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4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我国腹腔镜外科的发展现状
    刘国礼
    1999 (03):  205-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05
    摘要 ( 495 )  
    1987年法国的Mouret医师在作妇科疾病腹腔镜手术的同时为此例病人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同年电视腹腔镜问世,从而为腹腔镜外科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使腹腔镜外科迅速发展。1991年我国荀祖武医师在国内完成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由于这种新技术具有比传统手术创伤小、病人痛苦少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我国迅速地发展起来。至今,我国的大、中型医院已普遍开展了这种新技术,一些县和地方小型医院也开展了腹腔镜外科手术。估计至少有千家医院和3000多位外科医生从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内镜超声检查术的应用现状
    张齐联
    1999 (03):  206-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06
    摘要 ( 391 )  
    1980年,Dimagno及Hisanaga首次报告将超声传感器安装在消化内镜的顶端开展了消化管腔内的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时隔8年,第一台机械扇型扫描超声内镜于1988年引进我国;当前,我国共有正规的超声内镜约20余台,按我国的省份平均计算,每个省尚不足一台,说明EUS在我国的应用尚不够普及。 虽然我国超声内镜的数量尚不够多,应用EUS的历史也仅十年,但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最先进的超声内镜设备及各种频率的细径超声探头已被逐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评估
    郁宝铭
    1999 (03):  207-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07
    摘要 ( 229 )  
    腹腔镜手术的问世对外科既是一大发展,又是一大挑战。随着腹腔镜操作技术的提高和器械的改进与发展,腹腔镜手术渐被广泛试用于各种腹部手术。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问题 1991年Fowler报道了首例腹腔镜结肠手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系膜上动脉阻塞行人造血管搭桥术1例报告
    叶建荣,符伟国,钱成
    1999 (03):  208-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08
    摘要 ( 355 )  
    临床资料 男,41岁,入院前9天中上腹突感刀割样疼痛,无胸闷心慌,无背部剧痛,3小时后解血水样便200ml,以后数天腹痛、腹泻、不能进食。在当地医院补液治疗,彩超发现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有内膜分离,疑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考虑为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分离(Ⅰ型)合并肠系膜上动脉阻塞而入院。查体,身高1.78m,手指及足趾细长,腹部压痛,但无腹胀,无反跳痛,经磁共振和螺旋CT检查发现,自主动脉起始部至腹主动脉下段广泛性内膜夹层分离,诊断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开展腹腔镜胃切除术的现状
    郑成竹
    1999 (03):  209-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09
    摘要 ( 233 )  
    腹腔镜胃手术自1991年开展以来,就在不断发展和深入,1992年全腹腔镜下胃次全切除术成功后,更将这一技术推向新高潮。目前在腹腔镜胃切除术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1.腹腔镜胃手术地域分区明显 亚、欧地区报道较多,其余地域则较少。这是由于各地区胃部疾病发病率不同而造成。在亚洲,胃部疾病发病率高,腹腔镜在胃手术中的应用既有实际意义,开展工作较深入,技术也领先。从近几年发表的相关文章中可以看出,欧美国家的腹腔镜胃手术多是病态肥胖症病人的胃减容积手术,罕有胃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61例腹腔镜胃手术的经验总结
    柯重伟,郑成竹,仇明,沈炎明,华积德
    1999 (03):  210-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10
    摘要 ( 344 )  
    总结61例腹腔镜胃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1992年12月至1999年1月,61例腹腔镜胃手术者中,B-Ⅱ式胃大部切除术17例,B-Ⅰ式胃大部切除术1例,近端胃次全切除术2例,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5例,胃造瘘术3例,胃壁良性肿瘤切除术33例。54例行全腹腔镜下胃手术,7例行腹腔镜辅助下胃手术。结果:本组有2例早期胃癌行腹腔镜根治术,至今存活4.6年以上;并发症2例,分别通过再手术和内镜治愈;手术用时35~310min,平均164.2min;术中出血50~500ml,平均218.3ml;住院4~11d,平均6.8d;86%病人于术后48h内恢复胃肠功能;仅4例术后使用止痛剂。结论:只要合理使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腹腔镜胃手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O_2气腹对人肿瘤细胞腹腔镜戳口种植的影响
    王灏,郑民华,张浩波,何建容,朱坚,纪玉宝,张明钧,李宏为
    1999 (03):  211-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11
    摘要 ( 377 )  
    研究CO_2气腹对人肿瘤细胞腹腔镜戳口种植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用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注射器注入雄性SD大鼠腹腔内,气腹机分别产生腹腔静止性气腹和持续性气腹,通过5mm腹腔穿刺管(Trocar)收集气体至培养瓶中,在37℃、5%CO_2环境中培养7天后,显微镜下涂片鉴定是否有肿瘤细胞生长,另取腹腔冲洗液作阳性对照。结果:静止性气腹测试组(共4组,每组4只)中,未发现有肿瘤细胞生长,而在持续性气腹测试组(共12组,每组4只)中,应用10~6/ml浓度的胃癌细胞、气腹压为30mmHg、流量为5L/min、持续60min时,75%(3/4)的培养瓶中有肿瘤细胞生长。结论:由于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须持续性气腹,故有造成肿瘤在戳口处种植的可能,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术后山楂石性肠梗阻36例报告
    徐洪春,高瑞红,陈小标,陈方焘,张文伦
    1999 (03):  212-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12
    摘要 ( 376 )  
    胃大部切除术后病人一次性生食较多山楂,可以继发山楂石性肠梗阻,已引起我们的关注。自1990年以来,我们收治本病36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均为本市偏远山区居民,其中男32例,女4例;年龄24~76岁,大于60岁者12例。残胃原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其并发症行手术者22例,胃溃疡9例,胃癌5例。全部病例均行胃大部切除术、毕罗Ⅱ式胃空肠吻合。本次发病距胃术后6个月~14年,平均2.5年。吃山楂后腹部不适,出现肠梗阻症状至就诊时间为2~7天。其中9例吃山楂并有饮酒史。吃山楂量最少10枚,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不同渗透压液体温热化疗对小鼠腹水瘤的防治作用
    张亮,黄广建,蔡端,张延龄
    1999 (03):  213-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13
    摘要 ( 321 )  
    探讨温热、化疗药物、低渗液及其联合应用对小鼠腹水瘤细胞生长的防治作用,并探索结合热化疗药物达到最佳疗效的灌注液介质浓度。方法:以昆明小鼠腹水瘤为模型,观察43℃重蒸馏水(DDW)、37℃丝裂霉素(MMC)生理盐水溶液、43℃MMC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和43℃DDW MMC等不同处理方法对干扰腹水瘤细胞生长、杀伤作用及其毒性作用。结果:以上方法均能破坏小鼠腹水瘤细胞,减少瘤细胞数量,抑制腹水产生,延长小鼠生存时间,使S期肿瘤细胞百分率减少,瘤细胞DNA指数(DI)降低(P<0.05),其中以43℃DDW及MMC腹腔内灌注的方法疗效最佳。结论:低渗液结合热化疗药物行腹腔灌注是防治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发生腹膜种植转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癌患者术前血清和唾液中肿瘤标志物测定的临床价值
    汪志明,李济宁,乐竹琴,余枫,张延龄,邓守贞
    1999 (03):  214-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14
    摘要 ( 373 )  
    本文旨在探讨胃癌患者术前血清和唾液中肿瘤标志物测定的临床价值以及标志物联合应用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40例胃癌病人、12例胃溃疡病人及21名正常人血清和唾液中CEA、CA50、CA19-9、CA72-4及MgAg的含量。结果:上述标志物中以血清CA72-4(55.0%)和唾液Mgag(67.5%)最为敏感。在相关性的研究中,血清CA19-9与胃癌的相关性最好。标志物联合应用中,敏感性最好的是合用唾液CA50和唾液MgAg(82.5%),特异性最好的是合用血清CA72-4和唾液CA19-9(83.3%)。结论:血清CA72-4可用于良恶性胃病的鉴别诊断。血清CA19-9与胃癌情况的相关性最好。可用于评估病人的预后。另外,标志物的联合应用明显优于单一应用。唾液肿瘤标志物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是胃癌流行病学调查的一个简便、经济和无损伤性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磁共振胆胰管成象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张晞文,施维锦,姜广杰,季福,孙建华,顾海燕
    1999 (03):  215-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15
    摘要 ( 343 )  
    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象(MRCP)诊断胆胰疾病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疑有胆胰疾病的MRCP图象,并在部分病例中将MRCP与ERCP和PTC的结果作对照。结果:50例全部获得有诊断价值的MRCP图象,成象率达100%。肝外胆管、肝管分叉部及胰管显示率分别为100%(50/50)、94%(47/50)和44%(22/50)。良性病变34例,MRCP诊断正确率97%(33/34),恶性病变13例的诊断正确率仍达92%(12/13)。结论:MRCP对胆胰疾病的诊断在多方面已可取代ERCP和PTC。但MRCP在判断胆道梗阻是否完全、肿瘤的定性诊断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脂肪乳剂对重症胰腺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
    曹伟新,刘牧林,尹浩然,汤耀卿,陈尔真,邵慧珍
    1999 (03):  216-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16
    摘要 ( 397 )  
    了解应用脂肪乳剂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25例SAP患者在分别应用含有长链脂肪酸(L)或中长链脂肪酸(M)的脂肪乳剂或无脂肪(对照)的肠外营养支持前后,测定其凝血及纤溶指标。结果:SAP时,患者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升高,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活性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D-D二聚体升高。短期应用含有脂肪乳剂的TPN后,无论中长链或/和长链脂肪乳剂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恢复均迟于对照组。结论:在SAP患者存在轻度凝血纤溶功能改变的情况下,短期适量的脂肪乳剂作为TPN中非蛋白热卡的一部分,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甚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超定位腹腔灯光拉钩照明小切口胆囊切除
    陈贵
    1999 (03):  217-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17
    摘要 ( 339 )  
    我院于1994年10月至1999年4月应用术前B超胆囊定位,术中冷光源腹腔深部灯光拉钩照明行小切口胆囊切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GF对TPN大鼠肠粘膜细胞EGFR表达的影响
    赖俊浩,王俊义,张国祥,贾同文,王为忠
    1999 (03):  218-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18
    摘要 ( 309 )  
    利用大鼠全肠外营养(TPN)模型,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对TPN支持后肠粘膜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TPN组及TPN-EGF组。实验持续14天,采用免疫组化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的方法,分别测定颌下腺内EGF含量以及小肠粘膜细胞中EGF和EGPR含量。结果:TPN及TPN-EGF组大鼠颌下腺内EGF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TPN组小肠粘膜细胞中EGF、和EGFR含量显著下降(P<0.01),而TPN-EGF组则未减少(P<0.05)。结论:内源性EGF分泌减少是TPN肠粘膜屏障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EGF具有促进肠粘膜细胞EGFR表达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纤维胆道镜处理肝胆管嵌顿残石
    金肖丹,贺亚东
    1999 (03):  219-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19
    摘要 ( 287 )  
    我院于1993年1月至1999年3月用纤维胆道镜(下称胆道镜)处理肝胆管残余结石219例,其中嵌顿结石137例,效果满意。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37例,男58例,女79例,年龄17~79岁。结石形态各异,直径约0.2~2.5cm,嵌顿于一支或多支肝胆管,并伴有不同程度肝胆管狭窄。结石近侧胆管往往排列着大小不等或小至泥沙样结石。以胆道镜检查结合T管造影、B超检查来判断结石取净程度。本组137例病例中,结石完全取净者128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直肠癌术前分期方法的研究
    夏立建,刘爱武,张华卿,王新怡,李玉山,李兆亭
    1999 (03):  220-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20
    摘要 ( 371 )  
    评估研究直肠癌术前分期方法。方法:对80例直肠癌病人使用术前腔内超声、CT、MRI检查肿瘤病变的深度和直肠指检及术后病理报告在评估病变深度的正确率。结果:直肠腔内超声检查直肠癌浸润深度的正确诊断率为89.3%,对早期直肠癌的正确诊断率为83.3%。CT正确诊断率为86.4%,早期癌的正确诊断率为66.6%。MRI的正确诊断率为90%,早期癌的正确诊断率为83.3%。直肠指检的诊断正确率仅为52.5%。结论:直肠内超声可分辨直肠壁各层的细微结构,可作为直肠癌术前分期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螺旋CT血管造影术前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作用
    丁家增,金筱泰,李宏为,凌华威,管永靖,吴振芳,施卫平,何国祥
    1999 (03):  221-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21
    摘要 ( 296 )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检查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以及用SCTA代替减数血管造影(DSA)的可能性。方法:本组研究采用NASCET标准对照比较SCTA与DSA的颈动脉血管造影结果,并参考部分病例手术所见,以评估SCTA检查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本组29例颈动脉狭窄中,SCTA对照DSA的诊断总符合率为86.2%。其中严重狭窄组的相符率为100%。结论:SCTA不仅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直观性,而且能够显示DSA难以发现的附壁钙化以及血栓,故有望取代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地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颈总动脉节段性阻断法建立犬动脉内膜增生模型
    景在平,曲乐丰,曹贵松,仲剑平
    1999 (03):  222-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22
    摘要 ( 344 )  
    建立一种较易获得、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且接近于临床实际的动脉内膜增生动物模型。方法:16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4组,在游离出右侧颈总动脉后,以微型动脉夹在距环状软骨各2.00cm的近、远端分别阻断颈总动脉0、15、30和60分钟,术后4周取标本进行切片观察及计算机图象分析。结果:于阻断15分钟组,阻断段动脉内膜未见明显增生;阻断30分钟和60分钟者阻断段动脉有新内膜形成,且后者增生程度较前者明显,前者的新生内膜中细胞成份较多,而后者则以细胞间质为主。结论:间歇性节段性动脉阻断法可成功地建立动脉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其操作方法简单,模型稳定,重复性好,且接近于临床实际,值得推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阑尾粪石是阑尾切除术的指征
    杨希中,陈恩才,郭家晨,徐其华,谢锡海
    1999 (03):  223-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23
    摘要 ( 608 )  
    阑尾粪石是急性阑尾炎的一个常见病因。粪石性阑尾炎有其临床特征。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992年至1997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患者740例,年龄15~82岁。切除标本均行病理学检查,在阑尾腔内或阑尾周围脓肿中发现有阑尾粪石者127例(17.2%)为第一组,粪石性阑尾炎;未发现粪石者613例(82.8%)为第二组,非粪石性阑尾炎。 结果 第一组病例中既往有急性阑尾炎发作者82例,复发率64.6%。多数病例曾反复发作两次以上,发作次数最多者达6次。第二组病例中既往有急性阑尾炎发作者187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血和再灌注后骨骼肌纤维病理改变的实验研究
    张皓,张柏根,林鸿祥,杨玖生
    1999 (03):  224-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24
    摘要 ( 220 )  
    了解肢体缺血和再灌注后肌纤维的损伤情况。方法:以手术暴露、银夹阻断制备髂总动脉平面(Ⅰ组,n=8)和股浅动脉平面缺血(F组,n=10)的兔模型。两组分别于阻断血流1h、3h、6h和再灌注后1h、3h、6h、12h及3周时切取大、小腿肌组织进行冰冻切片,ATP酶组化染色。结果: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再灌注后肌纤维肿胀程度逐渐加重,纤维间隙增宽,严重者可有肌纤维破坏。结论:Ⅰ型纤维对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反应较Ⅱ型纤维敏感;缺血较严重时,再灌注对两种纤维均可造成损伤,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缺血预处理对肝再灌注期间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及肝脏病理改变的影响
    孙经建,吴孟超,陈汉,钱光相,丛文铭,张秀忠
    1999 (03):  225-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25
    摘要 ( 209 )  
    评价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和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大鼠78只分为3组:缺血预处理组、肝血流持续阻断组及假处理组。用免疫金银法动态观察再灌注24h内HSP70蛋白的表达,同时观察肝脏的病理改变。结果:肝缺血预处理能较早诱导HSP70的表达,肝细胞损伤也相应较轻。结论:肝缺血预处理可增加组织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该保护作用可能与早期诱导HSP70蛋白的产生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混合移植治疗大面积Ⅲ度烧伤的发展要素
    刘耀亮,牛轶雯,廖镇江,徐惠贞,朱德安,史济湘
    1999 (03):  226-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26
    摘要 ( 216 )  
    探讨混合移植治疗大面积Ⅲ度烧伤技术的发展要素。方法:1966年1995年底收住并经混合移植治疗的大面积Ⅲ度烧伤(Ⅲ度50%~99%,下称ETDB)184例,以1977年底前后分界分为两组。两组的烧伤面积(TBSA)、Ⅲ度、年龄的均值都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的治愈率、首切痂日期、首切痂面积、总切痂面积、切痂次数、自体供皮总面积、头皮重复供皮次数、大张皮种类及创面闭合的伤后天数。结果:稳定渡过休克期后的早期切痂、扩大首切痂面积、扩大总切痂面积、多途径的扩大自体供皮总面积、灵活应用大张异体皮或异种猪皮覆盖切痂创面、缩短创面闭合天数等是该技术的发展要素,并与提高生存率有关。结论:坚持实施和发展混合移植在救治ETDB中仍具重要意义。结合应用异体(种)皮开孔嵌皮法及微粒植皮法等混合植皮封闭切痂创面,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有望继续提高治愈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胃内手术及其在早期胃癌中的改良法:一种腹腔镜外科新技术
    OhashiS,TaniguchiE,TakiguchiS,杨秋蒙
    1999 (03):  227-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27
    摘要 ( 288 )  
    近年来,腹腔镜外科不仅用于胆囊切除,还广泛应用于胃肠手术。本文旨在描述我们治疗胃部疾病的独特方法,称为“腹腔镜胃内外科(laparoscopic intragastic surgery,LIGS)”。在LIGS手术中,所有套管和手术器械均直接置人胃腔内,行胃粘膜切除术。除LIGS外,我们还作了其改良技术,即利用腹内胃造口行粘膜切除术。 病人与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胆结石术中联合应用纤维胆道镜和胆道造影的体会(附92例报告)
    万维喜,柴福录,吴钢,李红梅,吴钢
    1999 (03):  228-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28
    摘要 ( 229 )  
    1995年3月至1998年7月,我院在胆管结石手术中联合应用纤维胆道镜(以下简称胆道镜)和术中胆道造影,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腋腔镜在腋窝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
    沈柏用,郑民华,李亚芬,朱建新,李宏为
    1999 (03):  229-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29
    摘要 ( 262 )  
    随着乳腺癌诊断手段和诊断技术的提高,临床上不能触及而由影象学检查发现的乳腺癌呈上升趋势,这些病人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很低,但其清扫仍属必要,因为腋窝有无淋巴结转移与术后制定放疗和化疗方案直接有关。如何避免腋窝淋巴结传统清扫术的并发症,如上肢淋巴回流性水肿及患侧上肢疼痛等,而又可以了解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我们试用腋腔镜(即将普通腹腔镜器械用于腋窝手术)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并与传统清扫术相比较,报告如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胆肠吻合术中一种新的抗反流瓣实验研究
    励楚刚,陈若平,施诚仁,张忠德
    1999 (03):  230-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30
    摘要 ( 275 )  
    胆肠吻合术后上行性胆管炎是严重的并发症,但目前常用的抗反流瓣仍有种种缺陷,现介绍一种自行设计的全新抗反流瓣,并运用顺-逆流压测定及组织学检查监测其抗反流作用。 材料与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丙烯网片修补巨大造口旁疝1例报告
    陈和胜,阎波
    1999 (03):  231-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31
    摘要 ( 246 )  
    造口旁疝是与肠造口有关的腹壁切口疝,发生率约5%~10%。但巨大切口旁疝罕见。我科对1例直肠癌Miles术后巨大切口旁疝的患者采用造口易位、疝原位聚丙烯网(Prolene)修补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女,61岁。17年前因直肠癌行Miles根治术。术后2年结肠造口旁有可回纳的肿块突出,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呈半球状下垂于左侧腹股沟。 检查发现,患者造口旁疝呈半球状突出,约为40cm×25cm×30cm,经肠道准备在全麻下手术,先将结肠造口封闭。见结肠造口旁腹壁缺损,形成10mm×8cm疝口,左半结肠及大网膜经疝口进入皮下疝囊内,与疝囊壁明显粘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肾上腺手术7例分析
    田志坚,郑成竹,仇明,柯重伟
    1999 (03):  232-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32
    摘要 ( 204 )  
    我院近5年共行腹腔镜肾上腺手术7例,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本组7例,男4例,女3例,年龄31~65岁,平均44岁。病变位于左侧4例,右侧3例。肾上腺囊肿2例,肾上腺皮质腺瘤5例(无功能性腺瘤3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例)。患者的诊断和手术见附表。术前诊断均经各种检查证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及腹腔镜超声检测肝脏转移和肝脏活检
    Conrt-PayenM,SkjoldbyeB,沈柏用
    1999 (03):  233-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33
    摘要 ( 294 )  
    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的治疗往往需要事先将肿瘤的扩展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以前主要是通过术前影象学检查来决定能否行根治性或姑息性手术。腹腔镜术中(LAP)和腹腔镜超声(ELAP)术中检查近年来越来越多地用于消化道癌症的术前检查、确定合适的术式和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术。 本研究分析了消化道肿瘤肝转移患者在ELAP肝活检的结果,并与各种肝活检方法相比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体会
    杨廷燕,史佩东,陆林兴
    1999 (03):  234-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34
    摘要 ( 211 )  
    1994年5月~1998年12月我院开展了腹腔镜手术724例,其中急性结石性胆囊炎116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16例,男39例,女77例,年龄16~74岁。均伴有胆囊结石,有1~30年反复胆绞痛发作史。全组病例根据病史体征外,均用B超检查辅助诊断,其中肝功能异常8例,血白细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破损与腹腔冲洗
    童铭武,徐伟刚,周伟邦,胥幼群
    1999 (03):  235-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35
    摘要 ( 265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各种原因造成胆囊破损、胆汁溢人游离腹腔的比例较高。既往传统不加选择地对所有胆溢病例进行腹腔冲洗,这不仅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麻醉用药和机器损耗,而且冲洗液残留腹腔可能会使病人出现各种不适表现。现将我院1994年11月~1998年10月以来对52例胆囊破损病人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手术中的水分离技术
    徐占浩
    1999 (03):  236-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36
    摘要 ( 367 )  
    我院自1995年引进腹腔镜设备和技术进行腹腔内和腹膜后间隙各种手术后,将水分离法(aqua-dissection)应用于手术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及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体会
    李嘉根,李智涛,仇保渭
    1999 (03):  237-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37
    摘要 ( 208 )  
    我院于1990年至1997年共收治肝门区胆管癌16例,切除7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全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39岁~68岁,平均58.6岁。先有上腹胀闷不适或隐痛伴乏力和纳差等症状,后出现黄疸。血胆红素22.84~350μmol/L,平均184.6μmol/L;ALT66.1~226U/L,平均128.2U/L。术前即确诊者13例,包括B超+PTC确诊3例,B超+CT6例,B超+MRI4例。另3例术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手术基础研究的热点
    郑民华,王灏,蒋渝,郁宝铭,李宏为
    1999 (03):  238-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38
    摘要 ( 223 )  
    近年,国外在腹腔镜手术基础研究的报道越来越多。目前集中于两方面:①腹腔镜手术中关于气腹的基础研究;②腹腔镜手术对机体免疫、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反应的影响。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腹腔镜基础研究的热点作一综述。 腹腔镜手术中关于气腹的基础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创伤外科手术医师的培训
    M.K.W.Li,徐鸿
    1999 (03):  239-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39
    摘要 ( 235 )  
    1987年,世界上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问世标志着微创伤外科手术时代的到来。微创伤手术具有恢复快、疼痛轻的优点,在外科领域中将会得到广泛地应用;但在培训、资格认定和质量评估方面带来新的问题,同时也对许多倍受推崇的传统手术方式提出了挑战。 过去腹腔镜手术技术的培训大多靠手术现场观看自学,缺乏具体的培训项目。因此在最初1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总管损伤的发生率相当高;其他一些资料显示,外科医师在施行第20例到50例腹腔镜手术时,或者开始处理难度较高的手术时,会出现胆管损伤的第二次高峰。为加强管理和提高手术医师正规操作水平,1993年香港医管局外科手术培训委员会(HASTS)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制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行病调查资料的危险度分析(5)
    施榕
    1999 (03):  240-5.  DOI: 10.16139/j.1007-9610.a0240
    摘要 ( 238 )  
    病因探索是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定的疾病往往是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探索病因就要从多种因素与疾病的联系中寻找有因果联系的因素。寻找两个或多个事件之间是否有联系,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加以检验。但在众多统计学联系中,仅有少数属因果联系。要确定因果联系还需借助设计良好的流行病学方法加以验证。下面介绍两种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分析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