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3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4-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封面和目录
    2024年第23卷第1期封面和目录
    2024 (01):  0. 
    摘要 ( 85 )   PDF(9761KB) ( 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论坛
    “消除”背景下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及筛查、诊断对策
    黄睿, 饶慧瑛
    2024 (01):  1-8.  DOI: 10.16150/j.1671-2870.2024.01.001
    摘要 ( 222 )   HTML ( 29 )   PDF(923KB) ( 359 )  

    2015年,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的全球流行率为0.9%,但随着病毒性肝炎清除工作的全面铺开,至2020年,HCV在全球的流行率已降至0.7%,但全球仍有约5 800万HCV感染者和1 500万新发感染者,每年的HCV相关死亡病例达30万。2019年,我国HCV新发感染病例数达62.5万,经年龄校正后的发病率为[55 (47.5~63.2)]/106。2006年,我国血清样本检测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HCV感染的流行率约为0.43%。2016年的数据提示,我国的HCV相关死亡为45 300例,为全球高死亡率的地区。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了新的HCV消除结局指标,为HCV新发感染病例数<350 000例/年并在总人群中发病率<2/100 000 /年,静脉药瘾者(people who inject drugs, PWID)<2/100人年。我国HCV基因型分布亦呈现一定的特殊性,基因型以1b型为主,约占62.7%,其次为2a型(17.4%),西南地区3型(5%)呈现较高流行率。近年来,基因3b型占比除在我国北部地区有所下降,在其他地区均呈上升趋势。我国基因型及亚型的分布和演变增加了我国丙型肝炎(丙肝)消除的难度。WHO建议筛查高风险人群(PWID和囚犯等),并根据医疗记录调整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模式;政府应组织高流行区(抗HCV血清流行率≥2%或≥5%)的大规模筛查。HCV感染风险持续人群的再感染率约为4.13/100人年,PWID为2.84/100人年,男男性行为者为7.37/100人年,囚犯人群则为7.23/100人年。因此,WHO建议应对HCV感染风险持续人群在HCV治愈后进行重复HCV检测。2022年,WHO HCV指南和2022年WHO HCV简化医疗服务和诊断流程文件均建议简化HCV诊断路径。我国的HCV疾病负担沉重,目前我国的HCV感染和诊治现状距离2030年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原发性肝癌筛查的现状、挑战及发展方向
    姜绍文, 周惠娟, 谢青
    2024 (01):  9-15.  DOI: 10.16150/j.1671-2870.2024.01.002
    摘要 ( 399 )   HTML ( 21 )   PDF(878KB) ( 279 )  

    2020年,全球原发性肝癌是第6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新诊断病例90.57万,而由原发性肝癌导致的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致死第3位,合计约83万,总体死亡率为8.7/10万。2020年,亚洲地区新增原发性肝癌65.7万例,死亡60.9万例,分别占全球的72.5%、73.3%。2020年,我国新增原发性肝癌患者41万例,死亡39.1万例,死亡率为17.2/10万,高居恶性肿瘤致死的第2位。全球每年近半数的原发性肝癌新发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在我国,疾病负担沉重。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占原发性肝癌的75%~85%。我国的HCC患者由于确诊时大多处于中晚期,年龄标化的5年生存率仅为14.1%,预后极差。HCC早诊率低是导致患者治疗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提高HCC早诊率的关键在于进行有效的HCC筛查。传统的“腹部超声+血甲胎蛋白检测”的筛查手段,远不能满足临床筛查早期HCC的需求,存在筛查执行率低、对早期HCC筛查的灵敏度低、肝癌基础病因变化对HCC筛查形成了新的挑战等问题。为优化HCC筛查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应对策略需从患者及医护等多角度入手提高HCC筛查的执行率,开发准确率更高、便捷性更好的新型HCC筛查手段[如GALAD(gender, age, AFP-L3, DCP, AFP)评分、液体活检等],提倡“个体化”筛查的策略,分层富集和精准筛查,优化医疗资源使用的成本效益比。作为个体化筛查策略之一的“数字化”赋能闭环肝病精细化管理及HCC筛查是创新模式,也是我国管理应对策略的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戊型肝炎的诊治进展
    卢捷, 谢青
    2024 (01):  16-22.  DOI: 10.16150/j.1671-2870.2024.01.003
    摘要 ( 218 )   HTML ( 6 )   PDF(921KB) ( 65 )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每年全球约有2 000万例的新发感染,可能导致超过300万例急性肝炎。我国是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高流行区,近年来戊肝发病人数已超过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发病率从2010年的1.77/10万上升至2019年的2.02/10万。我国HEV感染途径主要为食源性感染。慢性HEV感染是指患者感染HEV后,血或粪便中病毒核酸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其多发生于免疫低下人群,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快速进展。我国以HEV 4型感染为主,因此我国慢性戊肝患者感染的病毒也主要为HEV 4型。HEV感染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HEV抗体或病原学指标。HEV感染筛查应着重关注基础肝病患者、育龄期妇女和老年人及免疫缺陷患者(如器官移植患者、血液肿瘤患者、HIV感染者)等。戊肝诊治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慢性戊肝患者肝纤维化快速进展的危险因素尚未明确;老年男性和孕妇感染HEV后易出现重症的机制有待研究;抗HEV药物筛选多为体外细胞模型的结果,治疗药物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今后应聚焦戊肝的发病机制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交叉、融合与转化,为慢性戊肝诊治的药物治疗提供更多有效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的研究现状及挑战
    王娇娇, 蔡大川
    2024 (01):  23-29.  DOI: 10.16150/j.1671-2870.2024.01.004
    摘要 ( 254 )   HTML ( 10 )   PDF(909KB) ( 303 )  

    虽然新生儿普遍接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疫苗,HBV的感染率开始大幅下降,但2016年我国慢性HBV感染者仍有8 600万例。2019年,全球有2.96亿例慢性HBV感染者,且每年约有82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等相关疾病。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等规范抗病毒治疗后,可以取得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的疗效。但随着人们对疾病更深层次的认识及检测技术的提升,临床发现部分患者经规范治疗48周后,血清HBV DNA低于2 000 IU/mL,但持续或间歇地高于检测下限,即为低病毒血症状态。低病毒血症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相关研究已经表明,HBV低病毒血症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主要表现为促进肝脏炎症、肝纤维化的进展及发生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耐药的风险升高。对于HBV低病毒血症患者的治疗方案也尚未有明确建议。本文将对HBV低病毒血症的定义、可能的发生机制、临床意义及临床管理策略等方面进行介绍,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共识
    痴呆及相关认知障碍的神经影像学诊断专家共识(2023年版)
    2030脑与类脑计划变性病痴呆多模影像诊断标准及分子影像技术研究课题组, 上海市衰老与退行性疾病学会衰老与认知障碍分会
    2024 (01):  30-39.  DOI: 10.16150/j.1671-2870.2024.01.005
    摘要 ( 1027 )   HTML ( 10 )   PDF(9441KB) ( 2072 )  

    临床医师面对以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首先应完善结构MRI(或CT替代)检查,以明确其颅内病变和脑萎缩情况。对于伴有特定临床表现的患者,推荐加行特定MRI序列扫描进一步辅助诊断。对于疑似AD源性认知障碍的患者,推荐加行斜冠状位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1)序列扫描,进行海马内侧颞叶萎缩评分。对于疑似血管性因素或特殊感染(朊蛋白)导致的认知障碍患者,建议加选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对于疑似合并锥体外系症状和(或)小血管病变患者,尤其是脑淀粉样血管病及并发糖尿病的认知障碍患者,建议加选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常规MRI检查发现可疑占位时,可选用增强MRI和磁共振波谱分析。对于疑似合并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认知障碍患者,可选用弥散张量成像序列。对于怀疑神经变性病导致的痴呆,推荐完善18F-FDG PET和Aβ-PET或tau-PET检查。Aβ-PET显像和tau-PET显像可实现脑内病理蛋白沉积程度和范围的可视化,对于痴呆具有重要的预测和诊断价值,并可用于痴呆的鉴别诊断以及疾病进展评估。此外,静息态功能性MRI、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以及一些新兴的影像检查手段,如相位对比脑脊液电影MRI、类淋巴显像已经在认知障碍疾病中开展研究,期待未来能用于临床,更好地辅助认知障碍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需要注意的是,神经影像学结果并不能代表疾病的完整诊断和临床症状,必须慎重解读和分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外学术动态
    世界血友病同盟《全球血友病年度报告2022》解读
    朱礼君, 郑昌成
    2024 (01):  40-45.  DOI: 10.16150/j.1671-2870.2024.01.006
    摘要 ( 503 )   HTML ( 10 )   PDF(904KB) ( 1357 )  

    世界血友病同盟(World Federation of Hemophilia, WFH)于2022年10月发布了新的年度血友病全球报告(Annual Global Survey, AGS)(以下简称AGS 2022),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标。在2025年前,提高识别并诊断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能力,包括:在原有基础性上,提高25%的血友病确诊率和14%的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患者确诊率;提供合适的护理和治疗,特别是要提高25%的18岁以下重型血友病患者预防治疗率,继续每年至少为20 000例患者提供WFH人道主义援助。AGS 2022预估了全球的血友病年平均患病率:血友病A(hemophilia A,HA)为17.1/10万(男性),其中重型HA为6.0/10万(男性);血友病B(hemophilia B, HB)为3.8/10万(男性),其中重型HB为1.1/10万男性。根据世界人口(79亿,40亿男性),预计全球血友病患病率在10.6/10万左右,预计全球有血友病患者830 895例,其中约282 266例为重型患者。我国的血友病患病率在(2.73~3.09)/10万,低于全球水平。同时,AGS 2022提示,全球女性血友病患者有11 700例,女性血友病占血友病患者总人数的5%;女性vWD患者有54 066例,占vWD总人数的56%,女性其他出血性疾病有34 370例,提示vWD是女性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我国的HA患者共27 689例,其中0~4岁占4%,5~13岁占21%,14~18岁占12%,19~44岁占43%,45岁以上占16%,年龄不确定者占4%。相对于中低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对于轻型血友病的确诊率高(男性40%比12%;女性86%比23%),不确定性患者比例少,而低收入国家的血友病患者早逝风险很大。经济发达地区的艾美赛珠单抗预防治疗使用显著高于我国。我国相较于欧美国家在血友病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临床医务工作者需提高对血友病及其他出血性疾病的认识并不断提高诊断和治疗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基于T2WI和DWI的磁共振影像组学在术前预测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价值研究
    丁景峰, 敖炜群, 朱珍, 孙静, 徐良根, 郑世保, 俞晶晶, 胡金文
    2024 (01):  46-56.  DOI: 10.16150/j.1671-2870.2024.01.007
    摘要 ( 293 )   HTML ( 28 )   PDF(3021KB) ( 321 )  

    目的: 探讨基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的影像组学,在术前预测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xtramural vascular invasion, EMVI)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3年6月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腺癌且术前行直肠MRI扫描的患者168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提取T2WI、DWI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 (the maximum relevance minimum redundancy,mRMR)和十倍交叉验证的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降维并选择影像组学特征,计算每例患者的影像组学总评分(Radscore),使用Radscore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研究纳入了3个临床特征[年龄、性别、术前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和6个磁共振影像学特征[ADC值、浸润深度、肿瘤长度、肿瘤部位、T分期、MRI壁外血管侵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efined EMVI, mrEMVI)评分],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临床模型。联合Radscore和临床模型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各模型的诊断效能,通过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的效能差异,采用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术前预测结果与术后病理真实状况的拟合度,运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评价3种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联合模型、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ROC曲线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AUC分别为0.926、0.888、0.756和0.917、0.896、0.782,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最佳。Delong检验显示,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联合模型诊断效能高于影像组学模型(P<0.05);在训练集中,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高于临床模型(P<0.05),但在验证集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术前预测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良好(P<0.05)。DCA结果表明,当风险阈值概率在0.24~0.77时,联合模型在临床上的获益高于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结论: 基于T2WI和DWI的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直肠癌EMVI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联合临床模型中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临床-影像组学MRI模型(联合模型)进一步提高了诊断效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 232例病灶最大径≤1 cm肺腺癌EGFRALKROS1基因状态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回顾分析研究
    朱霞, 王昕, 金晶晶, 肖立
    2024 (01):  57-66.  DOI: 10.16150/j.1671-2870.2024.01.008
    摘要 ( 227 )   HTML ( 10 )   PDF(5390KB) ( 31 )  

    目的:研究病灶最大径≤1 cm肺腺癌患者EGFRALKROS1基因状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经华东医院病理科确诊为肺腺癌且病灶最大径≤1 cm,并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和(或)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ROS(ROS proto-oncogene 1,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OS1)检测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EGFRALKROS1基因状态及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纳入1 232例病灶最大径≤1 cm肺腺癌患者,平均年龄54岁,男性387例,女性845例;多发病灶患者只选1个病灶。本组原位腺癌182例(14.8%),微浸润性腺癌778例(63.1%),浸润性非黏液性腺癌249例(20.2%),浸润性黏液腺癌23例(1.9%)。43.1%(352/817例)存在EGFR基因突变,其中46.9%(165/352例)为21L858R突变,40.6%(143/352例)为19Del突变,0.9%(3/352例)为18G719X/20S768I和21L858R/20S768I双突变。原位腺癌、微浸润性腺癌、浸润性非黏液性腺癌、浸润性黏液腺癌患者的EGFR突变率分别为31.0%(40/129)、42.0%(208/495)、58.4%(104/178)、0(0/15)。23.1%(3/13例)同一患者不同病灶EGFR突变检测结果不同(13例先后发生肺腺癌2灶,其中2例首次术后病灶为19Del突变阳性,第2次手术病灶示EGFR野生型;1例首次术后病灶为EGFR野生型,第2次病灶显示21L858R突变型)。EGFR位点突变率与组织学类型、年龄相关,>60岁年龄者及浸润性非黏液性腺癌者突变率高,而与性别、吸烟无关。1.9%(22/1168例)ALK基因重排阳性,浸润性非黏液性腺癌(5.2%)及≤60岁年龄组2.6%)患者中阳性率高,含实性成分的腺癌ALK重排阳性率(22.2%,4/18)明显高于浸润性非黏液腺癌的阳性率(5.2%,12/233)和不含实性成分的腺癌(1.1%,12/1095)(P<0.05),且与性别、吸烟无关。0.8%(6/795例)的患者ROS1基因重排阳性,阳性率与性别、年龄、吸烟、组织学类型无关。382例患者同时检测EGFRALKROS1,其中40.6%(155/382)的肿瘤含此三者中一种突变或基因重排,未发现其中两者或三者共存现象。结论:本次单中心研究显示,病灶最大径≤1 cm的肺腺癌中,微浸润腺癌占多数(63.1%);至少40%存在EGFRALKROS1三者之一基因突变或重排改变,三者均与性别、吸烟无关。EGFR突变以21L858R和19Del最常见,在>60岁的患者及浸润性非黏液性腺癌患者中发生率高。ALK重排阳性率在60岁以下的患者及含实性成分的腺癌中高。最大径≤1 cm肺脉癌病灶中ROS1重排阳性率低。同一患者不同病灶间的分子检测结果可存在差异,对于多发病灶有必要分别进行多分子检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参数诊断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价值分析
    张琼, 吴彦霖, 胡起维, 张泽伟, 黄守约
    2024 (01):  67-76.  DOI: 10.16150/j.1671-2870.2024.01.009
    摘要 ( 178 )   HTML ( 11 )   PDF(6485KB) ( 193 )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诊断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的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我科门诊收治的122例有2型糖尿病病史(包括伴或不伴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均接受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检查和OCTA定量检查。以FFA结果为金标准,并将患者根据FFA结果分为对照组(无NPDR)、轻度NPDR组、中度NPDR组和重度NPDR组。OCTA观察指标包括,视网膜黄斑区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CMT)、血管线性密度(vascular density, VD)、血流灌注密度(perfusion density, P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oveal avascular zone area, FAZ-A)、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周长(foveal avascular zone perimeter, FAZ-P)、圆形指数(foveal avascular zone circularity index, FAZ-CI)。用单因素方差或非参数方法分析比较各组间定量指标的差异,取其中存在显著组间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反映NPDR患病和严重程度的指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单独或联合指标对于NPDR的诊断价值。结果:VD在各NPDR组中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重度NPDR组较轻度、中度NPDR组均显著下降(P<0.05);PD在中度和重度NPDR组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在重度NPDR组较轻度和中度NPDR组均显著下降(P<0.05);FAZ-A在各NPDR组中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但在各NPDR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FAZ-P在各NPDR组中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但在各NPDR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FAZ-CI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MT升高、VD和FAZ-P下降与NPDR患病相关(P=0.03,<0.001和0.001);CMT上升和VD下降与NPDR严重程度相关(P=0.01,<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MT(>260.00 μm)、VD(<16.55/mm2)和FAZ-P(<2.15 mm)对NPDR均具有单独诊断价值(AUC分别为0.63、0.78和0.70 ),其中VD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CMT(P=0.02),CMT与VD或FAZ-P的诊断效能之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CMT、VD和FAZ-P指标联合诊断NPDR的诊断效能(AUC=0.86)显著高于任一单项指标的诊断效能(P均<0.05)。结论:OCTA检查参数CMT、VD和FAZ-P均独立具备对NPDR的诊断价值,将三者联合使用则能进一步提高其诊断效能。OCTA血流参数联合黄斑形态参数可有效提高NPDR的临床诊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青少年单侧扁桃体增大诊断伯基特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刘秀玲, 孙艳艳
    2024 (01):  77-82.  DOI: 10.16150/j.1671-2870.2024.01.010
    摘要 ( 274 )   HTML ( 10 )   PDF(5239KB) ( 384 )  

    伯基特淋巴瘤属于高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特点是快速生长,原发于扁桃体的伯基特淋巴瘤少见。大部分病例早期无明显特异性表现,临床表现多样,儿童患者表现更不典型,易误诊、漏诊。本文报道我院1例单侧扁桃体增大,最终确诊为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的青少年患者。对于短期内扁桃体增大较快、扁桃体不对称(Brodsky分级,双侧扁桃体大小差异≥2度),临床以局部症状为主,无明显全身症状,颈部多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者,需及时完善颈部CT或MRI检查,或者进一步完善PET/CT检查,结合其影像学检查结果不能排除可疑恶性肿瘤征象时,尤其是PET/CT检查SUVmax值较高时,应行扁桃体活检。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有助于改善Burkitt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本例患者诊断及时、准确,手术切除左侧扁桃体缓解了局部症状,术后病理确诊后及时完善化疗,治疗效果良好,目前处于长期跟踪随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CT及MRI预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价值研究进展
    李明, 陈克敏, 潘自来, 罗禹
    2024 (01):  83-89.  DOI: 10.16150/j.1671-2870.2024.01.011
    摘要 ( 271 )   HTML ( 10 )   PDF(1214KB) ( 44 )  

    脑梗死是全球排名第二大致死原因,在中国已成为第一大致残及死亡原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则是最常见的脑梗死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80%。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AIS患者的自然转归过程之一,也是静脉溶栓治疗(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或血管内取栓治疗等治疗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精准预测、评估AIS的HT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年影像学研究集中于CT和MRI评估HT的价值。CT平扫诊断HT价值有限,AIS治疗前,阿尔伯塔脑梗死计划早期诊断评分≤7分与HT发生相关(P=0.033),高密度大脑中动脉征是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34);AIS取栓治疗后24 h复查双能CT,预测2~7 d内发生HT风险的效能较高(灵敏度82.5%、特异度100%)。CT血管造影中,血栓负荷高的患者HT发生概率上升(OR=1.28);侧支循环良好的AIS患者HT发生率低。CT灌注成像参数包括表面渗透性、脑血容量、Tmax等,均有较好的HT预测价值。MRI平扫中,FLAIR上高信号可预测HT的发生;MRI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区域体积可预测HT(ROC曲线下面积0.78);MRI磁敏感率加权成像,刷状征、微出血灶提示HT的发生;MRI增强T1加权成像,脑实质强化与HT发生显著相关(P<0.05);MRI灌注加权成像中,梗死区脑血容量降低可预测HT。此外,CT及MRI图像后处理系统RAPID提升了评估HT的效能。建议根据各急救中心的硬件及当地医疗情况,设置个性化的影像学检测方式及流程,预测及管理HT。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脓毒症诊治中Ang/Tie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杨航, 戴菁, 王学锋
    2024 (01):  90-95.  DOI: 10.16150/j.1671-2870.2024.01.012
    摘要 ( 294 )   HTML ( 39 )   PDF(889KB) ( 460 )  

    脓毒症以及伴随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是一组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患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逐年上升。全球每年发生2 000万例脓毒症,死亡率为26%。早期准确诊断脓毒症,有利于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策略,这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内皮细胞是外源病原体或内源性损伤信号的早期作用对象。研究提示,内皮细胞的结构改变与功能活化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内皮细胞专属信号通路,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 Ang)/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Tie)在内皮细胞的异常激活和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Ang/Tie信号通路主要包括2种位于内皮细胞中的酪氨酸激酶受体(Tie1、Tie2)和4种分泌性糖蛋白配体(Ang-1、Ang-2、Ang-3、Ang-4)。机制研究方面,Ang-1可持续性激活Tie2受体,维持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支持血管内皮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Ang-2是Ang-1拮抗剂,可竞争性阻断Ang-1与Tie2受体结合。脓毒症环境下,Ang-1下降,Ang-2升高,Ang-1/Ang-2的比值下降。Ang-2竞争性阻断Ang-1与可溶性Tie2受体结合,内皮细胞处于严重异常激活状态。Ang-2介导肝素酶的释放导致糖萼损伤,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Ang-2可促进炎症反应;Ang/Tie信号系统失调介导凝血功能障碍,Ang-2升高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前哨性事件。临床病情监测方面,Ang-2>5.61 ng/mL,诊断脓毒症的灵敏度为74.36%; Ang-2持续升高,提示内皮功能难以恢复,器官发生功能性改变。早期动态监测Ang-2可用于预测脓毒症相关肺损伤、急性肾损伤。Ang-2/Ang-1比值上升、Ang1/可溶性Tie2比值下降可预测脓毒症患者90 d病死率(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787和0.704)。Ang-2和可溶性Tie-2水平下降,则提示脓毒症血浆置换有效。靶向Ang/Tie信号通路的动物实验获得一定成功,但目前临床试验未能获得有价值的结果。脓毒症相关Ang/Tie信号通路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学教育
    放射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推行分层递进理念的思考
    杨文洁, 朱晓雷, 严福华
    2024 (01):  96-99.  DOI: 10.16150/j.1671-2870.2024.01.013
    摘要 ( 264 )   HTML ( 8 )   PDF(842KB) ( 1267 )  

    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进入了由制度建设向质量内涵建设转变的新阶段,但现实中较多基地的住培医师来源多样,水平参差不齐,未加分层的统一化培训,有时会造成某些住院医师培训结果不尽如人意。2019年的《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评估指标》里首次明确提出,在放射基地的住院医师培训过程中,必须体现“分层递进”的培训理念。但目前实际操作中,仍面临着教学任务重、人手不足等一些困难,具体实施情况良莠不齐。笔者团队对放射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推行“分层递进”理念的背景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探讨,发现放射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住院医师间理论知识储备、基础实践水平、科研理论能力差异大,分层落实应包括培训对象、培训过程、考核评价、带教师资4个方面。根据住院医师初态评估、水平分层,并由此设置轮转培训计划、培训课程、教学阅片、小讲课、病例讨论,并在考核评价和师资方面也进行分层。通过4个方面的分层,是实现培训目标和保证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讯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24 (01):  8. 
    摘要 ( 62 )   PDF(676KB) ( 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24 (01):  22. 
    摘要 ( 68 )   PDF(677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投稿声明
    2024 (01):  45. 
    摘要 ( 65 )   PDF(677KB) ( 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24 (01):  76. 
    摘要 ( 56 )   PDF(676KB) ( 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