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9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4-09-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家论坛
    腔镜在乳腺手术中应用的争议与未来
    曹旭晨
    2024 (05):  371-375.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01
    摘要 ( 188 )   HTML ( 2 )   PDF(878KB) ( 16 )  

    腔镜手术在许多外科领域已广泛应用,显示出其在微创方面的优势。乳腺这类无自然腔隙的手术,尚存在一定争议与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腔镜在乳腺手术治疗的背景、发展历程及所遇到的挑战与解决办法,论述了其应用的理论及实践基础。腔镜在乳腺外科领域将成为新的迭代工具,有望为更多的病人提供更安全、微创的服务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及前景
    赵鑫, 高鹏, 陈洁
    2024 (05):  376-381.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02
    摘要 ( 238 )   HTML ( 4 )   PDF(876KB) ( 81 )  

    近年来,以腔镜技术和机器人手术系统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成为外科治疗发展的新趋势。机器人手术具有精准、微创、美观等优势,在乳腺外科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分析文献,综述了近年来机器人手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包括技术的发展、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等,为机器人手术系统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适合中国女性的乳腺癌筛查策略
    曹希, 骆勇超, 沈松杰
    2024 (05):  382-388.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03
    摘要 ( 180 )   HTML ( 1 )   PDF(992KB) ( 14 )  

    乳腺癌严重威胁着中国女性的健康和生命。乳腺癌筛查显著提高早期乳腺癌检出率和保乳率,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本文对中国女性的乳腺癌发病特点以及筛查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分析,认为现阶段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策略应首先加强科普宣教,提高女性防癌意识,积极推广乳腺自我检查和临床乳腺检查;乳腺的影像学检查应以乳腺超声为主,乳腺X线和乳腺磁共振为辅。对于女性人群应该进行乳腺癌风险分层,一般风险女性应该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1次乳腺癌筛查,高风险人群则应进一步提前筛查年龄并提高频率。随着中国女性乳腺癌流行病学特征的改变以及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适合中国女性的乳腺癌筛查策略也需要定期更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研究展望
    笪倩, 阮淼, 费晓春, 王朝夫
    2024 (05):  389-395.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04
    摘要 ( 424 )   HTML ( 43 )   PDF(1217KB) ( 688 )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癌症之一。病理数字切片扫描仪的诞生及深度学习算法的不断迭代推动了人工智能(AI)技术在乳腺癌诊疗领域的创新。本文对当前AI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作介绍,并总结该领域遇到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直肠癌治疗器官保留策略:馅饼还是陷阱?
    周驿航, 曾子威, 康亮
    2024 (05):  396-40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05
    摘要 ( 125 )   HTML ( 4 )   PDF(931KB) ( 16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金标准。然而,由之而来的手术并发症发生及相应器官功能受损限制了该术式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新辅助放化疗的进步以及免疫治疗的逐步应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率不断提升。对于这部分病人是否仍需行TME产生质疑,因此,不行根治性手术的器官保留策略开始进入临床研究应用。目前有限的研究表明,无论是观察等待还是局部切除,虽然在部分病人中获得良好的长期生存并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和受损缺陷的优势,但还有临床完全缓解难以精准评估以及局部再发率过高导致长期生存下降等不足。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器官保留策略的探索研究,针对临床病例谨慎思考,以免该策略由“馅饼”变成“陷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共识
    遗传性乳腺癌风险基因检测与咨询:NCCN指南解读与瑞金医院临床实践
    韩梦圆, 陈小松
    2024 (05):  401-404.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06
    摘要 ( 232 )   HTML ( 4 )   PDF(918KB) ( 26 )  

    遗传性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显著增加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对此,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制定了《遗传/家族高风险评估指南》以指导这类基因突变携带者的遗传风险评估和咨询,为乳腺癌的预防、筛查和治疗提供必要信息。本文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临床实践经验对《遗传/家族高风险评估指南》进行解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磷酸盐和其他骨调节剂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ASCO-OH(CCO)指南更新》解读
    陆裕杰, 朱思吉
    2024 (05):  405-408.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07
    摘要 ( 191 )   HTML ( 1 )   PDF(946KB) ( 55 )  

    骨调节剂(BMA)目前主要包括双膦酸盐(BP)和地舒单抗,可减少乳腺癌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骨相关事件。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于2022年1月在线刊发了2022版《双磷酸盐和其他骨调节剂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ASCO-OH(CCO)指南更新》。新版指南提示应与所有有指征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绝经后早期乳腺癌病人,讨论BP辅助治疗。唑来膦酸、氯膦酸盐、伊班膦酸均为推荐药物,建议BP持续时长为2~3年。ABCSG-18与D-CARE研究的结果不一致,且缺乏直接比较地舒单抗与BP作为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的研究数据,因此不建议使用地舒单抗用于辅助治疗。总之,BP在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地位被进一步肯定,而地舒单抗的价值仍未明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前哨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病人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张丰哲, 童一苇, 陈小松, 沈坤炜
    2024 (05):  409-41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08
    摘要 ( 178 )   HTML ( 11 )   PDF(892KB) ( 19 )  

    目的:分析前哨淋巴结(SLN)阴性乳腺癌病人非前哨淋巴结(non-SLN, 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9年1月至2024年8月于我中心行全乳切除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乳腺癌病人,在SLN阴性且行低位组淋巴结清扫的病人中,行NSLN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2 387例SLN阴性病人中,无NSLN转移者2 288例(95.9%),NSLN转移者99例(4.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侵犯(LVI)为SLN阴性病人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13.5%比3.5%;OR=4.14,95%CI: 2.27~7.56,P<0.001);与非多中心性乳腺癌相比,多中心性乳腺癌病人具有较高NSLN转移风险的趋势(9.5%比4.1%;OR=2.08,95% CI: 0.90~4.81,P=0.089)。结论:SLN阴性病人中,存在LVI、多中心性乳腺癌者具有较高NSLN转移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硫死亡相关Lnc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褚玉丹, 孙海东, 崔冉, 郑鸿
    2024 (05):  414-425.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09
    摘要 ( 115 )   HTML ( 2 )   PDF(2646KB) ( 38 )  

    目的:建立基于双硫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评分模型并探索LncRNA-SNHG4促进胃癌进展的机制。方法:首先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胃癌中双硫死亡基因的多组学特征,进一步筛选双硫死亡相关的LncRNA(DRLncs),构建双硫死亡相关基因风险评估(DRG-RS)模型,预测胃癌病人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及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联,分析高、低风险组之间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和化疗疗效的相关性。通过CCK-8实验和迁移实验检测证实LncRNA-SNHG4促进胃癌细胞的恶性表型。通过免疫印迹实验检测LncRNA-SNHG4调控的信号通路。结果:成功构建包含8种DRLncs的DRG-RS,其预测胃癌病人OS的表现良好。DRG-RS模型与肿瘤相关信号通路、胃癌病人临床特征和药物敏感性之间显著相关。LncRNA-SNHG4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LncRNA-SNHG4显著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并激活胃癌细胞中Wnt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构建的DRG-RS模型可对胃癌预后进行分层,且与胃癌病人的恶性特征和化疗疗效密切相关。LncRNA-SNHG4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且LncRNA-SNHG4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的恶性表型,在胃癌进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隐匿性胰胆反流的胆胰管汇合部解剖模拟分析:基于Fluent研究
    吕贝宁, 侯念宗, 项雨凯, 达选博, 杨玉龙, 田伏洲
    2024 (05):  426-43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10
    摘要 ( 142 )   HTML ( 1 )   PDF(3927KB) ( 56 )  

    目的: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结合有限元法对胆胰管汇合部解剖结构进行2D数值模拟,分析胆胰壶腹隔膜、十二指肠乳头开口方向和形状对隐匿性胰胆反流(occult pancreaticobiliary reflux, OPBR)的影响。方法:利用网上资料获得胆胰管汇合部解剖结构数据。通过计算流体力学Fluent 2020R2软件2D重建。将胆胰管汇合部按以下条件绘制出不同模型:胆胰壶腹隔膜(有/无)、十二指肠乳头开口方向(偏向胆管/居中/偏向胰管),共6组模型,分析引起OPBR的危险因素。结果:在胆胰管汇合部解剖结构正常情况下,即壶腹隔膜存在,无论十二指肠乳头形状和开口方向如何改变,均未见胰胆反流。当壶腹隔膜缺失导致共同通道>5 mm,十二指肠乳头偏向胆管侧时,胰液少量反流进入胆管下端;当壶腹隔膜缺失导致共同通道>5 mm,十二指肠乳头居中时,反流进入胆管内的胰液流速、流量增大,反流程度维持在胆管下端;当壶腹隔膜缺失导致共同通道>5 mm,十二指肠乳头偏向胰管侧时,胰胆反流程度更严重,胆管全程可见胰液反流。在此反流模型基础上缩短胆胰管共同通道长度,扩大流出道开口后,胰胆反流现象消失。结论:基于Fluent研究发现,壶腹隔膜、十二指肠乳头等解剖结构与OPBR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缩短胆胰管共同通道长度、扩大流出道开口可终止胰胆反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管支架表面括约肌预切开与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在ERCP困难胆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姚文飞, 祁洋, 李谦益, 吴宇权, 徐瑞云, 姚伟, 孔雷, 李能平
    2024 (05):  434-44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11
    摘要 ( 150 )   HTML ( 2 )   PDF(11008KB) ( 17 )  

    目的:比较胰管支架表面括约肌预切开(PPDS)与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TPS)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困难胆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3年3月本院连续收治并由同一医师操作的ERCP病例资料,将在ERCP操作过程中导丝意外进入胰管的困难胆管插管者,根据术中选择插管方法,分为PPDS组(先放置胰管支架,然后用针刀于胰管支架表面切开胆管括约肌,保留胰管括约肌,再选择性胆管插管)和TPS组(先行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然后放置胰管支架,再选择性胆管插管)。分析比较两组胆管插管成功率、ERC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762例ERCP病人中,84例符合入选标准,其中,PPDS组44例,TPS组40例。PPDS组成功胆管插管42例,成功率95.4%(42/44),无ERCP术后胰腺炎(PEP)、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TPS组成功胆管插管39例,成功率97.5%(39/40)。TPS组PEP 4例(10.0%,4/10),无出血、穿孔病例。所有病例均治愈。两组胆管插管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PE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DS法、TPS法均是在困难胆管插管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好方法,具有较高的胆管插管成功率。PPDS法更适合于有PEP高危因素的病人,而TPS法操作简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造影对下腔静脉滤器血栓的诊断价值
    张健, 钱伟清, 衣晓蕾
    2024 (05):  441-445.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12
    摘要 ( 136 )   HTML ( 2 )   PDF(4136KB) ( 11 )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CEUS)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病人滤器取出前对滤器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23年6月至2023年11月,本院收治127例拟行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的病人,其中53例行CEUS检查。观察CEUS模式下滤器内及滤器周围造影剂信号增强情况。根据造影剂信号缺损情况进行分级,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比较。结果:在CEUS模式下,下腔静脉内可见造影剂显像,并清晰显示血栓位置相关的造影剂信号缺损。根据CEUS显示的血栓大小和部位,滤器血栓分为4类:41例0类,8例Ⅰ类,3例Ⅱ类,1例Ⅲ类。CEUS与DSA在对滤器血栓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滤器血栓的分类不同,对53例下腔静脉滤器病人采取不同的滤器取出方案。所有病人在滤器取出期间均未发生大出血事件或症状性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CEUS有效评估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病人取出滤器前滤器血栓的情况,从而为术前评估手术风险、选择治疗方案以及预防并发症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次手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瞿文超, 万华, 吴雪卿, 冯佳梅, 谢璐, 高晴倩, 邵士珺, 孙佳晔
    2024 (05):  446-451.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13
    摘要 ( 144 )   HTML ( 1 )   PDF(1074KB) ( 7 )  

    目的:探讨分次手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人317例,均采用分次手术治疗,观察痊愈时间、复发率以及乳房外形评分。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4(17,33)个月,痊愈时间为(25.5±17.9) d,复发率为4.4%,96.2%的病人对乳房外形较为满意。结论:分次手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可有效缩短病程、保护乳房外形,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鼻胆管改良胆道支架导致肝穿孔(附1例报告)
    矫元君, 尹耀新, 李桂贤, 刘吉奎, 林泽伟
    2024 (05):  452-454.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14
    摘要 ( 131 )   HTML ( 1 )   PDF(1859KB) ( 27 )  

    胆道支架发生移位的病例很多,一般是向远端移位,发生近端移位的病例罕见。我们报道1例49岁女性,在接受机器人辅助右半肝切除术后发生胆漏,从而留置胆道支架。病人胆漏痊愈后出院,5个月后复查发现胆道支架向肝内移位并导致肝脏穿孔。笔者利用取石球囊及圈套器将支架完整取出。笔者建议留置胆道支架时需考虑使用长度适中的支架,并告知病人返院拔除支架的时间,避免支架发生移位而发生并发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胆道恶性肿瘤临床研究进展
    熊逸晨, 杨自逸, 桑玉尔, 龚伟
    2024 (05):  455-46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5.15
    摘要 ( 186 )   HTML ( 2 )   PDF(917KB) ( 15 )  

    胆道恶性肿瘤(bile tract cancer, BTC)侵袭性强,早期诊断困难。尽管根治性手术是目前BTC的主要治愈性措施,但多数BTC病人就诊时已经处于疾病进展期或晚期。即使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肿瘤复发风险也居高不下,5年生存率低。多项关于BTC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公布,对于优化BTC的治疗方案具有里程碑意义。BILCAP、ASCOT研究肯定辅助化疗在可切除BTC的重要地位。伊立替康作为进展期BTC病人的二线化疗药物也有近期的研究数据证实。TOPAZ-1研究首次宣告一线免疫疗法联合化疗的优效性。在靶向治疗方面,泽尼达妥单抗、T-DXd、奈拉替尼等靶向HER2的药物开发取得突破。 SAGC、SPINE研究显示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或其他靶向治疗药物生存获益可能更好。基于这些临床研究数据,国内、外相应指南也进行了更新。伴随着现阶段肿瘤分子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BTC基因表达信息的深入挖掘,BTC精准医疗研究步入新的时代,期待后续更多的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数据分析、更多临床实践应用经验的积累,为BTC病人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