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7-2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名家论要
    文明互鉴 文明互译
    王铭玉
    2020 (4):  1-1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01
    摘要 ( 626 )   HTML ( 6 )   PDF(1873KB) ( 226 )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今天,文明互鉴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也是我国推进全球治理改革的重要理念。文明互鉴的“鉴”是一个存异的过程,其主旨是追求“和而不同”。文明因差异而互鉴,文明因互补而互鉴,文明因共生而互鉴,文明因创新而互鉴。促进文明互鉴需要完成六个转变:从对抗到交流的转变,从认知到认可的转变,从融入到融合的转变,从本土到全球的转变,从传播到沟通的转变,从涵化到超越的转变。文明互译的“译”是一个求同的过程,其主旨是追求“美美与共”。文明因多元而互译,世界因多彩而互译,文化因多样而互译,语言因多种而互译。推进文明互译需要做好五个转变:从习惯到融通的转变,从居高到平易的转变,从高境到低境的转变,从内宣到外宣的转变,从动能到势能的转变。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介绍新时代的中国,更好地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中国走向世界,我们要建好“文明互译”之桥,走好“文明互鉴”之路:以“文”化问,让世界理解中国;以“明”扬名,让世界感知中国;以“鉴”促建,让世界看好中国;以“译”立意,让世界读懂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促进翻译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星空堂
    中国特色学术能走向世界吗?
    曲卫国
    2020 (4):  13-2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02
    摘要 ( 298 )   HTML ( 1 )   PDF(2000KB) ( 3189 )  

    近些年来,提出发展中国特色学术的呼声越来越高,但鲜有讨论现代化条件下的“中国特色学术”意味着什么,鲜有讨论特色学术是否有科学的可能,更鲜有探讨中国特色学术走向世界的后果。本文对主张发展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的国情论和传统论提出质疑,认为他们所鼓吹的特色学术是出于非学术的考量,并特别指出了“产出导向法”的所谓中国特色来源的非学术性问题。这些考量无视科学研究超越传统、超越族裔的基本常识,其后果只能使中国的学术另类化。另类化的学术除了展品价值,并不能为世界所理解,更不能作为理论和方法得到世界的运用。因此,特色学术非但不能使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反而会阻断中国学术在世界成功的可能。学术唯有是世界的,才能是民族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研究的描写与解释
    杜世洪
    2020 (4):  27-3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03
    摘要 ( 696 )   HTML ( 3 )   PDF(1345KB) ( 163 )  

    描写与解释是语言研究的两大方法。然而,国内学术界对这两大方法究竟是什么以及它们到底具有什么特征等问题,存在着认识不清的现象。语言学研究不仅要坚守描写,而且还要突破描写,走向解释。描写与解释共同肩负着语言学研究的重大任务。描写负责弄清“有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的语言研究问题,解释负责弄清“为什么”这样的原因探索、因果性发现和原理归纳等问题。只有在正确认识描写与解释各自的类别、特征与要求以及二者关系的基础上,语言研究才能完成其历史使命。语言研究要从描写语言学迈步走向解释语言学,是语言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解释语言学“必将成为人文领域的中心学科之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疫情时代中国语言安全规划的三大要素
    沈骑
    2020 (4):  37-4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04
    摘要 ( 386 )   HTML ( 1 )   PDF(1338KB) ( 159 )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给国家语言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从语言规划角度应对疫情中凸显的语言安全问题。现有研究多从语言服务角度探讨国家应急语言能力问题,语言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决定了重大疫情中语言规划的核心任务是维护和保障国家语言安全。本文揭示语言安全与语言规划的互动关系,基于语言规划动机和价值取向,指出语言安全规划是后疫情时代中国语言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由价值范式、问题领域和对象层次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语言安全规划分析框架,可为后疫情时代的语言安全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全球抗疫中应急语言服务响应与人才准备的多维思考
    王立非, 穆雷, 廖荣霞, 李艳, 王铭玉, 李晶, 陈新仁, 王传英, 蒙永业, 崔启亮
    2020 (4):  46-5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05
    摘要 ( 306 )   HTML ( 3 )   PDF(1434KB) ( 177 )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引发有关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的讨论。本文围绕应急语言服务能力与外语人才培养这个主题,从多视角探讨语言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以下八个观点:第一,加强应急语言服务教育,完善“一网三库”应急语言服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构建培养应急翻译人才的思路与方案;第三,改革后疫情时代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第四,厘清应急语言服务的对象与方式;第五,构建快速响应机制、保障机制,优化语言服务效果;第六,采取“产学研传”措施提升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第七,注重应急语言服务的“通心”和“暖色调”;第八,加强应急语言服务基础设施、服务标准化和服务本地化能力。本文提出的观点对我国的高等外语教育改革、外语人才培养、外语学科发展都提出了有价值的思考和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科技术语技术性与人文性的意义进化论解读
    严世清
    2020 (4):  55-6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06
    摘要 ( 377 )   HTML ( 1 )   PDF(2662KB) ( 172 )  

    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进化理论分析了科学家和新闻媒体指称某新型未知病毒所使用的多种术语,如SARS、TARS、PARS、CARS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官方宣布的“COVID-19”。文章指出,这些术语的产生和进化过程既表明了人类认识未知事物所经历的艰辛,又表明了语言对于人类认识的影响。系统功能语言学所强调的语言的非本源属性、语法隐喻理论以及语篇建构的对话性充分阐释了意识形态是如何渗透到科技术语之中的,因此科技术语并非纯粹客观的概念,而是技术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语教育
    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
    王卓
    2020 (4):  66-7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07
    摘要 ( 605 )   HTML ( 8 )   PDF(1180KB) ( 470 )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也是对知识观和课程观的重构和再认识。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学中外国文学课程建设呈现出全新的内涵和外延,也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使命。“课程思政”与价值性知识、深度教学等具有内在的同构性,从而使外国文学课程在课程体系建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维度和深度。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高校外国文学课程不但能成为新文科建设和中国高校“立体化外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还能在政治方向性、价值导向性和文化引领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也被赋予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从而使文学经典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人文之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生文本识词比例与英语阅读理解的关系
    桂敏, 芦娜娜, 尚亚杰
    2020 (4):  73-8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08
    摘要 ( 289 )   HTML ( 3 )   PDF(1081KB) ( 154 )  

    本研究以词汇阈限假说为基础,探讨大学生文本识词比例和英语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共有105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参加了阅读测试、报道生词以及词汇测试,结果显示:(1)如果读者的文本识词比例低于95%,他们很难达到阅读及格分(即正确理解率高于或等于60%);(2)识词比例95%及以上的读者中,约60%的读者获得了及格分;(3)识词比例98%及以上的读者几乎都能获得阅读及格分;(4)较高的识词比例是读者能基本读懂文本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这些结果说明,95%识词比例是基本读懂文本的最低阈限,98%识词比例是基本读懂文本的最佳阈限。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教师对识词比例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实用的选择阅读材料的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英译在英语社会的传播与接受——基于G20国家新闻报道的研究
    许文胜, 方硕瑜
    2020 (4):  82-9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09
    摘要 ( 823 )   HTML ( 9 )   PDF(2901KB) ( 2632 )  

    本文以自建的G20国家主流媒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新闻报道语料库为研究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考察该术语的传播与接受情况。主题词和搭配分析表明,该术语是外交热词,有效传播受到官方话语、地缘关系、主场外交的积极引导,但译名不够统一,接受范围较为有限。中外媒体报道关键词差异显示,大国博弈过程中,术语的政治理念、共赢发展、和平秩序等三方面内涵面临西方国家的对抗和消解,被曲解为霸权、利己、强权。外交术语的传播与接受需要从外宣口径、传播渠道和意义空间做出突破,以推动中国方案更好地融入国际话语体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文献汉译经典化进程——以《共产党宣言》为例
    杨丽, 黄忠廉
    2020 (4):  96-10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10
    摘要 ( 404 )   HTML ( 0 )   PDF(1773KB) ( 151 )  

    受经典话语的张力、主体性差异、翻译目的、翻译规律等制约,马克思主义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汉译在主体、方式、语言、渠道、出版、受众等方面形成了六条路径,一路历经了百余年复译,构成了经典复译链,使《宣言》从经典到二度经典化、从汉译策略到本土化传播、从主流意识确认到政治册封,完成了汉译探索期、拓展期和确立期三个经典化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理论
    无我抑或忘我?——人类共同体的伦理基础初探
    李昀, 王瑾妍
    2020 (4):  107-11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11
    摘要 ( 449 )   HTML ( 4 )   PDF(1429KB) ( 183 )  

    东西方都在当下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理想,但在其伦理基础的问题上却出现了分歧。西方的他者伦理学构建了绝对被动的“无我”理念,以期克服现代性中封闭、独立、支配他者的主体性,却无法找到现在向未来过渡的动力学,未来变成了“将——来”。相较之下,中国伦理理想中的“忘我”理念更有利于规避当前国际伦理政治关系中的保守主义和隔离主义,其中包含无我、有我、忘我三重境界,在让渡中进入既有我也无我的状态,规避了西方现代主体性的孤立、封闭和霸权主义,未成为彻底的无或无能,而是保留了与他人携手行动的自由和能动性,其基础恰恰是审美中的“无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效果历史与真史——伽达默尔与福柯的效果史观辨析
    韦丁文
    2020 (4):  118-12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12
    摘要 ( 431 )   HTML ( 0 )   PDF(1268KB) ( 114 )  

    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Wirkungsgeschichte)和福柯的效果历史,这两个看似一致的概念皆认可了认识主体的历史性和有限性,否认客观历史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历史观,但伽氏的效果历史观认为真理和意义在认识主体和历史流传物不断的视阈融合中得以显现,因此意义具有普遍统一性,仍有一种先验倾向。福柯的效果历史观则认为历史是间断、分散及偶然产生但却被强制解释的,是诸多力量相互较量而产生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