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16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重症急性胰腺炎外科治疗:从切除坏死到损伤控制
    黄志强,
    2011 (05):  421-423.  DOI: 10.16139/j.1007-9610.a2729
    摘要 ( 228 )  
    经历了1889年Fitz详细描述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变化、1901年Opie提出的"共同通道"学说、1929年Elman应用血清淀粉酶试验临床诊断急性胰腺炎之后,人们认识到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重症病人在内科治疗死亡率高,而外科治疗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腺癌的外科手术治疗
    彭承宏, 程东峰,
    2011 (05):  424-428.  DOI: 10.16139/j.1007-9610.a2738
    摘要 ( 196 )  
    由于胰腺的解剖位置特殊,胰腺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引起足够注意。然而,其生物学特性为早期胰外侵犯,具体表现为淋巴、神经及血液转移出现早,故胰腺癌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手术切除率较低,预后极差[1-3]。胰腺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匡天涛, 靳大勇,
    2011 (05):  429-431.  DOI: 10.16139/j.1007-9610.a2739
    摘要 ( 439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最早于1982年由Ohashi等[1]报道,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其命名为IPMN[2]。近年,人们对其生物学特征的认识随着病例数报道的不断增加而深入。本文结合我们的经验,总结IPMN的诊断及治疗。IPMN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主要病理特征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瘘的现代概念及其防治策略
    倪泉兴, 徐永锋, 张波,
    2011 (05):  432-435.  DOI: 10.16139/j.1007-9610.a2730
    摘要 ( 343 )  
    胰瘘是胰腺外科常见的并发症,至今尚未能控制,也未取得完全公认的标准和处理方法,为此仍有必要进行讨论。胰瘘的传统概念与分类广义上的胰瘘是指胰管破裂后胰液通过非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岛素瘤诊治策略
    张太平, 王天笑,
    2011 (05):  436-439.  DOI: 10.16139/j.1007-9610.a2740
    摘要 ( 214 )  
    胰岛素瘤起源于胰腺的β细胞,占胰腺内分泌肿瘤的70%~80%[1-2],是最常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胰岛素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平均发病年龄45岁,其中约10%是恶性肿瘤。胰岛素瘤病人可因过度分泌胰岛素而引起反复的自发性低血糖等症状,即Whipple三联征,定性诊断一般并不困难。由于大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遗传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认知
    陈曦, 李宏为,
    2011 (05):  440-443.  DOI: 10.16139/j.1007-9610.a2741
    摘要 ( 350 )  
    众所周知,遗传信息的改变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散发的肿瘤中,以获得性体细胞突变为主;而在一系列肿瘤易感综合征中,则以遗传性胚系细胞突变为主,并呈显性遗传模式。较之于通常为散发的胰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头癌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和技巧
    朱峰, 秦仁义,
    2011 (05):  444-447.  DOI: 10.16139/j.1007-9610.a2742
    摘要 ( 284 )  
    胰腺癌被公认为癌中之王,是21世纪医学的顽固堡垒。病人总体5年生存率不超过5%,手术切除仍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有效方法。但遗憾的是,即使行根治性手术,实际5年生存率也仅为10%~20%[1-2]。多变量分析表明,淋巴结转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良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疗效分析
    魏洪吉, 吴河水, 熊炯炘, 陶京, 周峰, 王春友,
    2011 (05):  448-451.  DOI: 10.16139/j.1007-9610.a2731
    摘要 ( 328 )  
    目的:观察改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改良Beger手术)对伴胰头炎性肿块的慢性胰腺炎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胰腺外科接受改良Beger手术治疗的51例伴胰头炎性肿块的慢性胰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病人术后疼痛症状、生活质量及内分泌功能等进行随访。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7%,其中胰漏3例,胆漏2例,十二指肠漏1例,腹腔出血1例,切口裂开1例。术后6个月,病人疼痛得到明显缓解,EORTC QLQ-C30疼痛评分由(64.3±5.8)降至(12.5±3.7)(P<0.01),生活质量获显著提高,GLQI生活质量评分由(70.1±5.8)增至(86.4±6.6)(P<0.01);病人内分泌功能未受影响,无新增糖尿病病例。结论:采用改良Beger手术治疗伴胰头炎性肿块的慢性胰腺炎是安全、有效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捆绑式胰肠端侧吻合术
    黄从云, 彭淑牖, 朱剑华, 吴青松, 赵家锋, 张小龙,
    2011 (05):  452-454.  DOI: 10.16139/j.1007-9610.a2732
    摘要 ( 314 )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胰肠吻合术——捆绑式胰肠端侧吻合术,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间7例病人,其中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行胰腺中段切除,包括胰头癌3例、胰体癌2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2例。其中2例胰腺残端明显过大超过肠腔管径,2例行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部分切除修补。操作包括3个主要步骤:胰腺残端游离,空肠系膜对侧肠壁切开及荷包缝线预置,胰肠端侧吻合(包括胰腺残端拖入空肠、吻合口两端肠壁固定于胰腺上、下缘后腹膜、浆肌层荷包缝线结扎捆绑)。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1例,切口疝1例,无胆漏和胰肠吻合口漏发生。结论:捆绑式胰肠端侧吻合术能有效地预防吻合口漏发生,特别是胰腺残端过大者,从而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胰腺中段切除术的安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对小鼠胰腺星状细胞中半乳糖凝集素-1基因沉默效应的研究
    袁中旭, 汤东, 陆子鹏, 卫积书, 张静静, 蒋奎荣, 苗毅,
    2011 (05):  455-460.  DOI: 10.16139/j.1007-9610.a2743
    摘要 ( 233 )  
    目的:评价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小鼠胰腺星状细胞(mPSC)中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基因的沉默效应,并观察其对mPSC增殖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3条galectin-1基因特异性RNAi靶序列,构建到慢病毒PLKO.1-PURO载体中。从慢病毒包装转染的293T细胞,获得病毒上清感染的mPSC;采用嘌呤霉素(2μg/μL)筛选出慢病毒感染成功的mPSC。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mPSC中galectin-1 mRNA和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mPSC的增值能力。结果:PCR扩增和测序表明成功构建galectin-1慢病毒干扰载体,可以有效沉默mPSC中galectin-1基因的表达。构建的RNAi慢病毒载体感染mPSC后galectin-1 mRNA表达量同对照组比较,分别为(19.4±4.8)%、(6.2±4.3)%、(27.6±5.7)%,galectin-1蛋白表达量同对照组比较分别为(25.9±3.6)%、(10.8±4.1)%、(30.2±3.2)%。稳定的galectin-1沉默mPSC在第4天细胞增殖能力下降(22.9±2.7)%(P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脂肪细胞因子resistin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姜翀弋, 袁祖荣, 王巍, 殷于磊, 涂彦渊, 王柳波,
    2011 (05):  461-464.  DOI: 10.16139/j.1007-9610.a2744
    摘要 ( 260 )  
    目的:探讨resistin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5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resistin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resistin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8.9%。高、中及低分化导管腺癌病人中的resistin阳性率分别为25.0%、39.3%及100%,有统计学差异(P<0.05)。按日本胰腺学会JPS分期,Ⅲ~Ⅳ期病人的resistin阳性率为66.7%,显著高于Ⅰ~Ⅱ期病人的22.2%(P<0.01)。resistin阳性病人术后无病生存期短于resistin阴性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resistin表达阳性与肿瘤低分化是反映胰腺导管腺癌病人术后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论:resistin可能与胰腺导管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其确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大鼠瘦素、瘦素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
    梁超, 冯寿全, 张晓云, 沙盈盈, 朱晓明,
    2011 (05):  465-469.  DOI: 10.16139/j.1007-9610.a2728
    摘要 ( 289 )  
    目的:探讨瘦素及瘦素受体在大鼠高脂血症性胰腺炎(HLAP)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高脂血症组(HL组),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组(HLAP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3周后经腹腔注射L-精氨酸500 mg/100 g体重制作大鼠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模型。各组分别于造模后24 h、36 h处死半数大鼠,观察血清淀粉酶、瘦素水平、细胞因子IL-1β、TNF-α和IL-10的变化。并对胰腺的病理学评分、胰腺组织瘦素、瘦素受体的表达和定位评分。结果:HL组血清IL-1β、TNF-α、瘦素水平较NC组高(P<0.01),而IL-10与HL组相当;HLAP组的胰腺瘦素、瘦素受体表达较HL组及NC组增加(P<0.01),胰腺组织损害也明显增强(P<0.01)。此外,HLAP组瘦素及瘦素受体表达也均下降(P<0.01)。结论:正常胰腺中有瘦素及其受体的存在。在HLAP时作为保护性机制,内源性的瘦素表达能够明显增加;但这种内源性瘦素的增加出现早,维持时间短,不足以抑制强烈的炎症反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GD偶联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粒对胰腺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吉顺荣, 吴闻哲, 王浩, 张波, 刘辰, 龙江, 虞先濬, 倪泉兴, 徐近,
    2011 (05):  470-473.  DOI: 10.16139/j.1007-9610.a2745
    摘要 ( 222 )  
    目的:通过体外试验,探讨RGD偶联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粒(RGD-BSANP-GEM)对胰腺癌细胞株BxPC-3的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为研究对象,分为5个给药组:BSANP对照组、RGD-BSANP组、BSANP-GEM组、GEM原药组、RGD-BSANP-GEM组。运用MTT法检测给药后24 h、48 h和72 h的增殖抑制率。结果:BSANP-GEM组细胞抑制率高于GEM组(P<0.05),RGD-BSANP-GEM组细胞抑制率高于BSANP-GEM组。同时RGD-BSANP-GEM组对胰腺癌细胞株的抑制率与给药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结论:体外RGD环肽能够增加BSANP-GEM对胰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胆固醇息肉病人胆囊黏膜ABCG1表达的研究
    李成强, 韩天权, 蒋兆彦, 焦大海, 蔡劬, 蒋渝, 郑民华, 王明亮, 张圣道,
    2011 (05):  474-477.  DOI: 10.16139/j.1007-9610.a2733
    摘要 ( 279 )  
    目的:探讨ABCG1基因在胆囊黏膜中的表达与胆固醇息肉病的关系。方法:采集15例胆囊胆固醇息肉病病人和8例无息肉无结石之对照组的胆囊黏膜和胆汁。测定胆汁胆固醇、胆汁酸和磷脂含量;real-time PCR测定胆囊黏膜中ABCG1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胆囊黏膜ABCG1之蛋白表达。结果:胆固醇息肉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ABCG1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息肉组中胆囊黏膜ABCG1在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同样存在高表达。结论:胆固醇息肉病人之胆囊黏膜ABCG1基因及蛋白高表达,可能在胆固醇息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2例报告
    王建球, 杨廷燕, 朱堃, 周海华, 史佩东, 王建平, 陈跃宇,
    2011 (05):  478-480.  DOI: 10.16139/j.1007-9610.a2734
    摘要 ( 291 )  
    目的:总结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方法: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应用普通腹腔镜器械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2例(单孔组),与同期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2例(四孔组)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单孔组(52.3±8.1)min,四孔组(47.4±5.3)min,P0.05;术后住院时间:单孔组(3.5±0.7)d,四孔组(3.4±0.6)d,P>0.05;术后疼痛评分采用Prince-Henry 5级评分法:单孔组(3.2±0.7),四孔组(3.4±0.7),P>0.05。两组差异除平均手术时间外,其他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并发症发生,脐部瘢痕隐蔽。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操作难度大;有技术条件的医院,可在慎重选择病例的基础上开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riapine对肝癌细胞株HepG2中GADD45β表达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王佳玉, 杨卫平, 林大伟, 衣琳, 李军, 汪洋, 覃胜灵, 施敏敏, 沈柏用, 彭承宏, 邱伟华,
    2011 (05):  481-487.  DOI: 10.16139/j.1007-9610.a2746
    摘要 ( 165 )  
    目的: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GADD45β的特异性表达缺失与肝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初步明确肝癌细胞中GADD45β近端启动子序列,探索3-氨基吡啶-2-甲醛硫代缩氨基脲(Triapine)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GADD45β表达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合成GADD45β近端启动子序列(-618至-314),构建荧光素表达质粒,转染HepG2,根据启动子活性强度结合数据库分析存在的转录调节因子结合位点;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比较Triapine作用前后HepG2细胞GADD45β表达;进一步比较Triapine对GADD45β启动子活性的调控作用,分析Triapine对HepG2的抑制效应;并通过Caspase-8、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变化测定凋亡的发生和发展。结果:GADD45β近端启动子中含有3个NF-κB(-602/-593、-581/-572、-537/-528)和1个E2F-1(-470/-436)转录调节因子与启动子结合位点;2.5μmol/L和5μmol/L的Triapine作用后,GADD45β/GAPDH分别为0.029 3和0.073 9,呈现剂量-诱导效应正相关,同时NF-κB和E2F-1启动子活性分别增强了1.5和0.8倍;高剂量Triapine对HepG2的DNA合成能力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抑制率分别为75.25%和60.54%,呈现剂量-抑制效应正相关;Triapine作用后6 h即出现HepG2凋亡高峰。结论:Triapine能通过增强转录调节因子的活性,诱导肝癌细胞中特异性缺失的GADD45β基因表达;进而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并启动凋亡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脾动脉瘤的传统手术和腔内治疗的比较
    陈斌, 符伟国, 史振宇, 竺挺, 董智慧,
    2011 (05):  488-490.  DOI: 10.16139/j.1007-9610.a2727
    摘要 ( 353 )  
    目的:比较脾动脉瘤的传统手术方法与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7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46例脾动脉瘤病例,其中2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包括近、远端动脉结扎加脾动脉瘤旷置术,动脉瘤切除加脾动脉重建术,脾动脉瘤切除加脾脏切除术等3种术式;26例采用血管腔内治疗方法,即脾动脉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死亡率及近期随访的结果。结果:腔内治疗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3±14.5)min比(108.7±16.4)min,P=0.037;(3.6±1.3)d比(9.2±1.6)d,P=0.025]。传统手术组术中术后需输血的有3例,1例合并亚急性心内膜炎病人术后因心功能不全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而血管腔内治疗组术中、术后无输血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血管腔内治疗组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1例术后12个月瘤体仍有少量内漏,但瘤体直径未增大;其余病例瘤体均缩小。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安全、微创、恢复快等特点,应成为脾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首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乳晕双孔双通道腔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手术的对比研究
    康杰, 樊友本, 伍波, 郑起,
    2011 (05):  491-495.  DOI: 10.16139/j.1007-9610.a2735
    摘要 ( 290 )  
    目的:探讨经乳晕双孔双通道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按病人意愿,前瞻性地将30例单侧甲状腺肿瘤病人配对分为两组,腔镜组和传统组各15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肿瘤大小、标本重量、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血清C反应蛋白变化水平、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美容效果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0例手术均获成功。两组间年龄、肿块直径、切除标本重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腔镜组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值与传统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腔镜组手术时间较传统组为长。术后3个月随访,腔镜组对美容效果满意15例,满意率100%;传统组满意12例,不满意3例,满意率80%。腔镜组有颈部感觉减退1例;传统组有颈部感觉减退和吞咽不适感各3例。结论:经乳晕双孔双通道腔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创伤不大、疼痛较轻、美容效果极佳的手术方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体会(附21例报告)
    蒋志龙, 彭志洋, 周斌, 徐建峰, 程志荣, 焦桂良, 耿忠泽,
    2011 (05):  496-497.  DOI: 10.16139/j.1007-9610.a2736
    摘要 ( 199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广泛运用于胆囊良性疾病的治疗中,其突出的微创优势已被临床外科医师和病人接受。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创伤和追求最佳的美观效果是微创外科技术不断发展的动力。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具有更微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伴肝转移一例报告
    程东峰, 康志雄, 赵德江, 余永红, 叶靳华, 沈柏用, 彭承宏,
    2011 (05):  498-500.  DOI: 10.16139/j.1007-9610.a2747
    摘要 ( 553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PT)是少见的胰腺肿瘤,多见于年轻女性,发生肝转移的报道并不多。日前,瑞金医院第三批援滇医疗队在援助云南省怒江州人民医院时接诊了1例胰腺SPT伴肝转移病人,现报告如下。病例:女,23岁,因上腹部疼痛不适半年余,进食困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术机器人的演变与临床运用
    林天龙, 郑民华,
    2011 (05):  501-503.  DOI: 10.16139/j.1007-9610.a2737
    摘要 ( 227 )  
    上世纪80年代末,腹腔镜技术以及外科微创理念的问世改变了外科学的发展,使部分腔镜手术方式成为现代外科疾病治疗的金标准,例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1]。但腹腔镜技术目前仍有尚未克服的难点:由助手控制镜头而降低主刀医师的眼手协调与稳定性;抓钳以及其他无关节器械的低自由度大大限制了腹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肠直肠癌相关microRNA研究进展
    丁文俊, 崔龙,
    2011 (05):  504-507.  DOI: 10.16139/j.1007-9610.a2748
    摘要 ( 249 )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过程。业已证实,microRNA(miRNA)在肿瘤生成过程中起着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作用。miRNA是一种19~22个核苷酸序列的小RNA,通过与靶mRNA的特异性碱基配对导致其降解或抑制翻译,对基因进行转录后表达的调控。miRNA在基因表达调控领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参与生命过程中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版WHO胃肿瘤临床病理学分类及分期解读
    于颖彦, 朱正纲,
    2011 (05):  508-512.  DOI: 10.16139/j.1007-9610.a2749
    摘要 ( 320 )  
    胃癌临床诊治中广泛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与分期系统,以规范使用病理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期的标准化术语,便于国内、外不同医学中心间的数据对接及比较。第4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