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理论与实践 ›› 2015, Vol. 10 ›› Issue (03): 199-204.doi: 10.16138/j.1673-6087.a0234
吴越女, 胡炯,
发布日期:
2020-07-25
Published:
2020-07-25
摘要: 目的 :评估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丙戊酸(VPA)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免疫调节的作用。方法:利用C57BL/6小鼠骨髓前体细胞体外诱导DC生成,评估0.5、1 mmol/L VPA对DC分化、抗原递呈能力及细胞因子释放的调控作用,及DC通过该免疫调节表型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对同种反应性CD8+、CD4+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0.5、1 mmol/L VPA明显干扰DC分化(P<0.001)显著下调。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VPA处理的DC免疫调节效应体现在对同种反应性CD4+T细胞增殖抑制(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低表达群体为13.15%±6.26%,对照组23.54%±9.81%,P<0.05)及诱导凋亡作用(膜联蛋白Ⅴ16.75%±3.06%,7-氨基放线菌素7.38%±1.88%,对照组为4.33%±2.14%、1.16%±0.88%,P<0.01及P
吴越女, 胡炯,. 丙戊酸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免疫调控作用研究[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5, 10(03): 199-204.
[1] | 杨哲宇, 陆骋豪(综述), 蔡伟(审校).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研究的新进展[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 26(6): 568-572. |
[2] | 王尹民,王秀侠,刘菲,杨军. 脂肪干细胞在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展望[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8, 14(2): 97-100. |
[3] | 马彦, 臧爱萍, 杨焕凤, 侯健,. 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应用[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8, 13(02): 124-128. |
[4] | 王雪鹃,. PET/CT淋巴瘤临床研究新视角[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7, 12(05): 339-343. |
[5] | 齐研, 贾慧英,. 丙戊酸盐对甲状腺髓样癌TT细胞的影响[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4(03): 248-251. |
[6] | 张冬青,. 干扰素-β/抗白细胞介素-6受体单抗干预类风湿关节炎机制的新认识[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4(02): 99-104. |
[7] | 邓文升, 孙晓飞, 徐庆,. 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4, 19(02): 161-164. |
[8] | 刘惠, 付蓉, 邵宗鸿,. 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3, 8(03): 171-175. |
[9] | 刘峰, 王美玲, 袁海花, 姜斌, 王彦, 蒋红,. 荷Hsp60sp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控制作用和机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3, 12(03): 294-298. |
[10] | 武京国,曹谊林,肖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同种异体的应用研究进展[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2, 8(1): 49-52. |
[11] | 陈瑞珍, 解玉泉,. 病毒性心肌炎向扩张型心肌病演变的免疫学机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0(05): 414-417. |
[12] | 王莹, 诸江, 胡炯,. 丙戊酸钠诱导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0(05): 434-439. |
[13] | 秦建民, 盛霞, 杨林, 撒忠秋, 徐夏君, 李琦, 殷佩浩, 张敏, 陈腾, 曹伟家,. 树突状细胞及其亚群在结肠直肠癌术后肝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0, 15(05): 542-544. |
[14] | 王燕燕, 毛朝明, 旷苗, 郭华, 赵咏桔, 李立新, 张雁云, 宁光, 王曙,.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干扰素α、调节性T细胞在Graves病中免疫致病机制的研究[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0, 5(02): 160-164. |
[15] | 杨瑞, 常春康,.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若干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9, 4(02): 144-147.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