(2):91-96. |
[22] | 杨自强. 2006. 学贯中西:李善兰传[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3] | 于海. 2004. 民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J]. 思想理论教育(12):3-9. |
[24] | 袁丽梅. 2020. “厚译”厚在哪儿?——对汉学家译者主体性的再思考[J]. 外语教学(4):97-101. |
[25] | 张必胜、曲安京、姚远. 2017. 清末杰出数学家、翻译家李善兰[J]. 上海翻译(5):75-81. |
[26] | 张必胜. 2017. 李善兰翻译出版西方数学著作探析[J]. 出版发行研究(11):103-105. |
[27] | 张必胜. 2019. 李善兰的学术人生及教育思想研究[J]. 高教探索(4):117-123. |
[28] | 张必胜. 2024. “新术语”与“新知识”:明清数学翻译中的术语考察[J]. 外语与外语教学(2):92-102. |
[29] | 张航、 聂馥玲. 2023. 国际视野与本土关照:民国科技期刊对西方科学知识的选择与翻译[J]. 上海翻译(5):48-53. |
[30] | 章清. 2019. 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31] | 赵美园. 2023. 建构译者情感翻译的类型框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5):130-136. |
[1] | 柳晓, 郭庆. 国家意识视域下美国二战以来的全民阅读计划[J].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159-169. |
[2] | 孙延永. 战后冲绳文学中冲绳作家的反日本国家意识尝试[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6): 158-167. |
[3] | 车思琪, 陈静凡, 蒋昭瑜.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国家意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73-82. |
[4] | 韩淑芹. 马建忠翻译教育构想的国家意识解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32-39. |
[5] | 房洁.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的三维考察——基于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共轭培养的视角[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2): 70-80. |
[6] | 林玉珍. 数据库平台驱动下的翻译实践课程思政与国家意识强化[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2): 58-69. |
[7] | 孙延永. 战后冲绳文学中冲绳民众国家意识的变迁[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6): 90-96. |
[8] | 李昀, 周娉娣. 于美美与共中求大同:外国文学教育与国家意识培养[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2): 97-105. |
[9] | 薛荷仙, 李昀. 回归国家意识的价值教育和课程思政本质[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3): 11-19. |
[10] | 王俊菊, 魏鲁鸿. 外语教育视野下的国家意识培养[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68-75. |
[11] | 王靖潭. 国家话语能力视阈下外语学科国家意识教材观[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1): 93-102. |
[12] | 曲卫国. 国家意识与学科发展[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1): 18-26. |
[13] | 王银泉. 外语教育国家意识与外语学科跨学科融合发展[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1): 27-46. |
[14] | 潘艳艳. 国家翻译实践视角下的国家意识及其培养[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5): 67-72. |
[15] | 陈新仁, 杨金龙. 新时代外语研究者的国家意识构建刍议[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4): 22-28.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