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看翻译博士专业学位
    穆雷, 刘馨媛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22-2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4
    摘要317)   HTML4)    PDF (1227KB)(352)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开设从构想成为现实,需要翻译学界认真思考重要的基本问题。前十年对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开展论证和调研的历程体现了翻译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需求,有必要从学生遴选、课程设置、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人才管理与就业等方面比较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和翻译学博士学位在教育理念上的区别,探讨其对翻译专业师资建设的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开办翻译专博——高校翻译专业教育发展新机遇
    黄友义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17-2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3
    摘要280)   HTML3)    PDF (692KB)(80)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最近发布了新的博士生培养的学科、专业目录,标志着我国专业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设翻译专业博士教育意味着研究生教育领域一个新的突破。好的顶层设计还需要细致的落实措施。翻译专博与传统的学术学科设置和专业硕士设置不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同高校有必要一起认真探讨如何开设翻译专博课程,明确谁来教授专博,制定如何保证专博培养质量的措施,以便更好地通过翻译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翻译学观察
    李萍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1): 16-2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1.002
    摘要274)   HTML24)    PDF (1139KB)(161)   

    区域国别研究具有跨国别、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生产特征。翻译在区域国别研究中长期被视为仅仅是语言转换之工具。知识翻译学关注翻译的知识本质,视翻译为跨语言与跨文化的知识重构和话语重塑行动。本文在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中的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视角下,探讨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发现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以知识为联结,双向互动,互构发展。翻译是区域国别研究的语境化知识的重构与知识传播;区域国别研究驱动翻译的新领域、新知识与新人才发展。随着区域国别研究的快速发展,知识翻译在其知识生产、知识流动、知识迁移、知识对话与知识创新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发展:可为、应为与何为
    战双鹃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68-7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9
    摘要247)   HTML5)    PDF (1222KB)(143)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不仅是国家软实力建设与国家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学外语教育助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过程因其显著的言语交际性、跨文化性、国际传播性及宽广辐射性,在服务国家战略、彰显高等学校育人本色,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价值。本研究旨在厘清大学英语课程属性,阐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时代责任,解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高等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知识翻译学视角下的文化回译与知识反哺——以高居翰中国绘画史著述中amateur painters的回译为例
    李娟娟, 任文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46-5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7
    摘要243)   HTML6)    PDF (1304KB)(256)   

    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拓展,海外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现象的异语写作日益增多,其研究成果经由汉译传播至国内,受到国内学界关注。这一文化回译现象逐渐成为当下中国译学界探究以外语为语言载体的异语写作作品汉译特点、规律和价值的重要视角。本文从知识翻译学视角出发,以美籍中国绘画史学者高居翰英文著述中amateur painters的回译为例,通过梳理其在中外语境中的含义及在文化回译中经历的还原与重构,以及可能对本土艺术史知识生产产生的影响,提出并阐述文化回译在知识生产中独有的反哺功能,进而深化对翻译价值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语义密度、句法复杂度与学科知识编码
    高彦梅, 周江平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55-6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8
    摘要242)   HTML2)    PDF (1747KB)(188)   

    语义密度和句法复杂度揭示学科知识编码属性和学科文化特征。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中国本科生、研究生、学者和本族语作者学术论文摘要中语义密度和句法复杂度的分布,探索语义密度和句法复杂度作为学科知识编码水平测量手段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在不同学科水平的作者之间,语义密度和句法复杂度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三组较高水平作者语义密度显著高于本科生作者;母语作者的句法复杂度显著高于研究生和本科生,但与中国学者没有显著差异。语义密度反应知识浓缩程度,句法复杂度展示权力语法,二者均反应知识编码的不同侧面,可以作为学科知识水平和学术写作水平测量的有效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活的还原与超越——论契诃夫戏剧的审美特征
    李家宝, 王利军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1): 144-15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1.011
    摘要213)   HTML20)    PDF (1556KB)(98)   

    契诃夫发现了日常生活的本来结构并予以艺术还原是他对世界戏剧艺术的重大贡献。使用大量停顿、抒情氛围营造、人物行动内化,使戏剧情节“非冲突化”,还原日常生活平庸和荒谬的本来结构;环形戏剧结构、消却语言逻辑性使其戏剧呈现“非因果化”的反戏剧特征,揭露人类被时间异化的荒诞本质;不走悲剧、喜剧、正剧套路令其戏剧“非类型化”,以非同凡响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清醒与透视功力剖析生活,冷峻却不埋怨,悲悯却不悲戚,准确概括并艺术地表现人类意义在时间中消却的悲壮和痛楚,并赋予喜剧性的观照,升华了契诃夫戏剧的美学意义。他一反传统的戏剧创作规则,挑战人们固有的审美习惯,实现戏剧革新,从创作艺术到内涵都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语教师之困局与新局
    王克非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5-1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1
    摘要199)   HTML5)    PDF (930KB)(135)   

    本文分析了我国外语教师发展中面临的课时多、科研园地少和学术底子薄等困局及其形成原因,提出应努力抓住新时代大外语的发展机遇,并从国家视域、国际视野和比较视角三方面,阐述如何在新时代中国外语学科建设中突破困局,开创新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知识翻译学视阈下的口述影像研究:范式与路径
    詹成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30-36,4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5
    摘要197)   HTML3)    PDF (1211KB)(148)   

    口述影像实践在我国发展迅速,已在不同场景针对视觉障碍人士得到应用。口述影像通常被认为是视听翻译的一种形式,但就认知过程、能力要素和传播效应来看,其更接近于口译。在知识翻译学视阈下开展口述影像研究,可以从理论上突破学科归属的模糊性,形成全新研究范式;也可以在方法上对口述影像活动所提出的新问题形成新的研究路径,从而拓宽翻译研究领域。作为一种特殊传播形式,口述影像可以提供丰富的研究问题,从而对知识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进行实践和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论象山心学视阈下中国文学外译的“知本”观
    杨镇源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126-13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15
    摘要197)   HTML2)    PDF (1105KB)(78)   

    中国文学外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中国译者与外国读者之间的认知隔阂。对此,象山心学的“知本”说体现出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译者通常存在认知弊病,即局限于作为片面性阐释结果的文本意义,难以兼容其他理解方式,因而陷入“我注六经”的思维泥沼,造成与外国读者之间的认知隔阂;如能超越对文本意义的拘泥思维,秉承“知本”观,立足认知的根源——本心,译者便得以迈向“六经注我”的自在心态。在“六经注我”的思维下,译者反观内省,彰明本心,并通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本心获得通融视阈,从而增强译者与外国读者之间的认知共鸣,推动中国文学外译的读者接受。该翻译观基于象山心学这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助于形成有别于西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译学话语,为突显“文化自信”主旋律下中国译学的国家意识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商务英语发展热点问题评述
    翁静乐, 翁凤翔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106-11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13
    摘要192)   HTML7)    PDF (1177KB)(116)   

    随着商务英语学科发展,在外语学界出现了商务英语是否有必要建立学科的问题。文章选取了三个学界关注较多的热点问题进行逐一分析讨论,目的在于澄清这些热点问题,为商务英语学的现实存在及成熟发展找到理据。通过研究当代商务英语史,文章首先就商务英语学建立的必要性及存在的客观现实做了论证;其次,对建立商务英语学的11个条件进行了论证。研究结果表明,建立商务英语学的11个条件基本满足;最后,文章论述了商务英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从而进一步佐证了商务英语学与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欧美诗歌的结构模式及其翻译策略
    吴笛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1): 5-1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1.001
    摘要189)   HTML11)    PDF (1663KB)(106)   

    本文拟从诗歌结构要素与译者的角色、诗的韵律及其在翻译中的呈现、诗的音乐特质及其翻译策略等三方面入手,探讨欧美诗歌的汉译问题。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不能忽略诗歌微观的内部词语结构,更要重视诗歌宏观逻辑结构的和谐贯通。无论是韵式、韵律还是节奏,都是诗之所以为诗的重要特征,也是翻译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命题。音乐性是诗歌的灵魂,能否将欧美诗歌的音乐特质传达出来,是衡量诗歌翻译得失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尺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伴互评思辨效应研究
    李艳, 李涛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76-8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10
    摘要183)   HTML2)    PDF (1151KB)(128)   

    本文依据思辨倾向理论框架,探讨了同伴互评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倾向发展的影响。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某高校英语专业77名学生分为实验组(37人)和对照组(40人),运用思辨倾向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前后测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经过一年的同伴互评写作训练后实验组学生的思辨倾向水平总体较为积极且呈上升趋势,尤其在思辨自信心方面。而对照组学生的思辨倾向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尤其在分析能力和认知成熟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在思辨倾向总体水平、思维开放度、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探究性、认知成熟度等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求真度和思辨自信心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同伴互评融思辨于英语写作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参与同伴互评,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为学生提供脚手架,促进学生语言与思辨协调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语双重谓语句的语篇功能——语篇组构
    任绍曾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1): 85-10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1.007
    摘要178)   HTML4)    PDF (2132KB)(62)   

    本文拟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双重谓语句在语篇组构中发挥怎样的功能。语篇有语篇特质。语篇特质区别语篇与非语篇。语篇特质部分地依靠衔接,部分地依靠结构。语篇必须连贯,而连贯必须衔接,但连贯要求更高,要语义恰当,言之成理。DP句以其语义特征在三方面为语篇组构作出贡献,即以其体现的结果期待说明,推动语篇进展,以DP或DP2与相应的词语构成衔接链连接两个次语篇,或者以显性的比较连接DP1前后的次语篇。研究显示,从语言的整体观出发,结合整个语篇和语境,由DP句衔接的两个次语篇会呈现深层的语义对比关系,从而使得两个次语篇不仅衔接而且连贯。语篇是一个丰富而多面的现象,需要多种语义资源加以组构,DP句只是以其独特的语义特征作为一种语义资源为语篇组构作出贡献。语篇是系统的实例,反过来说,系统是实例的潜势。语篇中的一切语义呼应以及随之产生的语义关系,包括DP句引发的语义关系,都是在实例系统中发生的。当我们动态地考察语篇时,不能忘却实例系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京剧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译介与世界化路径
    黄勤, 王亚军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37-4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6
    摘要178)   HTML4)    PDF (1201KB)(148)   

    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切入点,剖析京剧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世界化,并探寻其译介历程。研究发现,京剧作为地方性知识,对西方戏剧产生了正面的知识冲击,因而具备了世界化潜力,而译介活动则有力推动了京剧知识的世界化进程。具体而言,熊式一通过增译将部分京剧知识移植到话剧中,并经由舞台表演和剧本创作这两类实践路径实现了京剧知识的世界化。施高德则通过转译较为系统地呈现了京剧知识,并经由学术研究的路径实现了京剧知识的世界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她”字译创看晚清民初知识翻译话语中的现代性竞合
    付添爵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1): 24-3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1.003
    摘要169)   HTML12)    PDF (1353KB)(82)   

    应对外来之“译”与凸显自身而“创”所构成的“译创”是晚清民初知识翻译的重要表现形式,其间蕴含着新旧交织的话语更迭与思想融通。本文以“she—她”知识互译为引,明确“她”字译创是知识翻译话语主导下的知识建构。然其本身并不止于语言层面的知识联结,其间渗透着不同话语形态的角逐与竞合,这正是知识翻译学在语言转换、话语塑造和知识建构三个维度的关系体现。故本文继而对“她”字译创史进行补诠并从知识论域对围绕该词的诸多论战予以剖析,揭示地方性知识在获得异语知识系统的认同与融通时带来了不同知识之间的主体性竞争;进而由微至著,探讨“译创”这一生成性话语实践折射出的多元现代性竞合,以此彰显知识翻译在中国现代性形成中发挥的重要话语功用并参与塑造了后者的“复杂综合体”式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播种者寓言》中的城市与社区共同体
    杨帆, 许德金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148-15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18
    摘要156)   HTML2)    PDF (1409KB)(99)   

    作为一部敌托邦小说,Octavia Butler的《播种者寓言》叙述了主人公Lauren从濒临崩溃的美国城市与社区共同体逃离,走向建立乌托邦社区共同体之路的故事。以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为观照,将该小说文本置于政治、社会和历史三个同心框架内进行阐释和批评发现,在小说对城市与社区两种形态的共同体书写中,崩塌的罗夫莱多城市与社区共同体是欲望叙事的起点,而幸存的奥利瓦尔城市共同体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矛盾的象征性解决,其目的是压抑晚期资本主义无情地物化和奴役劳工的历史;罗夫莱多城市与社区共同体充斥着因阶级对抗而产生的恐惧的意识形态素;规划中的“地球之种”乌托邦社区共同体是愿望的满足与白日梦,它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化革命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少儿科普图画书翻译的知识认同与多模态叙事:以《神奇校车》为例
    田璐, 刘泽权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140-14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17
    摘要152)   HTML3)    PDF (2491KB)(118)   

    少儿科普图画书是向少年儿童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发挥着启迪心智、激发想象、提高少儿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畅销书《神奇校车:气候大挑战》为例,从翻译的知识认同视角,围绕多模态叙事的方法和特点,对其英、中文本对比分析,探讨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跨语言知识传播的得失,进而提炼出少儿科普图画书翻译的有效路径,即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以及图文互动的多模态叙事手段。少儿科普图画书的翻译既要准确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根据文化语境和少儿读者的认知特点,对所涉及的人文社科知识进行加工与重构,通过明晰化、简单化、规范化等翻译策略,对译本的图文内容做出必要的补充、修改和调整;同时充分发挥图画书的多模态叙事特征,达成目标语少儿读者的知识认同,促进不同知识共同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浅谈区域国别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的两个能力与三个基础
    姜锋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12-16,2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2
    摘要151)   HTML2)    PDF (929KB)(101)   

    在当前全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背景下,探讨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无疑具有特殊意义。国家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卓越的区域国别学人才,提供面向世界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有鉴于此,我国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需要两个能力和三个基础,其中两个能力是语言能力和田野能力,三个基础是历史基础、哲学基础和地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走出去”背景下海派文化术语英译探究
    张彩迪, 尚新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2): 82-8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07
    摘要151)   HTML7)    PDF (1332KB)(45)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海派文化术语外译有助于促进上海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上海乃至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海派文化术语种类丰富,文化负载词居多,但英译规模较小,英译体系不够规范,缺乏文化特色。中国译者应加强“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的转型,采用宏观上“异主归辅”,微观上“语归文异”,即以异化为主,辅以归化,且语言层面归化,文化层面异化的翻译策略,同时依照“五个传达”的翻译原则,单独采用或结合运用直译、音译、释译、意译四种翻译方法,指导海派文化术语外译的实践过程,以期准确、完整、优美地再现海派文化术语的原貌,实现海派文化的高效传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